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八章 學習筆記(2008-07-16 17:48:03)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對原文的理解: 大道被荒廢、被詆毀之日,必有仁義之士起身維護;一旦有人恣意標榜自己有大智大慧,就要提防其是否為有所企圖的欺騙;家庭里親戚之間矛盾鬧得彼此不和時,一定會有孝道仁慈的人出來調和;國家混亂動蕩之時,必會有忠貞之臣子力挽狂瀾。 對本章的體會: 老子只是描述了幾種常見的現(xiàn)象,而這一切的背后都是“道”使之然。為什么呢?道是一種決定世間萬物本來屬性及運動規(guī)律的客觀存在。道的作用無處不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根本不可能被荒廢的。當人類在某時某刻、某個局部陷入迷茫時,道必催生出仁義之士點醒世人,“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道之存在,無影無形,無法描述,重在體驗,真正的得道之士是“深不可識”、“曠兮其若谷”的,豈會是如此張揚之人?張揚之人,非奸即詐,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嚴加防范。親人失和,必會有孝慈之人出面“解其紛”。國家昏亂,會傷及萬千眾生,滿朝文武皆普天下棟梁之材,危難之時,怎么可能沒有一個人挺身而出呢?能臨危不懼、以身救國者不就是那個忠臣嗎? 老子就生活在一個混亂動蕩的年代,或許有人會質疑老子:您說“道”如此之玄妙,為什么當今的世道還那么亂呢?老子用堅定的信念告訴人們,不要因為一時一事的動亂就動搖對道的信念,要用發(fā)展和長遠的眼光看待世事的變更,越是混亂不堪的時候,越要沉著冷靜。在更長的時間尺度里,一切紛擾都會得到最終的解決,老子對此充滿信心,也希望我們對此充滿信心,用智慧和定力去面對紛擾復雜的局面,而不要因懷疑而失去信心和勇氣。自老子以來二千多年的時間里,歷史上發(fā)生的無數(shù)次活生生的事件,已經(jīng)充分證明了老子的這一論斷。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在大道被人為廢黜的時候,才能夠更加顯示出仁義和仁義之士的難能可貴;當有大的智慧出現(xiàn)的時候,才可以揭露大的虛偽與謊言;當家庭里親人失和的時候,才看得出來誰是孝順仁慈的人;只有當國家昏亂的時候,才能清楚地知道誰是真正的忠臣。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
|
來自: hxf80688188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