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烏西門戚宅里大夫第———戚繼光招兵處。(圖片由義烏市志編輯部提供)
![]()
![]() “而金華義烏俗稱彪悍,請招募三千人,教以擊刺法,長短兵迭用,由是繼光一軍特精……戚家軍名聞天下。” ———《明史》 在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中,作者當年明月寫道:“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shù)支精銳的特種軍隊,比如漢代的虎賁軍、三國時期的虎豹營、唐代的玄甲軍等,其戰(zhàn)斗力之強罕有匹敵。但縱觀古今,能名聞天下且以將領的名字命名的軍隊只有兩支:除去戚繼光外,就唯有岳飛能獲此殊榮了?!?/p> 戚繼光的軍隊,自然就是戚家軍。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引《皇明經(jīng)世文編》的記載,這樣評價戚家軍:“戚家軍的勝利記錄無出其右,從1559年開始,這支部隊曾屢次攻堅、解圍、迎戰(zhàn)、追擊,而從未在戰(zhàn)斗中被倭寇擊潰?!?/p> 鮮為人知的是,這支逢戰(zhàn)必勝的精銳之師,其主力是義烏兵??梢哉f,沒有戚繼光,或許沒有義烏兵的閃光;但沒有義烏兵,也成就不了戚繼光。 只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歷史總喜歡描抹英雄的豐功偉績,戚繼光名垂青史,萬人敬仰,那些背井離鄉(xiāng)、戰(zhàn)死沙場的義烏兵卻少有人提及,很快消逝于歲月的塵埃中。曾有人為此抱不平,學者巖泉曾在《義烏市志》上發(fā)表一篇文章,表達自己的憤懣之情:“戚繼光到浙,先招訓紹興兵,沒有戚家軍的稱號。后來招訓的義烏兵能打仗,才稱‘戚家軍’。義烏兵出生入死苦剿倭寇,屢建戰(zhàn)功,功勞都記在‘戚家’身上,史書幾乎沒有記載義烏兵,義烏兵徒死無功?!?/p> 事實上,戚繼光并非絕情之人,他為好幾位犧牲的義烏兵寫過祭文,情真意切,令人動容;蕩平倭寇后,他也為義烏兵將士表功,讓他們榮歸故里。只是,史家的記載,難免重英雄而輕庶民。 400多年過去了…… 今天,我們?nèi)ケ狈綄ふ倚奘亻L城的義烏兵后裔,去東南沿海尋訪抗倭義烏兵的痕跡,內(nèi)心都抱著一種渴望:我們要撥開歷史煙云,讓埋在歷史深處的義烏兵走進大眾的視野,一起去見證先人的豐功偉績。英雄固然可敬,但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戚繼光為什么到義烏招兵 作為軍事家,戚繼光對吳越之地的百姓有一種近乎天生的好感,他認為,春秋時打敗吳國軍隊的,就是越國人,“請練越人以從事,為古昔沼吳渡江之士,皆越黨也”。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繼光到浙江,正是倭寇猖獗之時,且有汪直等人與倭寇勾結,為害甚烈。為此,戚繼光提出“倭非大創(chuàng)盡殲,終不能杜其再致”,意思是如果不痛擊倭寇,盡數(shù)將其殲滅,下次他們還會再來。要做到“大創(chuàng)盡殲”,最根本的就是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然而,當時的明軍孱弱,而且軍紀敗壞,難以為戰(zhàn)。為此,戚繼光屢次向朝廷提出在浙江征兵的建議:“十室九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豈無材勇!”他同時保證:“誠得浙士三千,親行訓練,比及三年,足堪御敵。”(《戚少保年譜耆編》卷一) 鑒于倭寇為患東南沿海已久,明朝廷無奈之下,最終同意戚繼光在浙江征兵。很快,戚繼光在紹興征得3000名士兵,開始了嚴格的訓練。 然而,戚繼光意想不到的是,吳越之地,十里不同風,并不是所有的浙兵都能打仗的。就是這些紹興兵還有在麗水招募的處州兵,給他留下了慘痛的記憶。 嘉靖三十七年(1558),雄心勃勃的戚繼光帶著他自己訓練出來的三千新軍,在舟山的一個彈丸之地岑港,向一群缺兵少糧的倭寇發(fā)起了一次猛攻。 倭寇僅1000人而已。戚繼光相信自己勝券在握,然而,他失望了。 之前威風無限的新軍,在兇狠、殘暴、有組織的倭寇面前,全然沒有了當初打散兵游勇的威風,他們節(jié)節(jié)敗退,四處逃竄。雖然戚繼光絕地反擊,最后設計解決了這幫頑敵。但是,耗時半年的岑港之戰(zhàn),最終以明軍傷亡3000余人,敵軍傷亡不到千人,且有部分倭寇突圍逃竄的結果落下帷幕。這是明代歷史上代價最大的勝績。 戚繼光后來在《祭丁參將》(丁參將即義烏兵丁茂)一文中寫道:“先練紹人,僅成軍容,終怯于短刀接戰(zhàn),居使之然也。尋有舟山之役,倭僅七百,集天下文武兵將,經(jīng)歲百戰(zhàn),竟罔功,乃得備習兵家勝敗之故。” 苦心訓練的新軍不堪一擊,士兵四處逃竄的一幕讓戚繼光備受打擊,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他終于意識到,要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完成抗倭大業(yè),他還缺少取勝之匙———高素質(zhì)的士兵。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4》中添油加醋地整理了一段戚繼光與當時的臺州知府、名將譚綸之間的談話,可以看出戚繼光的憂慮: 戚繼光(下簡稱戚):雖然我已盡全力操練,但經(jīng)歷戰(zhàn)陣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新軍有很大的問題。 譚綸(下簡稱譚):什么問題? 戚:我所部三千新軍中,大多是處州(今浙江麗水)兵和紹興兵,這兩地士兵各有特點,比如處州兵,作戰(zhàn)十分勇猛,聽命從不遲疑,沖鋒陷陣,非常積極,是戰(zhàn)斗的主力。 譚:有什么問題嗎? 戚:但他們每次打仗之前,都要和我談條件。 譚:談條件? 戚:作戰(zhàn)以前,他們要求必須知道作戰(zhàn)的對手和人數(shù),然后自行內(nèi)部商議,如果認為能打就作戰(zhàn),要是他們認為不能打,即使費盡口舌,他們也絕不會賣力。相對而言,紹興兵更加聽從命令,無論打什么仗,他們從來不會拒絕,完全服從,而且不怕辛苦,扎營修城之類的力氣活安排給他們干,他們就會盡力去干,且從無怨言。而在戰(zhàn)場上,如果敵人退卻,他們會主動追擊。 譚:遵從軍令,作戰(zhàn)勇猛,這不是很好嗎? 戚:但問題是,如果敵人進攻,他們就會主動撤退。 譚:…… 戚:當然,如果敵人再退,他們還是會追,但若敵人回擊,他們會再次撤退。據(jù)我統(tǒng)計,但凡與敵相接三十步內(nèi),即將肉搏之時,他們一般會全軍退走??偠灾?,關鍵時刻實在靠不住。 譚:那你打算怎么辦呢? 沉默片刻后,戚繼光用一聲重重的嘆息結束了這次談話:“我也沒有辦法。” 當年明月的敘述有虛構但基本靠譜,他認為,這次談話涉及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地理決定論,“一般說來,生活在艱苦山區(qū)的人性格比較強硬,而且民風彪悍,不怕死,而在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混碗飯吃實在不難,不到萬不得已,鬼才愿意拼命”。他分析說,處州地區(qū)多山,經(jīng)濟條件差,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當?shù)厝讼騺硇欧钅X袋掉了碗大個疤之類的玩命理論。紹興山清水秀,讀書人眾多,且主要從事腦力勞動,實在不行還可以搞點旅游服務業(yè),犯不著去拼死拼活。 找到問題的癥結之后,戚繼光決定去尋找一群勇猛強悍的人,組建一支真正戰(zhàn)無不勝的戚家軍。就在這時,他聽說了一起讓他無比震驚的打架事件。他的人生,也由此重新開啟。 一場驚天動地的打架事件據(jù)清嘉慶《義烏縣志》記載,嘉靖三十七年,由于傳說義烏倍磊八保山一帶有銀礦,永康與處州人哄騙上千人到八保山搶礦,倍磊大戶陳大成(后成為戚家軍名將)等率領族人奮起護礦,于是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械斗。一開始義烏人失利,被打死了好幾個人。隨后,赤岸、毛店等地的人都參與進來,共聚集3000多人,雙方的械斗持續(xù)數(shù)月。義烏人最終獲勝,俘虜200多人,最后一次竟“擊殺千余人”。 戚繼光到義烏招兵,就是源于這場驚天動地的打架事件。他在《練烏傷兵議》中簡要地說明了他到義烏招兵的原因:“聞義烏露金穴,括徒遞陳兵于疆邑人奮荊棘御之,暴骨盈野,其氣敵愾,其習悍而自輕,其俗力本無他,宜可鼓舞。及今簡練訓習,即一旅可當三軍,何患無兵也。” 打架固然是不對的,但戚繼光從聽說的這起打架事件中,看到了義烏人“其氣敵愾,其習悍而自輕,其俗力本無他,宜可鼓舞”,他覺得義烏人敢打敢拼,不怕死,而且團結一致,只要加以有效訓練,必定可以成為精兵強將。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4》中對打架事件有比較夸張的描繪: 自嘉靖三十七年(1558)六月起,義烏礦工、鄉(xiāng)民與從永康趕來的開礦者爆發(fā)械斗,雙方參與斗毆人數(shù)累計達三萬人左右,歷時四個月,直到十月秋收方告結束,死傷共計2500余人。 那是讓戚繼光永生難忘的一幕,無數(shù)平凡的義烏百姓在那一刻變得如此不平凡,他們不論男女老幼,大家一同上陣,用所有能找到的武器打擊敵人,農(nóng)民用鋤頭,礦工用镢頭,連家庭主婦也拿起了菜刀,眼中冒著兇光,狂叫著沖進敵陣,大砍大殺,生人勿近。 他們不但砍人勇猛,還極具犧牲精神和優(yōu)良的斗爭傳統(tǒng),父親傷了兒子替,哥哥殘了弟弟上,就連被人打到剩一口氣,抬到家就死的人,臨死前還要留下一句遺言:我死之后,你們接著打! 這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戚繼光由衷地發(fā)出了感嘆。 這段文字描繪,戲說的成分居多。事實上,八保山并沒有銀礦,更沒有礦工,所以打架的不是礦工,而是農(nóng)民;戚繼光也沒有到過打架現(xiàn)場,“終生難忘的一幕”并非他親眼所見,而是別人告訴他的。 不過,戚繼光內(nèi)心的震撼確實是巨大的。根據(jù)當年明月的描述,戚繼光后來曾對俞大猷講了這樣一番話:“征戰(zhàn)半生,天下強橫之徒,我大都見過,卻從不畏懼。但如義烏人之彪勇橫霸,善戰(zhàn)無畏,實為我前所未見,讓人聞風喪膽,可怕!可怕!”
戚繼光隨即決定到義烏,并在義烏知縣趙大河(江蘇江陰人,嘉靖三十五年進士,三十七年出任義烏知縣)的協(xié)助下,開始招募義烏兵。戚繼光后來在《祭丁參將》中寫道:“復以義烏尹趙公集邑中良家子,奉司馬檄選練。其前紹兵弊習,一切反之,遂以成軍?!?/p> 因為有紹興兵前車之鑒,戚繼光深知選兵的重要性。他招募士兵“其法唯在精”,條件相當苛刻:城里的市井滑民不要;當過兵打過敗仗的不要;正在官府服役的不要。他還訂立應募者的標準:皮膚白皙、眼神輕靈、動作輕快的不要,因為這種人“臨事之際,除己欲先奔”“又復以利害恐人,使作他輩,為己避罪之地”。也就是說,他認為這種人不但自己會臨陣脫逃,還會唆使邊上的人一起跑,以便受到問責時可以嫁禍于他。 《明朝那些事兒》對戚繼光的征兵要求有更直接的描述:“概括起來,戚繼光要找的是這樣一群人: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為人老實,遵紀守法,服從政府,敢打硬仗,敢沖鋒不怕死,具備二愣子性格的肌肉男?!?/p> 即便是這樣苛刻的條件,四千義烏兵依然很快就招齊了(正史說是三千,據(jù)戚繼光自己的說法是四千)。一支令倭寇聞風喪膽的軍隊,一支將青史留名的軍隊,就這樣在義烏這塊土地上誕生了。 歲月悠悠,如今,在義烏市區(qū)最大的老城區(qū)西門街,仍存留著戚繼光募兵處———戚宅里大夫第。雖然容顏滄桑,但仍可以聯(lián)想到當年的群情激昂、慷慨壯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