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常用中藥處方別名、科屬、功效之全草類

 河?xùn)|吼獅 2015-01-24

苦地丁

【科屬】罌粟科植物地丁紫堇的全草。

【處方別名】地丁、地丁草、苦地丁、苦丁茶、如意草

【功效】清熱解毒。治溫病高熱煩躁,流感,傳染性肝炎,腎炎,瘰疬,腮腺炎,疔瘡及其它化膿性感染。

甜地丁

【科屬】為豆科植物米口袋、小米口袋的帶根全草。

【處方別名】地丁、甜地丁、蘿卜地丁、米口袋、米布袋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治疔瘡,癰腫,瘰疬,黃疸,痢疾,腹瀉,目赤,喉痹,毒蛇咬傷。(體質(zhì)虛寒者忌服)

紫花地丁

【科屬】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犁頭草的帶根全草。

【處方別名】紫花地丁、紫地丁、箭頭草、犁頭草、疔毒草、堇菜地丁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用于疔瘡腫毒,癰疽發(fā)背,丹毒,毒蛇咬傷。

石見穿

【科屬】為唇形科植物紫參的全草。

【處方別名】石打穿、石見穿、石大穿、石大川、華鼠尾、黑面風(fēng)

【功效】治噎膈,痰喘,肝炎,赤白帶,癰腫,瘰疬。

尋骨風(fēng)

【科屬】為馬兜鈴科植物綿毛馬兜鈴的全草。

【處方別名】清骨風(fēng)、白毛藤、白面風(fēng)、尋骨風(fēng)、巡骨風(fēng)、兔耳草、貓耳朵

【功效】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腹痛,瘧疾,癰腫。(陰虛內(nèi)熱者忌用)

積雪草

【科屬】為傘形科植物積雪草的全草。

【處方別名】積雪草、崩大碗、馬蹄草、地錢草、落得打

【功效】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治痧氣腹痛,暑瀉,痢疾,濕熱黃疸,砂淋,血淋,吐、衄、咳血,目赤,喉腫,風(fēng)疹,疥癬,疔癰腫毒,跌打損傷。(虛寒者不宜)

澤蘭

【科屬】為唇形科植物毛葉地瓜兒苗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水香、水澤、澤蘭、龍?zhí)m、孩兒菊

【功效】活血,行水。治經(jīng)閉,癥瘕,產(chǎn)后瘀滯腹痛,身面浮腫,跌撲損傷,金瘡,癰腫。(無瘀血者慎服)

佩蘭

【科屬】為菊科植物佩蘭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佩蘭、香佩蘭、蘭草、香草、燕草、薰草、千金草

【功效】清暑,辟穢,化濕,調(diào)經(jīng)。治感受暑濕,寒熱頭痛,濕邪內(nèi)蘊(yùn),脘痞不饑,口甘苔膩,月經(jīng)不調(diào)。(陰虛、氣虛者忌服)

千里光

【科屬】為菊科植物千里光的全草。

【處方別名】千里急、千里明、千里光

【功效】清熱,解毒,殺蟲,明目。治各種急性炎癥性疾病,風(fēng)火赤眼,目翳,傷寒,菌痢,大葉肺炎,扁桃體炎,腸炎,黃疸,流行性感冒,毒血癥,敗血癥,癰腫癤毒,干濕癬瘡,丹毒,濕疹,燙傷,滴蟲性陰道炎。用于風(fēng)熱感冒、目赤腫痛、泄瀉痢疾、皮膚濕疹瘡癤。(中寒泄瀉者勿服)

農(nóng)吉利

【科屬】為豆科植物野百合的全草。

【處方別名】野百合、鼠卵草、野芝麻、農(nóng)吉利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治痢疾,瘡癤,小兒疳積。近試用于治療癌癥。

瞿麥

【科屬】為石竹科植物瞿麥、石竹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巨麥、瞿麥、石竹、巨句麥、剪刀花

【功效】清熱利水,破血通經(jīng)。治小便不通,淋病,水腫,經(jīng)閉,癰腫,目赤障翳,浸淫瘡毒。(脾、腎氣虛及孕婦忌服)

石韋

【科屬】為水龍骨科植物廬山石韋、有柄石韋的葉。

【處方別名】石韋、石葦、大石韋、獨(dú)葉茶、石皮、石劍、石尾、金星草

【功效】利水通淋,清肺泄熱。治淋痛,尿血,尿路結(jié)石,腎炎,崩漏,痢疾,肺熱咳嗽,慢性氣管炎,金瘡,癰疽。(陰虛及無濕熱者忌服)

荊芥

【科屬】為唇形科植物荊芥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荊芥、姜芥、鄭芥、荊芥炭

發(fā)表,祛風(fēng),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發(fā)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fēng)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產(chǎn)后血暈;癰腫,瘡疥,瘰疬。荊芥穗效用相同,惟發(fā)散之力較強(qiáng)。(表虛自汗、陰虛頭痛忌服)

芥穗

【科屬】為唇形科植物荊芥的果穗。

【處方別名】芥穗、芥禾、荊芥穗、芥穗炭

【功效】解表散風(fēng),透疹。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fēng)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chǎn)后血暈

馬齒莧

【科屬】為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的全草。

【處方別名】馬莧、馬齒莧、馬齒草、馬齒菜、馬鈴菜、五行草、長(zhǎng)命菜、五方草、長(zhǎng)命莧

【功效】清熱解毒,散血消腫。治熱痢膿血,熱淋,血淋,帶下,癰腫惡瘡,丹毒,痕疬。用于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常配黃連、木香。內(nèi)服或搗汁外敷,治癰腫。亦用于便血、子宮出血,有止血作用。(凡脾胃虛寒,腸滑作泄者勿用;煎餌方中不得與鱉甲同入)

瓦松

【科屬】為景天科植物瓦松、晚紅瓦松的全草。

【處方別名】瓦松、瓦花、瓦蓮花、瓦寶塔、瓦松景天

【功效】清熱解毒,止血,利濕,消腫。治吐血,鼻衄,血痢,肝炎,瘧疾,熱淋,痔瘡,濕疹,癰毒,疔瘡,湯火灼傷。(脾胃虛寒者忌用)

茵陳蒿

【科屬】為菊科植物茵陳蒿、濱蒿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茵陳、白蒿、因塵、茵陳蒿、綿茵陳、安呂草

【功效】清熱利濕。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fēng)癢瘡疥。配梔子、大黃治陽(yáng)黃;配附子、干姜治陰黃。(非因濕熱引起的發(fā)黃忌服)

蒲公英

【科屬】為菊科植物蒲公英等的全草。

【處方別名】公英、卜公英、蒲公英、黃花地丁、通天草、黃花郎、白鼓釘、奶汁草、鳧公英、金簪草、婆婆丁、鵓鴣英、蒲公丁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散結(jié)。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瘡腫,急性結(jié)膜炎,感冒發(fā)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

卷柏

【科屬】為卷柏科植物卷柏、墊狀卷柏的全草。

【處方別名】卷柏、萬(wàn)歲、萬(wàn)歲草、不死草、巖松、還魂草、九死還魂草、卷柏炭

【功效】生用破血,炒用止血。生用治經(jīng)閉、癥瘕,跌打損傷,腹痛,哮喘;炒炭用治吐血,便血,尿血,脫肛。(孕婦忌服)

藿香

【科屬】為唇形科植物藿香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火香、藿香、廣藿香、南藿香、兜婁婆香、藿去病

【功效】快氣,和中,辟穢,祛濕。治感冒暑濕,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泄瀉,瘧疾,痢疾,口臭。

通草

【科屬】為五加科植物通脫木的莖髓。

【處方別名】通草、通絲、通花、大通草、白通草、方通草、絲通草、通脫木、活梵、離南、泡通

【功效】瀉肺,利小便,下乳汁。治小便不利,淋病,水腫,產(chǎn)婦乳汁不通,目昏,鼻塞。(氣陰兩虛,內(nèi)無濕熱及孕婦慎服)

【混淆品】小通草:為旌節(jié)花科植物喜馬山旌節(jié)花、中國(guó)旌節(jié)花或山茱萸科植物青莢葉的莖髓。小通草、通草棍

珍珠透骨草

【科屬】為大戟科植物地構(gòu)葉的全草。

【處方別名】透骨草、地構(gòu)葉、珍珠透骨草

【功效】祛風(fēng),除濕,舒筋,活血,止痛。治風(fēng)濕痹痛,筋骨攣縮,寒濕腳氣,瘡癬腫毒。(孕婦忌服)

【混淆品】透骨草:為透骨草科植物透骨草的全草或根。粘人裙、麻荊芥、老婆針線、透骨草

羊角透骨草

【科屬】為紫葳科植物角蒿的全草。

【處方別名】透骨草、羊角蒿、羊角透骨草

【功效】治口瘡,齒齦潰爛,耳瘡,濕疹,疥癬,陰道滴蟲病。

鳳仙透骨草

【科屬】為鳳仙花科植物鳳仙花的全草。

【處方別名】透骨草、鳳仙、鳳仙花、金鳳花、指甲草、鳳仙透骨草

【功效】祛風(fēng),活血,消腫,止痛。治關(guān)節(jié)風(fēng)濕痛,跌打損傷,瘰疬癰疽,療瘡。

旱蓮草

【科屬】為菊科植物鱧腸的全草。

【處方別名】鱧腸、鱧腸草、墨旱蓮、旱蓮草、黑墨草、黑頭草、墨汁草、墨汁旱蓮、白花草、金陵草、猢孫頭、墨菜、墨記菜、假葵花

【功效】涼血,止血,補(bǔ)腎,益陰。治吐血,咳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刀傷出血,須發(fā)早白,白喉,淋濁,帶下,陰部濕癢。(脾腎虛寒者忌服)

【混淆品】紅旱蓮:為藤黃科植物黃海棠的全草。旱蓮草、紅旱蓮、湖南連翹、金絲桃、牛心茶、牛心菜、金絲蝴蝶、傘旦花、假連翹

金牛草

【科屬】為遠(yuǎn)志科植物小花遠(yuǎn)志帶根全草。

【處方別名】小金牛草、小金不換、七寸草、金牛草

【功效】活血散瘀,止痛鎮(zhèn)咳。煎服治胸痛咳嗽,百日咳,小兒麻痹后遺癥;鮮品搗爛醋調(diào)外敷治角膜云翳,角膜潰瘍,急性結(jié)膜炎。

仙鶴草

【科屬】為薔薇科植物龍牙草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龍牙草、黃龍牙、龍芽、狼牙草、鶴草芽、仙鶴草、仙合草、子母草、子不離母、脫力草、金頂龍芽

【功效】止血,健胃。治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赤白痢疾,崩漏帶下,勞傷脫力,癰腫,跌打、創(chuàng)傷出血。

益母草

【科屬】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茺蔚、坤草、茺蔚草、益母、益明、益母草、大札、貞蔚、苦低草

【功效】活血,祛瘀,調(diào)經(jīng),消水。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胎漏難產(chǎn),胞衣不下,產(chǎn)后血暈,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癰腫瘡瘍。(陰虛血少者忌服)

豨薟草

【科屬】為菊科植物豨薟草、腺梗豨薟、毛梗豨薟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豨仙、西薟、希仙、豨薟、豨薟草、稀莧草、金耳鉤、粘糊菜、綠薟草

【功效】祛風(fēng)濕,利筋骨,降血壓。治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無力,瘧疾,急性肝炎,高血壓病,疔瘡腫毒,外傷出血。(陰血不足者忌服)

浮萍草

【科屬】為浮萍科植物紫萍的全草。

【處方別名】夫萍、浮萍、水萍、浮萍草、紫背浮萍

【功效】發(fā)汗,祛風(fēng),行水,清熱,解毒。治時(shí)行熱病,斑疹不透,風(fēng)熱癮疹,皮膚瘙癢,水腫,癃閉,瘡癬,丹毒,燙傷。

敗醬草

【科屬】為敗醬科植物白花敗醬、黃花敗醬等帶根全草。

【處方別名】敗丈、敗醬、敗將、澤敗、黃花龍牙、敗醬草、鹿腸草

【功效】清熱解毒,祛瘀排膿。用于闌尾炎、痢疾、腸炎、肝炎、眼結(jié)膜炎、產(chǎn)后瘀血腹痛、癰腫疔瘡。

【混淆品】苦菜敗醬:為菊科植物苣荬菜及多種苦菜的全草。苦菜、苦碟子、苣荬芽、苦荬菜、苦苦菜、敗醬草

馬鞭草

【科屬】為馬鞭草科植物馬鞭草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馬鞭、馬鞭草、鳳頸草、狗牙草、蜻蜓草、鶴膝風(fēng)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腫。治外感發(fā)熱,濕熱黃疸,水腫,痢疾,瘧疾,白喉,喉痹,淋病,經(jīng)閉,癥瘕,癰腫瘡毒,牙疳。(孕婦慎用)

老鸛草

【科屬】為牻牛兒苗科植物牻牛兒苗、老鸛草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老鸛草、老觀草、老鸛嘴、山爬、斗牛兒、老鴰嘴、牻牛兒苗

【功效】祛風(fēng),活血,清熱解毒。治風(fēng)濕疼痛,拘攣麻木,癰疽,跌打,腸炎,痢疾。

蛤蟆草

【科屬】為唇形科植物荔枝草的全草。

【處方別名】蛤蟆草、蝦蟆草、荔枝草

【功效】涼血,利水,解毒,殺蟲。治咳血,吐血,尿血,崩漏,腹水,白濁,咽喉腫痛,癰腫,痔瘡。

委陵菜

【科屬】為薔薇科植物委陵菜的全草。

【處方別名】委陵菜、翻白草

【功效】祛風(fēng)濕,解毒。治痢疾,風(fēng)濕筋骨疼痛,癱瘓,癲癇,瘡疥。

【混淆品】翻白草:為薔薇科植物翻白草的帶根全草。翻白草、老虎棗、破棉襖、反白草、番白草、天青地白、湖雞腿、雞腿根

車前草

【科屬】為車前科植物車前、平車前的全草。

【處方別名】車前草、車前菜、牛舌草、飯匙草、車轱轆菜

【功效】利水,清熱,明目,祛痰。治小便不通,淋濁,帶下,尿血,黃疸,水腫,熱肉,泄瀉,鼻衄,目赤腫痛,喉痹乳蛾,咳嗽,皮膚潰瘍。

地錦草

【科屬】為大戟科植物地錦、斑地錦的全草。

【處方別名】血見愁、紅莖草、鋪地錦、斑地錦、奶汁草、地錦草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止血,利濕,通乳。治菌痢,腸炎,咳血,吐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濕熱黃疸,乳汁不通,癰腫疔瘡,跌打腫痛。

木賊

【科屬】為木賊科植物木賊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木賊、木賊草、銼草、無心草

【功效】疏風(fēng)散熱,解肌,退翳。治目生云翳,迎風(fēng)流淚,腸風(fēng)下血,血痢,脫肝,瘧疾,喉痛,癰腫。(氣血虛者慎服)

伸筋草

【科屬】為石松科植物石松的全草。

【處方別名】伸筋、伸筋草、寬筋草、舒筋草、筋骨草、石松、日陰蔓、鳳尾伸筋草、金毛獅子草

【功效】祛風(fēng)散寒,除濕消腫,舒筋活血。治風(fēng)寒濕痹,關(guān)節(jié)酸痛,皮膚麻木,四肢軟弱,水腫,跌打損傷。(孕婦及出血過多者忌服)

燈心草

【科屬】為燈心草科植物燈心草的莖髓。

【處方別名】燈芯、燈心、燈心草、燈草、碧玉草、虎須草、赤須、鐵燈心、朱拌燈芯、燈心炭

【功效】清心降火,利尿通淋。治淋病,水腫,小便不利,濕熱黃疸,心煩不寐,小兒夜啼,喉痹,創(chuàng)傷。用于:1.熱證小便水利、淋漓澀痛。2.心熱煩躁、小兒夜啼、驚癇。此外本品外用吹喉,可治喉痹。

排草

【科屬】為藤黃科植物元寶草的全草。

【處方別名】元寶草、對(duì)葉草、排草

【功效】活血,止血,解毒。治吐血,衄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撲閃挫,癰腫瘡毒。

鹿銜草

【科屬】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圓葉鹿蹄草等的全草。

【處方別名】鹿啣、鹿蹄草、鹿銜草、鹿含草、鹿啣草、鹿安草、鹿壽茶、大肺筋草、小秦王草

【功效】補(bǔ)虛,益腎,祛風(fēng)除濕,活血調(diào)經(jīng),治虛弱咳嗽,勞傷吐血,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崩漏,白帶,外傷出血。

龍葵

【科屬】為茄科植物龍葵的全草。

【處方別名】苦葵、山茄子、天茄子、龍葵、天泡草、烏疔草、黑姑娘、老鴉眼睛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治疔瘡,癰腫,丹毒,跌打扭傷,慢性氣管炎,急性腎炎。用于瘡癰腫毒、皮膚濕疹、小便不利、老年慢性氣管炎、白帶過多、前列腺炎、痢疾。

鳳尾草

【科屬】為鳳尾蕨科植物鳳尾草的全草或根。

【處方別名】井口草、井欄草、鳳尾蕨、鳳尾草、金雞腳、七星草、金星草、鳳凰草

【功效】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消腫解毒。治黃疸型肝炎,腸炎,菌痢,淋濁,帶下,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扁桃體炎,腮腺炎,癰腫瘡毒,濕疹。(虛寒證忌服)

魚腥草

【科屬】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十藥、魚腥草、蕺菜、紫蕺、蕺、葅葉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治肺炎,肺膿瘍,熱痢,瘧疾,水腫,淋病,白帶,癰腫,痔瘡,脫肛,濕疹,禿瘡,疥癬。(虛寒癥及陰性外瘍忌服)

鵝不食草

【科屬】為菊科植物石胡荽的全草。

【處方別名】石胡荽、鵝不食、鵝不食草、天胡荽、野芫荽、雞腸草

【功效】祛風(fēng),散寒,勝濕,去翳,通鼻塞。治感冒,寒哮,喉痹,百日咳,痧氣腹痛,阿米巴痢,瘧疾,疳瀉,鼻淵,鼻息肉,目翳澀癢,臁瘡,疥癬,跌打。

大金錢草

【科屬】為報(bào)春花科植物過路黃的全草。

【處方別名】金錢草、過路黃、大金錢草、遍地黃、地蜈蚣、臨時(shí)救、蜈蚣草、路邊黃

【功效】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治黃疸,水腫,膽結(jié)石、腎結(jié)石、膀胱結(jié)石,反胃噎膈,跌打損傷,疔瘡腫毒。

【混淆品】連錢草:為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地上部分。金錢草、連錢草、銅錢草、遍地金錢

白花蛇舌草

【科屬】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帶根全草。

【處方別名】蛇舌草、白花蛇草、白花蛇舌草、蛇舌癀、蛇針草、蛇總管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治肺熱喘咳,扁桃體炎。咽喉炎,闌尾炎,痢疾,尿路感染,黃疸,肝炎,盆腔炎,附件炎,癰腫疔瘡,毒蛇咬傷,腫瘤。亦可用于消化道癌癥。(孕婦慎用)

零陵香

【科屬】為報(bào)春花科植物靈香草的帶根全草。

【處方別名】靈香草、零陵香、零靈香、廣靈香、00香

【功效】祛風(fēng)寒,辟穢濁。治傷寒、感冒頭痛,胸腹脹滿,下利,遺精,鼻塞,牙痛。

紫珠草

【科屬】為馬鞭草科植物紫珠等的枝葉。

【處方別名】紫珠、杜虹花、粗糠柴、紫珠草

【功效】活血,止血,除熱,解毒。治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創(chuàng)傷出血,癰疽腫毒,喉痹。

夏枯草

【科屬】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果穗。

【處方別名】夏枯、夏枯草、夏枯球、枯草頭、枯草穗、夕句、乃東、枯草、燕面、夏枯頭、夏枯花、鐵色草

【功效】清肝,散結(jié)。治瘰疬,癭瘤,乳癰,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淚,頭目眩暈,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結(jié)核,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血崩,帶下。(脾胃虛弱者慎服)

雞骨草

【科屬】為豆科植物廣州相思子的全草。

【處方別名】雞骨草、雞古草、黃頭草

【功效】清熱解毒,舒肝散瘀。治黃疸肝炎,胃痛,乳癰,瘰疬,跌打傷瘀血疼痛。

地耳草

【科屬】為藤黃科植物地耳草的全草。

【處方別名】地耳草、田基黃、田基莧

【功效】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治傳染性肝炎,瀉痢,小兒驚風(fēng),疳積,喉蛾,腸癰,癤腫,蛇咬傷。

石斛

【科屬】為蘭科植物環(huán)草石斛、金釵石斛等多個(gè)種的莖。

【處方別名】石斛、石斗、金釵、角斗、木斗、金斗、扁斗、圓斗、霍斗、鐵皮斗、金石斗、耳環(huán)斗、耳環(huán)草、金石斛、川石斛、細(xì)石斛、金釵花、金釵石斛、耳環(huán)石斛、鐵皮石斛、黃草、大黃草、細(xì)黃草、小黃草、石遂、林蘭、杜蘭、楓斛

【功效】生津益胃,清熱養(yǎng)陰。治熱病傷津,口干煩渴,病后虛熱,陰傷目暗。

白英

【科屬】為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

【處方別名】白英、白毛藤、蜀羊泉、排風(fēng)、排風(fēng)藤、鬼目草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fēng)利濕,化瘀。用于濕熱黃疸、風(fēng)熱頭痛、白帶過多、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半枝蓮

【科屬】為唇形科植物半枝蓮的全草。

【處方別名】半支蓮、半枝蓮、牙刷草、半面花、耳挖草、韓信草、并頭草

【功效】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定痛。治吐血,衄血,血淋,赤痢,黃疸,咽喉疼痛,肺癰,疔瘡,瘰疬,瘡毒,癌腫,跌打刀傷,蛇咬傷。(血虛者不宜,孕婦慎服)

谷精草

【科屬】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的帶花莖頭狀花序。

【處方別名】谷精、谷精草、谷精珠、珍珠草、戴星草、移星草、流星草、天星草、文星草、佛頂珠、鼓槌草

【功效】祛風(fēng)散熱,明目退翳。治目翳,雀盲,頭痛,齒痛,喉痹,鼻衄。

薄荷

【科屬】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卜荷、卜可、香荷、薄苛、薄荷、番荷、番荷葉、金葉薄荷、龍腦薄荷

【功效】疏風(fēng),散熱,辟穢,解毒。治外感風(fēng)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疥,癮疹。(陰虛血燥,肝陽(yáng)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

六月雪

【科屬】為茜草科植物白馬骨、六月雪的全株。

【處方別名】六月雪、白馬骨、白雪丹、路邊荊

【功效】祛風(fēng),利濕,清熱,解毒。治風(fēng)濕腰腿痛,痢疾,水腫,目赤腫痛,喉痛,齒痛,婦女白帶,癰疽,瘰疬。

麻黃

【科屬】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木賊麻黃的莖。

【處方別名】麻王、麻黃、卑相、卑鹽、龍沙、赤根、炙麻黃

【功效】發(fā)汗,平喘,利水。治傷寒表實(shí),發(fā)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骨節(jié)疼痛;咳嗽氣喘;風(fēng)水浮腫,小便不利;風(fēng)邪頑痹,皮膚不仁,風(fēng)疹瘙癢。(凡素體虛弱而自汗、盜汗、氣喘者,均忌服)

荷梗

【科屬】為睡蓮科植物蓮的葉柄和花柄。

【處方別名】荷更、荷梗、蓮蓬梗

【功效】清熱解暑,通氣行水。治暑濕胸悶,泄瀉,痢疾,淋病,帶下。

蘇梗

【科屬】為唇形科植物紫蘇的莖葉。

【處方別名】蘇更、蘇梗、紫蘇梗、大蘇梗、赤蘇、香蘇更

【功效】理氣,舒郁,止痛,安胎。治氣郁,食滯,胸膈痞悶,脘腹疼痛,胎氣不和。

劉寄奴

【科屬】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

【處方別名】劉寄奴、金寄奴、九里光、南寄奴、奇蒿、千粒米、苦連婆

【功效】破血通經(jīng),斂瘡消腫。治經(jīng)閉癥瘕,胸腹脹痛,產(chǎn)后血瘀,跌打損傷,金瘡出血,癰毒焮腫。

【混淆品】北劉寄奴:為玄參科植物陰行草帶果全草。北寄奴、劉寄奴、陰行草、鈴茵陳、靈茵陳

青蒿

【科屬】為菊科植物黃花蒿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青蒿、嫩青蒿、香蒿、青蒿梗、方潰、野蘭蒿、青蒿更、苦蒿、黃花蒿

【功效】清熱,解暑,除蒸。治溫病,暑熱,骨蒸勞熱,瘧疾,痢疾,黃疸,疥瘡,瘙癢。

扁蓄

【科屬】為蓼科植物扁蓄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扁蓄、扁畜、扁許、萹蓄、扁竹草、扁節(jié)草、扁辨、扁蔓、道生草、疳積藥

【功效】利尿通淋,殺蟲,止癢。用于膀胱熱淋、小便短赤、淋瀝澀痛、皮膚濕疹、陰癢帶下。

半邊蓮

【科屬】為桔??浦参锇脒吷彽娜?。

【處方別名】半邊菊、半邊蓮、急解索、疳積草、蛇利草、腹水草

【功效】利水,消腫,解毒,治黃疸,水腫,臌脹,泄瀉,痢疾,蛇傷,疔瘡,腫毒,濕疹,癬疾,跌打扭傷腫痛。用于大腹水腫、面足浮腫、癰腫疔瘡、蛇蟲咬傷、晚期血吸蟲病腹水。(虛癥忌用)

大薊

【科屬】為菊科植物薊的地上部分或根。

【處方別名】大吉、大薊、虎薊、馬薊、刺薊、鬼薊、千針草、大薊炭

【功效】涼血,止血,祛瘀,消癰腫。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血崩,帶下,腸風(fēng),腸癰,癰瘍腫毒,疔瘡。

小薊

【科屬】為菊科植物刺兒菜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小吉、小薊、七七菜、刺兒菜、小薊炭

【功效】涼血,祛瘀,止血。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傳染性肝炎,創(chuàng)傷出血,疔瘡,癰毒。(脾胃虛寒而無瘀滯者忌服)

澤漆

【科屬】為大戟科植物澤漆的全草。

【處方別名】澤漆、乳漿草、貓兒眼、六鳳草、燈臺(tái)草、五朵云

【功效】行水,消痰,殺蟲,解毒。治水氣腫滿,痰飲喘咳,瘧疾,菌痢,瘰疬,癬瘡,結(jié)核性痿管,骨髓炎。

香薷

【科屬】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香茹、香薷、香茸、香葇

【功效】發(fā)汗解暑,行水散濕,溫胃調(diào)中。治夏月感寒飲冷,頭痛發(fā)熱,惡寒無汗,胸痞腹痛,嘔吐腹瀉,水腫,腳氣。

溪黃草

【科屬】為唇形科植物線紋香茶菜的全草。

【處方別名】溪溝草、溪黃草、四方蒿、香茶菜

【功效】清熱利濕,涼血散瘀。治急性肝炎,急性膽囊炎,痢疾,腸炎,癃閉,跌打瘀腫。

鐵莧菜

【科屬】為大戟科植物鐵莧菜的全草。

【處方別名】鐵莧菜、海蚌含珠、蜆草、血見愁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收斂止血。用于腸炎,痢疾,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治癰癤瘡瘍,皮炎濕疹。

忍冬藤

【科屬】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莖枝。

【處方別名】雙花藤、二花藤、銀花藤、忍冬藤、忍冬草、金銀花藤、金釵股、金銀藤、左纏藤、忍冬仝、老翁須、通靈草

【功效】清熱,解毒,通絡(luò)。治溫病發(fā)熱,熱毒血痢,傳染性肝炎,癰腫瘡毒,筋骨疼痛。

天仙藤

【科屬】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的莖葉。

【處方別名】兜鈴藤、天仙藤、馬兜鈴藤、天仙仝、兜鈴苗

【功效】行氣化濕,活血止痛。治胃痛,疝氣痛,妊娠水腫,產(chǎn)后血?dú)飧雇?,風(fēng)濕疼痛。(體虛者慎服)

絡(luò)石藤

【科屬】為夾竹桃科植物絡(luò)石帶葉莖藤。

【處方別名】絡(luò)石、絡(luò)石藤、絡(luò)石仝羊角藤、石盤藤、石薜荔、白花藤、石龍騰、懸石藤

【功效】祛風(fēng),通絡(luò),止血,消瘀。治風(fēng)濕痹痛,筋脈拘攣,癰腫,喉痹,吐血,跌打損傷,產(chǎn)后惡露不行。

【混淆品】為衛(wèi)矛科植物扶芳藤的莖葉。滂藤、扶芳藤、藤衛(wèi)矛、爬墻虎、巖青藤、絡(luò)石藤

青風(fēng)藤

【科屬】為防己科植物青藤、毛青藤的藤莖。

【處方別名】青風(fēng)、青藤、青風(fēng)藤、清風(fēng)藤、青風(fēng)仝、大風(fēng)藤

【功效】祛風(fēng)濕,利小便。治風(fēng)濕痹痛,鶴膝風(fēng),水腫,腳氣。

石南藤

【科屬】為胡椒科植物湖北胡椒、絨毛胡椒的帶葉莖枝。

【處方別名】石南藤、丁公藤、南藤、石南仝

【功效】祛風(fēng)濕,強(qiáng)腰膝,止痛,止咳。用于風(fēng)濕痹痛,扭挫傷,腰膝無力,痛經(jīng),風(fēng)寒感冒,咳嗽氣喘。

【混淆品】丁公藤: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根、莖。(有毒植物)

夜交藤

【科屬】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莖藤。

【處方別名】首烏藤、夜交藤、夜交仝、九真藤、交藤

【功效】養(yǎng)心,安神,通絡(luò),祛風(fēng)。治失眠,勞傷,多汗,血虛身痛,癰疽,瘰疬,風(fēng)瘡疥癬。

海風(fēng)藤

【科屬】為胡椒科植物風(fēng)藤的莖藤。

【處方別名】風(fēng)藤、海風(fēng)藤、海風(fēng)仝

【功效】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理氣。治風(fēng)寒濕痹,關(guān)節(jié)疼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哮喘,久咳。

穿心蓮

【科屬】為爵床科植物穿心蓮的全草。

【處方別名】一見喜、穿心蓮、苦草、印度草、欖核蓮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治急性菌痢,胃腸炎,感冒,流腦,氣管炎,肺炎,百日咳,肺結(jié)核,肺膿瘍,膽囊炎,高血壓,鼻衄,口咽腫痛,瘡癤癰腫,水火燙傷,毒蛇咬傷。

腫節(jié)風(fēng)

【科屬】為金粟蘭科植物草珊瑚的全株。

【處方別名】草珊瑚、腫節(jié)風(fēng)、九節(jié)茶

【功效】抗菌消炎,祛風(fēng)通絡(luò),活血散結(jié)。用于肺炎、闌尾炎、蜂窩組織炎、風(fēng)濕痹痛、跌撲損傷、腫瘤。

葎草

【科屬】為桑科植物葎草的全草。

【處方別名】拉拉藤、葎草、葛葎草

【功效】清熱,利尿,消淤,解毒。治淋病,小便不利,瘧疾,腹瀉,痢疾,肺結(jié)核,肺膿瘍,肺炎,癩瘡,痔瘡,癰毒,瘰疬。

垂盆草

【科屬】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全草。

【處方別名】石指甲、狗牙瓣、垂盆草

【功效】清利濕熱,有降低谷丙轉(zhuǎn)氨酶作用。用于急性胩炎、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活動(dòng)性。

絞股藍(lán)

【科屬】為葫蘆科植物絞股藍(lán)的全草。

【處方別名】七葉膽、絞股藍(lán)、絞股蘭

【功效】消炎解毒,止咳祛痰。現(xiàn)多用作滋補(bǔ)強(qiáng)壯藥。

鴨跖草

【科屬】為鴨跖草科鴨跖草的全草。

【處方別名】鴨舌草、竹葉草、三角菜、鴨仔草、鴨跖草、蘭姑草

【功效】行水,清熱,涼血,解毒。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感冒,丹毒,腮腺炎,黃疸肝炎,熱痢,瘧疾,鼻衄,尿血,血崩,白帶,咽喉腫痛,癰疽疔瘡。

鬼針草

【科屬】為菊科植物鬼針草的全草。

【處方別名】鬼針草、鬼叉、盲腸草、一包針、婆婆針

【功效】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治瘧疾,腹瀉,痢疾,肝炎,急性腎炎,胃痛,噎膈,腸癰,咽喉腫痛,跌打損傷,蛇蟲咬傷。(孕婦忌服)

珍珠草

【科屬】為大戟科植物葉下珠的全草。

【處方別名】珍珠草、葉下珠、真珠草

【功效】平肝清熱,利水解毒。治腸炎,痢疾,傳染性肝炎,腎炎水腫,尿路感染,小兒疳積,火眼目翳,口瘡頭瘡,無名腫毒。

淫羊藿

【科屬】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箭葉淫羊藿等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羊合葉、羊藿、羊藿葉、淫羊藿、淫羊合、仙靈脾、棄杖草、放杖草、剛前、千兩金、乾雄筋、黃連祖、炙羊藿葉

【功效】補(bǔ)腎壯陽(yáng),祛風(fēng)除濕。治陽(yáng)痿不舉,小便淋瀝,筋骨攣急,半身不遂,腰膝無力,風(fēng)濕痹痛,四肢不仁。

風(fēng)毛菊

【科屬】為菊科植物風(fēng)毛菊的地上部分。

【處方別名】大花草、風(fēng)毛菊

【功效】祛風(fēng)活絡(luò),散瘀止痛。用于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腰腿痛,跌打損傷。(孕婦忌服)

金沸草

【科屬】為菊科植物旋覆花、歐亞旋覆花的全草。

【處方別名】金佛草、金沸草、旋覆草、金復(fù)梗

【功效】散風(fēng)寒,化痰飲,消腫毒。治風(fēng)寒咳嗽,伏飲痰喘,脅下脹痛,疔瘡,腫毒。(陰虛勞咳及溫?zé)嵩锼哉呒捎茫?/p>

屈頭雞

【科屬】為白花菜科槌果藤屬植物保亭槌果藤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或種子。

【處方別名】樹屈頭雞果實(shí)別名:馬檳榔

【功效分類】清熱利咽藥;潤(rùn)肺止咳藥果:止咳平喘。用于咳嗽,胸痛,哮喘。根:散瘀,消腫,止痛。外用治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果1~2枚,果有毒,不可過量,防中毒。根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備注】果有毒,不可過量,防中毒。

來源:藥圈

    本站是提供個(gè)人知識(shí)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chǔ)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qǐng)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gòu)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píng)論

    發(fā)表

    請(qǐng)遵守用戶 評(píng)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