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轉載]元青花瓷底足辨識

 文香閣 2015-02-25

 

 

                                  元青花瓷底足辨識

 

                          史愛平

 

     最難收集的是元青花瓷底足的信息。即使在博物館,也往往很難見到器物底部。說到底,還是因為底足特征的極為關鍵性。一件古瓷,看底足,如同性別的判斷,翻過來是“公”是“母”(是真是假),一下就可知。所以,底足是瓷器的“軟肋”。抓住它,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對于元青花瓷來說,元代時“既仔細又隨意”的制造風格導致了其造型品種的復雜多樣和差異。這種差異又使得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也都各有不同,再加上造假者的刻意模仿,給真假識別上帶來一定影響。
     識別元青花瓷底足的依據(jù):1、有明確地點的出土器物和出土底足瓷片。2、特征明顯的館藏品和民間收藏品。3、傳世品。這三點中后兩點爭論多。而第二點大多數(shù)館藏品和收藏品都很難被證明為是第一點依據(jù)(一是公家館藏或收藏,一是私人館藏或收藏,不依公或私而改變性質)。目前所知除高安、包頭、保定、蚌埠等地少數(shù)館藏品為有明確地點的出土器物外,其余各地館藏品和收藏品仍屬于特征明顯之列。第三點傳世品對于國內器物來說很難對號入座,只有國外伊拉克、伊朗等國博物館珍藏品可就此說。此三點依據(jù)也是識別元青花瓷其它諸多特征的基礎。
     綜合目前所知,元青花瓷底足特征如下:
一、手工拉坯旋削結合,足底不上釉。
(一)大、中罐、梅瓶等:
  1、平切足。顯極干(仿品干度顯弱)。
  2、足底旋削挖出,較淺(深幾毫米之間),底削平,或有旋痕、或隱現(xiàn)旋痕、或無旋痕。旋痕情況如下:
    (1)寬道或窄道旋痕(海螺狀),如從中心為起點計,紋路一般順時針旋,也有極個別逆時間旋,其實為左、右手不同習慣加工者加工態(tài)。
    (2)同心圓旋痕(類似紋,寬窄細密均有,實質仍屬正常旋痕)。
    (3)有的器物會出現(xiàn)跳刀痕或旋裂撕痕。
    (4)有的器物中心留有乳釘痕,不是全有。
     對隱現(xiàn)旋痕的器物須認真仔細看才能發(fā)現(xiàn)。另外較特殊的為同心圓旋痕,如倫敦拍賣的鬼谷下山罐、包頭元青花纏枝牡丹紋大罐等即此類。
     除旋痕外,有的器物還存在放射狀的跳刀痕、旋裂撕痕等。
     上述痕紋,不一定集中在一個器物上。
  3、足墻以寬大為特點,大罐等足墻寬2—4厘米左右,梅瓶、中小罐等小于該尺寸(依大小器型而不同)。
  4、足墻外胎釉結合處一圈手工斜削,寬幾毫米之間不等。旋削中起刀收刀痕連續(xù)不斷,而非一刀或循一線所為。
  5、足底整體平面略不平,略見其中有凹有凸。
(二)玉壺春瓶:
  1、深足(大都10毫米左右至以上)。
  2、窄足墻,7、8、9、10毫米左右(依大小器而不同)。
  3、足墻脊扁平鈍、不規(guī)則扁凸等。
  4、足底旋平多見,有些器物有乳釘。
(三)大盤:
  1、不深不淺足(多在5毫米左右)。
  2、窄足墻。7、8、9、10毫米左右(依大小器而不同)。
  3、足墻脊平扁、不規(guī)則扁凸、極個別泥鰍背者。
  4、足底平,或平而粗糙。旋紋多不明顯。
     其它造型器物參考上述器物。
二、雜質現(xiàn)象:
  1、足底可見散布有不均的黑渣點。這些黑渣點或3、5個,或數(shù)十、數(shù)百個,大小不等,類似黑芝麻?;蚝诟吡嚎妨?,被壓在或附在或裹在或析出于表層里外,足墻表面為多。也被俗稱為鐵渣。為燒制過程中所現(xiàn)。也有的器物無此現(xiàn)象(不同窯口、不同胎土混合比例、不同燒制條件造成)。
  2、胎土所現(xiàn)的極小黑點,分布不均,比黑渣點小得多,量極少(如果器物足底清理不凈會看不到。也有的器物胎土純凈難見。
三、火石紅現(xiàn)象:
    火石紅現(xiàn)象是因胎土含有鐵成份,在燒制過程中,或在長期歷史過程中自然生成,是一種附于足底表面帶有半金屬光澤的褐紅黃顏色的斑(或濃或淡)。
  1、局部紅。足底各部位形成的紅斑,有自然浸潤感。
  2、一線紅。于底足外墻的胎釉結合處、足窩內釉斑邊緣處,自然浸染析出的線狀紅斑。
  3、斑點紅。在足墻表面可見到的點點滴滴小紅斑,有自然滲浸感。
  4、大面積紅。整個足底都被紅斑布滿,有自然浸潤感。
     上述火石紅中,斑點紅、一線紅的形成狀態(tài)最為自然,最不好模仿,認可率最高。大面積火石紅如果呈自然狀態(tài),一般也屬真品,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幾只梅瓶底部呈現(xiàn)濃厚的大面積火石紅,這種大面積火石紅現(xiàn)象如果過于濃厚,往往把底部其它特征也遮掩住,很難使人看清楚底部真面目,這是觀察中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如見到這種器物,一定要謹慎,在其它特征均符合的情況下,切莫誤殺。
     還有一些無火石紅器物,其它特征均符合,這時就要注意和現(xiàn)代仿品中無火石紅的器物認真對比。只要謹慎,不愁真品識別不出來。

 現(xiàn)代仿品火石紅,像刷上去再燒出來的樣子,再加上現(xiàn)代胎土特征,因此很難亂真。最難區(qū)別的,是同自然滲洇出的火石紅相比中,一種很像用棕紅色護胎釉涂抹后燒出的火石紅器物,這種火石紅也屬真品(近年出現(xiàn)的一種博陵第品種此現(xiàn)象較多),主要特征是其火石紅色同胎結合比仿品緊密,顏色比仿品顯熟厚實深重。更重要的是其胎質、釉質、顏料等主要特征不同,使真假本質能夠區(qū)分。
四、汽泡坑現(xiàn)象:
     元青花瓷胎土由于加入麻倉土燒制,內中常混有零星小汽泡,這些汽泡隨拉坯會現(xiàn)于表面,故在底足上面常會看到有破損小汽泡坑,呈各種形態(tài):狹長坑眼、變形圓坑眼等等(最好用30倍放大鏡看)。不是所有器物都可發(fā)現(xiàn),特別是小型器物底足上很少見(根據(jù)規(guī)律胎土內部是有汽孔的,只不過現(xiàn)實是不能打碎看)。
五、沾砂:
     有的底足上沾有一些砂粒,一般不多,一兩處而已。
六、足底釉斑:
     底足窩內常會見到一點或幾點釉斑。釉斑形狀似隨意沾上或故意點抹。有多種說法:
  1、自然沾上說。
  2、記號說。
  3、試釉斑說。
     自然沾上說認為器物在上釉時底部無意間接觸到臺面上的釉水,或人工擦抹底部釉未擦凈,所遺留下的自然痕跡。記號說認為當時為了區(qū)別瓷器等級或為提供給不同階層使用而為之。試釉斑說認為當時瓷工為了在涂釉前檢驗釉質成色而事先在最底部點幾下看看以使心中有數(shù),然后再決定上釉。其實這些說法集中起來就是要解釋一個問題:是自然沾上還是人為的。這些釉斑從具體形態(tài)看,有的像濺上,有的像淋上,有的像筆點,有的像刷上,有的像貼上,不一而足。釉斑大小多少均不一樣,有的斑稍大,有的斑很小很少,有的僅在足墻內側存一線微弱狀。
     解釋這一現(xiàn)象,最好多看出土瓷片或實物,切莫僅以一兩件所見定乾坤,釉斑現(xiàn)象在大多數(shù)元青花瓷底足上均有(少數(shù)沒有),且往往存在于足墻內側至足窩內,所以人們覺得奇怪:為何著地的最易沾釉的足墻脊上卻很少見,而大都沾到了不著地的足窩內側和足底呢?顯然是一種有意行為,即人為作用。這里,自然說顯然不夠充分,也就很難解釋人們的這一合理提問。但不管怎樣,這一點并非決定元青花瓷本質屬性的關鍵。還是那句話,對于景德鎮(zhèn)來說,上不上釉斑,實在是一件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仿品有無釉斑,都不能使其變成真的。真品有無釉斑,都不能使其變成假的。
     因此,底足釉斑現(xiàn)象只可做參考。
     這里,應特別重視的是那些釉斑邊緣滲出一線紅的器物,其真品認可率是最高的。
     除釉斑外,少數(shù)玉壺春瓶底部有涂釉現(xiàn)象。
七、瓷化程度:
     中等,堅致??雌饋泶植趯嵚曰瑵櫍ú皇呛芑W銐Ρ砻嬗姓瓷盎蚝谠c時有擋手感)。仿品則瓷化程度太高、太硬,拉手感太強。
八、胎色問題。
     一般來講,通過底足看胎色是最方便的。但實踐中卻往往受到很多條件限制,如要看清:1、底足必須清理干凈。2、足底有磨損處。3、有磕碰輕微損傷處。通過這些可大致看出胎色。實際中,那些保存度完好的器物,往往不具備這些條件,足底大多無磨損,也無損傷,表面火石紅或原始包漿遮住里面,很難觀察細致。特別是那些清理不徹底也無法徹底的器物,如高安館藏梅瓶等器物,要想完全看清,憑肉眼非能及。還有,就是能看清表面,也無法保證胎內的顏色。如,有的表面為潔白,而內部深處卻又變成了帶點灰。這在出土瓷片中常見到。當然并非全部,也有白到底的。因此,通過底足來看胎色,只宜參考。這里需強調的是,不能因為要看胎色將底足擦磨,不管主人同意與否,也不管這種損失多么微小,我們都應盡力回避(史愛平撰)。

 

作者單位:包頭鋼鐵職業(yè)技術學院

電子信箱:sap914213@sina.com

[轉載]元青花瓷底足辨識

 

 

 

                                  元青花瓷底足辨識

 

                          史愛平

 

     最難收集的是元青花瓷底足的信息。即使在博物館,也往往很難見到器物底部。說到底,還是因為底足特征的極為關鍵性。一件古瓷,看底足,如同性別的判斷,翻過來是“公”是“母”(是真是假),一下就可知。所以,底足是瓷器的“軟肋”。抓住它,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對于元青花瓷來說,元代時“既仔細又隨意”的制造風格導致了其造型品種的復雜多樣和差異。這種差異又使得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也都各有不同,再加上造假者的刻意模仿,給真假識別上帶來一定影響。
     識別元青花瓷底足的依據(jù):1、有明確地點的出土器物和出土底足瓷片。2、特征明顯的館藏品和民間收藏品。3、傳世品。這三點中后兩點爭論多。而第二點大多數(shù)館藏品和收藏品都很難被證明為是第一點依據(jù)(一是公家館藏或收藏,一是私人館藏或收藏,不依公或私而改變性質)。目前所知除高安、包頭、保定、蚌埠等地少數(shù)館藏品為有明確地點的出土器物外,其余各地館藏品和收藏品仍屬于特征明顯之列。第三點傳世品對于國內器物來說很難對號入座,只有國外伊拉克、伊朗等國博物館珍藏品可就此說。此三點依據(jù)也是識別元青花瓷其它諸多特征的基礎。
     綜合目前所知,元青花瓷底足特征如下:
一、手工拉坯旋削結合,足底不上釉。
(一)大、中罐、梅瓶等:
  1、平切足。顯極干(仿品干度顯弱)。
  2、足底旋削挖出,較淺(深幾毫米之間),底削平,或有旋痕、或隱現(xiàn)旋痕、或無旋痕。旋痕情況如下:
    (1)寬道或窄道旋痕(海螺狀),如從中心為起點計,紋路一般順時針旋,也有極個別逆時間旋,其實為左、右手不同習慣加工者加工態(tài)。
    (2)同心圓旋痕(類似紋,寬窄細密均有,實質仍屬正常旋痕)。
    (3)有的器物會出現(xiàn)跳刀痕或旋裂撕痕。
    (4)有的器物中心留有乳釘痕,不是全有。
     對隱現(xiàn)旋痕的器物須認真仔細看才能發(fā)現(xiàn)。另外較特殊的為同心圓旋痕,如倫敦拍賣的鬼谷下山罐、包頭元青花纏枝牡丹紋大罐等即此類。
     除旋痕外,有的器物還存在放射狀的跳刀痕、旋裂撕痕等。
     上述痕紋,不一定集中在一個器物上。
  3、足墻以寬大為特點,大罐等足墻寬2—4厘米左右,梅瓶、中小罐等小于該尺寸(依大小器型而不同)。
  4、足墻外胎釉結合處一圈手工斜削,寬幾毫米之間不等。旋削中起刀收刀痕連續(xù)不斷,而非一刀或循一線所為。
  5、足底整體平面略不平,略見其中有凹有凸。
(二)玉壺春瓶:
  1、深足(大都10毫米左右至以上)。
  2、窄足墻,7、8、9、10毫米左右(依大小器而不同)。
  3、足墻脊扁平鈍、不規(guī)則扁凸等。
  4、足底旋平多見,有些器物有乳釘。
(三)大盤:
  1、不深不淺足(多在5毫米左右)。
  2、窄足墻。7、8、9、10毫米左右(依大小器而不同)。
  3、足墻脊平扁、不規(guī)則扁凸、極個別泥鰍背者。
  4、足底平,或平而粗糙。旋紋多不明顯。
     其它造型器物參考上述器物。
二、雜質現(xiàn)象:
  1、足底可見散布有不均的黑渣點。這些黑渣點或3、5個,或數(shù)十、數(shù)百個,大小不等,類似黑芝麻?;蚝诟吡嚎妨#粔涸诨蚋皆诨蚬诨蛭龀鲇诒韺永锿?,足墻表面為多。也被俗稱為鐵渣。為燒制過程中所現(xiàn)。也有的器物無此現(xiàn)象(不同窯口、不同胎土混合比例、不同燒制條件造成)。
  2、胎土所現(xiàn)的極小黑點,分布不均,比黑渣點小得多,量極少(如果器物足底清理不凈會看不到。也有的器物胎土純凈難見。
三、火石紅現(xiàn)象:
    火石紅現(xiàn)象是因胎土含有鐵成份,在燒制過程中,或在長期歷史過程中自然生成,是一種附于足底表面帶有半金屬光澤的褐紅黃顏色的斑(或濃或淡)。
  1、局部紅。足底各部位形成的紅斑,有自然浸潤感。
  2、一線紅。于底足外墻的胎釉結合處、足窩內釉斑邊緣處,自然浸染析出的線狀紅斑。
  3、斑點紅。在足墻表面可見到的點點滴滴小紅斑,有自然滲浸感。
  4、大面積紅。整個足底都被紅斑布滿,有自然浸潤感。
     上述火石紅中,斑點紅、一線紅的形成狀態(tài)最為自然,最不好模仿,認可率最高。大面積火石紅如果呈自然狀態(tài),一般也屬真品,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幾只梅瓶底部呈現(xiàn)濃厚的大面積火石紅,這種大面積火石紅現(xiàn)象如果過于濃厚,往往把底部其它特征也遮掩住,很難使人看清楚底部真面目,這是觀察中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如見到這種器物,一定要謹慎,在其它特征均符合的情況下,切莫誤殺。
     還有一些無火石紅器物,其它特征均符合,這時就要注意和現(xiàn)代仿品中無火石紅的器物認真對比。只要謹慎,不愁真品識別不出來。

 現(xiàn)代仿品火石紅,像刷上去再燒出來的樣子,再加上現(xiàn)代胎土特征,因此很難亂真。最難區(qū)別的,是同自然滲洇出的火石紅相比中,一種很像用棕紅色護胎釉涂抹后燒出的火石紅器物,這種火石紅也屬真品(近年出現(xiàn)的一種博陵第品種此現(xiàn)象較多),主要特征是其火石紅色同胎結合比仿品緊密,顏色比仿品顯熟厚實深重。更重要的是其胎質、釉質、顏料等主要特征不同,使真假本質能夠區(qū)分。
四、汽泡坑現(xiàn)象:
     元青花瓷胎土由于加入麻倉土燒制,內中常混有零星小汽泡,這些汽泡隨拉坯會現(xiàn)于表面,故在底足上面常會看到有破損小汽泡坑,呈各種形態(tài):狹長坑眼、變形圓坑眼等等(最好用30倍放大鏡看)。不是所有器物都可發(fā)現(xiàn),特別是小型器物底足上很少見(根據(jù)規(guī)律胎土內部是有汽孔的,只不過現(xiàn)實是不能打碎看)。
五、沾砂:
     有的底足上沾有一些砂粒,一般不多,一兩處而已。
六、足底釉斑:
     底足窩內常會見到一點或幾點釉斑。釉斑形狀似隨意沾上或故意點抹。有多種說法:
  1、自然沾上說。
  2、記號說。
  3、試釉斑說。
     自然沾上說認為器物在上釉時底部無意間接觸到臺面上的釉水,或人工擦抹底部釉未擦凈,所遺留下的自然痕跡。記號說認為當時為了區(qū)別瓷器等級或為提供給不同階層使用而為之。試釉斑說認為當時瓷工為了在涂釉前檢驗釉質成色而事先在最底部點幾下看看以使心中有數(shù),然后再決定上釉。其實這些說法集中起來就是要解釋一個問題:是自然沾上還是人為的。這些釉斑從具體形態(tài)看,有的像濺上,有的像淋上,有的像筆點,有的像刷上,有的像貼上,不一而足。釉斑大小多少均不一樣,有的斑稍大,有的斑很小很少,有的僅在足墻內側存一線微弱狀。
     解釋這一現(xiàn)象,最好多看出土瓷片或實物,切莫僅以一兩件所見定乾坤,釉斑現(xiàn)象在大多數(shù)元青花瓷底足上均有(少數(shù)沒有),且往往存在于足墻內側至足窩內,所以人們覺得奇怪:為何著地的最易沾釉的足墻脊上卻很少見,而大都沾到了不著地的足窩內側和足底呢?顯然是一種有意行為,即人為作用。這里,自然說顯然不夠充分,也就很難解釋人們的這一合理提問。但不管怎樣,這一點并非決定元青花瓷本質屬性的關鍵。還是那句話,對于景德鎮(zhèn)來說,上不上釉斑,實在是一件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仿品有無釉斑,都不能使其變成真的。真品有無釉斑,都不能使其變成假的。
     因此,底足釉斑現(xiàn)象只可做參考。
     這里,應特別重視的是那些釉斑邊緣滲出一線紅的器物,其真品認可率是最高的。
     除釉斑外,少數(shù)玉壺春瓶底部有涂釉現(xiàn)象。
七、瓷化程度:
     中等,堅致??雌饋泶植趯嵚曰瑵櫍ú皇呛芑?。足墻表面有沾砂或黑渣點時有擋手感)。仿品則瓷化程度太高、太硬,拉手感太強。
八、胎色問題。
     一般來講,通過底足看胎色是最方便的。但實踐中卻往往受到很多條件限制,如要看清:1、底足必須清理干凈。2、足底有磨損處。3、有磕碰輕微損傷處。通過這些可大致看出胎色。實際中,那些保存度完好的器物,往往不具備這些條件,足底大多無磨損,也無損傷,表面火石紅或原始包漿遮住里面,很難觀察細致。特別是那些清理不徹底也無法徹底的器物,如高安館藏梅瓶等器物,要想完全看清,憑肉眼非能及。還有,就是能看清表面,也無法保證胎內的顏色。如,有的表面為潔白,而內部深處卻又變成了帶點灰。這在出土瓷片中常見到。當然并非全部,也有白到底的。因此,通過底足來看胎色,只宜參考。這里需強調的是,不能因為要看胎色將底足擦磨,不管主人同意與否,也不管這種損失多么微小,我們都應盡力回避(史愛平撰)。

 

作者單位:包頭鋼鐵職業(yè)技術學院

電子信箱:sap914213@sina.com

[轉載]元青花瓷底足辨識

 

 

 

                                  元青花瓷底足辨識

 

                          史愛平

 

     最難收集的是元青花瓷底足的信息。即使在博物館,也往往很難見到器物底部。說到底,還是因為底足特征的極為關鍵性。一件古瓷,看底足,如同性別的判斷,翻過來是“公”是“母”(是真是假),一下就可知。所以,底足是瓷器的“軟肋”。抓住它,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對于元青花瓷來說,元代時“既仔細又隨意”的制造風格導致了其造型品種的復雜多樣和差異。這種差異又使得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也都各有不同,再加上造假者的刻意模仿,給真假識別上帶來一定影響。
     識別元青花瓷底足的依據(jù):1、有明確地點的出土器物和出土底足瓷片。2、特征明顯的館藏品和民間收藏品。3、傳世品。這三點中后兩點爭論多。而第二點大多數(shù)館藏品和收藏品都很難被證明為是第一點依據(jù)(一是公家館藏或收藏,一是私人館藏或收藏,不依公或私而改變性質)。目前所知除高安、包頭、保定、蚌埠等地少數(shù)館藏品為有明確地點的出土器物外,其余各地館藏品和收藏品仍屬于特征明顯之列。第三點傳世品對于國內器物來說很難對號入座,只有國外伊拉克、伊朗等國博物館珍藏品可就此說。此三點依據(jù)也是識別元青花瓷其它諸多特征的基礎。
     綜合目前所知,元青花瓷底足特征如下:
一、手工拉坯旋削結合,足底不上釉。
(一)大、中罐、梅瓶等:
  1、平切足。顯極干(仿品干度顯弱)。
  2、足底旋削挖出,較淺(深幾毫米之間),底削平,或有旋痕、或隱現(xiàn)旋痕、或無旋痕。旋痕情況如下:
    (1)寬道或窄道旋痕(海螺狀),如從中心為起點計,紋路一般順時針旋,也有極個別逆時間旋,其實為左、右手不同習慣加工者加工態(tài)。
    (2)同心圓旋痕(類似紋,寬窄細密均有,實質仍屬正常旋痕)。
    (3)有的器物會出現(xiàn)跳刀痕或旋裂撕痕。
    (4)有的器物中心留有乳釘痕,不是全有。
     對隱現(xiàn)旋痕的器物須認真仔細看才能發(fā)現(xiàn)。另外較特殊的為同心圓旋痕,如倫敦拍賣的鬼谷下山罐、包頭元青花纏枝牡丹紋大罐等即此類。
     除旋痕外,有的器物還存在放射狀的跳刀痕、旋裂撕痕等。
     上述痕紋,不一定集中在一個器物上。
  3、足墻以寬大為特點,大罐等足墻寬2—4厘米左右,梅瓶、中小罐等小于該尺寸(依大小器型而不同)。
  4、足墻外胎釉結合處一圈手工斜削,寬幾毫米之間不等。旋削中起刀收刀痕連續(xù)不斷,而非一刀或循一線所為。
  5、足底整體平面略不平,略見其中有凹有凸。
(二)玉壺春瓶:
  1、深足(大都10毫米左右至以上)。
  2、窄足墻,7、8、9、10毫米左右(依大小器而不同)。
  3、足墻脊扁平鈍、不規(guī)則扁凸等。
  4、足底旋平多見,有些器物有乳釘。
(三)大盤:
  1、不深不淺足(多在5毫米左右)。
  2、窄足墻。7、8、9、10毫米左右(依大小器而不同)。
  3、足墻脊平扁、不規(guī)則扁凸、極個別泥鰍背者。
  4、足底平,或平而粗糙。旋紋多不明顯。
     其它造型器物參考上述器物。
二、雜質現(xiàn)象:
  1、足底可見散布有不均的黑渣點。這些黑渣點或3、5個,或數(shù)十、數(shù)百個,大小不等,類似黑芝麻?;蚝诟吡嚎妨?,被壓在或附在或裹在或析出于表層里外,足墻表面為多。也被俗稱為鐵渣。為燒制過程中所現(xiàn)。也有的器物無此現(xiàn)象(不同窯口、不同胎土混合比例、不同燒制條件造成)。
  2、胎土所現(xiàn)的極小黑點,分布不均,比黑渣點小得多,量極少(如果器物足底清理不凈會看不到。也有的器物胎土純凈難見。
三、火石紅現(xiàn)象:
    火石紅現(xiàn)象是因胎土含有鐵成份,在燒制過程中,或在長期歷史過程中自然生成,是一種附于足底表面帶有半金屬光澤的褐紅黃顏色的斑(或濃或淡)。
  1、局部紅。足底各部位形成的紅斑,有自然浸潤感。
  2、一線紅。于底足外墻的胎釉結合處、足窩內釉斑邊緣處,自然浸染析出的線狀紅斑。
  3、斑點紅。在足墻表面可見到的點點滴滴小紅斑,有自然滲浸感。
  4、大面積紅。整個足底都被紅斑布滿,有自然浸潤感。
     上述火石紅中,斑點紅、一線紅的形成狀態(tài)最為自然,最不好模仿,認可率最高。大面積火石紅如果呈自然狀態(tài),一般也屬真品,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幾只梅瓶底部呈現(xiàn)濃厚的大面積火石紅,這種大面積火石紅現(xiàn)象如果過于濃厚,往往把底部其它特征也遮掩住,很難使人看清楚底部真面目,這是觀察中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如見到這種器物,一定要謹慎,在其它特征均符合的情況下,切莫誤殺。
     還有一些無火石紅器物,其它特征均符合,這時就要注意和現(xiàn)代仿品中無火石紅的器物認真對比。只要謹慎,不愁真品識別不出來。

 現(xiàn)代仿品火石紅,像刷上去再燒出來的樣子,再加上現(xiàn)代胎土特征,因此很難亂真。最難區(qū)別的,是同自然滲洇出的火石紅相比中,一種很像用棕紅色護胎釉涂抹后燒出的火石紅器物,這種火石紅也屬真品(近年出現(xiàn)的一種博陵第品種此現(xiàn)象較多),主要特征是其火石紅色同胎結合比仿品緊密,顏色比仿品顯熟厚實深重。更重要的是其胎質、釉質、顏料等主要特征不同,使真假本質能夠區(qū)分。
四、汽泡坑現(xiàn)象:
     元青花瓷胎土由于加入麻倉土燒制,內中?;煊辛阈切∑?,這些汽泡隨拉坯會現(xiàn)于表面,故在底足上面常會看到有破損小汽泡坑,呈各種形態(tài):狹長坑眼、變形圓坑眼等等(最好用30倍放大鏡看)。不是所有器物都可發(fā)現(xiàn),特別是小型器物底足上很少見(根據(jù)規(guī)律胎土內部是有汽孔的,只不過現(xiàn)實是不能打碎看)。
五、沾砂:
     有的底足上沾有一些砂粒,一般不多,一兩處而已。
六、足底釉斑:
     底足窩內常會見到一點或幾點釉斑。釉斑形狀似隨意沾上或故意點抹。有多種說法:
  1、自然沾上說。
  2、記號說。
  3、試釉斑說。
     自然沾上說認為器物在上釉時底部無意間接觸到臺面上的釉水,或人工擦抹底部釉未擦凈,所遺留下的自然痕跡。記號說認為當時為了區(qū)別瓷器等級或為提供給不同階層使用而為之。試釉斑說認為當時瓷工為了在涂釉前檢驗釉質成色而事先在最底部點幾下看看以使心中有數(shù),然后再決定上釉。其實這些說法集中起來就是要解釋一個問題:是自然沾上還是人為的。這些釉斑從具體形態(tài)看,有的像濺上,有的像淋上,有的像筆點,有的像刷上,有的像貼上,不一而足。釉斑大小多少均不一樣,有的斑稍大,有的斑很小很少,有的僅在足墻內側存一線微弱狀。
     解釋這一現(xiàn)象,最好多看出土瓷片或實物,切莫僅以一兩件所見定乾坤,釉斑現(xiàn)象在大多數(shù)元青花瓷底足上均有(少數(shù)沒有),且往往存在于足墻內側至足窩內,所以人們覺得奇怪:為何著地的最易沾釉的足墻脊上卻很少見,而大都沾到了不著地的足窩內側和足底呢?顯然是一種有意行為,即人為作用。這里,自然說顯然不夠充分,也就很難解釋人們的這一合理提問。但不管怎樣,這一點并非決定元青花瓷本質屬性的關鍵。還是那句話,對于景德鎮(zhèn)來說,上不上釉斑,實在是一件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仿品有無釉斑,都不能使其變成真的。真品有無釉斑,都不能使其變成假的。
     因此,底足釉斑現(xiàn)象只可做參考。
     這里,應特別重視的是那些釉斑邊緣滲出一線紅的器物,其真品認可率是最高的。
     除釉斑外,少數(shù)玉壺春瓶底部有涂釉現(xiàn)象。
七、瓷化程度:
     中等,堅致。看起來粗糙實略滑潤(不是很滑。足墻表面有沾砂或黑渣點時有擋手感)。仿品則瓷化程度太高、太硬,拉手感太強。
八、胎色問題。
     一般來講,通過底足看胎色是最方便的。但實踐中卻往往受到很多條件限制,如要看清:1、底足必須清理干凈。2、足底有磨損處。3、有磕碰輕微損傷處。通過這些可大致看出胎色。實際中,那些保存度完好的器物,往往不具備這些條件,足底大多無磨損,也無損傷,表面火石紅或原始包漿遮住里面,很難觀察細致。特別是那些清理不徹底也無法徹底的器物,如高安館藏梅瓶等器物,要想完全看清,憑肉眼非能及。還有,就是能看清表面,也無法保證胎內的顏色。如,有的表面為潔白,而內部深處卻又變成了帶點灰。這在出土瓷片中常見到。當然并非全部,也有白到底的。因此,通過底足來看胎色,只宜參考。這里需強調的是,不能因為要看胎色將底足擦磨,不管主人同意與否,也不管這種損失多么微小,我們都應盡力回避(史愛平撰)。

 

作者單位:包頭鋼鐵職業(yè)技術學院

電子信箱:sap914213@sina.com

[轉載]元青花瓷底足辨識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