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已在6月18日《大眾日報》發(fā)表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1610/50234141_1)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1610/50234141_2)
近現(xiàn)代,人們對越窯秘色瓷器的真正認識,是從1987年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實物和碑文開始的。當時的考古報告這樣寫道:唐懿宗供奉佛指舍利的無價之寶“秘色瓷”,穿越千年時空,一件件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它們質地細膩致密,造型優(yōu)美柔和,色如山巒之翠,釉似玉石之潤。當時法門寺出土的14件晚唐秘色瓷,因為有確鑿的記載,大家對它沒有疑問。但它能不能代表整個越窯秘色瓷,秘色瓷的整體是什么樣?自87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了二十余年,目前人們對它的認識和研究還不是很深入、很具體、很系統(tǒng),也可以說還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
近些年,我為此跑了很多地方,接觸了全國各地部分藏友的實物,積累了一些資料,并對這些實物和資料進行了整理、分析和研究,對秘色瓷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認識,今天把這些粗淺的認識拿出來,與大家共勉。我寫作此文的依據(jù)是:古今準確的記載、描述和客觀的實物。目的是:為了客觀、科學準確地認識越窯秘色瓷。觀點是:當文和物不相符時,應當去偽存真,尊重客觀事實,應當重物輕文而不是重文輕物。今天發(fā)表出來和廣大的秘色瓷愛好者以及專家學者進行交流和學習,不妥之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1610/50234141_3)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1610/50234141_4)
一、秘色瓷的歷史:
據(jù)考古資料證明,浙江慈溪一帶,戰(zhàn)國時瓷業(yè)就很發(fā)達,東漢年間,在這里最早完成了“原始青瓷”向青瓷的過渡,這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越窯也因此被人們稱為世界青瓷的鼻祖。戰(zhàn)國時,這里屬越國,唐時改為越州,“越窯”也因此而得名。越窯青瓷,自戰(zhàn)漢始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到唐代已經(jīng)很成熟,晚唐達到鼎盛,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將越窯列為唐朝諸名窯之首,稱贊越窯青瓷“類玉類冰”、賞心悅目。也正是在這之后的幾十年才出現(xiàn)了“秘色瓷”的概念。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1610/50234141_5)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1610/50234141_6)
二、秘色瓷的概念和特點:
關于越窯“秘色瓷”的概念,自宋代至今一直存有爭議。概括起來大致有三種觀點,其一是指釉面的色澤神秘,其二是指其配料和工藝秘不外傳,其三是指專供皇家用瓷。個人認為以上三種觀點,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全面?!懊厣伞睂儆谠礁G青瓷,它是越窯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但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越窯制品.晚唐后的“秘色瓷”,它選料優(yōu)良、制作精細、工藝先進、色澤迷人,其胎質細膩致密、釉質溫潤純凈、紋飾秀麗精美、器型雅致規(guī)整。胎類冰、釉似玉、色青綠,胎釉結合緊密,少有開片,是越窯青瓷中的精品和珍品。廣受人們歡迎并作為貢品為皇家使用。
三、秘色瓷的釉色: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1610/50234141_7)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1610/50234141_8)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1610/50234141_9)
從古至今,秘色瓷的釉色最受人矚目?!懊厣本烤故呛畏N顏色?晚唐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瓷》中寫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五代徐夤在《貢余秘色茶盞》詩中贊美道:“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濆。中山竹葉醅初發(fā),多病那堪中十分?!焙筇?、五代兩位詩人的生花妙也筆折射出這樣一個事實:秘色瓷廣受人們的喜愛和文人墨客所稱道,“秘色”在當時還是一個清晰的概念,成為千古之謎,是后唐五代以后的事。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日,因其為貢窯,臣庶不得用,為之秘色”的記載顯然有誤。 今天看秘色瓷究竟是什么顏色,首先從當時兩位詩人的描述看“秘色”不是具體的一個顏色,而如秋天的“千峰翠色”和春天的“捩翠融青”。其次從法門寺出土的14件秘色瓷和目前所存精美的越窯實物看,秘色瓷的釉色是:碧綠、青綠和翠綠色調,有的綠中含青,有的綠中含翠。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的是:碧綠、青綠和翠綠的釉色是具備“秘色瓷”的一個必要條件,只有這種碧綠、青綠和翠綠色調且制作精美的越窯瓷器才能稱得上名副其實的“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1610/50234141_10)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四、秘色瓷的胎釉:
秘色瓷的胎質非常細膩致密。我們仔細觀察,它的胎既有剛的堅硬,又有金的柔韌。用放大鏡看打碎的瓷片,胎內幾乎沒有氣孔,如果把秘色瓷的胎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善鞯呐疵滋肀容^,其胎質細膩和致密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秘色瓷的釉質溫潤純凈。仔細觀察你會感到它的釉面如玉般溫潤又若冰般純凈,它明澈晶瑩、玲瓏剔透,像是春天的一泓清水,又如秋天的千峰翠色。我藏有一只五代秘色瓷鸞鳳紋蓮花碗,碗內刻劃出的鸞鳳,線條纖細如蠶絲,流暢如行云,纖細飄逸的線條自始至終看不到一絲一毫的間斷和崩茬痕跡。從此可看出秘色瓷胎質的細膩和致密程度,也不由得不驚嘆古人制瓷工藝水平的高超。秘色瓷,胎類冰、釉似玉,歷經(jīng)千年胎釉結合緊密,少有開片。古人用“類冰似玉”來形容它一點不為過。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五、秘色瓷的器型:
秘色瓷的器型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有尊、瓶、壺、熏、盒、盤、碗、盞、盆、枕、缽、水注、珍禽、瑞獸等既有禮器、陳設器也有使用器,器型豐富、琳瑯滿目。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六、秘色瓷各時期工藝特點:
秘色瓷的發(fā)展可分為晚唐、五代和北宋三個階段。興盛與晚唐,成熟與五代、衰落與南宋。其裝飾特點不同時期工藝不同,變化的趨勢由繁到簡、由快到慢,這和越窯瓷器的工藝變化是一脈相承的。如唐代的秘色瓷蓮花尊上下有十二層之多,裝飾手法有雕、塑、堆、剔、刻、畫、出筋等手法應有盡有。晚唐、五代秘色瓷的裝飾主要采用:雕、塑、堆、剔、刻、畫、出筋、鏤空等手法,到了宋代主要以刻、劃為主,少有雕、塑、堆、剔。秘色瓷的修足和支燒工藝:晚唐時其修足規(guī)整平滑,琢器為規(guī)整的玉環(huán)底足,足底無釉,墊沙燒制,因其胎質含有大量的鐵元素露胎處顯均勻的火石紅色。五代早期直至宋代采用滿釉裹足支燒工藝。修足非常規(guī)整圓滑,足有立足也有外撇圈足,其支燒痕跡早期在底足顯現(xiàn)規(guī)則的豆瓣狀支燒痕,痕跡數(shù)量不等,距離均勻規(guī)則。到了宋代早期變成長條狀均勻的支燒痕跡,有的支燒痕跡就像短短的一條細線。這種支燒工藝可以說是越窯窯工的一大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也為后來的汝窯、官窯和哥窯等眾多窯口所采用。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七、秘色瓷的歷史地位和貢獻:
秘色瓷是越窯青瓷中的精品,也是越窯青瓷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chǎn)物。在晚唐正是秘色瓷的出現(xiàn),才受到官府的重視和支持,也使得越窯青瓷名揚天下,成為中國瓷業(yè)的第一個中心。秘色瓷的生產(chǎn)聚集了當時最優(yōu)秀的能工巧匠,這是“秘色瓷”制作的關鍵。在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上分工明確,從煉泥、淘胎、造型、裝飾、配釉等過程中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在工藝上采用匣缽單件裝燒、滿釉裹足、支釘燒制;在技術上不斷改進創(chuàng)新,把窯內氧化還原氣氛控制的恰到好處,胎釉在膨脹到冷卻過程中保持同步,使胎體不變形、釉面不開裂、釉色保持青翠。這當時已經(jīng)是世上青瓷燒制的最高水平,也是越窯青瓷到“秘色瓷”質的飛躍。后來宋代的五大名窯和八大窯系,就是因為站在“秘色瓷”這位巨人的肩膀上,才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新局面,創(chuàng)造了大宋瓷業(yè)的一世輝煌。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宮中奇珍異寶堆積如山,無所不有,惟獨缺少一件秘色瓷。乾隆皇帝不由感嘆道:“李唐越器人間無?!彼菫樽约嘿F為天子、富有四海,卻無緣一睹秘色瓷的芳容而遺憾。在今天,世界各大博物館如果沒有越窯青瓷,就稱不上世界一流的博物館,由此也可見越窯秘色瓷之珍稀和珍貴。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 [轉載]淺談越窯“秘色瓷”](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注:圖片為御寶齋古陶瓷會館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