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沉頂對拔勁功法是初級入門階段的功課,主要有兩個功效。一是練出虛領頂勁的功夫;二是把沉頂對拔勁的功夫練在骨骼上。另外在健身祛病方面,對肩周炎、頸椎炎的輔助治療和康復確有實效,比醫(yī)院的牽引理療要好。
一、體悟虛領頂勁與練出虛領頂勁的功夫
兩手各拿一個10至20磅重的啞鈴,視性別、體重、年齡而定,一般的女性成年人,大約10磅一個的啞鈴就合適了。一般的男性成年人,大約15磅一個的啞鈴就合適了。兩腳與肩同寬,膝部微曲。上要虛領頂勁、松肩垂手,中要松腰塌胯,尾閭下墜,下要放松膝、踝關節(jié),往下沉到腳底地面。至于實際怎樣松腰、松胯、松膝,言傳身教的面授效果比較好。除了拿啞鈴的手指、手掌恰到好處的用點力之外,其余肢體能放松的就盡量松開,練習大約3至5分鐘。當肩、腰沉到累了不大好受得時候,頸椎松開的脖子上伸,脖子上伸一點就會感覺肢體舒服一點,由松沉重量感下壓身體造成的虛領頂勁就會自然出現(xiàn),沉頂對拔勁松開的功夫就是這樣長出來了。
陳雄老師傳授弟子功法 二、體悟肌肉力、骨力與把沉頂對拔勁的功夫練在骨骼上
怎樣體悟肌肉力、骨力呢?兩手各拿一個啞鈴,立身中正的穩(wěn)靜站立,通過松腰、松胯、松膝的沉到實腿腳跟中心,虛腿的腳尖輕輕點地,實腿往下松沉的同時帶動提起虛腿的腳跟、腳掌離地,虛腿實腿的比例大約是1:9。當你頭頂百會穴與實腿腳跟垂直的上下貫穿時,你會感覺到股骨、脛骨力達腳跟中心,小腿、大腿、臀部、腰背的肌肉不用力或者不怎么用力,這是骨骼用力的支撐作用。在初級階段的練功,這樣以骨力較多而肌肉力較少的感覺也算是骨力的體悟了,功夫練在骨骼上,是練習太極拳而追求的東西。當你頭頂百會穴與實腿腳跟不是垂直的上下貫穿時,你則感覺這樣站立較為費力,股骨、膝蓋、脛骨和小腿、大腿、臀部、腰背的肌肉都同時用力(肌肉用力時較緊較硬)達到于腳跟中心或者腳跟與腳掌之間,這是骨力和肌肉力混合一起的支撐作用。這樣以肌肉力較多而骨力較少或肌肉力、骨力各有一半都算是以肌肉力為主的動作,功夫錯練在肌肉上了,不是練習太極拳而追求的東西。
如有了骨力體悟之后,接著保持立身中正、沉頂對拔勁的態(tài)勢和身法,往前小步行走了7至10步又往后退走7至10步。技術要求是:身勢沉穩(wěn),虛實分明、腳步輕靈,行走時身法不變形,沉頂對拔勁自始至終的貫穿。肩、腰沉到累了不大好受得時候,稍作停頓使頸椎往上松開,脖子自然上伸,在這樣以松換勁的過程長出功夫。
三、讓沉頂對拔勁和骨力動作留在徒手拳勢身上
不拿啞鈴之后,注意找回手拿啞鈴練功的感覺,試試空手的拳勢(如“攬雀尾”、“摟膝拗步”、“如封似閉”等等)是否還有多少沉頂對拔勁?還有多少使用骨力貫串腳跟的動作?要反反復復的練習,直到沉頂對拔勁和骨骼勁力長在徒手拳勢身上為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