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有三個層次。首先,從人類歷史看孔子。堯、舜和文王、武王都是儒家推崇的榜樣。堯、舜仁慈孝友,不以天下為己私,賢者當(dāng)之;文王、武王除暴安民,以德治天下,天下頌之。他們都有高尚的道德,都是孔子學(xué)習(xí)的對象,孔子不少思想原則是從他們那里繼承而來的。“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這兩句話,成了道統(tǒng)論的雛形,屢被后儒所稱道。其次,從自然界來看孔子。自然界最廣大的東西莫如天地日月,孔子與天地比肩,與日月同輝,《禮記正義》曰:子思申明夫子之德,與天地相似,堪以配天地而育萬物。 最后,用“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來比喻孔子的博大寬容,用“小德川流,大德軟化”來形容萬物的多樣性與統(tǒng)一性。萬物活活脫脫地生長,天地?zé)o聲無息地化育,這就如同圣人的道德作用。 這里是把孔子描繪成中庸之道的典范,從《中庸》本身的結(jié)構(gòu)來看,這也是從理論到實際的過渡了。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為或?qū)W說。憲章:遵從,效法。)上律天時,下襲水土。(上律天時:上達天命變化的玄機。律,認識。天時,自然變化的時序。天命,時機。下襲水土:下知地理風(fēng)水變化的神妙。襲,因襲,相合,適應(yīng)。水土,地理山川,風(fēng)水變化。)(孔子遠宗堯、舜之道,近以文王、武王為典范,上遵循天時,下符合地理。)辟如大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同“譬”。持載:支持承載。覆幬(dào):覆蓋。)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錯行:交錯運行,流動不息。代明:交替光明,循環(huán)變化。)(就如同天地那樣沒有什么不承載,沒有什么不覆蓋;又好像四季的交錯運行,日月的交替光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萬物共同生長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時并行而互不沖突。)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敦化:敦厚純樸,潛移默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樣長流不息,大的德行使萬物敦厚純樸,這就是天地所以偉大的原因啊!)
【史例解讀】 以經(jīng)書怡人之德 李先,字容仁,后魏中山廬奴(今河北省唐縣西南)人。少好學(xué),師事清河張御,御奇之。始仕苻堅,后慕容永聞其名譽,迎聘為謀士。每一進策,所向皆勝。累遷博士。 太祖詢問李先說:“天下什么書最好,可以怡養(yǎng)人的品德,啟迪人的智慧?”李先回答說:“只有經(jīng)書。三皇五帝治理國家、教化天下的大典,可以豐富君王神鬼莫測的智慧。”太祖又問:“天下書籍共有多少?怎樣才能全部搜集齊全?”李先回答說:“伏羲開創(chuàng)的制度,各代帝王沿襲相承,傳承到現(xiàn)在。世代留下來的國記、天文、秘讖之類的典籍無法統(tǒng)計。陛下確實想收集完備,就當(dāng)嚴令天下各州郡縣搜集呈送,君有所好,收集也就不難作到。”于是,太祖頒令天下,典章經(jīng)籍才得以集中而保存下來。 不聽忠言,必招禍患 商朝末代君主紂王,為討好妲己,就命手下的人給她打造一雙象牙筷子,工匠們?nèi)找剐量嗟氐褡?,在筷子上雕了游龍戲鳳的圖案,很是精美玲瓏。紂王見后,十分歡喜,上早朝的時候,就拿給大家伙兒看,一群渾渾噩噩的大臣,都點頭稱贊。只有紂王的叔父箕子默不做聲,面色凝重。 紂王一見,大覺掃興,于是就問箕子?;幽税蜒蹨I說:“大王,一雙象牙筷子不足為奇,但是有了它,那些陶制的杯碗就不相配了,非得金樽玉盤不可;有了金樽玉盤,那就要盛龍鳳佳肴;既然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能再穿粗布的衣服,住土窯竹棚了;憑彩欄,臨秀屏,夙夜聽歌賞舞,這才更加舒服啊。由此看來,由儉入奢是很容易的。而如今各國都在增加生產(chǎn)、富國強兵,大王怎么能終日昏昏呢?象牙筷子是奢侈的開端啊,它使我預(yù)感到我們大商天下的末日就要來臨了”。 紂王一聽大怒:“你不要在這危言聳聽。我的大商朝現(xiàn)在國盛民富,有你要擔(dān)心的嗎?不就是一雙象牙筷子嗎?用得著這么小題大作嗎?天塌下來我一個人頂著就是,你真是瞎操心。”紂王不聽箕子的勸告,日后變得更加窮奢極欲,不理朝政,結(jié)果沒幾年,諸侯兵變,就有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紂”,紂王大勢已去,最終在鹿臺抱柱自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