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黃芩病害的識別與防治

 侗鄉(xiāng)人1961 2015-01-12
黃芩病害的識別與防治
               
               
                  日期:2015-01-04 09:26  作者:  來源:河北科技報 
點擊:6

               
               

                 




  一、根腐病


  1.病狀。黃芩根腐病主要危害根部。發(fā)病初期部分支根和須根變褐腐爛,以后逐漸蔓延至整個根部,腐爛,全株死亡。


  2.發(fā)生規(guī)律。該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腐皮鐮孢霉菌,是一種土壤習居菌,以菌絲體、厚垣孢子、菌核在土壤中依附于病殘組織越冬,在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或游動孢子進行繁殖,侵入寄主傷口形成初次侵染,通過水流或土壤進行擴散傳播,造成再次侵染。天氣時晴時雨、高溫高濕、植株生長不良、地下害蟲活動頻繁、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施用未腐熟廄肥,均可加重此病發(fā)生。


  3.防治措施。⑴農業(yè)防治。增施磷、鉀肥料;雨季適時排水防澇;及時拔除病株。對根腐病重發(fā)地塊與油葵、豆類等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⑵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每7-10天噴藥1次,連用2-3次;或噴淋80%冠龍-21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用50%托布津1000倍液澆灌病株。


  二、莖基腐病


  1.病狀。黃芩莖基腐病主要危害大苗或成株黃芩的莖基部及主根。病部初期呈暗褐色,后繞莖基部或根頸部擴展,致使皮層腐爛,地上部葉片變黃,以致植株枯死。后期病部表面可形成大小不一的黑褐色菌核。


  2.發(fā)生規(guī)律。該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為立枯絲菌核,此菌為土壤習居菌,腐生能力較強,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條件適宜時,菌核萌動產生侵入絲,從傷口或嫩皮處侵入根莖部或莖基部引起發(fā)病。此病在近距離內可通過菌絲蔓延及耕作、除草傳播,遠距離可通過帶有菌絲及菌核的病土、未腐熟的糞肥傳播。病菌在13-42℃內均可侵染,以24℃左右較高濕度下利于侵染發(fā)病。肥水不足、植株長勢弱、傷口多也有利于發(fā)病。


  3.防治措施。⑴農業(yè)防治。重病田實行3年以上輪作,與水稻輪作最好;秋后及時清除病殘體;實行配方施肥,耕作除草時勿致傷口;及時防治地下害蟲和根線蟲,以防止致傷傳病。⑵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衣時噴施50%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撲海因1000倍液噴灑莖基部,10天后再噴一次。


  三、葉枯病


  1.病狀。黃芩葉枯病主要危害葉片。癥狀是從葉尖或葉緣向內延伸呈不規(guī)則的黑褐色病斑,迅速自上而下蔓延,致使葉片枯死。


  2.發(fā)生規(guī)律。病原是真菌中的一種半知菌。此菌在病葉上越冬,翌年在溫度適宜時,病菌的孢子借風、雨傳播到寄主植物上發(fā)生侵染,植株下部葉片發(fā)病重。高溫多雨季節(jié)發(fā)病重,植株生長勢弱的發(fā)病較嚴重。


  3.防治措施。⑴農業(yè)防治。冬季處理病殘株,將感染病菌的病殘株連根拔出燒掉,消滅越冬病菌。⑵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1∶1∶120波爾多液噴霧,每7-10天噴灑一次,連續(xù)2-3次。


  四、白粉病


  1.癥狀。黃芩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和果莢,葉的兩面生白色狀斑,好像撒上一層白粉一樣,病斑匯合而布滿整個葉片,最后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點,田間濕度大時易發(fā)病,導致提早干枯或結實不良甚至不結實。


  2.發(fā)生規(guī)律。該病病原為蓼白粉菌,病菌以菌絲體及閉囊殼在黃芩病殘體上越冬,成為次年的初侵染源。5月下旬環(huán)境條件適宜時,越冬菌絲上產生分生孢子和閉囊殼內釋放子囊孢子隨著氣流、雨水等傳播侵染黃芩,引起發(fā)病。其后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侵染,9月下旬產生閉囊殼隨病殘體越冬。


  3.防治措施。⑴農業(yè)防治。加強田間管理,秋冬季及時清除病殘體可減少越冬菌原,注意田間通風透光。⑵藥劑防治。在發(fā)病初期,噴施40%氟硅唑懸浮劑1萬倍液、12.5%志信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3次。


  五、灰霉病


  1.癥狀。黃芩灰霉病癥狀分為二型:普通型和莖基腐型,以莖基腐型危害最大。普通型主要危害黃芩地上嫩葉、嫩莖、花和嫩莢,形成近圓形或不規(guī)劃形、褐色或黑褐色病斑,葉片上易從葉尖和葉緣開始發(fā)病,逐漸向內擴展,病斑常有明顯的輪紋,濕度大時,各發(fā)病部位均有灰色霉層,后期病斑擴大,可致全葉干枯、果莢壞死不能結實。莖基腐型主要在2-3年生黃芩上發(fā)病重,可單獨發(fā)生;該型發(fā)病早,一般在2-3年生黃芩返青生長后即可侵染發(fā)病,主要危害黃芩地面上下10厘米左右莖基部,因發(fā)病部位低且可為地上莖葉所遮擋,因而局部較高的小氣候濕度極有利于病菌侵染,以后病斑環(huán)莖一周,病部產生大量的灰色霉層,其上的莖葉隨即枯死;一叢黃芩有一至數個莖基部發(fā)病后,常很快擴展至其他莖基部,最后導致一叢黃芩大部患病枯死。


  2.發(fā)生規(guī)律。黃芩灰霉病病原為灰葡萄孢,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黃芩病殘體上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成為次年的初侵染源。其后又產生分生孢子隨著氣流、雨水等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


  3.防治措施。⑴農業(yè)防治。冬秋季及時清除病殘體可減少越冬菌原。⑵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噴施70%灰霉速克濕性粉劑60克/畝、50%滅霉靈可濕性粉劑100克/畝,噴2-3次。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