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p>
【譯文】
孔子說:“泰伯,大概可以稱得上道德至高無上的了。多次把天下山讓給(小弟弟),百姓無法得知因而無法稱贊他。”
(注意:泰伯,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長子,因為多次讓位給次弟仲雍而出走,以滿足其父的愿望。)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p>
【譯文】
孔子說:“一味恭敬而不知禮法就辛勞,一味謹(jǐn)慎而不知禮法就會畏葸不前,一味勇敢而不知禮法就會出亂子,一味心直口快就會尖刻傷人。統(tǒng)治者對親族厚道,那么百姓就會趨向仁德,(統(tǒng)治者)不遺棄舊交,那么百姓淡泊無情。”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p>
【譯文】
曾參有病了,召喚門下的弟子們說:“看我的腳,看我的手?!对娊?jīng)》上說:‘戰(zhàn)戰(zhàn)兢兢,好像面臨著深淵,好像行走在薄冰之上?!瘡慕裢螅ㄎ遥┲廊缓竺庥诘満α?!弟子們?!?/p>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悖矣?;e豆之事,則有司存?!?/p>
【譯文】
曾參有病了,孟敬子(魯國大夫,仲孫捷)探問他,曾參說:“鳥要死的時候,它的鳴叫聲是哀傷的;人要死時,他的話是和善的。君子對道義重視的態(tài)度有三個方面:使容貌莊嚴(yán),就會遠離粗暴與傲慢;使神色端正,就接近誠信了;出口措辭得體氣息合意,就會遠離鄙陋和悖謬。禮儀中的事情,自有主管官吏去處理?!?/p>
(注意:籩豆,籩和豆,都是古代的禮器。借指祭祀時的禮儀。)
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譯文】
曾參說:“(自己)憑借著才能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憑借著滿腹經(jīng)綸向孤陋寡聞的人請教,有才能(卻)像沒有才能,滿腹經(jīng)綸(卻)像孤陋寡聞一樣,別人冒犯了他卻不計較,(我)曾經(jīng)在這方面像這樣行事過?!?/p>
(注意:“犯而不?!敝械摹靶!蓖ā拜^”。)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p>
【譯文】
曾子說:“可以把幼小的孤兒托付給他,可以把方圓百里的國家委托給他,面臨大節(jié)卻不能奪其志,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注意:“與”通“歟”,語氣助詞,嗎。)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譯文】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抱負,堅強意志,(因為)責(zé)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行仁德作為自己的責(zé)任,不是重大的嗎?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遙遠嗎?”
(注意:不亦……乎,是古漢語的固定格式,其中“亦”是個助詞,不能翻譯成“也”,應(yīng)該翻譯成“不是……嗎?”或“豈不是……嗎?”)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p>
【譯文】
孔子說:“在《詩經(jīng)》里(我)感動興起,在禮法中(我)學(xué)會了立身,在音樂里我完成了(我的學(xué)業(yè))?!?/p>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譯文】
孔子說:“對于百姓可以讓他們做事情,不能讓他們知道為什么要那樣做?!?/p>
(注意:兩個“使”后均省略了兼語“之”。)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p>
【譯文】
孔子說:“喜好斗勇厭惡貧困,(這種人)會作亂的。人卻不仁德,痛恨他已經(jīng)過甚,(這種人)也會作亂的?!?/p>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p>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周公一樣美好的才能,假使他驕傲而且鄙吝,其他方面不值得一看了?!?/p>
(注意:“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句中的后一個“之”字,是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子曰:“三年學(xué),不至于谷,不易得也?!?/p>
【譯文】
孔子說:“多年學(xué)習(xí),達不到得到俸祿的程度的人,是不容易得到的?!?/p>
子曰:“篤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p>
【譯文】
孔子說:“篤信(自己的主張),喜好學(xué)習(xí),死死地守住這善行。危險的國家不去,混亂的國家不居住,天下有道義就出(來做官),沒有道義就隱居起來。國家有道義,貧窮且卑賤,這是恥辱。國家沒有道義,富貴而且尊貴,這也是恥辱?!?/p>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考慮那方面的政務(wù)?!?/p>
子曰:“師摯之始,關(guān)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譯文】
孔子說:“師摯(魯國樂官)開始演奏,演奏到《關(guān)雎》的末章,美好的樂音啊不絕于耳?!?/p>
子曰:“狂而不直,侗(tóng,無知幼稚)而不愿,悾悾(kōng,誠懇的樣子)而不信,吾不知之矣?!?/p>
【譯文】
孔子說:“狂妄而且不直爽,幼稚而且不質(zhì)樸,樣子很誠懇卻不講信用,我不知道他們(下場)?!?/p>
子曰:“學(xué)如不及,猶恐失之?!?/p>
【譯文】
孔子說:“學(xué)習(xí)像(追趕什么,總怕)趕不上,(趕上了)還害怕失掉了它?!?/p>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譯文】
孔子說:“崇高啊,舜和禹占有天下之后,卻不圖自己享受?!?/p>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p>
【譯文】
孔子說:“堯作為國君太偉大了,崇高??!只有天最大,只有堯能把它作為榜樣。(他的恩德)廣闊無邊啊,百姓不(知道該怎樣)贊美他。崇高啊,他成就的偉業(yè);美好啊,他制定的禮儀制度?!?/p>
(注意:“則”,榜樣,在句中屬于意動用法。)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夫!”
【譯文】
舜有五個賢臣就天下太平。周武王說:“我有善于治理政事的臣子十人?!笨鬃诱f:“人才難得啊,難道不在這樣嗎?唐堯、虞舜禪讓之際,(在周武王這個時代)在這方面是最盛大的,(那十個人才中)有一個是婦女,九個人罷了。三分天下占有其中的三分之二,”
(注意:亂臣,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善于治理政事的臣子;一個是犯上作亂的臣子。)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fú,古代禮服上繡的花紋)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譯文】
孔子說:“(對于)大禹,我沒有意見了。微薄的飲食,可是對于鬼神極力祭祀;很壞的衣服,可是卻祭祀的服裝做得很華美;卑陋的宮室,可是對于興修水利竭盡心力。(對于)大禹,我沒有意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