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奧秘,我們這些常人所知甚少??茖W家提供的素材,對我們往往有顛覆性的啟示。前幾日看《星際穿越》,思緒完全被異樣的維度打亂了。私下想,這樣的電影,常人是不易拍出來的,原因是我們的意識里沒有那樣的觸角??茖W的存在,往往矯正我們過于文人化的思維。當我們撇開人間是非,瞭望那個遙遠天際的時候,會突然發(fā)現(xiàn),我們的能力被什么束縛了。
科普作家們要做的就是這樣的突圍。從儒勒·凡爾納起,科幻帶來的是我們意想不到的沖擊。關(guān)于這些,后來的中國作家王晉康、劉慈欣等都有相應(yīng)的努力。在我們視野看不到的存在里,人類被決定和影響的因子點點輻射到我們時空之中。它們存在著,我們卻未能發(fā)現(xiàn)。
一
這一本《地球:行星的力量》,寫的是我們居住的地球。在山川、海洋、大氣、冰川之間,那些隱藏的秘密一個個浮出水面。作者以科學的目光演繹著地球的來龍去脈,給我們諸多驚異之思。討論地球,離不開宇宙的起源與銀河系的結(jié)構(gòu),而地球的本質(zhì)如果從自身的形態(tài)似乎亦無可解釋。作者借用了諸多學科的知識,進入我們認知的黑洞里,許多問題都在不確切性的探討中展開,無數(shù)挑戰(zhàn)性的話題,陌生的思維軌跡,在不同的時空間轉(zhuǎn)動著,并直指存在的謎底。那些從自然調(diào)查、科考里得到的啟示,撕裂了我們的邏輯線條,才發(fā)現(xiàn)居于斯、生于斯的地球,如此美妙、神奇。但它不是詩的,有的是天書般的隱喻。我們的語言,對此已經(jīng)失去表達的能力。
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的生命曾經(jīng)有過多次的毀滅。在碰撞與意外的事件降臨之際,它依然運行著。脆弱的不是地球,而是生命。人類在星際棲息的時候,并不能都掌握自己的命運。
我在這本書里所得甚多,精神被一遍遍沖擊著。地球已經(jīng)不再年輕,它處于中年的時期。許多生命存在過,消失過。生物鏈正在朝著簡化的路走去。地球經(jīng)歷的故事驚心動魄,那些殘留在巖石與海底的遺存告訴著我們已有的一切??铸埖南窃谛乔蜃矒艉蟪霈F(xiàn)的??茖W家認為,在恐龍消失前,地球的生命至少消失過四次。研究這種消失的過程,也恰是我們認識地球的過程。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處于太陽系最為合適的地方。海洋、山巒、平原,提供了生命的棲息之所。這些與天體間的復雜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我們幸運地存活在這個世界里。氣流的涌動,海水的能量,森林的增減,多種合力構(gòu)造了我們的家園多致的景觀。
面對這些復雜的時空里的存在,我們本我化的視角顯得極為有限。只有仰望星空與俯瞰大地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人類自私地綿延中,正在破壞自然的平衡。無休止地掠奪與不節(jié)制地發(fā)展,都在損害我們的家園。在巨大的、一望無際的天地間,我們有時的選擇,顯得那么不可思議。這也是自然倫理學要思考的問題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我們改變了自然,而有些改變具有不可逆性。我們對于地球是無知的,在時間之流中,人類茫然地穿行于有無之間,腳下的存在,并未被我們的思維所能透視。
二
冰川的秘密,大洪水的震怒,巖漿的噴發(fā),風暴的降臨,是自然的現(xiàn)狀,也未嘗不是人類導致的現(xiàn)象。科學家的探測使我們驚訝不已,我們必須以另類的思維才能夠懂得自己的選擇應(yīng)在什么地方。人類的思維是以自己生命的限度開始的。但對于地球,要有十萬年以上的單位方可為之。這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精神的維度必須拓展,只有在這個視角下,才能看清毀滅與新生的路。
追問地球的過程其實也是在追問我們?nèi)祟愖约?。小說家與科學家都為此有過動人的描述。當人的思維與自然宇宙呼應(yīng)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恰在對象世界里,有我們自己的影子。這本書引用美國科學家斯蒂芬·杰伊·古爾德的話,這樣描述人類與自然的關(guān)系:
把45億年的行星壓縮為一天24小時。我們的星球恰恰是在午夜之后的一剎那間誕生的,而“寒武紀大爆炸”也是復雜動物開始到處爬行的時間——直到晚上10點才發(fā)生。恐龍在晚上11點以后才出現(xiàn),然后又在午夜之前的20分鐘內(nèi)遭到扼殺,而現(xiàn)代人類是在一天當中的最后兩秒內(nèi)到場的。大約有6000年人類文明史的帝國、藝術(shù)、宗教和政治是在最后十分之一秒內(nèi)擠進來的。
顯然,我們真的是星球的一部分。只是我們還不知道自己從哪里出發(fā),終點何在。這是一個謎。也許這個謎只有弄清地球的歷史后,才能夠被我們立體地、清晰地書寫出來。
每每想到這個話題,便有這樣的感覺,我們被自己千百年來的文字所誤。文明與上蒼的存在有所脫節(jié)的時候居多。也許,在根本的層面,我們還沒有建立起一種認知世界的多維的時空,這限制了我們。根據(jù)我們的經(jīng)驗似乎不易把握到地球的運事。未來呢,恰如書的作者所說,氣候可能不是變暖,而是更加寒冷,我們應(yīng)對這個時期的到來,要有什么準備還是一個問題。人類的活動在使海洋遭受污染,森林被無節(jié)制地破壞??茖W家擔心,經(jīng)受不住的不是地球,而恰是我們?nèi)祟愖约骸?/P>
許許多多人開始意識到此點,那么,我們選擇什么呢?人類還在古老的思維里建立分裂與戰(zhàn)亂的版圖,遺棄了與地球同命運的思考,那是可哀的??茖W家是我們文明史的推動者,他們或許會扭轉(zhuǎn)我們的人文語境。當人文的精神與科學精神不是脫節(jié)而是并存互感的時候,我們的眼光方可能變得更為遠大。
《地球:行星的力量》 伊恩·斯圖爾特 著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