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祠是中國清代宗祠建筑,原稱陳氏書院,位于廣州市中山七路。陳家祠規(guī)模宏大,裝飾華麗,被譽為“嶺南藝術建筑的明珠”
說起陳家祠,很自然就聯(lián)想到家鄉(xiāng)澄海陳慈黌故居。蒞穗多次,一直在心中存著念想。
午后,無課。趁參加培訓之隙,我坐上了開往“陳家祠”的地鐵。老朱老早等在地鐵口,這位廣州籍潮陽人,當過導游,儼然老廣。
高樓林立中驟見一片寬埕,心情一下子寬松了許多。雨過天晴,地上一片水漬,倒映著天上難得一現(xiàn)的白云。秋燥似乎也緩解多了。一座嶄新的石牌坊門立于寬埕一側,那就是陳家祠所在了。眼光穿過牌坊門,是一座沉積著深厚歷史苔痕的院落,綠化隔籬帶攔著。老朱告訴我,先看看兩邊旗桿夾,入口在右側。
拐向右門售票處,五六個高鼻梁黃頭發(fā)的洋人剛好參觀畢出來,一路熱烈談論,不可復制的古建筑一定在他們心中投了影。據(jù)說此前凡陳姓參觀者均可獲免票入內待遇,如今入內均需購票,一視同仁,我這外姓人心里倒樂了,平等!
慢悠悠地,抬頭、舉目、四顧,摩挲、琢磨、體味,腦海中始終沒放下事先設定的參照物——澄海陳慈黌故居,然而,隨著腳步的探入,很快便理清了兩者之間的區(qū)別。陳慈黌故居乃僑商南洋發(fā)跡,舉幾代人之力建構的精神家園,為私家宅第,有粵東第一僑宅之稱,之前并不對外開放,改革開放后才歸政府管理,對外開放。
而陳家祠卻是陳氏宗族一個共用祠堂,供奉祖先,庇蔭后人。據(jù)介紹,陳家祠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為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聯(lián)合建造,規(guī)模宏大,建筑裝飾精巧、堂皇富麗,祠堂內外的頂檐、廳堂、院落、廊廡遍布木雕、石雕、磚雕、泥塑、陶塑、鐵鑄工藝等裝飾,圖案題材廣泛,均為當時策全國各地知名能工巧匠之手雕刻、構筑。昔年作學堂之用,供負笈省城科考的寒門弟子落腳、住宿,因此又名“陳氏書院”。 1958年,陳家祠堂經(jīng)修繕后,曾一度被辟為廣東民間工藝館。
穿行其間,觀摩中總驚嘆于每一個細節(jié),一刀一劃毫不含糊,耐人推敲,最令人瞠目結舌當數(shù)雕工、內容繁復的木雕,條屏、梁架、雀替、檐板、蟹簍等,雕材涵蓋了椴木、樺木、楠木、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木料。如果說各類木雕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收租院”中的人物造型泥塑,則讓眼球放松了一把,其逼真的神態(tài)與立體感,堪比真人秀。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看,或渾圓質感、或棱角分明,讓人流連忘返。
穿行于各條廊廡間,我還注意到,陳家祠堂多處強化“鰲魚”、“蝙蝠”的形象,倆吉祥物均被高度藝術化,形象更加“萌萌噠”,其意旨很容易讓人想到激勵后人,獨占鰲頭,光宗耀祖之愿望,而“蝙蝠”取其諧音,也就不言而喻了??梢婈愂献谧鍖W而優(yōu)則仕崇文重教的思想。
陳家祠為三軸、三進建筑結構,建筑面積近8000平方米。聚賢堂為書院建筑的中心,位于中進大廳,是當年族人舉行春秋祭祀或議事聚會的地方。堂的正面有寬闊的石露臺,兩邊側房供陳氏子孫作書院使用。
最后一進的宗廟堂,用瓜柱抬梁,卷棚式廊。廳后老檐柱之間裝有木鏤雕龕罩,但只象征性的供放著兩尊始祖牌位。如今的陳家祠,已成為一所民間建筑裝飾藝術、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堂的恢弘氣派,富麗堂皇,讓人驚嘆之余,也為人類的智慧點贊。
作為一所向外開放的姓氏祠堂,她的功能已不再停留在宗祠的意義,而是有了更多的延伸,她涵蓋了建筑學、歷史學、工藝學乃至宗族史,人類精神家園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