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江州 陶安 江云紺綠夕陽邊,江水空明海氣連。 一點遠帆如白鳥,數(shù)聲急鼓隔蒼煙。 潯陽九派疑無地,廬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開樽酹司馬,琵琶亭下月當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詩人。 1.請賞析“一點遠帆如白鳥”這句詩,有人認為是量詞用得好,有人認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2.最后一聯(lián)的表達技巧是什么?表達了詩人何種感情? 3.這首詩描寫了江州哪些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參考答案 1.點:突出了遠帆的“遠”,因為遠,遠帆細小,像一個小點一樣,所以用“點”較恰切。(1分)“如白鳥”,也是因為距離遠,而江面又是水天相連,感覺到遠帆像一只白鳥在移動。(1分)量詞和比喻的運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闊蒼茫。(1分) 2.運用典故。(1分)在清夜在潯陽江頭,詩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釃酒祭奠,表達了詩人對白居易的憑吊和同情。(1分) 3.詩中描寫了江州傍晚的景物。(1分)紺綠的江云圍繞在夕陽的倒影旁,江水空闊明亮,與水上的霧氣相連。遠處一只帆船,黃昏的急鼓聲在青靄中傳過來。江州支流眾多,水面廣闊,而遠處的廬山的山峰直插云霄。(2分)作者借景抒情,表達了對江州美景的贊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離愁。(2分) 42.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又寄升庵 黃峨 懶把音書寄日邊,別離經(jīng)歲又經(jīng)年。 郎君自是無歸計,何處青山不杜鵑。 詩人簡介 黃峨(1498-1569)明女文學(xué)家。字秀眉,四川遂寧人。文學(xué)家楊慎之妻,人稱黃安人。能詩詞,散曲尤有名。所作有《楊夫人樂府》,其中多與楊慎《陶情樂府》所收者相混,近人將兩人之作合編為《楊升庵夫婦散曲》。又有《楊狀元妻詩集》。 【注】日邊:天邊極遠之地。此指作者丈夫楊升庵遠謫的滇南之處。自是:應(yīng)該是。 1.信是自己寫的,又“懶”得發(fā)出,這不前后矛盾嗎?請分析詩歌首句“懶”字的妙處?(4分) 2.“郎君自是無歸計,何處青山不杜鵑?!北憩F(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境?請結(jié)合全詩作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4分)詩人與丈夫分別既久,年復(fù)一年,了無歸期,其間鴻雁頻傳,卻久候佳訊不至(1分);一個“懶”字,既刻畫了寄信人慵懶不爽的精神狀態(tài),又反映了長期思夫望夫的痛楚(2分),并奠定了全詩纏綿悱惻的基調(diào),可謂一石三鳥,足見詩人擇詞煉字的功夫(1分) 2.(4分)表現(xiàn)了詩人久盼夫歸而不得的痛苦、矛盾的心境(1分)。第三句承上而轉(zhuǎn)以輕松的口吻,似乎在說:對方不能回來既成事實,“自是”無法可想,就地索性聽任自然吧(1分)。然而表面的豁達畢竟掩蓋不了內(nèi)心的真情,末句將這種深情推向了極致(1分):自己和丈夫“日邊”暌隔,心曲難訴,特請杜鵑致意,而那陣陣“不如歸去,不如歸去”的啼鳴,正暗示著女詩人對遠方親人的呼喚。(1分) 43.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九日渡江 李東陽① 萬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風日幾重陽。 直過真州更東下,夜深燈火宿維揚。 【注】①李東陽:明代茶陵人。成化八年,以禮部左侍郎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參與機務(wù),后進太子少保、禮部尚書。這首詩是詩人主持應(yīng)天鄉(xiāng)試時所作。在鄉(xiāng)試放榜后,詩人從南京渡江經(jīng)揚州北上,恰逢重陽,佳節(jié)思親,因賦此詩。②鳴榔:捕魚時敲打船舷所發(fā)出的聲響。③瓜步:鎮(zhèn)名,東臨長江。后面的建康、真州和維揚,分別是今南京、儀征和揚州。 1.填空:首聯(lián)交代渡江的時令、景色和 2.頸聯(lián)、尾聯(lián)連用四個地名,流轉(zhuǎn)自如。比較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詩句,比較兩者所抒發(fā)的感情的異同。 參考答案 1.心境 2.同:都抒發(fā)了歸鄉(xiāng)的喜悅之情。異:杜甫之喜既是個人之喜也是家國之喜,且長期離鄉(xiāng)背井,故思歸急切;李東陽之喜純是個人之喜,且只是小別妻孥,故思歸舒緩。 44.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秋日 高翥 庭草銜秋自短長,悲蛩傳響答寒螀。 豆花似解通鄰好,引蔓殷勤遠過墻。 詩人簡介 高翥是明代江湖派中較有才情的詩人。他的一些詩具有民歌風味,如《秋日田父辭二首》寫農(nóng)村風俗,語言樸素自然;《春情四首》如民間情歌;《無題》詩也寫得與竹枝詞相仿佛,如:"風竹蕭蕭淡月明,孤眠真?zhèn)€可憐生。不知昨夜相思夢,去到伊行是幾更?"他擅長以平易自然的詩句寫出尋常不經(jīng)意的景色,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楊柳淺深黃"(《曉出黃山寺》),把草色和溪流、菜花和楊柳這些常見的景物寫得相映成趣?!抖嗑皹恰芬陨钋锿砭耙r托故國之思,筆致雅淡。 1.古人說:“一葉而知秋”,作者開篇就抓住了對秋天的到來最敏感的小草來寫,你認為哪個字能寫出秋天小草的神韻?請作具體分析。 2.古人在談到詩歌創(chuàng)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闭垙摹熬啊焙汀扒椤钡慕嵌荣p析三、四兩句。 參考答案 1.銜。作者通過一個“銜”字,把無形的秋具體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長脖子首先銜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會張開它金色的翅膀去擁抱整個庭院乃至世界。(4分) 2.長長的豆莢藤蔓上綴著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彎彎曲曲地越過墻頭,伸向隔壁鄰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寫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現(xiàn)了平時與鄰居之間的和睦相處、友好往來的情形,飽含著詩人滿腔的感激之情。(4分) 45.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盟臺夕照 戴珙 趙去秦亡歲月長,盟臺空自委斜陽。 高堆影倒暮山紫,虛址光回秋草黃。 歸鳥爭巢喧雉堞,牧童橫笛下牛羊。 英雄一代知何處,懷古令人空斷腸。 【注】盟臺,澠池會秦趙會盟之處。 1.這首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在寫景上有何特色?請簡要分析。 2.結(jié)合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兩次出現(xiàn)的“空”字,分析詩歌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有聲有色,(視覺和聽覺)動靜相襯。(2分)頷聯(lián)從視覺的角度來寫。在斜陽的映照下,高高的山崗倒映出紫色的剪影,盟臺舊址上秋草已經(jīng)開始泛黃。紫色的山,黃色的草,一片肅穆蕭瑟的景象。這是靜態(tài)的描寫。(1分)頸聯(lián)是從聽覺來寫。古城墻邊,歸巢的鳥兒爭相喧鳴,牧笛聲中,牧童趕著牛羊回家了。鳥喧、笛鳴,渲染出夜幕降臨前的喧鬧,與其他景致的空寂形成對比。這是動態(tài)的描寫。(1分) 2.首聯(lián):詩人感嘆趙去秦亡,物是人非,只有昔日的盟臺仍空自籠罩在慘淡的斜陽下。(1分)尾聯(lián):不知曾經(jīng)的英雄們在哪里,在此懷古只能令人空自傷懷。(1分)從首聯(lián)盟臺之空,到尾聯(lián)人心之空,面對歷史遺跡,詩人內(nèi)心感到英雄無覓的孤獨滄桑悲切之感。(2分) 46.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夜泊錢塘 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處可維舟? 樹里孤燈雨,風前一雁秋。 離心迸落葉,鄉(xiāng)夢入寒流。 酒市哪從問,微吟寄短愁。 1.詩歌頸聯(lián)“迸”“入”兩字精妙傳神,請選擇其中一個字結(jié)合詩句具體說明。(3分) 2.詩歌尾句在詩歌結(jié)構(gòu)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4分) 參考答案 1.“迸”在詩中用以形容樹葉凋落之態(tài)(1分)“迸”字顯示了力量(1分),突顯了自己離愁的沉重。(1分) 或:從語音上看,“迸”字為去聲,發(fā)音氣促而低沉,讓人覺得葉離母體有一種強動所致,不是自然落葉,而是斷裂迸下。(2分)有了這樣的感覺,每一片落葉都讓他驚心魄,百感交集。(1分)“入”字,形容出鄉(xiāng)愁和江水渾融無跡之態(tài)(1分),化無形的鄉(xiāng)夢為有形(1分),詩人的鄉(xiāng)愁如錢塘江水一樣膨湃起伏,無休無止。(1分) 2.第八句總括全詩(2分,答案為“卒章顯志”得1分,答案若只說“抒發(fā)情感”0分)“短愁”指羈旅之愁(1分)思鄉(xiāng)之感(1分)或:二字涵蓋了上文提到的“孤燈”“一雁”所表之情,“離心”“鄉(xiāng)夢”之感。 47.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漁家 孫承宗 呵凍提篙手未蘇,滿船涼月雪模糊。 畫家不識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 1.對這首詩詞句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A.“呵凍提篙手未蘇”,意思是說用嘴吹熱氣使凍僵的手變暖,但提著竹篙的手仍然很僵硬,沒有感覺。 B.“滿船涼月雪模糊”,描繪的是冷月照著漁船,白雪一片茫茫。 C.“畫家不識漁家苦”,指畫家們不了解漁民的悲苦。 D.最后一句的“寒江釣雪”指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詩。這一句說的是畫家們模仿《江雪》描繪的情景去釣魚。 2.關(guān)于這首詩的內(nèi)容,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span> A.這是一首批評畫家不能真實反映漁民痛苦生活的詩。 B.開頭兩句通過細節(jié)描寫和環(huán)境渲染,把漁民的辛苦勾勒出來了。 C.后兩句發(fā)議論,批評文人畫家只表現(xiàn)自己的閑情雅趣,不反映漁民的痛苦。 D.該詩運用了對偶、夸張的修辭手法。 參考答案 1.D(末句是說畫家只是表現(xiàn)自己的閑情雅趣而不真實反映漁民的痛苦生活。) (此詩 2.D(無對偶、夸張手法,可以說用對比手法,讓漁民的痛苦與畫家的閑情雅趣形成鮮明的對照。) 48.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江上早秋① 袁凱 靡靡菰蒲已滿陂,菱花菱葉共參差。 即從景物看身世,卻怪飄零枉歲時。 得食野鳧爭去遠,避風江鸛獨歸遲。 干戈此日連秋色,頭白尤多宋玉悲。 【注】①此詩為袁凱1356年所作,此時詩人正好40歲,人到中年;而1351年,韓山童等發(fā)動河工起義,1353年,張士誠率鹽丁起兵,攻克高郵等地,1355年劉福通率紅巾軍起義,1356年朱元璋的軍隊攻下金陵。 1.首聯(lián)描寫了怎樣的景象?在全詩有何作用?(4分) 2.指出“宋玉悲”在詩中的具體內(nèi)容,并簡要賞析尾聯(lián)在寫法上的特點。(6分) 參考答案 1.江邊鋪滿東倒西歪的菰蒲,長著高低參差的菱花和菱葉,②點明江上早秋季節(jié),為全詩渲染了悲涼的氛圍。 2.①身世飄零之若。②光陰蹉跎之嘆。③窮途落魄,功業(yè)無成之傷感。④戰(zhàn)禍連年,社會動蕩之憂患。⑤借景抒情或者用典。 49.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孤雁 高啟 衡陽初失伴,歸路遠飛單。 度隴將書怯,排空作陣難。 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殘。 不共鳧鹥宿,蒹葭夜夜寒。 【注】鹥(yī),水鷗。 1.請結(jié)合首聯(lián)具體分析其是如何扣題的。(4分) 2.請結(jié)合尾聯(lián),說一說這首詩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懷?(5分) 參考答案 1.這只大雁剛剛飛出衡陽就與雁群失散了,不得不獨自飛翔,漫漫的萬里歸路上,是何等的孤獨凄涼。作者用“失伴”與“單”來緊扣題目中的“孤”字。(4分) 2.托物言志及擬人的手法。尾聯(lián)意思是:哪怕是獨自露宿在蘆葦叢里,也要堅韌的忍耐寒夜的侵襲;但絕不會為了取暖而與野鴨或水鷗擠在一起。借此表達詩人孤傲的情懷。(5分) 50.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客中 王燦 冷雨成陰已夕陽,水邊樓閣亦寒塘。 菊花當笑異鄉(xiāng)客,每每登高在他鄉(xiāng)。 2.后二句哪個詞最傳神,請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1.節(jié)日為重陽。(1分)由登高之俗與菊花可見。(2分) 2.“笑”字。運用擬人手法(1分),賦予菊花以人的情感(1分)。菊花笑關(guān)山客在家人團聚齊登高的重陽日卻獨自在異鄉(xiāng)登高(1分),此句從黃花的視角看關(guān)山客,以“輕松”筆調(diào)巧妙地寫思鄉(xiāng)懷親之情(1分)。 51.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和聶儀部明妃曲 李攀龍 天山雪后北風寒, 抱得琵琶馬上彈。 曲罷不知青海月, 徘徊猶作漢宮看。 【注】聶儀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見贈,作者以此詩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王明君,亦稱明妃。 請你展開想象,描述詩歌三四句的情境,說說它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主人公形象? 參考答案 【示例一】作者把王昭君置于一個假想的情境:在彈完曲調(diào)的那一瞬間,昭君竟把眼前高懸的“青海月”誤以為是“漢宮月”來凝視遐想。在猶抱琵琶的恍惚中,她魂魄逸飛,似乎跨過了千山萬水,又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這兩句詩塑造了一個身行萬里,心懷祖國,魂系故土的悲劇形象。 【示例二】一曲彈罷,昭君鬢發(fā)低垂,淚灑衣襟,舉頭望明月,竟以為身處漢宮。一剎那的恍惚與時空的交錯,編織出一個美麗而凄涼的神話。一個一往情深,魂系故土的昭君形象,悲情地站在我們面前。 52.閱讀下面一首明詩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天平山中 【明】楊基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喜逢鄭三游山 【唐】盧仝 相逢之處花茸茸,石壁攢峰千萬重。 他日期君何處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1.這兩首詩雖然用了相同的形容詞“茸茸”,但描寫的景物特點卻不盡相同:盧詩是形容花草的 2.分別賞析兩首詩的后兩句。(5分) 參考答案 1.柔嫩茂盛 2.楊詩通過情景交融的手法,既表達了一路沉醉花香鳥語的悠然心情,又從側(cè)面襯托出天平山的景色之美;盧詩通過問答式話語的設(shè)置,既抒發(fā)了希望再次相遇好友的美好情意,又彰顯出自己不媚世俗、傲岸不羈的人格追求。 53.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新春感事 王稚登 信有清風不厭貧,吹簾入幌轉(zhuǎn)相親。 紅顏薄命空流水,綠酒多情似故人。 服藥難辭星入鬢,閉門長與竹為鄰。 黃金散盡真堪惜,前日親知是陌塵。 【注】王稚登少年成名,“獎引寒素,敦篤故舊”,遇人危難,不惜傾身援救,但是人至晚年,黃金散盡,熱鬧已逝。 1.詩的最后一聯(lián)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4分) 2.本詩運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并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4分)最后一聯(lián)表達了作者對所謂親知的勢利嘴臉的憤慨與鄙夷。詩人也曾富有過,也曾周濟過親朋,可是當詩人散盡黃金時,以前那些曾得過救助、受過恩惠的親人知交都如同路人,讓人深感世態(tài)的炎涼。 2.(4分)①擬人。一二句寫出了清風不厭棄貧寒、與人相親的形與神,第四句以“多情”來寫綠酒,第六句賦予竹以鄰居的身份,將“清風”“綠酒”“竹”寫得可親可感,同時也寫出了作者清正的品格喜好。 ②比喻。第三句將自己的大好年華比作逝去的流水,意指虛度;第四句將綠酒比作老朋友,形象地再現(xiàn)了自己的現(xiàn)實處境。 ③反襯。一二句寫清風“不厭貧”“相親”反襯出人之厭貧愛富;四句寫“綠酒多情似故人”,反襯出舊人的寡情;第六句“竹為鄰”反襯出親朋的疏遠冷落;以物襯人,語不言人而意在寫人。 54.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偶見 徐禎卿 深山曲路見桃花,馬上匆匆日欲斜。 ①玉鞭:馬鞭 1.詩中“留不住”指留不住什么?全詩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2.你認為這首詩的詩眼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留不住”指留不住落日,留不住匆匆而逝的時光。行進在曲折的深山小路上,孤獨寂寞,偶見路旁灼灼的桃花,不禁春興大起,驚喜異常。本應(yīng)駐足留戀,無奈天色將晚,紅日西斜,手中的馬鞭也奈落日不得,只能催馬匆匆行路,空留美景于身后。全詩表現(xiàn)了詩人欲賞春景而不得的無奈心情。 2.春恨。欲賞春景而不得的無奈,不禁引發(fā)詩人對春天的悵恨之情,引發(fā)對人生缺憾的悲慨,落日留不住,美景留不住,韶華易逝。而漂泊天涯的游子,又不知經(jīng)歷過多少回的離愁別恨?!按汉蕖倍?,將旅途偶見的感觸升華,擴大了詩的內(nèi)涵。 55.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登盤山絕頂 戚繼光 霜角一聲草木哀,云頭對起石門開。 朔風邊酒不成醉,落葉歸鴉無數(shù)來。 但使玄戈銷殺氣,未妨白發(fā)老邊才。 勒名峰上吾誰與,故李將軍舞劍臺。 【注】①李將軍:指漢將李廣,他與匈奴戰(zhàn),無不勝,匈奴畏服。 1.前四句寫了怎樣的景色?渲染出怎樣的氛圍?(5分) 2.后四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6分) 參考答案 1.北國秋末,霜天曉角,草木似乎都為之震驚悲哀。此句狀寫了盤山絕頂兩峰對峙、風起云涌的雄闊之景。渲染了邊塞的肅殺、悲涼的氛圍。 2.表達了作者為消除戰(zhàn)禍,寧愿守邊到老的決心。 56.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何景明 青楓江上孤舟客③,不聽猿啼亦斷腸。 詩人簡介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fù)山人。明代文人,終年僅三十九歲。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宦官劉瑾擅權(quán),何景明謝病歸。劉瑾誅,官復(fù)原職。官至陜西提學(xué)副使?!扒捌咦印敝唬c李夢陽并稱文壇領(lǐng)袖。其詩取法漢唐,一些詩作頗有現(xiàn)實內(nèi)容。有《大復(fù)集》。 【注】①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②瞿塘:即瞿塘峽,險峻為三峽之首。③孤舟客:作者自指。 1.本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請簡要概括。(6分) 2.請從抒情的角度對本詩的寫作手法作簡要賞析。(5分) 參考答案 1.本詩描寫了船過高峻險阻的瞿塘峽時荒涼凄清的景象。(3分)表達了作者飄泊異鄉(xiāng)、孤寂傷感的心情。(3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給分。) 2.全詩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來抒發(fā)作者漂泊異鄉(xiāng)的孤寂情懷。(2分)秋草荒蕪、冷煙縈月、猿聲凄厲,荒涼凄清的秋景既凸顯了江峽的陰森恐怖、令人心悸,也寄寓著詩人孤舟過峽的孤旅愁思。(3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給分。) 57.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龕山凱歌【注】 徐渭 短劍隨槍暮合圍,寒風吹血著人飛; 朝來道上看歸騎,一片紅冰冷鐵衣。 【注】公元1555年冬,明軍在龕山沉重打擊了騷擾東南沿海的倭寇。徐渭據(jù)所見所感,寫下《龕山凱歌五首》,此為其二。 1.這首詩的一、二兩句描繪了一個什么樣的場面?請簡要分析。(5分) 2.“一片紅冰冷鐵衣”的細節(jié)描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描繪了戰(zhàn)士們浴血奮戰(zhàn)、英勇殺敵的驚心動魄的激烈場面。(2分)在夜幕的掩護下,戰(zhàn) 士們或持短劍,或揮長槍,將敵人包圍,直殺得敵人血肉橫飛,鮮血飛濺。(3分) 2.①從側(cè)而表現(xiàn)昨夜激戰(zhàn)的艱苦慘烈和輝煌戰(zhàn)果;②“紅”給人鮮明奪目的視覺感受,“冷”給人強烈真切的觸覺感受,這些細節(jié)描寫形象地寫出了戰(zhàn)斗的激烈悲壯,敵人的死傷慘重,戰(zhàn)十們的驍勇善戰(zhàn)。 ③表達了作者對展示們的贊美之情。 58.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柳堤 金鑾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 十里籠睛苑,千條鎖故營。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 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 詩人簡介 金鑾(1494~1587),明代詩人。字在衡,號白嶼,隴西人,僑居建康。性任俠,喜交游。往來淮揚兩浙,與盛時泰、吳懷梅諸人交誼頗篤。鑾工詩,風流婉轉(zhuǎn),得江左清華之致,(錢謙益語)有徙倚軒集。又解音律,善填詞,好作嘲調(diào)小曲,有蕭爽齋樂府二卷。又嘗取古詞,辨其字句清濁為一書,為后人所宗。 1.下列對本事的賞析,不正確的是(3分) A.一二句點題,寫“春江”暗含江邊之“ 堤”,寫“密樹”點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題,“十里”承“春江”,寫堤長;“千條”承“密樹”,狀柳茂。 C.三四句寫柳堤晴日的靜景,五六句寫雨天的動景,以靜寫動,借靜襯動。 D.“啼鶯”“飛燕”“風暖”“落花”具體生動的描繪出暮春世界的美麗景色。 2.雨本無香味,但詩人在“雨香飛燕促”中卻說雨“香”,這是用嗅覺來變大觸覺和視覺的修辭方法。下列詩句中“香”子的運用和本詩類似的兩項是(4分) A.花經(jīng)宿雨香難拾,鶯在豪家語更嬌。(唐·鄭谷《闕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煙臥,菡萏香中帶雨披。(宋·楊樸《莎衣》) C.幾經(jīng)夜雨香猶在,染盡胭脂畫不錯。(宋·劉子翚《海棠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塵香雨潤如膏。(明·邱?!抖汲谴喝铡罚?/span> 3.這首詩運用了由景及理的寫法,這種寫法在王之渙《登鶴雀樓》(白日依山盡)、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等詩中也有體現(xiàn)。任選上述詩歌中的一首,也可選取其他詩作,具體說明期中景和理的內(nèi)容,并分析景理之間的關(guān)系。(不少于150字)(10分) 參考答案 1.C 【解析】三四兩句并非純寫晴天景色,十里籠晴苑是化用“臺城柳”典故,千條鎖故營則是暗指“細柳營”,這兩句主要目的是為了扣住“柳”這一詠寫重點。五六兩句也不僅是雨天景色,“風暖落花輕”應(yīng)是晴天。更重要的問題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絕非以靜襯動,因為其中動景是飛燕落花,但本詩的核心書寫對象則是柳,如果說成是以靜襯動,則是以柳樹去襯托飛燕落花,主次完全顛倒了。相反,此處應(yīng)是以動襯靜。 2.DE 【解析】讀題干可知,本題需要選出的是用“嗅覺”表達“觸覺”和“視覺”,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覺”的概念,也應(yīng)該知道此“香”絕非嗅覺上的香味。選項ABC寫的都是真實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3.略 【解析】本題在題干要求里需要答出兩層次要點:1,任選上文一首詩或自選另一首詩,歸納概括出詩中的“景”和“理”分別是什么內(nèi)容;2,在此基礎(chǔ)上分析“景”與“理”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為什么從這部分內(nèi)容可以過渡到下一層意思??忌毚鹑珒蓚€層次,并且注意語言文字的流暢表述和層次感。字數(shù)需要達到要求。 59.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賣花詞 高啟 綠盆小樹枝枝好,花比人家別開早。 陌頭擔得春風行,美人出簾聞叫聲。 移去莫愁花不活,賣與還傳種花訣。 余香滿路日暮歸,猶有蜂蝶相隨飛。 買花朱門幾回改,不如擔上花長在。 1.對下列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賣花郎的花與眾不同,枝葉繁茂青翠,花朵鮮艷美麗,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 B.賣花郎擔著花擔一路走來,腳步如春風般輕盈,他的叫賣聲引來美人出簾買花。 C.日暮之時,賣花郎賣花歸來,只有蜂蝶相隨,他因擔有余花,心情孤寂而無奈。 D.詩的結(jié)尾兩句運用對比手法,含蓄地表達了作品的主旨,意蘊豐富,給人啟迪。 2.有人評價這首詩“亦俗亦雅”,請任選一個角度對這一特點加以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C 2.要點:①指出本詩的“雅 ”、“俗”之處(2分,雅、俗各1分)。②具體分析其中的“雅”、“俗”(2分,雅、俗各1分)。雅俗兼?zhèn)涞目删C合分析。 角度:內(nèi)容方面——如選材等;形式方面——如語言風格、修辭方法等。 答案示例:我認為本詩的確如此。本詩的所謂“俗”是指它的語言,明確清理,通俗易懂,例如作者在描寫賣花郎花與眾不同時候說花朵鮮艷、花期比別人早;賣花郎擔著花叫賣,腳步如春風;日暮擔花回家時候的輕快等等,都明麗自然,毫無雕飾,給人一種樸拙的美。所謂“雅”則表現(xiàn)為它的主旨,特別是運用對比手法,將朱門幾度更改,人事變換不定,榮華富貴如滄海一束的輪轉(zhuǎn)與賣花郎逍遙自在了無牽掛的快樂進行對比,含蓄地表達了作品的主旨,這樣的豐富意蘊應(yīng)該是本詩的所謂“雅”。 60.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白雁 顧文昱 蘆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點素輝。 錦瑟夜調(diào)冰作柱,玉關(guān)晨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離群久,皓首江湖猶未歸。 【注】①羽儀:儀仗隊列中用羽毛裝飾的旌旗類。②霜翰:翰,本指鳥羽,此處指白雁。相傳白雁每逢秋深則南飛,白雁至則霜降,故謂之霜信,亦稱霜翰。 1結(jié)合全詩說說詩歌首聯(lián)描寫了怎樣一幅畫面?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2.頷聯(lián)的“迷”“點”兩字表現(xiàn)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詩歌首聯(lián)描繪了一幅慷慨悲涼的行軍圖:西風盡掃、旌旗獵獵、白雁南飛。表達了詩人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深深眷戀之情。 2.“迷”字傳神地描繪出蘆花倒映水中,搖曳不定,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的動態(tài)美景;“點”字巧妙地展示了斑駁陸離的江上夜景。頷聯(lián)用“迷”“點”兩個字刻畫了記憶中的家鄉(xiāng)美景,與下聯(lián)的眼前之景作對比,表現(xiàn)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61.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馬上作 戚繼光 南北驅(qū)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注】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為明代抗倭名將、該詩作于戚繼光東南抗倭期間。 1.詩中后兩句從容道出“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的事實,沒有明確表示詩人的情感態(tài)度,但恰恰因為這樣,使得此兩句更有意味。簡要分析其陳述了怎樣的事實,蘊含了哪兩層意味。 2.世人總喜歡把英雄神化,其實英雄是人,不是神。從此詩中我們可以讀出一個怎樣的英雄形象。 參考答案 1.事實: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帶著兵器騎著戰(zhàn)馬在疆場上度過的。意味:一則抒發(fā)了詩人為了國家的安寧,不惜萬里奔波,為國守衛(wèi)邊疆的豪情壯志。二則抒發(fā)了詩人面對無休止的征戰(zhàn)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情和渴盼天下蒼生都能過上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情感。 2.一個不畏艱難,不辭辛勞。恪盡職守,保家衛(wèi)國的英雄形象。一個并非貪戀功名既有豪情也有常人心理的活生生的英雄形象。 62.閱讀下面兩首明詩,回答問題。 竹枝詞 袁宏道 其四 儂家生長在河干,夫婿如魚不去灘。 冬夜趁霜春趁水,蘆花被底一生寒。 其二 雪里山茶取次紅,白頭孀婦哭春風。 自從貂虎橫行后,十室金錢九室空。 1.請比較這兩首詩思想內(nèi)容的異同。(4分) 2.有人說,袁宏道的詩“俚俗淺薄”,也有人說他的詩歌“申說性靈而不失風雅”,你同意哪種看法?并聯(lián)系這兩首詩簡要陳述理由。(3分) 參考答案 1.同:這兩首詩都揭示了勞苦人民的悲慘命運。(1分)其四,主要寫“丈夫”象魚一樣不離河灘,終日勞作,冬夜冒著嚴霜,春夜趁著寒水奔波干活,但家里用的卻是蘆花鋪底的薄被。如此艱辛地勞作,生活卻依然是如此的貧困,不著一字,卻揭示了勞苦人民的悲慘命運。(1分)其二,前兩句以山茶一株株一朵朵竟相開放的嫵媚、艷麗,反襯白發(fā)孀婦在春風中哭泣的辛酸與苦難,末句則直接描寫了一幅民不聊生的畫面。(1分) 異:其四只揭示了人民生活的悲慘,而其二不僅這樣,還點明了原因——是“貂虎橫行”才造成百姓的“十室九空”,反映了官府的苛稅對百姓的壓榨。(1分) (此題只要求學(xué)生能答出要點即可,不一定分析這么詳細) 2.同意后一種看法。這兩首詩歌的語言確實是俚俗,用了不少俚語俗詞,“儂家”“河干”“夫婿”“被底”“雪里”“白頭”“貂虎”等,都來自民間的口語。(1分)但是這兩詞并不淺薄,因為它內(nèi)容充實健康,情感質(zhì)樸真切,選詞也精當形象,藝術(shù)感染力強。(2分)(意思相同即可) 63.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參考答案 1.寫梅生存的空間:天涯;梅的形象:疏影;梅的背境:黃昏。(2分)作用:借梅抒情,托梅言志。借梅花表達思鄉(xiāng)之情,苦悶寂寞之意。(2分) 2.“寒”。(1分)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樓等意象。(1分)表達自己身為貳臣,內(nèi)心的痛苦寂寞,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思念。眼前的月亮著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寫照,寫出了百愁縈繞,無可奈何的凄涼。(2分)“驚”或“客”,分析正確,表達情感正確也得分。 64.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五指山 丘浚 丘浚(1418~1495)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學(xué)家、史學(xué)家、經(jīng)濟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字仲深,號深庵、玉峰、別號海山老人,瓊州瓊臺(今屬海南)人。景泰五年進士,歷官經(jīng)筵講官、侍講、侍講學(xué)士、翰林學(xué)士、國子臨祭酒、禮部侍郎、尚書、纂修《憲宗實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xué)士、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xué)士等職。丘浚學(xué)問淵博,熟悉當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覽不輟,研究領(lǐng)域涉政治、經(jīng)濟、文學(xué)、醫(yī)學(xué)等,著述甚豐,同海瑞合稱為“海南雙壁”。 1.宋代詞人張先有“云破月來花弄影”之名句,其中的“弄”字歷來受到人們的贊賞。而這首詩第二聯(lián)中的“弄”字同樣用得傳神,請賞析。 2.五指山既是大自然景觀,又是作者志向的寄托。請結(jié)合全詩,做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化靜為動,把五指山寫得妙趣橫生:清晨,五指山這巨型手掌伸進高空中,輕柔地撫摸那飄蕩不定的云煙,讀者仿佛看到一個活潑頑皮的少女抓來抓去,和云霞在嬉戲。(3分) 2.作者寫出了五指山的雄壯神奇,又寄托了自己的志向:第一聯(lián)中的“撐”字,寫出了五指山那高峻挺拔、聳入云霄的雄姿,那拔地而起、一柱擎天的威勢。這也正是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的象。接著作者從不同角度寫出了五指山的高大、美麗;最后,作者按捺不住的豪情噴薄而出:五指山啊,你也許就是巨靈伸出的長臂,要從遙遠的海外點數(shù)祖國大地的美好河山。這也展示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宏偉志向。(5分) 65.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