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名稱】:甘露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組成配方】:枇杷葉(刷去毛)干熟地黃(去土)天門冬(去心,焙)枳殼(去瓤,麩炒)山茵陳(去梗)生干地黃 麥門冬(去心,焙)石斛(去蘆)甘草(炙)黃芩各等分 【方劑制法】:上藥為末。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O毫升,去滓,食后臨臥時溫服。小兒一服分兩服。 【功能主治】:清熱養(yǎng)陰,行氣利濕。治胃中客熱,牙宜口臭,齒齦腫爛,時出膿血;目瞼垂重,常欲合閉;或饑餓心煩,不欲飲食;目赤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已發(fā)未發(fā);脾胃受濕,瘀熱在里,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致生黃疽,身面皆黃,肢體微腫,胸悶氣短,大便不調(diào),小便黃澀,或時身熱?,F(xiàn)用于口腔炎、咽炎、齒齦腫痛,慢性扁桃體炎屬陰虛而有濕熱者;亦用于眼科工業(yè)性眼灼傷、角膜實質(zhì)炎。 【別名】甘露飲子(《閻氏小兒方論》)。 【方劑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方劑名稱】:甘露飲(《醫(yī)統(tǒng)》卷九十一) 【組成配方】:黃芩、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枇杷葉、茵陳、石斛、桔梗、甘草、枳殼各等分。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功能主治】:痘瘡,熱毒攻牙,口腫。 【使用注意】:不可吃熱物。 【方劑摘錄】:醫(yī)統(tǒng)》卷九十一 【方劑名稱】:甘露飲(《傷寒心要》) 【組成配方】: 茯苓、 澤瀉、 甘草、 石膏、 寒水石各60克, 白術(shù)、 桂枝、 豬苓各15克, 滑石120克。 【方劑制法】:上藥研末。 【用法用量】:每服9克,湯調(diào)或新汲水調(diào)服,姜湯尤妙。 【功能主治】:治傷寒汗后,煩渴不止;伏暑大渴。 【方劑摘錄】:《傷寒心要》 【方劑名稱】:甘露飲(《普濟方》卷二九九引《如宜方》) 【組成配方】:枇杷葉、石斛、甘草(炙)、生地黃、黃芩、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食后服。 【功能主治】:口舌生瘡,牙宣心熱。 【方劑摘錄】:《普濟方》卷二九九引《如宜方》 【方劑名稱】:甘露飲(《普濟方》卷三九五) 【組成配方】:石膏1兩,寒水石1兩,甘草3錢。 【方劑制法】:上為末。 【用法用量】:3歲半錢,燈心湯調(diào)下,暑熱,冷水調(diào)下。 【功能主治】:小兒伏熱吐瀉,兼中暑昏迷,煩渴不止,心燥體熱,頭疼及傷風體熱,煩渴嗞煎。 【使用注意】:立夏后、立秋前宜用,余月不可。 【方劑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五 【方劑名稱】:甘露飲(《得效》卷十一) 【組成配方】:寒水石、石膏、郁金、甘草、薄荷各等分。 【方劑制法】:上為末。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后薄荷湯調(diào)下。 【功能主治】:潮熱乍來乍去,心煩面赤,口干如瘧狀。 【方劑摘錄】:《得效》卷十一 【方劑名稱】:甘露飲(《醫(yī)學(xué)摘粹》) 【組成配方】:生地3錢,熟地3錢,天冬3錢,麥冬3錢,石斛3錢,甘草2錢,枳殼2錢,枇杷葉3錢。 【用法用量】:水煎大半杯,溫服。 【功能主治】:口糜齦爛出血;食亦,善食而瘦。 【方劑摘錄】:《醫(yī)學(xué)摘粹》 【方劑名稱】:甘露飲(《痘科金鏡賦集解》卷六) 【組成配方】:人參、白茯苓、甘草、生地、麥冬、五味子、知母、花粉、葛根。 【用法用量】:上焦火,加生藕汁,桔梗、山梔;中焦火,加石膏、黃連;下焦火,加黃柏、熟地,去葛根。 【功能主治】:喉舌牙疳,痘后牙疳出血,口臭口爛。 【方劑摘錄】:《痘科金鏡賦集解》卷六 【方劑名稱】:甘露飲(《靈驗良方匯編》卷一) 【組成配方】:枇杷葉(拭去毛)1錢,生地黃1錢,熟地1錢,天冬1錢,黃芩1錢,石斛1錢,山豆根1錢,犀角屑1錢,枳殼1錢,甘草5分。 【用法用量】:水2鐘,煎7分,食后服。 【功能主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爛,時出膿血。 【方劑摘錄】:《靈驗良方匯編》卷一 【方劑名稱】:甘露飲(《瘍醫(yī)大全》卷十四) 【組成配方】:犀角1錢,生甘草1錢,生地1錢,銀柴胡1錢,枳殼1錢,麥門冬1錢,知母1錢,枇杷葉1錢,黃芩1錢,釵石斛1錢,茵陳1錢。 【用法用量】:用淡竹葉7片,燈心10很為引,水煎服。 【功能主治】:繭唇。 【方劑摘錄】:《瘍醫(yī)大全》卷十四 【方劑名稱】:甘露飲(《準繩·幼科》卷六) 【組成配方】:麥門冬(去心)1兩,天門冬(去心)2兩,生地黃4分,熟地黃6分,石斛(去根)5分,枇杷葉5分,山茵陳6分,枳殼6分,黃芩6分,犀角屑6分,甘草1字。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能主治】:小兒牙疳。 【方劑摘錄】:《準繩·幼科》卷六 【方劑名稱】:甘露飲(《玉鑰·續(xù)編》) 【組成配方】:大熟地3錢,大生地2錢,玉竹3錢,大麥冬(去心)2錢,天門冬(去心)1錢,馬料豆2錢,炙甘草4分。 【用法用量】:是方得人參更妙。 【功能主治】:喉白,咽干不潤,咳嗽,唇燥舌干。 【方劑摘錄】:《玉鑰·續(xù)編》 【方劑名稱】:甘露飲(《白喉全生集》) 【組成配方】:生地黃4錢,熟地3分,麥冬(去心)3錢,僵蠶2錢(姜汁炒),銀花1錢5分,天冬1錢5分,石斛1錢,枳殼1錢,粉草1錢。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能主治】:白喉虛熱癥,白見于關(guān)內(nèi)外,色稍不潤,喉內(nèi)紅腫,下午痛甚,口干不渴,舌苔雖黃而滑,小便略赤而長,飲食稍礙,心煩不眠。 【方劑摘錄】:《白喉全生集》 【方劑名稱】:甘露飲(《醫(yī)方簡義》卷二) 【組成配方】:大生地5錢,鮮生地6錢,天冬3錢,麥冬(去心)3錢,鮮石斛4錢,黃芩(炒)1錢,銀花3錢,川貝母1錢,生甘草5分,炙甘草5分。 【用法用量】:加竹茹1團,姜汁炒。 【功能主治】:存陰清邪,以復(fù)胃中津液。主溫熱病。 【方劑摘錄】:《醫(yī)方簡義》卷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