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凌家灘遺址揭秘5:古共工國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輕風(fēng)無意 2015-02-13

凌家灘遺址揭秘5:古共工國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揭秘:古共工國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14章:富甲一方的河伯,凌家灘遺址07M23號墓

凌家灘遺址07M23號大墓是年近六旬的張敬國教授在時隔20年后重上凌家灘時發(fā)現(xiàn)的。自1987年至2007年,凌家灘遺址斷斷續(xù)續(xù)一共經(jīng)過5次發(fā)掘,其中前3次發(fā)掘的經(jīng)過均已詳細地記錄于《凌家灘》一書中。20多年來,因書中記錄的史前玉器巧奪天工,無與倫比,從而引起舉世轟動。于是5000多年以前的凌家灘存在著一個高度發(fā)達的文明古國,一時成為人們竟相探討的話題。

發(fā)現(xiàn)共工家族墓地(16-14)

14-1:凌家灘07M23號大墓。正是這座超級豪華的大墓上方鎮(zhèn)壓著那只重達88公斤的大玉豬,故此墓主人非河伯本人莫屬。

據(jù)有關(guān)媒體報導(dǎo),07M23號墓位于凌家灘遺址墓地南部第二排中間線偏東的位置,此墓上面原來有現(xiàn)代墳,后遷走。07M23號墓開口在第三地層以下,是一座較早期的墓葬。墓中出土的遺物極為豐富,共計330件,包括玉器200件、石器97件、陶器31件,另有碎骨和綠松石各1件。

根據(jù)上述統(tǒng)計數(shù)字,07M23號墓是全墓地出土器物最為豐富的一座大墓。據(jù)說隨葬的玉、石器相互間排列緊湊而密集,局部層層疊壓達5至6層之多。此墓在尚未深入發(fā)掘之前,墓口上部鎮(zhèn)壓的一只體形碩大的玉豬即被發(fā)現(xiàn),這令在現(xiàn)場的張敬國先生激動不已。在此之前的前四次發(fā)掘中,唯有87M4號墓墓口上部平放著一只巨大的石鉞,結(jié)果就在87M4號墓中發(fā)現(xiàn)了那套精美的玉龜甲和震驚考古界的八角星形太陽紋玉版。

前文已述,07M23號墓中出土的這只大玉豬就是《山海經(jīng)》等古籍所記載的“封豨”,它本一只大野豬,而據(jù)聞一多先生考證,所謂“封豨”就是河伯。河伯,即傳說中的黃河水神,他的墓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凌家灘呢?因為河伯是共工的伯父,共工與河伯是同一個家族的人。

作為凌家灘遺址墓地最著名的三座大墓之一,玉璜同樣是墓主人必不可少的身份標(biāo)志。在靠近墓主人胸口處、墓坑的南部發(fā)現(xiàn)了集中放置的一組玉璜,共有10件,這個數(shù)字僅次于疑似炎帝妻之墓87M15(出土玉璜兩組共30件)和疑似炎帝之墓87M4(出土玉璜一組19件)。

在墓主雙臂位置,左右各有一組10件玉鐲對稱放置,器身橫斷面呈弧三角形,應(yīng)屬套在手臂上的臂鐲。這樣的情形,又與87M8號墓相似,該墓主人雙臂位置,左右各有一組8件玉鐲對稱放置。這也是凌家灘出土的6個小玉人的標(biāo)準(zhǔn)行頭,也就是說,墓主人是巫,而且是一名身份極高的巫。

發(fā)現(xiàn)共工家族墓地(16-14)

14-2:上為凌家灘07M23號墓出土的兩組共20只玉鐲;下為山東王因2394號2人合葬墓,下方的死者右手戴陶鐲10只,左手戴陶鐲13只。

在07M23號墓出土的200件玉器中,發(fā)現(xiàn)了3件玉筒狀器和5只玉簽,這些玉簽一端都有穿孔,它們分別插在3件筒狀器中。這樣的情景,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占卜用的龜和簽。但其實這3只玉筒狀器的形狀各自略有不同:其中的1件與87M4號墓主人腰間所系的玉龜甲相似,只不過龜背甲和腹甲做成了一個整體,它確實是一件玉龜殼。第2件玉筒狀器是一個斜口扁圓的喇叭筒,其中較平直的一面下部邊緣開了一個:“V”形缺口,這是模仿龜腹甲的形狀,它可以稱做“玉龜形器”。第3件則為完整的斜口圓筒形,其形制與紅山文化出土的斜口玉箍形器相仿。3件玉筒狀器的一端均開有3個系孔。這三件玉筒狀器究竟是何物?玉筒狀器中的“玉簽”又是做什么的?專家和媒體均猜測此為占卜用具,或許是的。

但是07M23號墓完整的考古發(fā)掘報告至今尚未見諸于發(fā)表,并且這些玉筒狀器的形制又介于87M4號墓所出土的玉龜甲和紅山文化玉箍形器之間,所以它們是否為占卜用具尚需進一步深入探討。作者在前文中已經(jīng)論證過87M4號墓中出土之玉龜甲和玉版均為“玉?!?,那么07M23號墓這3只玉筒狀器是否也是玉瑁呢?可能不是的,但是它們之間還是有著一定的淵源。

發(fā)現(xiàn)共工家族墓地(16-14)

14-3:凌家灘07M23號墓主人下腹部正中間擺放著一只大型的玉璧。在此墓被發(fā)掘以前,凌家灘只有一些小型的玉璧出土,它們在先前只被當(dāng)作是良渚玉璧的雛形。不料凌家灘亦有大玉璧,它是中國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大玉璧。正如周禮所言,它被放在墓主人腹背部位。

07M23號墓的主人如果是河伯,那么他同時也是一位祭司或者大巫師。如果說大祭司祝融是一位負責(zé)祭祀和行刑的司法官,素以雷電和天火殺人,那么河伯的作用即是一位溝通天地的神使。河伯為什么是神使?中國自古便有“河出昆侖”之說,昆侖山既是天帝之都,亦是河水之所出處。這樣一來,逆河水上溯就可以直達天帝之都,而河伯就是這樣一位沿著河水去往天上通信的神使。河伯既是司河的諸侯,同時也是祭河儀式的主持者,那么河伯又是怎樣與天帝溝通的呢?

河伯所主持的祭河儀式,極其隆重,一般都要將貴重的玉璧沉于河中。《太平御覽》引《尚書中候》曰:“堯沉璧于河,白云起,回風(fēng)搖落?!庇衷唬骸爸艹赏跖e堯舜禮,沉璧于河,白云起而青云浮至,乃有蒼龍負圖臨河也。”《穆天子傳》卷一曰:“天子命吉日戊午,天子大服奉璧,南面立于寒下,曾祝佐之,官人陳牲,全五牲具。天子授河宗璧,河宗柏夭受璧,西向沉璧于河?!?又《左傳·文公十二年》亦云:“秦伯以璧祈戰(zhàn)于河。”

古之“天子”祭河,必先筑壇、陳牲、沉璧、言事,然后就有神龍或者玄龜負“河圖”或者“洛書”出水面,河伯將“河圖”、“洛書”之類寫著天帝旨意的文字大聲誦讀出來,群臣敬聽,天子受命。按《周禮》所言:以蒼璧禮天。璧既是“禮天”之物,為什么要將它沉于河中呢?因為人們既上不了天,也不可能將璧拋到天上去,于是只能借助河神的力量將璧帶上天。

如《穆天子傳》所言,天子將璧授于河宗(河伯),河伯沉璧于河。河伯主持祭河,他要親手將天子作為禮物的玉璧送上“天”去,那么在河伯的墓中出現(xiàn)玉璧將是理所當(dāng)然的。在凌家灘07M23號墓中,在最顯著的中心位置就赫然出現(xiàn)了一只大玉璧,它是凌家灘遺址出現(xiàn)的唯一的一只大玉璧。這只玉璧的位置與此墓開口正中放置的大玉豬上下呼應(yīng),證明了07M23號大墓正是河伯之墓。

發(fā)現(xiàn)共工家族墓地(16-14)

14-4:左上及左下為凌家灘07M23號墓出土的3只玉筒狀器,其中左上起第3只形似玉龜甲。但是這些東西放既然在一起,形狀大小又差不多,其用途是否會相同?右上及右下為紅山文化斜口玉箍形器。

河伯帶著一只大玉璧入葬,這是他即將去與天帝見面的禮物。埋葬河伯之人是誰?他讓河伯帶去給天帝的祈盼又是什么呢?悠悠往事五千余年,一切只憑后人猜想。

自凌家灘遺址前五次考古成果披露以來,媒體及有關(guān)專家紛紛猜測凌家灘地位最高的所謂“大酋長”是誰,那么衡量墓主人身份高低的標(biāo)準(zhǔn)當(dāng)然是墓主人擁有玉璜的數(shù)量。依照這個標(biāo)準(zhǔn),87M15號墓排在第一位(30件),87M4號墓排在第二位(19件),07M23號墓排在第三位(10件),不過這種排序也不是絕對的。07M23號墓主人最富有,但他只有10件玉璜,所以他的身份是諸侯而不是王一級的人物,這是可以肯定的。87M15號墓主人是女性,雖有30件玉璜,但實際佩戴在胸前的只有14件,其余16件屬于另外一組玉璜佩,所以87M15號墓主人的身份如果不是王妻,則一定是王母。87M4號墓應(yīng)為二次遷葬墓,雖有玉璜19件,但因為擺放零亂,不知其實際佩戴在胸前的是多少,但是如果墓主人是一次性佩戴玉璜19件,則其身份可以確認是地位最高的男性,無疑當(dāng)是王一級的人物即炎帝。

在前文中,我們曾討論過87M4號墓出土玉龜甲之用途,它可能不是什么“占卜”用具,而是一件人們至今從未見過的“玉?!?。瑁者覆也,它是神龜之甲,故有大海龜名曰“玳瑁”?!堵鍟`準(zhǔn)聽》曰:“靈龜者,玄文五色,神靈之精也。上隆法天,下平法地,能見存亡,明于吉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亦曰:“諸侯執(zhí)圭朝天子,天子執(zhí)玉以冒(覆)之,似黎冠。周禮曰:天子執(zhí)瑁四寸。玉人曰:天子執(zhí)瑁四寸以朝諸侯。”

自古以來,因為龜甲具有“天覆地載”之象,故稱之為神物。天子祭河,神龜銜符,就是歷代帝王命河伯遣神龜為使上達于天的儀式。帝王尚且要借助神龜來獲取天的旨意,諸侯就更不用說了,只不過一般的諸侯還沒有資格直接與天對話,而是間接地從天子所執(zhí)之瑁中受命?!吨芏Y》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它既說“?!笔翘熳铀鶊?zhí)之物,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因為戰(zhàn)國時期又比五帝時期晚了兩三千年,故其雖有可能繼承了一部分上古時的禮儀,但又不可能完全照搬五帝早期的禮制。

發(fā)現(xiàn)共工家族墓地(16-14)

    14-5:薩滿舞和薩滿腰鈴。數(shù)千年來,薩滿教一直流行于中亞至東北亞的廣大地區(qū),這是一種起源于新石器代的原始宗教。腰系銅鈴,手執(zhí)皮鼓,且歌且舞,降神祈福,這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薩滿(巫師)。然而在五千年前,薩滿又是什么樣子?在沒有金屬的時代,薩滿鈴或許是玉制的,“鈴”字也應(yīng)該寫作“玲”才對。今天的“玲”字,指玉器相撞擊時發(fā)出的響聲。

所以炎帝或者黃帝可以執(zhí)瑁,而河伯或許也是可以執(zhí)瑁的,只不過河伯的地位要比天子差一等,他即使有瑁也是低一等的東西。但河伯畢竟不是一般的諸侯,他同時也是一位地位級高的祭司。所謂“河圖”、“洛書”這一類代表天意的東西,其內(nèi)容估計有如后世道士們所畫的符咒,一般人是看不懂的。根據(jù)《穆天子傳》的描述,天帝與周穆王之間的對話,實為河宗(河伯)代表天帝與穆王之間的對話,也就是說“河圖”、“洛書”只有河伯、洛伯等高級神職人員才能讀懂,其它人甚至包括天子在內(nèi)一概都是看不懂的。天子與河伯,實際是利用隆重的祭河儀式來共同導(dǎo)演一場“君權(quán)神授”的騙局。那么作為天子的合謀者,河伯的富有就不難理解了。

發(fā)現(xiàn)共工家族墓地(16-14)

14-6:87M4號墓出土之玉龜甲與“玉笄”。玉龜背甲長9.4厘米,玉龜腹甲長7.9厘米,玉笄長8.3厘米。如果這三者是配套使用的物件,則我們可以大致上看出它們的用途:龜甲扣合在一起是玲,而玉笄置于龜甲之內(nèi)可以成為“玲舌”。

前面已講過,龜甲在上古時代曾經(jīng)被當(dāng)作響器使用,而響器是用來控制歌舞的節(jié)奏的。原始的歌舞,又大多與宗教有關(guān)。在87M4號墓中,與玉龜甲一同出土的還有一支玉笄(或玉簪),張敬國教授因此懷疑這只笄與07M23號墓出土的玉簽有著類似的作用,這種懷疑或者猜測非常有道理。只不過無論是87M4號墓中的玉龜甲,還是07M23號墓中的玉筒形器,它們當(dāng)初可能都不是占卜之物,但后世出現(xiàn)的占卜術(shù),又確實與這些龜甲或者與對神龜?shù)某绨萦嘘P(guān)。

87M4號墓中的玉龜甲如果與所謂的“玉笄”合在一起,它就是一件響器,又稱作“鐸”或者“法鈴”,它乃是一件發(fā)號施令之物。我們說過玉龜甲即是瑁,瑁是天子向諸侯授命之物,而法鈴也是宣示權(quán)力之響器,鈴者“令”也,這兩者合為一體,聲、形俱備,確實是物盡其用,相輔相成的。07M23號墓出土的玉筒狀器和玉龜形器,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玉龜甲是如何演變?yōu)榉ㄢ彽模菏紫仁菍⒎珠_的兩片龜甲做成一體,成為整體的玉龜甲;然后又做成既象龜甲又象喇叭筒的玉龜形器,最后玉龜形器又完全演變成了斜喇叭口狀的橢圓筒子。而所謂的“玉笄”和“玉簽”,并非作占卜之用,它們是“鈴舌”,也就是鈴的發(fā)聲器。

 

  發(fā)現(xiàn)共工家族墓地(16-14)

14-7:從玉龜甲到斜口玉箍形器的演變。①為87M4號墓的分體式龜甲;②為07M23號墓的整體式龜甲;③為07M23號墓的玉龜形器;上面的缺口仍具有龜腹甲的某些特征;④為07M23號墓的玉簽筒,龜?shù)奶卣饕淹耆?,成為一個斜口喇叭筒;⑤為紅山文化斜口玉箍形器。從①至④,這是一種極為巧妙而且不露痕跡的演變,在這里面我們可以看到從南方去北方任職的河伯,為了彌合南、北文化的差異,花費了多大的心思。

我們有理由相信07M23號墓主人(河伯)腰間系掛的這3只“玉簽筒”是鈴,而且鈴和后世的簽筒也存在著同源的關(guān)系,后者是由前者演變而來的。玲的前身是瑁,即玉龜甲。天子以瑁覆諸侯之圭,故而瑁本身以可看作是一只簽筒,而諸侯所執(zhí)之圭,也就是后來的“令簽”或者“令箭”。不假思索,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所謂的“令箭”,它和圭的形狀是一模一樣的。在電視劇或電影中,得到“令箭”的人往往會高呼一聲“得令”,因為最初的“令”是出自于鈴中的。令簽和簽筒不僅出現(xiàn)在所有古代官員的案桌之上,同時也出現(xiàn)在寺廟和道觀的供桌之上。官員們通過令箭發(fā)號施令,而廟里的神和佛則通過簽上面的文字來表達天意。

河伯腰間的鈴(玲)或許是由瑁演變而來的,但是它可能已不具備“覆諸侯之圭”的功能。而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薩滿腰鈴,或許又是從河伯所系之玉玲演變而來的。但這些腰鈴絕非純粹的響器,而是集法器與響器于一身的神物。天子以瑁號令諸侯,而河伯或者薩滿則是以腰鈴驅(qū)動鬼神的。

河伯如何以腰鈴驅(qū)動鬼神?5000多年了,沒有人能知道其中的細節(jié)。但是在小說《西游記》中,吳承恩似乎從古老的傳說中捕捉到了一些有關(guān)的信息:《西游記》第七十回有個“賽太歲”,原是觀音的坐騎“金毛犼”下界為妖。它的項上系著3只紫金鈴,這3只鈴兒各有大法力,晃動頭一只能噴出毒煙;晃動第二只能飛沙走石;晃動第三只能噴出三百丈火光燒人。這個法寶十分厲害,因此叫孫悟空吃了不少苦頭。河伯的腰鈴大概是噴不出火來的,但是傳說中的河伯,素能呼風(fēng)喚雨。河伯的3只腰鈴除了用作響器,其中的每一只或許也有著不同的功用,故3只玉鈴雖然是系在一起的,但鈴兒的形狀也有所不同。

07M23號墓的主人,從墓頂出土的大玉豬來看,其身分應(yīng)非河伯莫屬,這一點在前文中已有論述。從其雙臂兩側(cè)放置的二十只玉鐲來看,河伯同時又是一名大巫(87M8號墓主人只是一位中等的巫)。在五千年前,河伯與大巫的雙重身份是并不矛盾的。至于放在墓主人胸前的10只玉璜和其墊在其身下的大量石錛、石鑿等,又恰好證明了河伯家族與共工家族原來就是一家,他們有著共同的祖先和信仰,盡管有時他們不得不做一些裝神弄鬼的事兒,但是他們畢竟都是一些有技術(shù),有本事的人,他們同時掌握著當(dāng)時最先進的生產(chǎn)力。

由于凌家灘遺址第四、第五次的考古發(fā)掘報告尚未面世,因此不知道07M23號墓中還有哪些法寶可以讓我們進一步探求和確認墓主人的身份和秘密,但是僅憑著此墓出土的大玉豬、大玉璧、雙手各戴10只玉鐲和墓主人腰間系著的3只玉鈴珰,此墓當(dāng)為河伯之墓大致是沒有問題的。此外墓中還有石器97件,這個數(shù)量亦居凌家灘諸墓之首。

河伯常常要乘船出巡,估計得有一支龐大的船隊隨同,所以河伯本人應(yīng)該與共工一樣也是一位造船的專家,從07M23號墓出土的圖片上看,河伯是躺在排列十分整齊的一大片石錛和石鑿上面入葬的,這些造船工具,可能有助于他在升天之后重操舊業(yè),繼續(xù)做一名天河水神吧。

15章:六玉之首“天子之?!钡膩須v及其演變

發(fā)現(xiàn)共工家族墓地(16-15)

   15-1:漢代“柳敏碑”所記錄的“六玉圖”。碑中所刻“六瑞玉”之形,其中琮和瑁均與實物不符。這個“六玉圖”不知曾讓多少代古玉研究者誤入岐途。

凡天下神秘之物都具有兩重性:一是我們知道有這么個東西卻不曾見過它的實物;二是我們經(jīng)常見到這個東西卻不知道其名稱或用途。比如說玉琮,《周禮》上明明記載得有,可是到了漢代就已經(jīng)沒有人知道琮的模樣了,直到晚清或民國初期,才有人猜出琮的真面目,于是大家恍然大悟:原來這東西是一種大家常見的古玩,俗名“杠頭”或“車釭”,乃是古人用以祭地的禮器。

瑁也是一種神秘之物,只到今天有關(guān)它的形狀仍舊充滿了爭議。在前文中,作者已經(jīng)指出87M4號墓中的所謂“玉八卦”就是一只瑁。這只瑁既具有龜背甲即“天”的穹窿形,同時也刻畫出了天和地的形狀,它是南方的炎帝戴在頭上的瑁,另外還有一套玉龜甲,它是炎帝拿在手上的瑁。

那么北方的黃帝和顓頊,他們是否也有瑁呢?關(guān)于這一點我的回答是有,在北方或者在之后的中原統(tǒng)治中心,帝王們都是有瑁的。戴在頭上的瑁,在五帝時期又演變成了“冕”,即帝王或王公大臣們所用的禮帽,而拿在手中的瑁,其實就是一片玉龜殼。說來可笑的是,與琮一樣,玉龜殼并不是一件非常罕見的收藏,但是到目前為止大概還沒有一位收藏家知道,玉龜殼就是象征著無上權(quán)威的瑁。

凌家灘文化與紅山文化幾乎產(chǎn)生于同一時代,但是紅山文化持續(xù)的時間更久。在凌家灘文化沉淪之后,太湖的良渚文化作為長江文明的繼承者取而代之,這使得長江流域輝煌的史前文明一直延續(xù)到新石器時代終結(jié)之時。而這時,紅山文化亦結(jié)束了其偉大的歷史使命。新的文明之光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qū)冉冉升起,這個文明的誕生,代表著華夏各族大熔合、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時代的到來。

良渚文明是對凌家灘文明的繼承。讓我們來看看這兩個文明所用的瑁有何異同。如圖九十四所示,凌家灘炎帝所用的瑁是一塊矩形的穹窿狀玉版,俗稱“玉八卦”。它的附件是8只龜甲形的小玉片和一只小圓玉扣。良渚的君主所用的瑁是一塊“玉三叉形器”,它的附件是一只方形玉管和4只玉半圓形玉片,這4只玉半圓形飾也是龜甲的替代物。

 發(fā)現(xiàn)共工家族墓地(16-15)

  15-2:王者之瑁。上圖為凌家灘87M4號墓出土之瑁及其附件。下圖為良渚反山12號墓出土之瑁及其附件。所謂附件,是用小玉片制成的龜腹甲狀物。

我們?yōu)槭裁捶Q凌家灘的王是炎帝而稱良渚的王是君主?因為這兩種瑁所表現(xiàn)的氣度是絕對不一樣的。凌家灘的瑁直接刻繪出了天、地和太陽,它似乎不需要用龜來做替代物,故其氣魄之大非炎帝莫屬。而良渚的瑁則充滿了奢華之氣和神秘的宗教色彩,這說明了良渚的君主只是一個偏居?xùn)|南一隅的神國之君。不過這個偏居一隅的神國卻是極其繁榮而且富有的,在它滅亡之際,其文明的碎片曾經(jīng)爆炸似地散落到四面八方。

如圖15-3,民間收藏的玉瑁有很多種,其形狀多數(shù)是模仿龜或者鱉的背甲,有的形狀極其逼真。這種龜背瑁究竟興起于何時何地,目前似乎還找不到答案。但是我們知道那是史前之物,它產(chǎn)生于北方某地。很多人將龜背瑁推定為紅山文化之物,因為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第21號墓就出土過一只玉龜甲。但是單純的玉龜背甲,目前還沒有在任何一座已知的紅山文化墓葬中被發(fā)現(xiàn)過。這是為什么呢?很有可能龜背瑁的產(chǎn)生要比整只的玉龜甲稍晚,它可能產(chǎn)生于6000~5000年前的黃河流域,而并非產(chǎn)生于東北平原以及西遼河流域。

  發(fā)現(xiàn)共工家族墓地(16-15)

15-3:民間收藏的各種史前玉瑁,俗稱玉龜殼(即玉龜背甲)。這些玉瑁均只有背甲,沒有腹甲,因為只有背甲才是“天”。瑁的尺寸最大者達17厘米,多數(shù)為11或12厘米,小的約有6、7厘米。

我們知道良渚遺址蘊藏著十分豐富的玉器,但是無論在最大的玉器出土地點瑤山還是反山,或者是在良渚遺址群的其它地點,均未發(fā)現(xiàn)有龜背形的瑁出土。凌家灘遺址無論在時間還是在空間上,均與良渚遺址最為接近,但是凌家灘的璜和瑁到了良渚時期,還是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在凌家灘沒有發(fā)現(xiàn)琮,這可能是因為凌家灘人主要崇拜的是水神,而良渚人主要崇拜的卻是地神。

除了戴在頭上的三叉形器(它是良渚貴族特制的瑁),良渚人有沒有拿在手上的瑁呢,我的回答是有的,只不過它變得讓我們認不出來了。良渚的瑁是一種圓形的餅狀物,它的一面是平的另一面則隆起為球面,它常常被人們當(dāng)做是玉琮的蓋子。我們知道玉琮象征著地,它如果有蓋子,那么這個蓋子毫無疑問就是“天”了。玉琮加上蓋子之后就象是一只圓形的盒子,但是這個“盒子”是沒有底的,所以它才能夠用來“覆諸侯之圭”。

 發(fā)現(xiàn)共工家族墓地(16-15)

 15-4:各種形式的良渚玉瑁。其中半圓形的瑁代表龜背甲,也就是天;三叉形的玉瑁則是龜和鳥的復(fù)合物;有蓋的玉琮,是龜背甲和龜腹甲的變形,其中有隆起的圓蓋就是天,圓筒形的玉琮則代表地。

上述的這些瑁,我們可以稱之為五帝時代的瑁,瑁的形制按照時間、地域、宗教和文化的不同,存在著較大的差別。而且如作者所言,瑁分為兩種:一種是戴在頭上瑁,它象征著天子受命于天,此瑁后來演變成冠和冕上的核心物件,也就是說裝飾有玉瑁的冠和冕逐步取代了單一的瑁。另一種是執(zhí)于帝王手上的瑁,這個拿在手上的瑁,它是用來覆諸侯之圭,即天子向諸侯賜福或者授權(quán)。

所謂“五帝”,一般指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和帝舜。如今,我們很難知道五帝們的陵墓都在哪里,就是知道一些,也可能只是后人根據(jù)傳說所修造的一些個象征性的陵墓,其中未必就真的埋葬著五帝的遺骨。河南偃師市的二里頭,據(jù)說是夏晚期至商早期的遺址。在二里頭出土了幾件鑲嵌著綠松石的銅牌,這些銅牌是什么?它們就是夏代的瑁。其中的一只瑁,出土?xí)r位于墓主人的胸部,估計是縫在袍服的“巾”上面的。為什么說它們就是瑁呢?因為這些明顯是用青銅制成的龜背甲,我們可以從這些銅牌的剖切面上,看到與凌家灘出土的玉龜背甲一樣的結(jié)構(gòu)。這些銅牌上用綠松石構(gòu)成的圖案是什么呢?有人說是龍,有人說是饕餮,其實都不是。銅牌既然是瑁,那么這些圖案所代表的即是神龜無疑。

發(fā)現(xiàn)共工家族墓地(16-15)

   15-5:河南偃師市二里頭夏代遺址出土的瑁。左長14.2厘米,寬9.8厘米;右長16.5厘米,寬11厘米。這是用青銅制成的龜殼形,背上鑲嵌著珍貴的綠松石。

商代和周代有沒有瑁,很難說,這一時期的玉瑁均出土于春秋或戰(zhàn)國時的諸侯或貴族之墓中。傳說周武王滅商,所獲得的戰(zhàn)利品玉器多達數(shù)十萬件,這些珍貴的玉器有很大一部分都被周王分賞給了參與滅商有功的各路諸侯以及功臣。在商晚期婦好墓中,出土有數(shù)百件玉器珍玩,其中有些玉器屬于紅山文化古玉。紅山文化玉器亦現(xiàn)出于一些西周貴族墓中,這說明對古玉的收藏是一種傳統(tǒng),已經(jīng)有好幾千年了,所以在西周墓中出現(xiàn)商代的玉器是不足為奇的。瑁是一種珍貴而奇特的禮玉,擁有一只瑁的意義并不亞于擁有一只“傳國玉璽”。按《周禮》所言,瑁只能由天子所擁有,但是戰(zhàn)國時代的諸侯個個野心勃勃,人人都想做天子,所以他們生前私藏著瑁,并在死后又將其帶進墳?zāi)埂?/font>

圖15-6所示的玉龜甲和玉瑁,均出土于春秋或戰(zhàn)國時代諸侯及貴族的墓葬之中,圖中的①和②這兩只玉龜甲尺寸都不大,止不過方寸之間而已。而③、④和⑤這3只瑁,尺寸已與真實的龜無異。

發(fā)現(xiàn)共工家族墓地(16-15)

    15-6:商、周至戰(zhàn)國時期的玉瑁。①山西曲沃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②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出土。③江蘇無錫鴻山鎮(zhèn)越國貴族墓出土。④湖北丹江口市吉家院墓地出口。⑤山西太原市金勝利村趙卿墓出土。其中圖① 、②所示玉龜甲疑為商代遺物。

玉龜本尋常之物,作者為什么說它們都是瑁呢?凡玉琢之龜,有頭有尾又有足者,或為玩物,或為吉祥之器,或者學(xué)著河伯一樣以龜為使,想要上達于天。若是無頭無尾無足之龜,或僅有一片龜背甲,那么這里面的意義就非比尋常了。因為龜背象天,龜殼象征著天覆地載,這樣的寓意就不是平常人可用的了。圖15-6③、④和⑤這3只瑁,采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一書,它們被稱之為“盾形玉飾”。很顯然,它們與河南偃師市二里頭出土的鑲綠松石青銅牌相比,幾乎出于一轍。如果偃師市二里頭遺址確為夏墟,那么這些青銅牌的主人則非夏王莫屬。如此則周王所用之瑁,則應(yīng)與所謂“盾形玉飾”相類了。

上述3只盾形玉瑁,亦可視作龜背甲,因為盾牌亦不過是仿照龜殼來制作的。讓我們分析和觀察這3只瑁:其中一只雕有4條龍,另外兩只刻有云紋,盡管出土地點不同,畫面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也不同,但卻都用十字弦線將畫面分為四個區(qū)間,此乃“經(jīng)天緯地”之意,是從真實的龜背甲內(nèi)部的結(jié)構(gòu)中悟出來的,經(jīng)線是龜?shù)募构?,緯線是龜?shù)睦吖牵绱硕?。?zhàn)國時代的諸侯們,人人都欲成為經(jīng)天緯地的天子,象吳王滅越,方始稱霸,隨即揮兵伐齊、攻晉,其野心之大如此,又豈不有瑁哉。

然而《說文》曰:“諸侯執(zhí)圭朝天子,天子執(zhí)玉以冒(覆)之,似黎冠。”《正字通》又曰“瑁方四寸”。這兩種瑁,均與本節(jié)所舉之瑁不同。那么除了凌家灘87M4號墓出土之瑁為方形之外,其它如“似黎冠”之瑁,究竟是有還是沒有呢?作者仔細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中一查,結(jié)果還真的找到兩件疑似之物(見圖九十九):

其中一件出自陜西鳳翔南縣指揮村秦公1號墓,為春秋時代之物。此物不僅“似黎(犁)冠”,而且簡直就是“犁冠”。在這個犁形玉飾上面刻有6只秦式龍首,如果說此物便是秦公所用的瑁,則說明秦人并吞天下之心,蓄謀已久。此物意寓秦人欲駕6龍以犁定天下,一統(tǒng)山河,果真有天大的抱負,而且秦公的后代子孫秦始皇也真的實現(xiàn)了這個愿望。

發(fā)現(xiàn)共工家族墓地(16-15)

    15-7:左為陜西鳳翔南縣指揮村秦公1號墓出土似犁冠之玉飾。底寬3.6厘米,高5.2厘米,厚0.25厘。右為河北省平山縣七汲村中山國3號墓出土之方形玉版,長14.7厘米,寬11.5厘米。

另一件則出自河北省平山縣七汲村中山國3號墓,為戰(zhàn)國時代之物。其物為一塊方形鏤雕玉版,此玉版尺寸大小與凌家灘87M4號墓出土之玉版相仿,圖案則與江蘇無錫鴻山鎮(zhèn)越國貴族墓出土之盾形玉飾(瑁)相合,也是用十字線分隔出四條龍。中山國是一個由北方狄族鮮虞部落所建立的北方小國,姬姓,可能有一部分周王室血統(tǒng)。據(jù)說其國極其好戰(zhàn),因此歷來被中原諸國視為心腹大患,俗云“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大概指的就是中山國之君,不可小覷。如果這塊玉版即中山國君所用之瑁,則凌家灘炎帝所用之方形玉瑁,就不是孤品了。

16章:凌家灘遺址“橫葬”墓主人之迷以及其它

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共工之臺有一巨蛇,首沖南方。如凌家灘確為“共工之臺”,那么“首沖南方”這四個字將為凌家灘絕大多數(shù)的墓葬,墓主人頭部朝向南方,做了極好的注解。南方,是炎帝家族的發(fā)祥地,神靈、故土之所在。所以凌家灘絕大多數(shù)的主流墓葬都是南北向,墓主人頭部朝南。

但是也有例外:凌家灘87M7、98M8、98M26、98M32這幾座墓卻是東西向的,這樣一種葬俗,卻與大汶口文化遺址墓葬的葬俗完全相同。按照五帝分別統(tǒng)治五方的說法:南方天帝為炎帝,故其子孫死后頭部朝南;東方天帝為太昊,故其子孫死后頭向東。

發(fā)現(xiàn)共工家族墓地(16-16)

16-1:文化的差異性。大汶口人入葬時大多頭向東,而凌家灘人入葬時大多頭向南。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南北向叫做“由”,東西向叫做“橫”,凌家灘這幾座“橫葬”的墓,大概由于墓主人是非正常死亡的,俗稱為“橫死”。但不知上述兩種說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

作者特將這幾座“橫葬”墓放在一起來討論,似乎有某些規(guī)律可循。

第一,在這4座墓中,有3座墓未見玉璜玉出土,它們分別是98M8、98M26和98M32,僅87M7號墓有一件檔次不算高的玉璜。又有3座墓沒有鉞出土,它們分別是87M7、98M26和98M32,僅98M8號墓有一件石鉞。又有2座墓無任何玉器或石器出土,它們分別是98M26、98M32。這就可能說明了一個問題:這些“橫葬”之墓墓主人,身份十分特殊。

第二,這4座墓中有3座墓其實是葬在墓地的中軸線上。其中87M7號墓位于南部第二排中軸線,98M26號墓位于南部第三排中軸線,98M8號墓位于第七排中軸線,98M32雖然不在中軸線上,但卻位于第一排最東端。那么這又說明了另一個問題:這些有特殊身份的人,按照特殊的葬法,在墓地中占著十分特殊的位置,因為墓地的中軸線以及前排的位置,都埋藏著地位較高的人,這些“橫葬”墓的死者,陪伴著一些特殊的人物,但卻是按照不同信仰的葬法來入葬的。

第三,任何人無論貧富貴賤都有“橫死”的可能,故“橫死”即“橫葬”之說不可取。之所以出現(xiàn)橫葬的現(xiàn)象,是因為死者宗教信仰的不同,他們是外族人。這些外族人,卻與當(dāng)?shù)氐哪怪魅擞凶魈厥獾年P(guān)系,他們會不會是凌家灘人的外族的配偶呢?

組成中華民族的各個史前部落或者不同的民族,他們在上萬年以前,或者更早就有了極為密切的交流和互動。在山東大汶口地區(qū),存在著兩個連續(xù)的文化層,這就是早期的大汶口文化,還有年代稍晚的山東龍山文化。大汶口的文化彩陶,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來自黃河流域的影子,而龍山文化的黑陶,又與良渚地區(qū)的黑陶似有著某些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歷史的長河,早已將我們民族祖先的遺骨,消蝕殆盡,使他們重歸于土,而我們?nèi)陨钤谶@片熱土之上,延續(xù)著千年的文明。除了那些陶器之外,仍能“活著”為我們的祖先作證的,就是大量永不磨滅的石器,還有玉器。在中國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玉器是玉玦,它的出土地點在內(nèi)蒙古的興隆洼,這個遺址的年代,大約距今8200年。然而玉玦在中國出現(xiàn)的最北地點,是在黑龍江省,中俄邊界。越過中俄邊界,玉玦還出現(xiàn)在西伯利亞,以及整個東北亞。在海南省、中國香港以及中國臺灣島,都有史前玉玦被發(fā)現(xiàn)??傊?,凡是有我們這個黃皮膚的民族出現(xiàn)的地方,總能找到玉玦的蹤跡。

發(fā)現(xiàn)共工家族墓地(16-16)

16-2:中國玉玦的編年。這些玉玦從北至南,又從東到西,在幾千年的時間內(nèi),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它們既代表著中國玉文化傳播的軌跡,同時也印證著中華民族早期遷徙的歷史。

這是怎樣的一種驚心動魂的文化傳播!幾乎就在同時,在中國東南海濱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在它的各個文化層,就迅速地出現(xiàn)了玉玦!這樣的互動,出現(xiàn)在7000年前。隨后,玉玦又在距今6500年前后,出現(xiàn)在大溪、馬家濱、崧澤、凌家灘、良渚以及仰韶。而作為反饋,凌家灘的玉鉞,又迅速傳播到東北平原。

在凌家灘,我們能看到與紅山文化遺址所出土的,一模一樣的玉發(fā)箍,而紅山文化的玉雙聯(lián)璧,亦出現(xiàn)在凌家灘遺址,和大汶口遺址。紅山文化的典型玉器如玉豬龍、玉斜口箍形器等,在凌家灘,出現(xiàn)了奇怪的但是可以理解的變異,而大汶口文化特有的女巫抖鐲的風(fēng)俗,同樣出現(xiàn)在凌家灘。只不過是由陶鐲變成了玉鐲,而凌家灘最先由女權(quán)時代,進入了男權(quán)時代。

我們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逐漸形成了不娶同族女子為妻的制度,所以女人,最早成了民族交流和文化傳播的使者。也許,“橫葬”在凌家灘的,正是來自山東大汶口的女子,她們是太皞族或者女媧族的女人,她們同時給凌家灘帶來了,特殊的巫俗,還有葬俗。而在良渚,來自凌家灘的玉璜,竟成為女子的專用品,不再為貴族男子所佩帶。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推論,良渚人的妻子,還有他們的母親,卻恰好是來自凌家灘的共工族的女人們?

凌家灘的玉石器,還有許多鬼斧神工之物:一件小玉人背后的燧孔,其直徑最小處僅有0.15㎜,這樣的小孔,它到底是用什么工具鉆制的?凌家灘的小型玉喇叭,它們可能是簘管的一部分,它的加工,被認為使用了類似現(xiàn)代車床這樣的機械,那么,五千年前的“車床”,它的結(jié)構(gòu)原理如何?在凌家灘,還出土了一柄石鉆,在它的尖端,刻有十分標(biāo)準(zhǔn)的螺紋,這樣的制作,曾令西方的參觀者驚呀不已!

發(fā)現(xiàn)共工家族墓地(16-16)

16-3:巧奪天工的凌家灘文化玉器和石器。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螺紋石鉆樣本,它是唯一的。

而凌家灘之迷,到底還有多少未知的東西,需要我們?nèi)ヌ剿骱桶l(fā)現(xiàn)呢?

 

代結(jié)束語:

萬語千言,是該到了結(jié)束的時候。本文中有很多富有爭議的話題,但是這不要緊。從老子、孔子到司馬遷,誰不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這是百家爭鳴,沒有爭議就沒有真理。只是有一點,請以科學(xué)的、嚴肅的觀點,來看待我們祖先留下的遺存,不要總是“八卦”。

廣袤的中國大地,處處深埋著我們祖先的足跡和智慧,黃河流域如此,長江流域如此,遼河流域亦如此。如果我們僅僅只是專注于黃河,則良渚文明、紅山文明等燦爛的古代文化就無從作出解釋。中國之大,在于其不僅黃河、長江,還有遼河、珠江、黑龍江、雅魯藏布江。

我們不知道為什么歷史沒有選擇共工氏,而是選擇了五帝和夏、商、周。自共工氏以來,中國從此再也沒有一個王朝能以工商業(yè)立國,以科技立國,而是選擇了長達幾千年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僅僅只是過了幾十年或者一、二百年,在長江三角洲及環(huán)太湖地區(qū),被奴役的共工氏后代們再一次創(chuàng)造了更加驚人的奇跡:他們在農(nóng)業(yè)種植、養(yǎng)殖、紡織、制漆、鹽業(yè)、水利、船舶和手工業(yè)制造等多個領(lǐng)域,將中國的史前文明推向了又一個光輝的頂點。而這一次,在良諸的豪門大墓中就再也沒有見到任何石制工具的蹤跡,良渚的貴族們,早已不屑于將奴隸們所使用的工具當(dāng)做自己的陪葬品。

石頭制作的貨幣或許還在良渚流通,所以那個地方竟然叫做“錢塘”,但它們已經(jīng)不是同時能夠作為工具使用的石錛和石鉞,而是大量的石璧或玉璧。不過,以勞動工具作為貨幣的傳統(tǒng),后來又變相地流行于戰(zhàn)國時期,那時出現(xiàn)了“刀形幣”和“鏟形幣”。當(dāng)然,那些只是青銅做的象征物而已。據(jù)說,在戰(zhàn)國時吳、越兩國曾使用過“鉞形幣”,但如此珍貴之物,卻是誰都沒有見過。

發(fā)現(xiàn)共工家族墓地(16-16)

16-4:南北玉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上排為凌家灘文化玉器。下排為相關(guān)的紅山文化玉器。它們代表著中華文明及其種族,無分南北,本是同根同源的。

良渚的貴族們雖然擁有海量的財富,但似乎并不關(guān)心這些財富是如何創(chuàng)造的。良渚的貴族們是純粹的神,而不是工匠。不知從何此起,一場巨大的災(zāi)難突然降臨在良渚,將這個沿續(xù)了千年的神國一朝摧毀,而偉大的神,卻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zāi)難中,竟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良渚雖然隕落了,但是共工氏卻并沒有復(fù)興。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五大階層(貴族、仕、農(nóng)、工、商)中,手工業(yè)者和商人一直處于最為低賤的底層,這或許是共工們的宿命。在夏王朝建立以前,大禹以治水成就了輝煌的功業(yè),但是幫助他治水的卻是四岳集團,這些四岳,正是共工氏的子孫。傳說夏王朝崛起于“三苗”集團的廢墟,三苗,被人們認定為是炎帝或“九黎”族的后代,人們習(xí)慣于將“苗”,當(dāng)成是種地的農(nóng)民,但是歷史卻記載著他們也是黃帝的后代。

傳說大禹的妻族是涂山氏,司馬遷認為夏王朝正是夏后氏依靠與涂山氏的聯(lián)盟才得以建立。中國有很多個被歷代考證的“涂山”,其中之一便是在安徽的當(dāng)涂縣,這個當(dāng)涂縣,卻正好與含山縣的凌家灘隔江相望。

西歐諸國,他們之所以能在近現(xiàn)代迅速崛起,得益于大力開展海上貿(mào)易,于是匍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相繼興起,成為世界強國。但是在中國,有著幾千年造船史、貿(mào)易史和兵器制造史的炎帝、共工一族,卻在五帝時期,遭到了無情的剿殺。

曾幾何時,鄭和的船隊,遠渡重洋,向全世界宣示了一個古老的東方帝國的繁榮和存在。當(dāng)時,全世界的白銀如同流水一樣注入中國。但是后來的海禁,卻阻止了這個古老的東方帝國向藍色海洋的發(fā)展。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曾醉心于學(xué)習(xí)西方的數(shù)學(xué)、幾何,但是,康熙卻并沒有向他的子民們推動向西方學(xué)習(xí)自然科學(xué)的浪潮。

也許從骨子里,共工們一直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岐視??鬃邮谕?,講究“學(xué)而優(yōu)而仕”,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讀書做官,成為千萬讀書人的唯一選擇。所以直到現(xiàn)在,仍舊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家都去考國家公務(wù)員的奇怪現(xiàn)象。而出國留洋,去國外學(xué)習(xí)自然科學(xué)和現(xiàn)代管理的,回國后又成為“海歸”,一度受到全社會的熱捧。

中國需要招回她古老的祖先,共工氏的靈魂,這個靈魂在良渚,在凌家灘。中國需要發(fā)展科技,強大國家,守護國土。

如今,大批的農(nóng)民,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根本,正離開故土,離開學(xué)校,前往沿海去“打工”。他們只需經(jīng)過短短幾天的培訓(xùn),就可以在現(xiàn)代化的,進口的生產(chǎn)線上,進行機器人一般的枯燥的作業(yè)。他們被稱為“農(nóng)民工”和“打工仔”,他們只需執(zhí)行指令,不需要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于是,現(xiàn)代化的生產(chǎn)線,消蝕著無數(shù)年輕的,中國農(nóng)民的青春和希望,冷漠的高樓,嗜血的資本,正在無情地吞食著我們民族的靈魂。這不是我們的民族所需要的“共工”,這樣的“打工”,也不會給我們的民族,帶來光輝的未來。

所以,我寫了一個在長江邊上,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非凡的文明的,凌家灘人的故事。在五千年前,中國有一個特殊的“共工”集團,他們繼承了燧人氏和有巢氏的傳統(tǒng),精于各種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從構(gòu)木為廬,到揚帆出海,將科技和文明的種子,播撒西方。后來在良渚,在長江三角洲,我們又看到了他們的影子,看到他們,如何將一片淺淺的海灘,改造成為人間天堂。

欲知良渚人的故事,請關(guān)注新浪博客下一個系列連載《大跡出雷澤——良渚的真相》。

作者留言: 

本人的拙作,系列網(wǎng)絡(luò)考古博文《發(fā)現(xiàn)共工家族墓地》并非在此首發(fā),其中的部分章節(jié),2013年2月曾首發(fā)于我的鳳凰博客,而在《考古中國網(wǎng)》亦有發(fā)表。我曾想借助于學(xué)者薈萃之地,推介我的探索與思考,但是,作為民間研究者,很難進入專家門的沙龍,反之等待我的,大多是冷漠與嘲笑。

在鳳凰論壇,一位不知名的值班編輯,竟將我的一篇博客,扣壓“審核”達八天之久,而另一些博文,莫名其妙被刪除,這引起了我極大的憤怒,于是我用博文提出了強烈的抗議。幾小時后,所有以前被審查的,以及被刪除的,竟悄無聲息地又被“恢復(fù)”了。

以前我并不看好新浪,但是新浪博客,給了我如家的感覺,我可以在這里,說出我的一切。沒有人來作無聊之極的審查,我熱愛國家和民族,不要他×××裝模作樣來審查我。

感謝網(wǎng)友們對我的支持!我既不博學(xué),也不多才,在這里出示我的草稿,其中錯誤的判斷在所難免,我也希望有飽學(xué)高人,前來糾正,希望你們,多多提出寶貴意見。

我希望與正常人一起討論與探索,對于神,敬而遠之。凡神的,玄的,癡心妄想的,自言自語的,自認為從上天得到啟示的,不要來找我,我沒有那個水平。

第16章,寫了一半,暫時擱置,沒有寫完。因為在這第16章,我要傾聽諸位熱情網(wǎng)友的意見,也就是說,讓我們一起來寫,為了凌家灘,和那里的祖先的靈魂,下一個滿意的結(jié)論。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