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巖滿族的服飾 日期:2013-01-06 16:28 作者: 來源:吉祥滿族 點擊:94 滿族先祖的服飾 滿族先祖在生產(chǎn)力極低的年代里,過著異常艱苦的生活,他們的服飾是非常簡陋的。夏季裸露著身體,只用一點東西遮蔽下身前后;冬季以豬皮為衣,身上涂抹幾分厚的豬油抵御寒風。到了金代,生產(chǎn)力有了較大發(fā)展,春、夏開始穿布衣,秋冬仍用牛、馬、豬、羊、貓、犬或獐、鹿的毛皮做衣服,褲襪也用皮制作。婦女好白色,穿白大襖子。滿族的先祖也極有美的追求,或?qū)⒒⒈膊逶陬^上,或以野豬牙、野雞尾毛為冠飾。金代時,垂金環(huán)留腦后,發(fā)辮上系上彩色絲帶,富人用珍珠金飾,婦女辮發(fā)盤髻,再系上逍遙巾及頭巾。 清代時的滿族服飾 這一時期滿族的服飾承襲先祖的習俗,并完全適應(yīng)狩獵生活的需要,與明代的寬袍大袖、方巾圓領(lǐng)形成明顯對比。 長袍左右有開襟,下身穿套褲,便于騎馬;左面釘鈕絆,窄袖,便于拉弓射箭;系腰帶,腰帶上掛飯袋、刀子、匙子、火石、手帕等物,便于野餐;男子頭頂前半部剃發(fā),帽子不高,便于在森林中穿行;女子不裹腳,便于與男子同樣騎馬,就連又高又緊的衣領(lǐng)也是出于抵御嚴寒及避免蚊蟲鉆進衣內(nèi)的需要。滿族服飾的特點是帽上的紅纓,當時有紅纓滿洲之稱。清統(tǒng)治者入關(guān)后,為了保持民族特點,一再申明不準更改民族服裝。所以清統(tǒng)治近300年間,連漢族男子也遵循了滿俗,所變化的是,長袍的開襟小了,窄袖口寬了,鈕絆從左面挪到了右面。變化最大的是佩飾,原來掛在腰間的飯袋演變成煙荷包或婦女用的香袋。其變化的原因,是不再穿行于森林中射獵,也很少有馳騁于戰(zhàn)場的戎馬生活了。 近代岫巖滿族民間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和套褲,因滿族崇尚青、藍色服裝;頭戴圓頂帽;腳穿雙鼻皮條布鞋,鞋尖突出鞋底之外,如船形,冬季穿(革兀)(革拉)。老年人冬季穿氈窩(用動物毛加工成的鞋)。 滿族婦女穿旗袍,衣邊繡有采絳,穿坎肩,也穿套褲,扎褲腳,著白襪,繡花鞋,鞋與男鞋形狀相同。雖然不裹腳,但由于受漢族裹足習俗的影響,也將腳收攏,足尖成饅頭型。戴耳環(huán)、手鐲。由于岫巖產(chǎn)玉,身上常佩戴玉制工藝品。 由于岫巖盛產(chǎn)柞蠶,服裝、被褥、裝糧口袋等日用品常常用自家織的繭綢制作。姑娘習于刺繡,旗袍的衣邊、身上佩帶的荷包、枕頭頂、幔帳、錢搭,均繡有花鳥,如蝙蝠、牡丹、石榴和詩句等圖案,取意福壽富貴。 民國時滿族的服飾 辛亥革命結(jié)束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社會發(fā)生了急劇的變革,這一變革也涉及到滿族服飾的變化。最主要的表現(xiàn)是男子剪了辮子,頭頂前半部不再剃去,留了頭發(fā),也不再戴紅纓帽。但滿族婦女仍在頭頂梳旗髻。 農(nóng)民為勞動方便,多穿藍布短衣,夏天戴斗笠,光腳,天寒時戴氈帽。 婦女興穿旗袍,不分滿、漢;冬季寒冷,袍內(nèi)穿小棉襖,外套短褂;城鎮(zhèn)婦女已有穿裙子的。 男人穿禮服者不多見,夏天戴草帽,冬戴皮帽,春秋戴緞制瓜皮帽;冬天穿棉鞋或氈鞋。 現(xiàn)代滿族服飾 如今,除極個別山區(qū)老年人穿長袍外,滿族男女服飾均與人無異。滿族服飾只見于舞臺、重大慶典或高檔酒店(迎賓)。值得提出的是,滿族婦女的旗袍以其樸素、美觀、大方、合體的優(yōu)勢,經(jīng)不斷改進,迄今仍為婦女穿用,并在世界上有一定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