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黃元御一氣周流的理論,陰陽本身一體,腎之陽即水中之木,春三月,此為發(fā)陳,此火左升,則為肝木,肝木生發(fā),則化心火,心火右降,則化肺金,肺金斂降,則為腎水,腎水再生發(fā),即是人體內(nèi)的一氣周流。 但是一氣有清有濁,清者為陽,濁者為陰,清升濁降,則陽升而陰降。 春夏二季,木火生發(fā),則為陽,但這陽氣的根本則在腎中,即是陰升而化陽。秋冬二季,金水?dāng)拷?,則為陰,但這斂降的根本在心火,即是陽降而化陰,這就是陰陽互根,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能生陽,陽能生陰的道理。 所以,陰虛就是右路的金水?dāng)拷党隽藛栴},金收于西而水藏于北,陽氣蟄封,此木火生長之根本也。 而金水之收藏,全賴胃土之降,胃土右降,金收于西而水藏于北,木火得以生發(fā)也。 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則上熱而病陰虛。 所以陰虛之治的根本大法一是要降肺胃,助斂降,二是滋心液。 黃元御的“地魄湯”用麥冬、芍藥,雙清君相之火,半夏、五味,降攝肺胃之逆,元參清金而益水,牡蠣斂神而藏精。 若熱傷肺氣,不能化水,則用人參、黃芪,益氣生水,以培陰精之原。此補(bǔ)陰之法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