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漢族,浦江(今浙江金華市付村鎮(zhèn)上柳村)人,元末明初散文家、文學家,書法家。自幼家境貧寒,但聰敏好學,曾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yǎng)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與劉基、章溢、葉琛同受朱元璋禮聘,尊為“五經(jīng)”師,為太子(朱標)講經(jīng)。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xiāng)。后因其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朱元璋本欲殺戮,經(jīng)皇后、太子力勸,改為全家流放茂州(現(xiàn)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途中病死于夔州(現(xiàn)在重慶奉節(jié)縣),后謚文憲。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為文主張“宗經(jīng)”“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質(zhì)樸簡介,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的代表作品有《送東陽馬生序》、《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等。宋濂善書,書作師法于趙孟頫。宋濂極善作細微小楷,又工行草,清古有法,用筆結(jié)體在趙孟頫與康里子山之間,書風在明初有一定的代表性。李日華曾云:“明代精細楷者,宋景濂一人而已”。

明 宋濂 未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