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瓷器鑒定技巧及方法
洪武時期瓷器的鑒定
1.元明兩代瓷器的砂底,露胎處均可見星點裝或大片火石紅斑。這種火石紅自元代開始出現(xiàn),經(jīng)明代,延續(xù)到清代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 2.釉面多為青白色,色澤清雅。柔和悅目。
3.所繪龍紋,不如元代兇猛,多為五爪龍。元代所繪的折枝或纏枝蓮葉紋的葉形較大,為大花、大葉,到洪武時則明顯縮小
4.瓷器底足中心乳丁狀突起。是元代器足遺傳
5.明代早期紋飾,大多簡練嫻熟,豪放生動。官窯器的紋飾精細秀麗,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的風格。
永樂時期瓷器的鑒定
1.在我國的陶瓷工藝史上,此時的鮮紅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獨樹一幟,占有特殊地位,成為明清兩代的典型
2.永樂瓷器的造型清芳、圓潤、靈巧
3.永樂時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細膩而著稱
4.釉面肥厚,瑩潤平凈,無橘皮紋。釉器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歸白色或黃色,聚釉處閃淺淡色和蝦青色
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調凝重古雅,絢麗鮮艷,體態(tài)優(yōu)美俊秀,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形成濃重凝聚的結晶點,呈凸凹不平狀。
6.圓器中的口沿,以手試之有鋒利感。而后仿的口沿多圓潤,不見棱角。這種器口特點,是我們斷定年代初區(qū)分真?zhèn)蔚闹饕罁?jù)之一
7.琢器胎體接痕微露。不及元代與明初時期明顯
8.常見器足有:里直外收式圈足、齊平式圈足,呈踏底狀
9.永樂時,開始書寫帝制年號款,均為四字篆書
宣德時期瓷器鑒定
1.永樂為明代瓷器的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時期,而宣德則為鼎盛時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說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細,釉汁均凈,造型工整,凝重渾厚,胎質細膩,多細砂底,器型多樣,青花濃艷,紋樣優(yōu)美而久負盛名。琢器接口少見,胎體比永樂時厚重、堅致
2.釉面特點為橘皮紋,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與后期釉面稍白,中期為青白色。釉面均很細潤
3.青花有三種色料:進口蘇泥勃青料、國產(chǎn)料、進口和國產(chǎn)混合料。青花自然暈散,形成濃重的凝聚結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謂青花之冠。
4.磯紅彩始于宣德,瓷釉為宣德創(chuàng)新品種之一,仿哥窯也是從宣德時開始的,黃釉是宣德時燒制成功的,青金蘭釉又稱“雪花蘭”或“灑蘭”,為宣德時景德鎮(zhèn)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紋飾一改永樂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尤以龍紋猙獰兇猛之狀,可畏明清兩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教永樂時顯著增多。一般為六字楷書款亦有四字的,書寫部位不定,全身均可書寫,亦采用篆書,曾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說法
7.彩瓷楷書寫“德”字無“心”上一橫,篆書寫“德”字,“心”上有一橫
8.器足,琢器多細砂底,無釉無旋痕,泛有火石紅斑。盤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盤底,于足脊處滾圓如“泥鰍背”狀

成化時期瓷器的鑒定
1.成化時期瓷器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小件居多,俗稱“成化不搭起”,但也不是絕對的
2.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如脂若乳,瑩潤光潔。釉質肥厚,光潔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靜的色調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質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霧障若隱若現(xiàn)的現(xiàn)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調,表現(xiàn)的最為突出。青花色調濃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數(shù)淺淡色調,同時并存。
4.斗彩為成化創(chuàng)新品種,
5.紋飾線條纖細,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只用平淡,只分濃淡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繪人物衣著,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做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稱,用“平等青料”取代“蘇泥勃青料”,呈色穩(wěn)定,發(fā)色蘭中閃灰青,成化青花與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細潤見著,俗稱“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飾有青花雙邊線很規(guī)矩,緊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無釉處,那條圈線,顏色較深重,上面一條則顯清淡,可用這一點來做鑒定參考依據(jù)
8.款識字體,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圓頭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