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
便血是指血從肛門排出體外,或在大便前后,或單純下血,或與糞便混雜而下的病證。常因飲食勞倦、情志所傷、感受濕熱之邪等,導致胃腸積熱,熱傷脈絡;或瘀阻脈絡,血不循經;或氣虛不攝,血液外溢下滲而成。 【范圍】 西醫(yī)學中消化系統(tǒng)疾病,如消化性潰瘍、出血性糜爛性胃炎、胃粘膜脫垂、食管與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胃癌、應激性潰瘍、結腸息肉、腸套疊等病,以及某些血液病、急性傳染病、腸道寄生蟲病等出現(xiàn)便血時,均可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飲食所傷飲食不節(jié),過食辛辣醇酒致熱積于胃,胃絡受損,或恣食肥甘厚味,釀濕生熱,蘊結胃腸,灼傷胃腸血絡,或饑飽無度,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脾氣虛弱,失于統(tǒng)攝??傊?,熱灼血絡或氣不攝血,均可致血溢脈外,下滲大腸而成便血。 2.情志失調憂思惱怒,情志過極,肝之疏泄失司,肝氣郁滯,久則氣滯血瘀,瘀血阻滯,脈絡瘀阻,血不循經,下滲腸道而為便血;或氣郁日久化熱,橫逆犯胃,灼傷胃絡以致血溢腸中而為便血。 3.勞倦過度勞倦傷脾,或久病體虛,脾胃虛弱,氣虛不能攝血,血無所歸,離于脈道,溢于腸中而成便血;若脾胃虧損較甚,或由氣損及陽,則不僅脾胃氣虛,而且陽氣虛弱以致成脾胃虛寒,統(tǒng)攝無權之便血。 4.感受外邪感受濕熱之邪,或濕濁蘊積,日久化熱,蘊結腸道,腸道脈絡受損,血液外溢而致便血。 二、病機 1.發(fā)病熱邪灼傷胃腸脈絡及瘀血阻絡所致之便血,一般發(fā)病較急;因氣虛、陽虛所致便血,則發(fā)病多較緩慢。 2.病位主要在胃腸,與肝、脾有關。 3.病性有實有虛。實證以胃中積熱或肝胃郁熱為多,瘀血阻絡亦常見。虛證則多為脾胃虛弱。也有虛實并見者。 4.病勢 因實熱或脾胃虛弱所致之便血,多呈急性過程,但均易反復發(fā)作。反復出血不止者,可導致氣血虧虛,甚則氣隨血脫之危候。 5.病機轉化便血屬實證、熱證者,若遷延不愈,耗血傷氣,則可成虛實夾雜之證。脾胃虛弱之便血,可因氣損及陽,而致脾胃虛寒。諸因所致便血,日久不愈均可致瘀血阻絡,從而致熱、濕、虛、瘀相兼為犯,纏綿難愈。出血量大者,可導致氣隨血脫之危象。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jù) 1.有胃腸道潰瘍、炎癥、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2.大便血色鮮紅、黯紅或紫黯,甚至便黑如柏油樣,次數(shù)增多。 3.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二、鑒別診斷 1.痢疾痢疾可出現(xiàn)下利赤白,大便中混有粘液膿血,與便血有相似之處。但痢疾一般初起有發(fā)熱惡寒等表證,且便血特點為膿血相兼,并見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等癥,與便血不同。 2.痔瘡痔瘡屬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點為便時或便后出血,或量少,僅便外裹有血絲,或量多噴射而出,血色鮮紅,常有肛門疼痛或肛門異物感等癥,肛門檢查可發(fā)現(xiàn)內痔或外痔,臨床不難鑒別。 。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 1.辨便血的顏色及性狀根據(jù)便血的顏色及性狀,常可為辨別便血病性、病位提供重要依據(jù)。關于這方面,《證治匯補·下竅門·便血》所言甚詳:“純下清血者,風也;色如煙塵者,濕也;色黯者,寒也;鮮紅者,熱也;糟粕相混者,食積也;遇勞頓發(fā)者,內傷元氣也;后重便溏者,濕毒蘊滯也;后重便增者,脾元下陷也;跌傷便黑者,瘀也”。此外,便血顏色黯紅,或黑而量多,與大便混雜而下,其病位多在胃及小腸;便血顏色鮮紅,或大便中帶有血液,病位多在大腸、直腸。 2.辨病位一般主要在胃、腸,與肝、脾有密切關系。便血色紫黯或黑色,口臭口苦,胃脘灼熱,苔黃,病位在胃;便血黯黑甚或紫紅,伴脘脅脹痛,心煩易怒,苔黃,脈弦數(shù)或脘腹脹痛,脅下癥塊,脈弦細澀,病位在肝胃;便血鮮紅,肛門灼熱,大便干結,苔黃或黃膩,病位在大腸;便血紫黯或黑如柏油樣,伴神疲乏力,面色少華,怯寒肢冷,舌淡,脈細,病位在脾胃。 3.辨病性便血色黯或紫紅或鮮紅,伴胃脘灼痛或脘脅脹痛,口苦口干或心煩易怒,或大便干結,苔黃或黃膩,脈弦或弦數(shù)者,病性屬實證、熱證;便血紫黯,伴脘腹脹痛,面色晦黯,脅下瘕塊,舌質紫黯,脈弦細而干澀者,病性屬實證,為瘀血阻絡;便血紫 黯或黑如柏油樣,脘腹隱隱作痛或不適,喜溫喜按,神疲乏力,面色少華,怯寒肢冷,舌淡,脈細者,病性屬虛寒。 4.辨危急重癥大量便血,傾盆盈碗,色紫紅或鮮紅,或色黑如柏油樣,量多,次數(shù)多,兼見面色及口唇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心悸氣短甚或昏厥,脈細數(shù)無力或微細欲絕,為氣衰血脫之象,屬危重證候,當采取急救措施;便血量多,呈赤豆樣或黯 紅、鮮紅色,伴劇烈腹痛、發(fā)熱、起病急驟者,應考慮可能為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采取急救措施;患者中年以上,反復便鮮血或大便帶血與粘液,或大便次數(shù)增多,或便秘腹瀉交替,或有里急后重,除考慮痢疾及痔瘡外,還應高度警惕結腸或直腸的癌腫。 二、治療原則 便血之治療以止血為首要。引起便血的原因有“熱”與“虛”之分。凡因熱所致者,應以涼血止血為主;因虛引起者,以益氣攝血為主,酌加溫澀之品。凡出血者,多有留瘀,因此,在涼血止血或益氣攝血同時,均應適當加用活血止血之品,以祛瘀生新,使血止而不留瘀。 三、應急措施 1.嚴重便血者,應絕對臥床休息,取平臥位,并注意保暖。伴吐血者,暫予禁食。 2.緊急止血措施 (1)大黃粉(片)3g,每日3次口服。 (2)田七粉3g,或云南白藥1g,每日4次口服。 (3)血寧沖劑1包,每日4次,沖服。 (4)紫地合劑50ml,每日4次口服。 。 (5)紫地合劑洗胃:將紫地合劑經胃管注入胃內,每次500ml,并協(xié)助患者左右轉動身體,使藥液與胃各部接觸,隨即抽出,反復2--3次,然后再注入200ml保留胃內,每天1--3次。出血停止后,繼續(xù)治療24小時,然后拔出胃管,改為口服。本法對大出血者有快速止血作用。 (6)紫地寧血散2支,每日3次口服。 (7)及竭散6g(白及粉4.5g,血竭粉1.5g),每日2~3次口服。 (8)內窺鏡下局部止血:急診纖維胃鏡檢查,找到出血灶,選用以上止血藥,經胃鏡活檢孔由塑料管注入。本法具有快速直接局部用藥而止血的作用。 (9)氣衰血脫者,即用生脈注射液lO~3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靜脈注射,每隔15--30分鐘1次,連續(xù)3~5次;或用參附注射液10--一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靜脈注射。以上藥物亦可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靜脈滴注。此外,還可用獨參湯煎服,并配合輸血、輸液等。 分證選方 一.腸道濕熱證:便血鮮紅。大便不暢或稀溏。腹痛??诳?,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地榆散;地榆10克 茜草10克 山梔子10克 黃芩10克 川連10克 茯苓10克 1.大便不暢者,加大黃通俯瀉熱。 2.氣滯腹脹者,加枳實、木香行氣消脹。 3.腹痛者,加制香附、白芍、甘草理氣止痛。 4.大便夾有粘液者,加敗醬草、銀花藤清熱解毒。清化濕熱之力較強。前三味炒黑,所有藥研成粉末,水煎服,藥粉也服下。 濕熱蘊結 便血色濁,或紫黑如赤豆汁,或血色鮮紅,肛門灼熱疼痛,大便不暢或里急后重,伴腹痛纏綿,胸膈滿悶,肢體困重,納呆,口粘口苦,小便赤澀不暢,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常用方地榆散合槐花散加減;槐花10克、黑側柏葉10克、地榆10克、黃連10克、梔子10克、茜草10克、當歸6克、枳殼6克 加減: 1. 大便粘滯不爽者,加檳榔; 2. 腹痛者,加木香、芍藥、延胡索; 3. 便秘者,加大黃; 4. 肛門腫痛甚者,加苦參、金銀花、連翹; 5. 若便血日久,耗傷營陰,濕熱未除者,可加阿膠、生地、當歸,或用駐連丸加減; 6. 胸悶脘脹,苔膩明顯者,加半夏、蒼術。 臨證參考大腸濕熱之下血,治療重在祛濕熱,不可妄用固澀止血,以防留邪。否則,可使?jié)駸嵊舴e,不僅血不能止,反增重下血之勢。祛除胃腸濕熱,苦寒燥濕之品如芩、連、柏、山梔之類當屬首選,然濕濁最易郁阻氣機,耗傷陽氣,故理氣化濕,進而健脾祛濕之法亦不容忽視,藥如生薏苡仁、厚樸、茯苓、白術等可選用,炒枳實、枳殼可寬腸降氣,兼化食濕郁滯,臨證每多伍用。若腸中濕熱、濕濁蘊積,大便不暢下血者,還可選晚蠶砂、皂角子、槐角以泄?jié)峄瘽?。如有膿血便,經適當治療不效者,當進一步檢查,以除外直腸癌。 變證: 1.腸風下血,血色鮮紅,或大便通腑瀉熱。氣滯腹脹者,可改用槐角丸;槐角50克(炒,去枝梗) 地榆25克 酒當歸25克(酒一宿,焙) 防風25克 黃芩25克 枳殼25克(去瓤,麩炒) 1.若大腸熱盛可加黃連、黃柏以清腸中濕熱證; 2.下血多者,加地榆以加強清腸止血作用; 3.便血日久而血虛、氣虛者,當加入補血、補氣及升舉之品,如人參、黃芪、白術、當歸、甘草及葛根、升麻之類。 有氣滯血阻之癥者。 若濕熱證象更輕者,則可改用槐花散;炒槐花12克 側柏葉12克(爛杵,焙) 荊芥穗6克 枳殼6克(去瓤,細切,麩炒) 1.若大腸熱盛可加黃連、黃柏以清腸中濕熱證; 2.下血多者,加地榆以加強清腸止血作用; 3.便血日久而血虛、氣虛者,當加入補血、補氣及升舉之品,如人參、黃芪、白術、當歸、甘草及葛根、升麻之類。 涼血止血,疏風利氣寬腸。 2.若便血日久,濕熱未盡而營陰已虧,應清除濕與補益陰血雙管齊下,以虛實兼顧,扶正祛邪。其中輕者可用地黃煎丸(生地黃10克 小薊10克 地榆10克 側柏葉10克 阿膠9克 沙糖(適量)),而濕熱及血虛均者,則可選用清臟湯(當歸2.4克 川芎1.5 克 炒白芍1.8克 生地黃3克 炒黃連3克 炒黃芩2.4克 炒黃芪2.1克 黑梔子2.1克 地榆2.4克 炒槐花1.5克 炒阿膠1.8克 側柏葉1.8克 1.腹脹的加陳皮1.8克。 2.氣虛的加人參0.9克,白術0.9克,木香0.9克。 3.腸風下血的加荊芥1.5克。 4.虛寒的加炒黑干姜1.5克。) 或臟連丸(豬大腸(適量) 黃芩5克 黃連5克 赤芍5克 當歸5克 炒槐花5克 炒地榆5克 炒槐角5克 黑荊芥5克 阿膠珠5克 生地9克 )。 二.胃中積熱 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口苦口臭,口渴喜冷飲,口舌生瘡,胃脘脹悶灼痛,頭昏目眩,舌紅苔黃而干,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常用方瀉心湯合十灰散加減;生大黃6克、黃連3克(粉)、黃芩3克、大薊炭5克、小薊炭5克、丹皮3克、黑側葉5克、茜草根炭5克、地榆5克 加減: 1. 血色黯而不澤者,加三七、花蕊石、蒲黃; 2. 口干喜飲者,加石斛、天花粉、玄參、麥冬、生地黃; 3. 出血過多,氣陰兩虛者,可加生脈散。 (3)臨證參考臨床使用時以煎劑為佳,十灰散可另包煎。近年來,用單方驗方治療便血效驗者頗多,其中以大黃、白及、三七、地榆、紫珠草等合用者為多,單味生大黃治療便血療效頗著,有認為以生大黃粉吞服效更佳,用后,大便潛血轉陰比用其它藥物為快。
胃腸積熱證 便干夾血,色鮮紫或暗紅,口苦口干,嘈雜煩渴,脘腹痞滿脹痛。舌紅,苔黃燥.脈洪數(shù)。常用方 清胃散 ;生地黃6克 當歸6克 牡丹皮9克 黃連6克 升麻9克 1.若兼腸燥便秘者,可加大黃。 2.口渴飲冷者,加石膏并重用之。 3.胃火熾盛之牙衄,可加牛膝。 【辨證加減】 1.原方可加仙鶴草、白及、地榆,或與十灰散、四生丸合方以加強止血之力。 2.若大便干結,心煩,苔黃燥,脈數(shù)有力者,可加大黃、芒硝,以通腑瀉熱止血。 3.若三焦火盛,身熱,煩躁不安,便血量多,可去升麻,加黃芩、黃柏、大黃、梔子,或加服梔子金花湯,以清瀉三焦火毒,涼血止血。 4.若熱盛津傷,口舌干燥,小便短赤,可酌加沙參、麥冬、石斛等,以養(yǎng)陰增液。 【按語】 1.《醫(yī)方集解》載本方有石膏,則清胃瀉火之功更為有力。 2.服用本方宜涼飲,以助其涼血止血之力。 三.肝胃郁熱證 便血色紫黯或黑色,甚或血色黯紅,脘脅脹痛,口苦口干,心煩易怒,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常用方丹梔逍遙散化裁;龍膽草3克、丹皮3克、梔子3克、柴胡3克、當歸3克、生白芍3克、生地黃3克、大黃3克、黃芩3克、茜草根炭3克、花蕊石3克 加減: 1. 脘脅脹痛者,可加延胡索、川楝子; 2. 火邪傷陰,口干欲飲者,加麥冬、石斛、天花粉; 3. 若便血量多,且伴吐血,血色鮮紅者,可用犀角地黃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方中犀角用水牛角代替,并以三七末調服; 4. 如吐血量大,血出如涌,甚則傾盆盈碗者,治療時參考本證及吐血證之急救措施。 (3)臨證參考本證型為肝火犯胃,需肝胃同治。若兼口苦口臭,胃脘灼痛脹悶等胃中積熱見癥時,宜加大瀉心湯用量,用生大黃、黃芩、黃連清泄胃中積熱,以防胃中積熱助肝中郁火。臨證時須時時注意觀察有合并吐血之可能,并做好應急藥物及器械的準備工作 四.瘀血阻絡 便血紫黯,脘腹脹痛,面色黯滯或黧黑,或脅下有癥塊,或見赤絲蛛縷、朱砂掌,或伴有腹部膨隆如鼓,青筋暴露,舌質紫黯,或見瘀點瘀斑,脈弦細或澀。常用方失笑散加味;五靈脂6克、蒲黃6克、當歸6克、赤芍6克、延胡索6克、制香附6克、茜草6克、花蕊石6克、三七6克 加減: 1. 瘀血內?;療嵴撸由攸S、丹皮、小薊; 2. 脅下有瘕塊者,加鱉甲、龜甲、郁金; 3. 伴有鼓脹者,加黃芪、茯苓、澤瀉、車前子等益氣利水之品; 4. 陰虛者,加生地、麥冬、玄參。 臨證參考便血由瘀血阻絡所致者,破血、動血之品易傷氣耗血致血出不止,應禁用?;隽娬咭水斏饔?。服用活血止血之劑,便血止后,當酌情投以養(yǎng)血和血之劑,善后調理。
五.熱毒內結證候 便血鮮紅,腹痛,肛門灼熱,口干,舌燥,大便秘結或不爽,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常用方約營煎加減;黃芩10克、黃連10克(粉)、生地黃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地榆10克、槐米10克、炒荊芥10克、生甘草5克 加減: 1. 氣滯腹脹者,加枳殼、木香; 2. 大便不暢者,加生大黃、檳榔; 3. 熱毒內壅,便血夾膿者,加馬齒莧、紅藤、敗醬草; 4. 口干舌紅,陰液不足者,加生地黃、玄參、烏梅。 臨證參考便血若兼見手足微厥、頭暈者,當詳分辨,熱毒內結之便血,??梢驘嵊粲趦龋枤獠贿_四末,而見上癥。參合四診,可與寒厥或陽脫之證區(qū)分開來。熱微厥微者,可投四逆散宣郁清熱,熱深厥深者,當以大柴胡湯主之,切不可熱當寒治,妄投熱劑。
六.氣虛不攝證:便血色紅或紫黯。食少,體倦,面色萎黃。心悸,少寐。舌質淡,脈細。藥用歸脾湯;人參6克 白術6克 茯神6克 酸棗仁6克 炙甘草3克 炙黃芪6克 遠志1.5克 木香1.5克 當歸6克 龍眼肉5克 生姜3片 紅棗3枚 炮姜6克 1.如果脾虛發(fā)熱的加入黑梔子5克 丹皮5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止血; 3.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 4.便血可加槐花、地榆、仙鶴草以止血。
脾氣虛弱 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光亮,脘腹不舒,面色無華或咣白,眩暈,神疲乏力,食少納呆,食后腹脹,便溏,舌淡胖嫩或有齒印,苔白,脈細弱。常用方歸脾湯加減;黨參6克 炙黃芪6克、焦白術6克、茯神木6克、龍眼肉6克、酸棗仁6克、 木香1.5克、生甘草3克 1.如果脾虛發(fā)熱的加入黑梔子5克 丹皮5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止血; 3.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 4.便血可加槐花、地榆、仙鶴草以止血。 加減: 1. 便血較多不止者,加白及、槐米、地榆; 2. 便溏喜溫者,加炮姜; 3. 若汗出肢冷者,加人參(另燉); 4. 出血較多或伴嘔吐血者,可加服三七粉或云南白藥,或內窺鏡下局部用藥止血。 臨證參考便血多,滑脫不止者,還可加訶子肉、枯礬、五味子、烏梅之類以固澀之。脾胃虛弱所致之便血,以氣虛不攝為主要病機,治療以健脾益氣攝血止血為關鍵,臨證用藥選方時,若見便血而兼心悸,氣短自汗甚者,屬心脾兩虛,以歸脾湯為主治之;若出血而兼脾氣虛,中氣陷或發(fā)熱癥時,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治之。 變證:1.便血日久,畏寒神疲,肛門下墜,舌淡脈弱,為氣虛下陷,可改用補中益氣湯(人參3克(焗服) 白術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陳皮1.5克 歸身1.5克 生姜2片 紅棗2枚 炒槐花5克、地榆炭5克、仙鶴草5克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益氣升陽,酌加槐花、地榆、仙鶴草止血。 2.便血色黯,脘腹時痛,喜溫喜按,按之痛減,自汗、倦怠、手足不溫者,為氣虛中寒,可改用黃芪建中湯(桂枝9克 炙甘草6克 紅棗12枚 白芍18克 炮姜炭9克 膠胎70克(包)白芨9克(粉用) 仙鶴草9克 地榆炭9克 黃芪4.5克 1.氣短,胸滿者,多加入生姜。 2.腹?jié)M者,去紅棗,加入茯苓4.5克 3.治肺虛不足的,補氣加半夏9克 4.寒重者,加花椒溫中散寒; 5.便溏者,加白術健脾除濕; 6.氣滯者,加木香行氣除脹; 7.氣虛者,加黃芪、黨參補中益氣; 8.血虛者,加當歸溫養(yǎng)補血。)補虛,方中的生姜可改為炮姜炭,并酌加白芨、仙鶴草、地榆止血。 七.脾胃虛寒證:便血紫黯,或呈黑便。腹部隱痛,便溏。喜溫,喜熱飲。面色不華,倦怠懶言。舌質淡,脈細。藥用黃土湯;甘草9克 干地黃9克 白術9克 炮附子9克 阿膠9克 黃芩9克 灶中黃土100~200克(包) 1.若胃納差,阿膠可改為阿膠珠,以減其滋膩之性。 2.氣虛甚者,可加人參以益氣攝血。 3.出血較多者,亦可酌加三七、白及等止血之品。 4.便溏者,黃芩(炒炭),減其苦寒之性。 加減: 1. 可酌加白芨粉、烏賊骨以收斂止血,三七粉、花蕊石活血止血。 2. 氣虛甚者,加黨參、黃芪以益氣攝血。 3. 陽虛較甚,畏寒肢冷者,加鹿角霜、炮姜炭以溫陽止血。 變證 便血日久,不僅脾胃陽虛,而且腎陽亦虛,兼見面色萎黃,日漸羸瘦,腰膝酸軟,四肢不溫者,可改用斷紅丸溫補脾腎,益氣攝血。 加減: 1. 便血不止者,加白及、花蕊石、參三七; 2. 下血日久不愈,脾虛及腎,脾腎陽虛者,加仙茅、補骨脂; 3` 畏寒肢冷甚者,加鹿角霜、炮姜炭、艾葉炭。 臨證參考脾胃虛寒下血日久,脾氣下陷,面色蒼黃,六脈細弱,可合用補中益氣湯以益氣升清。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脈沉細者,可予斷紅丸溫補脾腎,益氣固澀。 若出血少,脾胃虛寒不甚者,可用 十灰散或黑良附丸加味(黑香附、炮良姜、灶心土、白及、烏賊骨),溫澀止血而無動血傷陰之弊。 陽虛所致之出血,治療本當補氣助陽,然而溫熱之品常有行血的作用,所謂“血得溫則行,得涼則滯”,不利于止血。 臨證治療時,將藥炒黑或燒炭存性,一方面收斂止血,另一方面,經炒炭后,既可減清涼之品之涼性太過,防其重傷陽氣,又可減溫燥藥之溫燥助火之弊,并減少某些藥滋補礙胃,妨礙消化的副作用。因此在陽虛失血治療中,多用炒焦或炭藥,與前所述血熱妄行時用生藥、鮮藥治療,形成鮮明對照。陽虛致出血,治療防溫燥太過,或以寒涼反佐,或以炒黑燒炭緩其燥性,務求補助陽氣以止血,而避其溫燥動血傷陰復致出血之弊。邪熱灼絡,血熱妄行之出血,用生鮮寒涼之品,或佐以活血化瘀者,是防其涼遏太過而有留瘀滯血之弊,務求血止瘀去。可見,血證治療以和為貴。 【辨證加減】 1.方中未入止血之品,臨證可酌加烏賊骨、白及粉,以收斂止血;或加參三七、 五靈脂、側柏葉、地榆等,以止血化瘀。 2.氣虛甚者,加黃芪、黨參、白術,或加用歸脾湯,以增加益氣攝血之功。 3.陽虛甚,畏寒肢冷者,黃芩宜炒炭用,加炮姜炭、鹿角霜、炒蒲黃,以助溫陽止血之功。 4.出血過多,面色無華者,可重用阿膠,加黃芪、黨參、當歸、大棗,以益氣養(yǎng)血止血。 5.便血日久,面色萎黃,日漸贏瘦,腰膝酸軟,四肢不溫者,為脾腎兩虛,可加熟地黃、炮姜炭、炮附子,或加用斷紅丸,以溫腎止血。 【按語】 1.本方為溫中益氣攝血之劑,溫中之力有余,止血之品稍遜,臨證宜酌加止血之品。 2.據(jù)報道:采用本方治療虛寒型出血性疾病118例,男82例,女36例;年齡15~62歲。結果:癥狀消失,出血停止,1年未復發(fā)者為治愈,共86例,占72.8%;癥狀好轉,出血停止,間有復發(fā)者為好轉,共28例,占23.7%;治療前后癥狀無變化者為無效,共4例,占3.5%。 3.據(jù)報道:采用本方治療上消化道出血脾胃虛寒證113例,男82例,女31例;年齡最小13歲,最大78歲;全部病例均有黑便,其中22例伴有嘔血。結果:113例均取得止血效果。其中大便隱血轉陰時間最短1天,最長15天,平均5.3天。
變證:便血日久,不僅脾胃陽虛,而且腎陽亦虛,兼見面色萎黃,日漸贏瘦,腰膝酸軟,四肢不溫者,可改用斷紅丸(附子3克 鹿茸5克 黃芪5克 續(xù)斷5克 阿膠5克 當歸5克 枯礬2克 )溫補脾腎,益氣攝血。 八.氣隨血脫證候 大便溏黑或紫紅,甚則便血鮮紅量多,盈碗傾盆,面色蒼白,眩暈,心悸,煩躁,口干,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尿少,神昏,舌淡,脈細數(shù)無力或微細欲絕。本證型為便血之變證、急證,治療應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急救措施。 其他治法 便血輕癥,可酌情選用下列簡易方藥治療。 1 槐花15克,水煎服. 2.地榆、生地各15克,水煎服。 . 3。仙鶴草30克,水煎服。 4。椿白皮、烏梅各15克,水煎服。 5.百草霜、香附粉各6克,米飲調服。 6。旱蓮草30克,蒲黃、生地各15克,水煎服。 7。梔子、槐花、銀花各12克,水煎服。 其它療法 1.中成藥 (1)人參歸脾丸(京藥牌,北京同仁堂制藥廠):每服1丸,每日2--3次,口服。用于脾虛不攝之便血。 (2)熱毒清(玉蘭牌,廣西梧州玉蘭制藥廠):每服4~6片,每日2~3次。用于熱毒內結,三焦火盛之便血。 2.單驗方 (1)側柏葉、白及各lOg,共研細末,每次3~6g,每日2次沖服。 (2)烏賊骨、白及、甘草各等量,研極細末,每次3 g,每日3次沖服。用治便血。 (3)橄欖核燒存性,研末,每服6g。治腸風下血。 (4)槐花50g,側柏葉50g,荊芥穗50g,炒枳殼50g,做成內服散劑,日服2次,每次69,溫水送服。用于腸風下血,便前出血。 ‘ 3.食療方 。 (1)豬腸芫荽羹鮮豬大腸30g,芫荽60g,洗凈煮熟,空腹1次食之。用于胃熱或濕熱末清之便血。 (2)豬腸湯豬大腸90g,加黃連、木香末各30g。將豬大腸洗凈,黃連、木香末填入腸內,扎緊兩頭,用米醋煮爛,分3次空腹食之。用于胃熱、濕熱之便血。 (3)豬腸槐米湯豬大腸120g,槐米15g,同入瓦鍋內,加水適量,煮3~4小時,去渣頓服,每日1次,連服數(shù)天。 (4)絲瓜瘦肉湯絲瓜100g,瘦豬肉90g,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燉至肉爛,加食鹽調味,分2次服食。 (5)銀耳玉竹煲兔肉銀耳6g,玉竹15g,兔肉250g,加適量水同煲熟,加鹽調味服食。適于血虛傷津之便血。 (6)黃芪紅棗龍眼燉牛肉黃芪30g,龍眼肉15g,紅棗10個(去核),牛肉250g。將上料放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燉熟,調味后服食。 4.針灸 (1)便血屬實熱者,可配合針刺曲池、大椎、三陰交,用瀉法以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2)便血屬虛寒者,可取足三里、太白、脾俞、腎俞等,針用補法或溫針,或艾灸百會、氣海、關元、命門等,以健脾補腎,益氣固攝。
【轉歸與預后】 便血患者的轉歸及預后,與病邪性質、正氣強弱、出血多少、病情輕重及治療是否恰當及時有關。胃中積熱,瘀血內阻及肝胃郁熱者,多兼見陰虛之征,或日久多可致陰血虧虛,由實證轉為虛實夾雜證。熱毒內結或濕熱蘊結之便血,一般經治療后,可使熱清濕去,病情逐漸向愈,但亦可有濕熱留戀,便血反復發(fā)作者。脾胃虛寒。虛弱證,病情多有反復,且日久可由脾及腎,導致脾腎陽虛。不論實熱或虛寒證之便血,日久不愈,久病入絡,均可兼有血瘀之證。瘀血阻絡,絡傷血溢,病勢更加纏綿難愈。本病初期,正氣較盛,病情輕,出血量少者,預后一般較好。經恰當治療,多可在短期內使血止病除。出血量較多,正氣尚不甚衰者,雖可出現(xiàn)氣血兩虛或陰血虧虛諸多虛象,一般亦不致危及生命,但恢復較慢。如大量出血,伴吐血者,可形成氣隨血脫之危候,若不及時搶救,每可危及生命,預后多不良。 【護理與調攝】 注意觀察患者精神狀態(tài),及時予以安慰并消除其緊張、恐懼、煩惱等不良情緒。便血量多者,囑臥床休息。 嚴密觀察患者面色、精神意識及四肢溫度的變化,定時監(jiān)測記錄血壓、脈象及排出的黑便量,密切注視患者病情的發(fā)展和變化。如患者繼續(xù)排出柏油樣便,血壓下降,脈 搏細微而數(shù),呼吸急促,表示出血未止;如收縮壓低于11.7kPa(90mmHg),頭昏,心慌,汗出,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芤或細數(shù)等,說明病情加重。此等病情應及時報告醫(yī)生急救處理,以防產生厥脫證。 飲食方面,出血期患者切忌食用粗纖維食物和炙燴油煎等食品,而應予軟爛少渣、易消化清淡有營養(yǎng)食物,且需少食多餐。辨證屬實熱者,可多予百合湯、鮮藕汁或藕粉、各種果汁、杏仁茶等具清熱涼血,收斂止血之品;口渴者,可用生地、地榆、側柏葉各10g,煎水代茶冷服;脾虛者,尤需加強營養(yǎng),飲食不宜過涼,以防傷脾。伴有吐血者,應暫時禁食。 【預防與康復】 注意對胃脘痛及肝病等疾病的及時治療,有助于預防便血的發(fā)生。同時有胃脘痛者,一旦疼痛加劇,不易緩解時,要注意糞便顏色以防出血。此外,患有可能引起便血之疾病者,平素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與緊張;少食辛辣、煎煿之品,戒煙酒,并保持大便通暢;氣候轉變時,注意保暖。 便血的康復療法包括藥物、食療、針灸及自我按摩等方法,適用于便血漸止或基本停止,或僅有大便隱血試驗弱陽性者?,F(xiàn)詳述如下。 一、藥物康復 針對便血后期患者多有不同程度之正虛表現(xiàn),如氣血虧虛、氣陰兩虛等,可根據(jù)辨證結果選用歸脾湯、生脈散等加減治療,切忌亂投峻補溫燥之品。脾胃功能未復者,可加用健脾、運脾之品。 二、食療康復 1.黃鱔瘦肉煲黃芪大棗湯 適用于氣血虧虛者。每次取黃鱔2--3條(約200g),去內臟,洗凈切段;豬瘦肉lOOg,洗凈切塊;黃芪15g,大棗10枚,加水1.5L,煮沸后文火煎30分鐘即可飲而食肉。 2.黑豆燉塘虱魚適用于血虛者。取黑豆75~100g,去雜質,塘虱魚2--4條(約250g),去內臟,洗凈同放砂鍋內,加生姜3片,調料適量,加水燉,待水開約2小時后即可服用。 3.羊脛骨大棗糯米粥適用于脾虛血虧者。每次用羊脛骨1根(約500g),大棗50g,黑糯米150g。先將羊脛骨洗凈砸碎,煮湯取汁,再將洗好的糯米、大棗放入湯汁中煮粥,熟后調味服用即可。 4.海參冰糖羹適用于氣陰兩虛者。用干海參50g,或已泡發(fā)海參或鮮海參250g,洗凈加水煮爛后,加冰糖適量煮至羹狀服用。 5.槐花飲適用于邪熱未盡者。取陳槐花lOg,粳米30g,紅糖適量。將陳槐花烘干,研成末,粳米淘凈,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后,轉用文火煮40分鐘,濾去米飯,留米湯,把槐花末、紅糖放入米湯內,攪勻即成。 三、針灸康復 對便血康復期患者,可針刺或灸足三里等穴,或采用北芪注射液、當歸注射液等注射足三里、脾俞等穴位。 四、自我按摩療法 病者可行自我按摩,如擦丹田、搓腎俞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