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反胃 前言 本資料是我學(xué)習(xí)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的摘錄筆記歸納,共摘錄了七十八個病癥和全部辯證的對癥方劑. 由朱永庫老人編輯.整理.本人喜歡電腦網(wǎng).酷愛中醫(yī).自學(xué)中醫(yī)20多年,積累了很多中醫(yī)資料.但 從不給外人看病。自己和家里人有病.我才自己找藥方治療。我今年75歲,45歲后從沒去醫(yī)院 看過病,沒打過針,沒住過院.有病自己用中藥調(diào)理就好了。發(fā)表本資料目的是為了行善積德, 供有緣人共享。 一.反胃證(飲食入胃,宿食不化,經(jīng)過良久,復(fù)由胃反出。):食后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吐后即覺舒適。神疲乏力,面少華色。舌淡苔薄,脈象細(xì)緩無力。 丁香透膈散加減;丁香4.5克(沖粉服) 沉香2.3克 白術(shù)6克 香附3克 人參3克 砂仁3克 麥芽1.5克 煨肉豆蔻1.5克 白豆蔻1.5克 木香1.5克 青皮1.5克 炙甘草4.5克 半夏0.8克 藿香2.3克 姜厚樸2.3克 炒神曲0.8克 草果0.8克 陳皮2.3克 加減:吐甚者,可加旋復(fù)花、代赭石等以鎮(zhèn)逆。 1.腎陽虧虛證:癥見面色蒼白,四肢不溫,舌淡白,脈沉細(xì)者,為久吐累及腎陽亦虛。治宜益火之源,以溫運(yùn)脾陽。用 桂附理中湯加吳茱萸、丁香等。炮附子9克 人參9克 甘草9克 白術(shù)9克 肉桂3克(沖粉服) 吳茱萸6克 丁香5克(焗粉服) 干姜9克 2.氣陰并虛證:癥見唇干口燥、大便不行、舌紅脈細(xì)者,為久吐傷津,胃液不足,氣陰并虛之象。治宜益氣生津,降逆止嘔,可用 大半夏湯加沙參、麥冬之類。半夏24克 人參9克 沙參9克 麥冬9克 白蜜60克 1.若嘔吐較甚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沉香等以增降逆止嘔之效; 2.若脾胃虛寒,四肢不溫者,可加吳茱萸、丁香等以溫中降逆; 3.若飲停氣逆,反胃嘔吐者,宜減白蜜,加白術(shù)、茯苓等以健胃祛濕化飲; 4.若津傷較甚較甚,口干,舌紅苔少者,可加麥冬、當(dāng)歸等以滋陰潤燥; 5.若便秘較甚者,可加火麻仁、郁李仁等以潤腸通便; 6.若病久不愈兼見血瘀,脘腹脹痛,舌見門戶開放瘀斑、點者,酌加赤芍、桃仁、紅花等以活血化瘀。 反胃病因病機(jī) 病因病機(jī):本病的形成,多因飲食不當(dāng),饑飽無常,或嗜食生冷,損及脾陽,或憂愁思慮,有傷脾胃,中焦陽氣不振,寒從內(nèi)生,以致脾胃虛寒,不能消化谷食,故飲食入胃停留不化,逆而上出,終至盡吐而出。如《景岳全書.反胃》所說,?;蛞钥犸嫙o度,傷于酒濕,或以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因七情憂郁,竭其中氣??傊?,無非內(nèi)傷之甚,致?lián)p胃氣而然。。若反復(fù)嘔吐,,可致津氣并虛, 日久不愈,則脾虛及腎,導(dǎo)致腎陽亦虛,命門火衰,猶如釜底無薪。不能腐熟水谷,則病情更為嚴(yán)重。故《圣濟(jì)總錄..嘔吐門》曰;“食久反出,是無火也。。《證治匯補(bǔ).反胃》亦說?!捌錇檎婊鹚ノⅲ荒芨療崴纫?。。 反 胃 反胃是指飲食入胃,宿谷不化,經(jīng)過良久,復(fù)由胃反出之病。正如宋。王懷隱《太平圣惠方.第四十七卷。治反胃嘔噦諸方》所指出。 “夫反胃者,為食物嘔吐,胃不受食,言胃口翻也。。反胃一證,《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篇稱為。胃反。?!短绞セ莘?,治反胃嘔噦諸方》稱為。反胃。。明.戴思恭《證治要訣。卷之六.翻胃》則稱為“翻胃。。曰,。翻胃之病,所以重于嘔吐者,嘔吐食入即吐,翻胃則或一月半月,食復(fù)翻出,不化如故,腹中非不欲食,食不肯留,胃氣不溫,隨氣逆上,從口而出。” 病因病機(jī):本病的形成,多因飲食不當(dāng),饑飽無常,或嗜食生冷,損及脾陽,或憂愁思慮,有傷脾胃,中焦陽氣不振,寒從內(nèi)生,以致脾胃虛寒,不能消化谷食,故飲食入胃停留不化,逆而上出,終至盡吐而出。如《景岳全書.反胃》所說,?;蛞钥犸嫙o度,傷于酒濕,或以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因七情憂郁,竭其中氣??傊?,無非內(nèi)傷之甚,致?lián)p胃氣而然。。若反復(fù)嘔吐,,可致津氣并虛, 日久不愈,則脾虛及腎,導(dǎo)致腎陽亦虛,命門火衰,猶如釜底無薪。不能腐熟水谷,則病情更為嚴(yán)重。故《圣濟(jì)總錄..嘔吐門》曰;“食久反出,是無火也。?!蹲C治匯補(bǔ).反胃》亦說。“其為真火衰微,不能腐熱水谷也。。 癥狀及分析。 食后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吐后即覺舒適一一脾胃虛寒, 不能腐熟水谷,而致食留不化, 神疲乏力,面少華色一一久吐傷氣,生化無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 舌淡苔薄,脈象細(xì)緩無力一一乃脾胃虛寒之征, 治法。溫中健脾,降氣和胃。 方藥。丁香透膈散加減。 . 1。方解,人參、白術(shù)、炙甘草,健脾益氣,丁香、木香、香附,降氣和胃,砂仁,白蔻、神曲、麥芽,醒脾化食。 2.加減;吐甚者,可加旋復(fù)花,代赭石等以鎮(zhèn)逆。 變證 . 1。腎陽虧虛;癥見面色耽白,四肢不溫,號舌淡白, 脈沉細(xì)者, 為久吐累及腎陽亦虛。治宜益火之源,以溫運(yùn)脾陽。用桂附理中湯加吳茱萸、丁香等。 2.氣陰并虛:癥見唇千口燥、大便不行、舌紅脈細(xì)者,為久吐傷津, 胃液不足,氣陰并虛之象.治宜益氣生津,降逆止嘔,可用大半夏湯加沙參、麥冬之類。 (文獻(xiàn)選錄}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痿喘嘔, 皆屬于上?!薄柏赎幹畯?fù), 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fù)出?!?/span> 《靈樞。經(jīng)脈》篇:“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舌本強(qiáng),食則嘔?!?.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篇;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皣I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薄爸T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薄拔阜磭I吐者,大半夏湯主之?!薄拔阜?,吐而渴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外臺秘要。.卷六。許仁則療嘔吐方》。 “嘔吐病有兩種,一者積熱在胃,嘔逆不下食。一者積冷在胃,亦嘔逆不下食,二事正反,須細(xì)察之。必其食飲寢處將息傷熱,又素?zé)o冷病,年壯力強(qiáng),肌肉充滿,此則是積熱在胃,致此嘔逆。如將息飲食寢處不熱,X素有冷病,年衰力弱,膚肉瘦悴,此則積冷在胃,生此嘔逆?!薄胺e熱在胃,嘔逆不下食,宜合生蘆根五味飲?!?/span> 《圣濟(jì)總錄.卷第六十三。嘔吐門》。 “嘔吐者, 胃氣上而不下也?!薄吧w脾胃氣弱,風(fēng)冷干動,使留飲停積,飲食不化,胃氣虛脹,心下澹澹,其氣上逆,故令嘔吐也。”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之十一。嘔吐敘論》:“病者胃中寒,心下澹澹,四肢厥冷,食即嘔吐,名曰寒嘔?;蛞騻扯啵聜笟猓蛞虿≡?jīng)汗下,致胃氣虛冷之所為也?!?/span> 《傷寒明理論。卷二.嘔吐第二十七》?!皣I者,有聲者也,俗謂之畹。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嘔而無干吐。是以干嘔則日食谷欲吐,及吐則曰飲食入只即吐,則嘔吐之有輕重可知矣。” 《景岳全書。嘔吐》,“凡治胃虛嘔吐,最須詳審氣味。蓋邪實胃強(qiáng)者,能勝毒藥,故無論氣味優(yōu)劣,皆可容受。惟胃虛氣弱者,則有宜否之辨,而胃虛之甚者,則于氣味之間,關(guān)系尤重。蓋氣虛者,最畏不堪之氣,不但腥臊之氣不能受,即微香微郁,并飲食之氣亦不能受。胃弱者,最畏不堪之味,非惟苦劣之味不能受,即微咸微苦,并五谷正味不能受。此胃虛之嘔,所以最重氣味。” 《證治匯補(bǔ)。卷之五.嘔吐》,。有內(nèi)傷飲食,填塞太陰,新谷入胃,氣不宣通而吐者。有久病氣虛,胃氣衰微,聞食則嘔者。有胃中有熱,食入即吐者。有胃中有寒,食久方吐者。有風(fēng)邪在胃,翻翻不定,郁成酸水,全不入食者。有暑邪犯胃,心煩口渴,腹痛泄瀉而嘔者。有胃中有膿,腥臊薰臭而嘔者。有胃中有蟲,作痛吐水,得食暫止者。有胃中停水,心下怔忡,口渴欲飲,水入即吐者。有胃中有痰,惡心頭眩,中脘躁擾,食入即吐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