攻邪派 當年胡萬林的治療流派 我認為中醫(yī)不是科學 不過中醫(yī)的確可以治病 科學還是不夠發(fā)達啊 還有很多解釋不了的東西 正如網(wǎng)友所說 http://www./blog/cac/750002102.htm 評論人:網(wǎng)友 時間:2009-07-09 23:20:20 我有實際體會,2004年我在國外時突然發(fā)熱頭痛,看完醫(yī)生(當然是原裝西醫(yī))后,發(fā)熱頭痛倒是好了,但咽喉痛的厲害,無法說話,只能以筆代口,靠書寫交流,一直看醫(yī)生吃藥,約有5個月,沒有任何效果。后來回國后去看了中醫(yī),兩周即好了。我問醫(yī)生我是什么病,他好像也不太說得清楚,說了一堆玄之又玄的東西,最后告訴我需要調(diào)理脾胃,他的藥就是調(diào)理脾胃的。我也非常奇怪,調(diào)理脾胃居然治好了咽喉痛。所以誰要是說要廢除中醫(yī),我第一個反對。 評論人:金水生 時間:2008-12-23 01:41:16 現(xiàn)代醫(yī)學真的能早發(fā)現(xiàn)重疾、提前預防疾病的終極事件——死亡?未必! 一個現(xiàn)實個案:一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病人,入院做了冠狀動脈造影,并放置了兩個血管內(nèi)支架,術(shù)后維持服用常規(guī)用藥,生活質(zhì)量明顯提高了。大家都為她的康復而高興。我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從很多方面綜合預測,這病人都會在短期內(nèi)因為該病而死亡。先不談玄學,單從中醫(yī)的角度來判斷,她的少陰臟證完全沒有康復,使用某些藥物(在此不點名)更會雪上加霜。 結(jié)果與預想不差分毫。最后因為突發(fā)心力衰竭、心室顫動而死亡。 類似的案例不在少數(shù)。 ======================================== 張從正(約公元1156——1228) 字子和,號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人。在醫(yī)學理論上有很多創(chuàng)見,為攻邪派的開山鼻祖。張從正十余歲幼承庭訓,從父學醫(yī),后私淑劉完素之學,二十余歲懸壺應診。張氏私淑“寒涼派”——劉完素之理論,力矯世醫(yī)好用溫補之時弊,宗內(nèi)難之經(jīng)旨,師仲景之汗、吐、下三法,創(chuàng)立以“攻邪派”為核心的理論學說,在大定、明昌年間就以醫(yī)術(shù)名聞天下。 所著《儒門事親》一書,據(jù)考前三卷為張氏親撰,后十二卷則由其門人麻知己、常仲明等整理而成。 蘇東坡之死與“攻邪派” - 四川古宇寺 - 佛 教 養(yǎng) 生 該書注重闡發(fā)邪實為病的理論,倡導攻下三法治療諸病。書中以六邪歸納諸病之因,以三法治之,名之為“六門三法”,此即為該書創(chuàng)立的“攻邪論”的主要思想。 張氏把致病因子分為三類:天之六氣風暑水濕燥寒;地之六氣霧露雨雹水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天之六氣和地之六氣泛指天氣和氣候,人之六味則統(tǒng)指飲食致病因子。此三類致病因子致病時是有部位分別的,天之六氣致病時多在人體之上部;地之六氣致病時多在人體之下部;人之六味致病時多在人體之中部,根據(jù)發(fā)病部位和癥狀不同,則分別采用汗、吐、下三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即張氏所謂“處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其學術(shù)主張:實則攻之,虛則可補;有邪應攻,邪去正復;養(yǎng)生當用食補,治病則須藥攻;藥不可久服,中病則止。 秦漢以后,方士多以長生、房中之術(shù)惑人,因而煉丹服石、溫補之風大為盛行。金元戰(zhàn)火連年,熱病恣行,但俗醫(yī)嗜補,凡有疾病者,不問虛實,濫投補劑,庸工以此為悅,病者昧而不覺,以致邪氣稽留,為害不淺。 1、重視邪氣致病張氏的著名觀點——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內(nèi)而生,皆邪氣也”?!叭松聿贿^表里,氣血不過虛實。表實者,里必虛;里實者,表必虛;經(jīng)實者,絡必虛;絡實者,經(jīng)必虛,病之常也?!?BR> “邪之中人,輕則久傳而自盡,頗甚則久傳而難已,更甚則暴死。” “若先論固其元氣,以補劑補之,真氣未勝而邪氣已交馳橫騖而不可制矣?!?BR> 2、論三邪發(fā)病 張氏所論之 “三邪”,是指 “天地人三邪”。他認為,天地各有六氣,人有六味,一旦太過都可以成為邪氣,導致人體上、中、下三部發(fā)生病變。他指出:“天之六氣,風暑火濕燥寒;地之六氣,霧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故天邪發(fā)病,多在乎上;地邪發(fā)病,多在乎下;人邪發(fā)病,多在乎中。此為發(fā)病之三也?!?這一理論,反映了張氏對邪氣的獨特見解。 蘇東坡之死與“攻邪派” - 四川古宇寺 - 佛 教 養(yǎng) 生 3、攻即為補與就近祛邪 張氏認為:“經(jīng)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者,此欲權(quán)衡之得平也?!?BR> 若是“積聚陳莝于中,留結(jié)寒熱于內(nèi)”,用下法蕩滌邪積 ,雖是攻邪 ,實則為補。因為“ 陳莝去而胃腸潔,癓瘕盡而榮衛(wèi)昌,不補之中,真補存焉?!?BR> 所以,張氏在論治時,主張 “取其氣偏勝者,其不勝自平矣……損有余乃所以補其不足也?!睆埵线€認為,祛邪應就近而出,這樣既能效果迅速,有不大傷正氣。 他指出:“ 邪氣處之三,而出之者亦三也。諸風寒之邪,結(jié)于皮膚之間,藏于經(jīng)絡之內(nèi),可汗而出之;風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濕痼冷,熱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敝赋隽斯バ爱敻鶕?jù)所犯部位,因勢利導,或汗或吐或下,就近去之。 治療經(jīng)驗 1、祛邪三法汗、吐、下三法是張子和學術(shù)思想和臨證經(jīng)驗的核心。 (1)汗法 不能僅用解表界定,“所謂發(fā)表者,出汗即是也”。凡是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張氏概認為汗法。除辛散解表湯藥以外,其他如 “灸、蒸、渫、洗、熨、烙、針刺、砭射、導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適應范圍——張氏認為,邪氣侵犯肌表,尚未深入,多宜汗法?!帮L寒暑濕之氣,入于皮膚之間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發(fā)汗?!边€有《內(nèi)經(jīng)》所謂的“春傷于風,夏生飧泄”之病,他認為“此以風為根,風非汗不出”。 選方用藥——張氏頗贊同劉完素的觀點,認為不僅“溫熱者為汗藥,豈知寒涼者亦能汗也”,他除了用麻桂等辛溫之劑外,還善用防風通圣散、雙解散。因此,張氏汗法論治方藥范圍很廣,如寒郁肌表用麻黃湯,風寒表虛用桂枝湯,內(nèi)熱盛用大小柴胡湯、柴胡飲子等,此外尚有敗毒散、升麻湯、解肌湯、葛根湯;辛涼解表的有通圣散、雙解湯、當歸飲子等。張氏在用發(fā)汗之劑時,還常配以釵股于喉中引探,協(xié)藥以開腠理而發(fā)汗。 汗法宜忌——“南陲之地多熱,宜辛涼之劑解之;朔方之地多寒,宜辛溫之劑解之;午未之月多暑,宜辛涼解之;子丑之月多凍,宜辛溫解之;少壯氣實之人,宜辛涼解之;老耆氣衰之人,宜辛溫解之;病人因感寒食冷而得者,宜辛溫解之;因役勞冒暑而得之,宜辛涼解之;病人稟性怒急者,可辛涼解之;病人稟性和緩者,可辛溫解之;病人兩手脈浮大者,可辛涼解之;兩手遲緩大者,可辛溫解之。”“凡發(fā)汗欲周身漐漐然,不欲如水淋漓,欲令手足俱周遍,汗出一二時為佳?!?“中病則止,不必盡劑”。 (2)吐法 “夫吐法,人之所畏,且順而下之,尚猶不樂,況逆而上之,不悅者多矣。然自胸以上,大滿大實,痰如膠粥,微丸微散,皆兒戲也,非吐病安能出?”張氏在臨床運用中,“漸臻精妙,過則能止,少則能加。一吐之中,變態(tài)無窮,屢用屢驗,以至不疑 ”。 適應范圍——張氏所說的吐法范圍很廣,“如引涎、漉涎、嚏氣、追淚,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因此,只要邪在上如風疾、宿食、酒積等大實大滿之癥,皆可以吐。又如傷寒和雜病中的某些頭痛,痰飲的胸脅刺痛,痰厥失語、牙關(guān)緊閉、神智不清,眩暈惡心等,“凡在上者,皆宜吐之”。 論治方藥——傷寒頭痛,用瓜蒂散;雜病頭痛,用蔥根白豆豉湯;痰食積滯,用獨圣散加茶末少許;兩脅肋刺痛因水滯者,用獨圣散加全蝎梢等等。 張氏常用的藥物有梔子、黃連、苦參、大黃、黃芩、郁金、常山、藜蘆、地黃汁、木香、遠志等三十六種。具體方法——張氏在使用吐法時,除內(nèi)服藥物外,還有催吐、探吐、鼻飼、取嚏等外治法。 張氏用吐甚為謹慎,每先予小劑,逐漸加量,并用釵股、雞羽探引,若不吐者予飲齏汁,邊探邊飲,直到吐出。所謂 “藥不瞑眩,厥疾弗瘥”。 吐法禁忌—— 性情剛暴,好怒喜淫;病勢危重,老弱氣衰;自吐不止,亡陽血虛及各種出血病證。另外,病人無正性,反復不定者,皆不可吐,恐轉(zhuǎn)生他病。 ?。ǎ常┫路?BR> 張氏創(chuàng)新前人的理論和經(jīng)驗,提出:“陳莝去而胃腸潔,癓瘕盡而榮衛(wèi)昌,不補之中,真補存焉”的論點,把下法的機理提高到 “推陳致新”的角度來認識,延展了下法的內(nèi)涵。因此,張氏所謂下法并非局限于瀉下通便,而認為具下行作用的方法均屬下法。如說:“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jīng)、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BR> 適用范圍——凡宿食邪滯蘊結(jié)在胃脘以下,“積聚陳莝于中,留結(jié)寒熱于內(nèi)”都可以用下法,無論“寒濕固冷,熱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下法廣泛運用于臨床個科,除一般的可下之證外,他如目黃、九疸、食勞,也可用茵陳蒿湯或?qū)?、禹功散瀉之;腰腳胯痛可用甘遂粉下之;落馬、墜井、打仆、閃肭、損傷等引起的腫痛劇烈者,可用通圣散送導水丸,峻泄三四十行,使氣血流通,即 “痛止腫消”。 論治方藥——張氏常根據(jù)邪實不同,或熱壅,或寒結(jié)、或水聚,或痰滯,或血瘀,針對病機分別用寒下、涼下、熱下、峻下、緩下等劑,其中以寒涼之劑為多。寒下首選調(diào)胃承氣湯,以及大小陷胸湯、桃仁承氣湯、大柴胡湯;涼下有八正散、十棗湯;熱下有煮黃丸、纏金丸之類;峻下有舟車丸、浚川散等。 運用下法應根據(jù)病人體質(zhì),“急則用湯,緩則用丸,或以湯送丸,量病之微甚,中病即止,不必盡劑,過則生衍 ”。 下法禁忌——洞泄寒中,傷寒脈浮,表里俱虛,厥而唇青,手足冷內(nèi)寒者;小兒慢驚,兩目直視,魚口出氣者,以及十二經(jīng)敗證都不宜用下法。 以上三法,張氏往往在臨床上兼用,或先后使用,可見其心法嫻熟。 2、食療補虛 張氏主張“養(yǎng)生當論食補,治病當論藥攻”,汗、吐、下三法 “損有余乃所以補不足”,故 “不補之中有真補存焉”。張氏雖說攻邪即是補虛,但又注意不傷敗胃氣,故攻邪之后補養(yǎng)胃氣非常重要。他多用 “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可見他運用補法重在飲食調(diào)養(yǎng)。 張氏用補虛方藥非常謹慎,認為不到非補不可的程度,不宜輕易用補。因為 “凡藥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謂之毒,雖甘草、苦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必有偏勝。”他把補法分為六種,對 “脈脫下虛,無積無邪 ”的虛癥病人,辨證用之,但終需食補。 “貴流不貴滯,貴平不貴強”為特點: ① 反對無病之體濫用補劑 ② 邪積未去不當先議補 ③ “脈脫下虛,無積無邪 ”,方可用補 3、情志療法 《素問》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睆埵霞右园l(fā)揮為:“悲可以治怒,以傖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可以奪之。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后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視聽?!?BR> 四、學術(shù)評價 張從正承襲《內(nèi)經(jīng)》及張仲景學說,私淑劉河間之學,創(chuàng)“病由邪生,攻邪已病” 的攻邪學說,豐富和發(fā)展了中醫(yī)發(fā)病學理論。 在臨床上,張氏吸取和發(fā)揮了前人理論,擴大了汗吐下三法的應用范圍,促進了治法理論的發(fā)展,并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在情志治療方面很有特色,為中醫(yī)心理學的發(fā)展有所貢獻。 張氏的攻邪理論突破《傷寒論》六經(jīng)辨證的常規(guī)用藥規(guī)律,為后世溫病學家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雜 談 攻邪派的張子和無論是看病還是用藥都很邪,熟知中醫(yī)的人都知道張子和的診斷和各種治法其實沒有什么特別之處,都是很中規(guī)中矩的黃帝法,但是作為老百姓以及一般水平的庸醫(yī)們,往往就不能理解張子和的相對高深的功夫了。所以感覺起來他有些像金庸先生筆下的黃老邪,凡事不合世理,不按章法,不循常規(guī)。估計張老先生自己也感覺到了自己的邪性,所以名字里的“從正”二字恐怕也含有“改邪從正”的意味吧。張氏強調(diào)凡病都是因為邪氣入侵身體所導致的,所以強調(diào)治病一定要先驅(qū)除外邪,邪去后正氣自然平安(邪去則正安),即“攘外必先安內(nèi)”,外不攘,內(nèi)必不安。也和中國拳術(shù)名言“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的道理暗合。擅長使用汗法、吐法、下法治療病人,效果非常理想,但是相對來講,若非大病、重病、怪病、疾病、難病,患者相對不愿接受。 http://jinseputi.blog.163.com/blog/static/13215397320091120627102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