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茗德中醫(yī)】醫(yī)學實踐錄

 指禪李的收藏 2015-01-11

【茗德中醫(yī)】醫(yī)學實踐錄——臨床篇(3)《下》

《1》【原文】“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復取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膩、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桂枝湯服用和護理解】

郝萬山:桂枝湯方方后:“上五味,畉咀三味,”畉咀本來的意思是咀嚼,用牙來咀嚼,然后食品味,實際上在這里是用畉咀這兩個詞表示把藥搗碎的意思。漢代沒有切片機,把哪幾個藥搗碎呢?把桂枝、芍藥、甘草這三味藥搗碎。生姜為什么不能搗,一搗的話,那液汁就喪失了,所以生姜要切。大棗十二枚,“擘”。為什么要掰?如果我們用大棗煮粥,千萬不要掰開。一掰開,粥特別甜,大棗沒有味道??墒俏覀儸F(xiàn)在用棗煮藥,我們這里不是為了吃棗,是為了提取棗中的有效成分,所以要掰開,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如果皮是完整的化,就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桂枝去皮,什么叫去皮?桂枝那么細的枝哪有皮啊?在漢代,粗枝細枝一塊兒采,帶有粗皮的那個是肉桂。采完以后,把帶有粗皮的都去掉,只留細嫩的枝,這就是桂枝去皮?!斑m寒溫”,就是使這個藥液不冷不熱?!胺簧保淮沃怀砸簧?。上訴的藥量,是三次治療量。“服已須萸,啜熱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服藥以后,很短的時間,就要喝熱稀粥來助藥力。為什么要喝熱稀粥來助藥力?因為桂枝湯這張方子,養(yǎng)正力大,發(fā)汗力弱。要想發(fā)汗就要配合熱稀粥,喝熱稀粥意義有兩個:一個是借谷氣來補充汗源。太陽中風證有自汗出,你想要他發(fā)汗,給他補充點津液是必須的,營弱,補津液。大家問了,喝涼粥行不行?你喝冰鎮(zhèn)的涼粥,喝下去透心涼,你還想發(fā)汗?不可能,所以喝熱稀粥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借熱能(熱粥的熱能)來鼓舞胃陽。喝完熱粥后,整個肚子暖暖和和的,因為胃是出中焦的,太陽的陽氣是補充于中焦的。鼓舞胃陽進而振奮衛(wèi)陽!喝熱粥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借粥來補充津液,補充汗源;一個是借熱能來鼓舞胃陽進而振奮衛(wèi)陽!來助桂枝湯發(fā)汗,這就是粥、藥并用的方法,也是藥療和食療相結合的方法,也是藥后護理的方法。喝了熱粥后,還要干什么?“溫覆令一時許”就是蓋上被子保溫,蓋被子保溫多長時間?一個時辰。古代把一晝夜劃分為12 個時段,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我們現(xiàn)在把一晝夜劃分為二十四個時段,二十四分之一就是一個小時,為什么把它叫小時,就是和古代的時辰相對而言就叫小時,所以蓋被子保溫要蓋兩個小時。接著看看發(fā)汗的要求?!氨樯磔m輒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這是汗法的要求。這個要求很重要,首先,這個汗出要周遍,要遍身,不能鼻子尖見到一點汗,好,出汗了就把被子一掀,那達不到汗出熱退的效果,也不能心口窩見到一點汗就算出了汗了,這也不行,要遍身。什么叫遍身?辨可發(fā)汗病脈證篇,《傷寒論》的后八篇之一,有這樣一段話,說“凡發(fā)汗,欲令手足具周,漐漐然,一時間許”。凡是用發(fā)汗的方法,要使手腳都要見到汗,這就是“凡發(fā)汗,欲令手足具周”,欲令手足具周也就是對第12 條桂枝湯后的那個“遍身”的注釋,什么叫“遍身”,“遍身“是手腳都有一點汗,才叫汗出周遍。這是發(fā)汗的第一個要求。發(fā)汗的第二個要求是:出小汗、出微汗,而不能出大汗淋漓。漐漐然和我們第12條方后所說的“輒輒微似有汗者”都是指的出小汗、出微汗,這是發(fā)汗的第二個要求。第三個要求是要持續(xù)出一段時間的汗,“溫覆令一時許”2 個小時的樣子。有了這3 個要求,才能達到汗出熱退脈靜身涼的效果。這就是發(fā)汗在護理上的要求?!安豢闪钊缢骼欤绷骼?,也是個連綿詞,寫成淋漓也可以。不可以讓他出汗太多,象流水意義淋漓的大汗粗,為什么?因為中醫(yī)治病是靠正氣來發(fā)揮作用的。這個發(fā)汗藥也是靠正氣來發(fā)揮作用的,汗出太多,或者傷陰,或者損陽,損傷了正氣就不可能把邪氣祛除出去,所以他一再強調,“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病就不會好的。接著看,“若一服汗出病差”,差就是病愈,吃了這一次藥,就是一升,喝了熱粥,蓋了被子,汗出了,病好了,停后服,后面那兩次(藥)已經(jīng)煮好了,后面那兩升就不要再吃了?!安槐乇M劑”,一劑就是指的是上述的藥,煮完了,分了三升,叫一劑,一次就叫一服,一服就吃一升,“不必盡劑”,不必再吃剩下的藥。所以一劑的藥實際上是三次的治療量,“若不汗”,吃完一次藥以后,如果不出汗的話,“更服依前法”,更就是再,就是第二次吃藥的時候,還按照原來的方法,喝藥、喝熱稀粥、蓋被子保溫?!坝植缓埂?,吃了第二次藥還不出汗,“后服小促其間”,就是第三次吃藥的時候,縮短兩次吃藥間隔的時間?!鞍肴赵S令三服盡”。半天的樣子,你看看,蓋被子保溫2個小時不出汗,接著吃藥、喝粥,又不出汗,干脆不要等兩個小時了,縮短兩次吃藥間隔的時間再喝藥、喝粥、蓋被子。半天的樣子,要三次的要都吃完,你看,我們今天服藥,就不是這樣連續(xù)作戰(zhàn)。不是這樣的一鼓作氣。而是告訴病人,早一次,晚一次。管你汗出不出。

李翰卿:【桂枝湯加減法】

(1)兼背強者,加葛根(即桂枝加葛根湯)。

(2)兼氣喘者,加厚樸、杏仁(即桂枝加厚樸杏仁湯)。

(3)發(fā)汗過多,桂枝證仍在,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湯)。

(4)兼腹痛,不拒按者,倍加芍藥(即桂枝加芍藥湯).

(5)兼腹痛,拒按者,倍加芍藥,更加大黃(即桂枝加大黃湯)。

(6)桂枝證誤下后,兼脈促胸滿者,去芍藥(即桂枝去芍藥湯)。

(7)桂枝證誤下后,兼胸滿,脈微,惡寒者,去芍約加附子(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禁忌證】

(1)口渴喜冷.

(2)酒客及濕熱證的身熱汗出。

(3)小便數(shù),心煩,腳攣急。

(4)鼻衄。

(5)脈浮緊,無汗。

口渴喜冷是最主要的禁忌證,占人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則斃”的“陽盛” 二字,正是指這些證候而言,據(jù)我的經(jīng)驗,不但有口渴喜冷之癥不可用.就是有口干咽燥之癥,也不可用,因為這些癥狀都是有熱的現(xiàn)象.除此以外,季節(jié)的春夏,我國地區(qū)的南方,都應該慎重考慮,因為這些季節(jié)和地區(qū)熱性病較多,或轉變?yōu)闊嶙C較為容易。至于酒客及濕熱證,都不是太陽風寒之病,故不用。小便數(shù),心煩:腳攣急。屬于陰陽兩虛的太陽證。鼻衄不是陰虛,便是內熱,所以也不能用。此外,表實無汗之證,絕不可用。

【類似方劑參考]】

(1)麻黃湯:此治太陽證無汗之方。

(2)九味羌活湯:此治四時感冒,兼有濕熱,有汗加桂枝,無汗加麻黃之方。

(3)神術散:此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有汗用白術,無汗用蒼術之方。

此專篇特獻給我的老友丹溪叟。因為它是在老友的影響下寫成的,我們曾經(jīng)在《針灸驗錄》(5))因為“汗如雨下”進行的探討。以下是當時我倆探討的對話:
【茗德中醫(yī)】我覺得兩例都治外感風寒的針炙案,雖取穴不一,取效不錯。但我對第一例有些看法,補合谷,瀉復溜,背即熱,飲一碗熱粥,汗如雨下,這里我不禁問一下,針后雖飲熱粥有這么大效力嗎?汗如雨下,這雖為形容但也看出這汗得多大呀是不,況且還在冬季,再說了這汗法也不符合外感汗法的要求是不,傷寒論上麻黃湯也是要求遍身微汗即可,而反對汗如雨下的,因這樣非但不利于祛邪外出,更可能因大汗傷津或致不利祛邪,甚或留邪。

【丹溪叟】我是如實記錄治療經(jīng)過,取穴是按古人之法,療效是確切的。方法可以重復,你也可以按古人的方法試試。你質疑“汗如雨下”是否夸張。其實也并未為夸張。我在發(fā)帖 時省了這么一段話。
(次日嚴妻晾曬患者昨晚所濕衣被。余怪而問之:“何不洗滌晾曬?”渠曰:“竊聞病人汗?jié)褚卤豁毑∮呷辗娇上礈?,否則家人依次病之,故先晾之,待七日后洗滌。”余笑曰:“此說不可信也?!彼煜炊鴷裰?。)你看他不但衣服濕透,連被子都打濕了,所以說他“汗如雨下”,并不過分。
麻黃湯后確實有“復取微似汗”之說。但它并非指微微發(fā)點小汗?!皬汀笔?覆"的簡化字。覆即”溫覆“,蓋好被子保溫,以利汗出。“似”是“嗣”的通假字。意為“延續(xù)”。所以“微似汗”之意,是讓病人出汗的時間稍微延長點,讓汗出透徹。并非“微微出一點汗”。所以我治外感病,只要是表實證都要求病人,服藥后出一身透徹的汗。

針對這個出汗的問題,我就專門搜集了相關的資料開展探索,發(fā)現(xiàn)郝萬山老師在【桂枝湯服用和護理解】有很詳細的解釋,于是我就移取過來形成了這個帖子,算是我當時與丹溪叟老友關于“出汗”觀點的回應吧;我的觀點是發(fā)汗不可大汗,甚至汗如雨下,我支持郝萬山老師的觀點。


《2》【桂枝湯臨床運用】

1.古代臨床

(1)《傷寒九十論》:鄉(xiāng)人吳德甫得傷寒,身熱,自汗,惡風,鼻出涕,關以上浮,關以下弱。予日:此桂枝證也,仲景法中第一方,而世人不究耳。使公服之,一啜而微汗解,翌日諸苦頓除。公日:仲景法如此徑捷,世人何以不用?予應之日:仲景論表證,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桂枝則治中風,麻黃治傷寒,青龍治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此三者人皆能言之,而不知用藥對證之妙處。故今之醫(yī)者,多不喜用,無足怪也。且脈浮而緩,中風也,故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仲景以桂枝對之。脈浮緊而澀,傷寒也,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皆疼,惡風,無汗而喘,仲景以麻黃對之。至于中風脈緊,傷寒脈浮緩,仲景皆以青龍對之。何也?予嘗深究三者,審于證候,脈息相對用之,無不應手而愈。

又,里間張?zhí)t(yī)家一婦,病傷寒,發(fā)熱,惡風,自汗,脈浮而弱。予曰:當服桂枝湯。彼云家有自合者。予令三啜之,而病不除。予詢其藥中用肉桂耳。予日:肉桂與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枝湯,一啜而解。

論曰:仲景論用桂枝者,取桂枝輕薄者耳,非肉桂之肉厚也。蓋肉桂厚實,治五臟用之,取其鎮(zhèn)重;桂枝清輕,治傷寒用之,取其發(fā)散。今人一例,是以無功。

(2)《吳鞠通醫(yī)案》:吳氏,二十三歲,頭項強痛而惡寒,脈緩有汗,太陽中風,主以桂枝湯。桂枝三錢,炙甘草二錢,大棗(去核)二枚,白芍二錢,生姜三錢。水五杯,煮二杯。頭杯即啜稀熱粥,令微汗佳;有汗二杯不必啜粥,無汗仍然。廿四日,不解,于前方內加羌活五錢。廿五日,服前方業(yè)已脈靜身涼;不肯避風,因而復中,脈緊無汗,用麻黃湯法。麻黃(自去節(jié))三錢,白芍三錢,生姜三片,桂枝三錢,炙甘草二錢,羌活三錢,大棗(去核)二枚。煮兩杯,分兩次服。廿六日,服前藥不知,身重疼痛,其人肥而陽氣本虛,平素面色淡黃,舌白,濕氣又重,非加助陽勝濕之品不可。于前方內加重。麻黃(去節(jié))五錢,共成八錢,桂枝二錢,共成五錢,杏仁三錢,白術三錢,熟附子三錢,炙甘草一錢,共成三錢。水五碗,先煮麻黃,去上沫,入諸藥取兩碗,分兩次服。服一帖而汗出愈。

(3)《生生堂治驗》:一婦人下利數(shù)年,不進食,形體贏瘦,肌膚甲錯,不能起臥,以大劑桂枝湯,使復而取汗,下利止,更予百合知母湯,以谷食調理漸愈。

(4)《經(jīng)方實驗錄》

案一:某年夏,治一同鄉(xiāng)楊兆彭病。先,其人畏熱,啟窗而臥,周身熱汗淋漓,風來適體,乃即睡去。夜半,覺冷,覆被再睡,其人不減,反加甚。次日,診之,病者頭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當予桂枝湯原方: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甘草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三枚。又次日,未請復診。后以他病來乞治,日:“前次服藥后,汗出不少,病遂告瘥。藥力何其峻也?”然安知此方乃吾之輕劑乎?

案二:治一湖北人葉君,住霞飛路霞飛坊。大暑之夜,游大世界屋頂花園,披襟當風,兼進冷飲。當時甚為愉快。頃之,覺惡寒、頭痛,急急回家,伏枕而睡。適有友人來訪’,乃強起坐中庭,相與周旋。夜闌客去,背益寒,頭痛更甚,自作紫蘇生姜服之,得微汗’但不解。次早乞診,病者被扶至樓下,即急呼閉戶,且吐綠色痰濁甚多,蓋系冰飲釀成也,兩手臂出汗,撫之潮,隨疏方,用:桂枝四錢,白芍三錢,甘草錢半,生姜五片’大棗七枚,浮萍三錢。加浮萍者,因其身無汗,頭汗不多故也。次日,未請復診。某夕,值于途,葉君拱手謝日,前病承一診而愈,先生之術,可謂神矣!

案三:謝先生,蘭伏之天,盛暑迫人,平人汗流浹背,頻頻呼熱,今先生重棉疊衾,尚覺凜然形寒,不吐而下利,日十數(shù)度行,腹痛而后重,小便短赤,獨其脈不沉而浮。《大論》曰: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本證似之。川桂枝錢半,大白芍錢半,炙甘草錢半,生姜二片,紅棗四枚,六神曲三錢,谷麥芽炒各三錢,赤茯苓三錢。

案四:虞師舜臣嘗曰:“一二八之前,闡北有一老婦。其子服務于郵局。婦患腦疽病,周圍蔓延,其徑近尺許。啟其所蓋膏藥,則熱氣蒸蒸上冒。頭項不能轉側。余與余鴻孫先生會診之,三日不見大效。四日診時,天色已晚,見病者伏被中,不肯出。詢其故,侍者日'每日此時惡寒發(fā)熱汗出。余乃悟此為嗇嗇惡寒,翕翕發(fā)熱之桂枝湯證。即用桂枝五分,芍藥一錢,加姜草棗輕劑投之。次日,病大減。遂逐日增加藥量,至桂枝三錢,芍藥五錢,余三味亦如之,不曾加他藥。數(shù)日后,競告全愈之?!?/p>

丁甘仁先生有言,腦疽屬太陽,發(fā)背屬太陽合少陰。二證妄投涼藥必死。旨哉言乎!嘗記予少時,居江陰鄉(xiāng)之后塍,有蔣昆田者,中醫(yī)也,嘗患腦疽,家居不出,三日。先考遇之市上,問所患,曰:愈矣。問何法治之,曰:桂枝湯耳。問用桂枝湯幾何,曰:四分耳。以四分之桂枝,能愈腦疽,宜虞生用五分之有特效也。惟蔣之證情輕,故四分已足。老婦之證重,故加至三錢。若狃于蔣之四分,而援以為例,設遇重證當用三四錢者則殆矣。

案五:王某無表證,脈緩,月事后期而少,時時微惡寒,背部為甚,納谷減,此為血運遲滯,胃腸虛弱故也,宜桂枝湯以和之。以桂枝三錢,大白芍三錢酒炒,炙甘草三錢,生姜三片,大棗十二枚。


《3》【桂枝湯臨床運用】

2.現(xiàn)代應用

(l)感冒、流感: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若為衛(wèi)外失職、感受外邪而致營衛(wèi)不調者,運用桂枝湯加減治療、,臨床往往取得顯著療效。如葉氏報道以桂枝湯加黃芪10g、白芥子10g、姜半夏6g治療流感95例。其癥狀:發(fā)熱占60%,寒冷占52%,流涕占63%,頭痛占52%,伴咳嗽,鼻塞,食欲減退,舌質淡紅,苔白或黃白,脈浮數(shù)。經(jīng)服上方煎劑,每日1帖分2次服,輕者2劑后,癥狀消失或趨正常,計20例(21%);較重者3劑,計43例(45%);4劑者27例(29%)。最多服5劑,共5例(5%)。平均3天可康復,療效達100%。上海嘉定縣人民醫(yī)院報道用桂枝湯加黃芪治療190例感冒病人,不管營和與不和,有無桂枝湯證候,均以本方收效。其收效的理由被認為是“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以扶正撤邪的結果。

(2)低熱癥:低熱癥于臨床較為常見,尤其是長期低熱者,有時治療頗為棘手。林氏報道對68例低熱癥者的辨證分型為8種,其中屬營衛(wèi)不和型者5例,證見乍寒乍熱或惡風寒,汗出,乏力,脈細小等,治以調和營衛(wèi),方用桂枝湯。結果4例治愈,1例好轉。并舉1例,低熱4個月,午后發(fā)熱(37. 4~38.1℃),暮夜惡寒,出汗,頭昏乏力,苔薄白,脈細濡。以本方加煅牡蠣,服藥20劑,體溫正常,諸證消失。王氏報道以本方加玉竹、牡蠣,治療1例低熱(37. 4~37.9℃)2個月者,無其他特殊不適,舌脈如常,連服6劑,低熱即退。作者認為低熱與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尤其是交感神經(jīng)病理興奮性有關。

(3)自汗癥:桂枝湯能治療衛(wèi)氣失和,營衛(wèi)不調而無外感風寒表證的常自汗出或多汗或時發(fā)熱汗出癥者。如魏氏以本方加桑葉治療1例每夜12時左右即汗出如洗,枕被盡濕,夜夜如此,證已年余者。此外夜尿時,必覺冷風襲人,皮膚粟起,內則若有熱流上沖,旋則頭眩欲仆,搖搖不能自持,兼見口苦,聲嘶,小便短赤,舌質淡紅,脈細數(shù)而數(shù),西醫(yī)診斷為神經(jīng)官能癥。經(jīng)服上方3劑,夜汗頓止,續(xù)服5劑,虛熱上沖,惡風頭眩等證悉除。劉氏以本方加黃芪治療自汗或多汗癥,效果亦滿意。初服若效果不顯時,則依“復發(fā)其汗”及“先其時發(fā)汗則愈”的原則,以排除營衛(wèi)間的障礙,而達到止汗之目的。至營衛(wèi)調和后,再加黃芪以發(fā)揮其實表作用,防止復發(fā)。陳氏從“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理論出發(fā)結合本方調和營衛(wèi)之功,再加益氣固表之黃芪15g,邊條參12g,治療局限性多汗癥(又稱節(jié)段性多汗癥)1例,癥見兩腿膝部及膝以下至腳經(jīng)常出汗,已1 0余年,用上方1 2劑,病獲痊愈。

(4)肢體偏癱:肢體偏癱為腦血管疾病中常見證候。若屬衛(wèi)陽失固,營衛(wèi)俱虛,邪風乘虛侵入經(jīng)絡或臟腑,導致營衛(wèi)不和,氣血瘀滯者,用桂枝湯加減治療有效。如武氏報道以桂枝湯加紅花、防風治療偏癱24例,結果治愈15例,顯效6例,好轉3例。其隨證加減之法:若汗出多,營陰傷重者,白芍增至30~40g;瘀血較重者,減白芍加赤芍;汗出肢冷,脈微陽虛較重者,加附子;氣息低微,脈浮虛者,加黃芪;下肢著地酸軟無力者,加全蝎。若因肝陽上亢或五志過極,化火從風,挾痰、挾火上竄巔頂,橫竄精髓,堵閉清竅,而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赤氣粗,舌紅苔厚,脈弦數(shù)者,則桂枝湯又當忌用。

(5)糖尿病并發(fā)神經(jīng)痛:日本學者以桂枝湯加白術(桂皮、芍藥、生姜、大棗及白術各4份,甘草2份),加水煎提取物,經(jīng)低溫減壓干燥后再加賦形制成浸膏,治療12例糖尿病并發(fā)神經(jīng)痛,結果有效9例(35%),稍有效者3例(25%)。治療期限,長則2個月,短則2周。

(6)多發(fā)性動脈炎:劉氏報道用桂枝湯治療多發(fā)性動脈炎21例。病程最長2年半(5例),最短3個月(4例),平均為4個月。屬于頭臂動脈型6例,胸腹主動脈型5例,腎動脈型6例,混合型4例。伴有風濕性關節(jié)炎2例,肺結核2例,冠心病和糖尿病各1例。中醫(yī)辨證屬脈絡受阻,氣血運行不暢。療程3個月,在治療中除加用維生素E每次20mg,每日3次口。服外,未采用其他藥物治療。結果顯效者11例,好轉者7例,無效及中斷治療者3例,總有效率為85.7%。

(7)寒冷性多形紅斑:本病每以遇冷而發(fā)生多形紅斑皮損為其特點。在病理上有血液流變學、免疫學等多方面改變。若中醫(yī)辨證屬寒邪侵襲肌表,營衛(wèi)不和,血脈阻滯者,用桂枝湯加減治療有效。如蔣氏報道以桂枝湯、當歸、川烏、羌活、防風、川芎治療寒冷性多形紅斑70例。結果:治愈15例,顯效22例,好轉25例,無效3例。有效病例平均服藥10劑。卞氏報道以桂枝湯加減(桂枝、白芍、黃芪、附子、當歸、丹參、陳皮)治療本病的中藥組34例中,臨床治愈19例(55.9%),顯效5例(14.7%),有效9例(26.5%),無效1例(2.9%)。西藥組(賽庚定每日2次,第1次3mg,第2次睡前服4mg;地吧唑每天3次,每次10mg)18例中,臨床治愈1例(5.5%),顯效3例(16.7%),有效10例(55.6%),無效4例(22.2%)。中、西藥組治療結果:臨床有效率,中藥組為97%,西藥組為77% (P<0.01)。從實驗項目治療前后的對比動態(tài)觀察,大部分指標如血液流變學、甲皺皮膚毛細血管鏡、免疫學檢查等,中藥組的好轉比例大于西藥組,即中藥組療效優(yōu)于西藥組,其原因在于遵循中醫(yī)藥學理論針對該病的寒和瘀立法組方。從I臨床觀察與實驗分析,本方既可調整人體的免疫功能,又可改善血管功能,解除痙攣,并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加快血液流通,增強心臟功能以消除微循環(huán)障礙,從而達到使血脈流通的目的。

(8)產(chǎn)后高熱:婦人產(chǎn)后易使氣血驟虛,賊風乘虛而入,導致營衛(wèi)失和,證見發(fā)熱惡寒,汗出頭痛,精神不振,少氣乏力,胃納不佳,惡心欲吐,舌淡潤,苔薄白,脈緩或沉弱等,予桂枝湯治療,亦有效驗。如董氏報道以桂加當歸、防風、羌活,治療產(chǎn)后2個月發(fā)熱伴汗出,身痛乏力,舌淡脈緩。辨證為氣血不足,營衛(wèi)失調。經(jīng)服上方2劑而愈。張氏報道治療產(chǎn)后及妊娠毒血癥行剖腹產(chǎn)術后高熱各1例,體溫39. 4~41℃’經(jīng)用抗菌素等治療無效,辨證為氣血兩虧,風邪乘襲,營衛(wèi)不和,用桂枝湯加紅參、白薇、青蒿等治療而愈。

(9)宮外孕術后高熱:張氏以桂枝湯加紅參10g,當歸炭10g,荊芥炭5g,治療1例官外孕術后熱勢鴟張(41℃),伴嗇嗇惡寒,淅淅惡風,汗出口不渴,舌紅苔薄白,脈浮大無力而數(shù)。辨證為氣血大傷,營衛(wèi)失調。經(jīng)服上方2劑而愈。由此說明,因產(chǎn)后或流產(chǎn)或人流及宮外孕術后等,致氣血虛損,營衛(wèi)不和,以惡風寒、汗出、發(fā)熱為特征者,均可運用桂枝湯隨證加減,每每收到異病同治之效。但若見夜間發(fā)熱,口燥咽干’大便干結舌紅無苔,脈細數(shù)者,則為陰虛發(fā)熱所致,桂枝湯又當禁用。

(10)男生殖系統(tǒng)疾病:男性生殖系統(tǒng)疾病中以睪丸疼痛較為常見。本病可因炎癥、非炎癥及外傷所致。按中醫(yī)辨證若屬寒凝經(jīng)脈、營衛(wèi)不利,用桂枝湯治療有一定效果。如周氏報道以桂枝湯加川楝子、貫眾、黃芪治療睪丸疼痛20例,疼痛癥狀消失。治療時間最短6天,最長32天。隨訪1 6例,長者2年,未見復發(fā)。20例中,因急性睪丸炎者11例,慢性副睪丸炎1例,精索靜脈曲張2例,睪丸鞘膜積液1例,外傷2例。作者列舉隨證加減法:睪丸痛甚加橘核、玄胡索;陰囊紅腫疼痛而熱,皮膚緊張光亮者,重用貫眾,加龍膽草、木通、蒼術;外傷引起或局部有瘀斑或精索曲張者,加桃仁、紅花、木香;兼乏力者加黨參。

(11)五官科疾?。鹤儜B(tài)反應性鼻炎為五官科常見病,屬中醫(yī)“鼽嚏”范圍。鼻為肺竅,肺氣通于鼻,肺主皮毛,故不論邪氣從口鼻還是皮毛而入,皆可發(fā)病。來氏認為本病多因感受風寒或風熱,有虛實之分,虛證因肺氣不足,衛(wèi)氣失調,賊風乘虛侵入所致,可用桂枝湯加減為治。其以桂枝湯加葶藶子15g,蟬蛻10g(后2味藥研末用湯藥沖服),治療20例過敏性鼻炎。除2例結果不明,4例復發(fā)外,其余全部治愈,服藥最少2劑,最多14劑。文中還例舉各種加減法: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白術,以補氣固衛(wèi);鼻流稠涕,色黃者,加黃芩、黃柏,以清熱瀉火;頭痛鼻塞者,加藁本、川芎、白芷、僵蠶、辛荑花、蒼耳子,以祛風除濕,通竅止痛;鼻流清水,難以休止者,加五味子、烏梅、訶子,以收斂止水。

(12)皮膚科疾?。侯櫴蠄蟮罎裾?、蕁麻疹、皮膚瘙癢癥、冬季皮炎、凍瘡、蛇皮癬等多種皮膚病,均于冬季或遇冷發(fā)作,暖則緩解,舌苔薄白,脈浮滑或濡滑緩者,若屬風寒型,均可用桂枝湯隨證加減獲效。其加減之法:若單純性風寒外束,營衛(wèi)不和,可用桂枝湯全方;若挾濕者,加化濕利濕之品,如茅術、羌活、獨活、防己、赤小豆、茯苓皮、薏仁、車前仁之類;若營血不足,加養(yǎng)血活血之品,如當歸、首烏、雞血藤、丹參之類。俞氏治療1例頑固性蕁麻疹,病程5年,曾用多種中西藥無效。時見周身丘疹發(fā)紅瘙癢,伴頭痛怕冷,脈沉細,舌苔白。初用桂枝湯去生姜,加黃芪、當歸、川芎、僵蠶、蒺藜,2劑后,瘙癢反甚。此為氣血不足,兼挾外邪,乃以前方去僵蠶,加川芎、當歸、地膚子、白蘚皮、蒺藜、黃苠、生地、蟬衣,以調理氣血疏風止癢。服藥3劑,瘙癢減輕,丘疹漸沒,怕冷亦減,原方去蟬衣、地膚子,加夜交藤,服用2劑,諸癥悉除。

凍瘡為皮膚科常見病之一。黃氏報道以桂枝湯原方加赤芍15g、黃酒50ml(后入),治療43例凍瘡。每劑藥煮3次,前2次的藥液內服,第3次藥液洗患處。經(jīng)用藥5~10劑,結果全部治愈。其隨證加減法:寒重而局部癢痛甚者,加麻黃、細辛;氣虛神疲乏力者,加黃芪;陽虛畏寒者,加附子、細辛,并重用桂枝;局部紫黯者,加丹參、紅花。

(13)其他疾?。簠鞘弦怨鹬尤夤饻ü鹬?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棗1 5枚,炙甘草5g,肉桂5g),治療屬氣滯和寒凝氣滯型的硬皮病、雷諾氏癥及凍瘡8例,療效顯著。作者認為寒凝每使氣滯加重,寒凝氣滯常伴有兼征,故臨證宜隨證加減。伴血虛血瘀者,加黃芪、當歸、紅花、桃仁;里寒甚者,加附子;表寒者,加麻黃;脾胃氣滯者,加木香、枳殼;少腹氣滯者,加烏藥、小茴香。

    門氏報道,在肝炎、腎炎、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急性胃炎吐瀉癥狀停止而全身癱軟無力,飲食欠佳,精神不爽,自汗,脈弱者,及時服桂枝湯數(shù)劑,可使身體早日恢復。神經(jīng)衰弱、神經(jīng)官能癥,證見體質虛弱,食欲不振,少眠多夢,心悸乏力,自汗脈浮者,先以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能促進生理功能恢復。尚有資料表明,桂枝湯加減對腰部冷痛病、肛門周圍炎、局部紅腫疼、夜游癥、舞蹈病等有效。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胡氏曾報道治療1例急性風濕熱合并肝炎,患者長期發(fā)熱,大汗出,劇咳,吐白粘痰,經(jīng)用西藥抗菌素、激素,中藥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黃連阿膠湯等月余,病情突然惡化,高熱不退,體溫40~41℃,,并有大汗、煩躁、面赤、耳聾、意識模糊、全身發(fā)青,及奇癢之丘疹等癥狀,脈虛數(shù)無力,舌質紫暗,上被白潤苔,且惡風寒、嘔逆、滴水不入。胡氏認為表證仍在,兼發(fā)斑、奇癢,是風邪搏于血分之證,乃宗桂枝湯加青蒿、鱉甲等。服藥2劑,體溫始降,繼進本方,病退而熱解。作者認為本病主證是長期高熱40余天,大汗如洗,熱不為汗衰,全身疼,惡風寒,脈浮,皮膚丘疹奇癢,渴不欲飲,此不同于白虎證者有三:一是雖大汗淋漓,大熱,但不欲飲,且高熱前有惡寒癥;二是熱入陽明之發(fā)斑,其斑不作癢,此例奇癢而周身疼痛;三是白虎湯之大熱、大汗、大渴,內外燔灼,不數(shù)日即將一身津液耗盡,而迅速出現(xiàn)陽明腑實證,何以高燒大汗40余天而無腑實證,故知非白虎證也。分析此案,郭氏曾談出三點體會:其一,體溫計確定的發(fā)熱程度不可作為能否使用桂枝湯的可靠依據(jù);其二,時間長短不是傳變與否的標準,本例40余天而桂枝證仍在,足資證明;其三,深信仲景對大汗淋漓,病必不除的觀察,以及大汗后桂枝證仍在者仍可與桂枝湯的治療原則。

    【實驗研究】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桂枝含桂皮醛,可刺激汗腺分泌,擴張皮膚血管,有解熱功能;桂皮油可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并有解痙、鎮(zhèn)痛及強心作用;芍藥能收斂止痛;甘草有強心、抗炎、抗過敏之功;大棗可明顯增加實驗動物的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生姜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及胃液分泌。合而用之,能旺盛血行,發(fā)汗解熱,增強體質。且具雙向調節(jié)功能。陶氏認為桂枝湯及其類方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是基于營衛(wèi)不和這一特定病機前提及桂枝湯中桂枝與白芍、桂枝與甘草、白芍與甘草這3對藥物配合的科學性。通過調和營衛(wèi)、暢通血脈、調理脾胃、復建中氣的途徑,實現(xiàn)五個方面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①能使營衛(wèi)不和所致體溫偏低或偏高的病理狀態(tài)趨向正常。②既能發(fā)汗又能止汗。⑧對心陽虛所致異常的調節(jié)。④對心脾陽虛所致血壓異常的調節(jié)。⑤對大腸功能失調所致久利與便秘的調節(jié)。雙向調節(jié)的實質,很可能是通過調營衛(wèi),建中氣的途徑調動機體內因(正氣)對抗疾病,從而達到內環(huán)境的恒定性。由是疾病發(fā)生與轉歸不僅取決于致病因子的質和量,更取決于調動機體戰(zhàn)勝疾病的能動作用。

    【桂枝湯的現(xiàn)代研究】:
    現(xiàn)代藥理實驗證明,本方具有解熱鎮(zhèn)痛、抗過敏、改善心腦血液循環(huán)、調節(jié)內分泌代謝及免疫系統(tǒng)機能等諸多藥理效應。有研究者認為,本方通過調和營衛(wèi)、暢通血脈、調理脾胃、復建中氣的途徑,實現(xiàn)五個方面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使營衛(wèi)不和所致的體溫偏低或偏高的病理狀態(tài)趨向正常;既能發(fā)汗又能止汗;對心陽虛所致的汗腺分泌異常進行調節(jié);對心脾陽虛所致血壓異常進行調節(jié);對大腸功能失常所致久利或便秘進行調節(jié)。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