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蘇散 ?。鄿睾市练ǎ?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蘇葉二錢 杏仁三錢 前胡一錢五分 苦桔梗一錢五分 炒枳殼一錢五分 制半夏二錢 橘皮一錢五分 茯苓四錢 生姜二片 大棗 三枚 水二碗,煎至一碗,溫服。 【主治】秋深初涼,西風(fēng)肅殺,感受涼燥。初起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鳴而塞,狀類風(fēng)寒。惟唇燥咽干,干咳連聲,胸滿氣逆,兩 脅竄痛,皮膚干痛。舌苔薄白而干,捫之戟手者。 【方論選萃】 清·葉天士:秋深初涼,長年發(fā)熱咳嗽,證似春月風(fēng)溫證。但溫乃漸熱之稱,涼即漸冷之意。春月為病,猶是冬令固密之余,秋令感 傷,恰值夏月發(fā)泄之后,其體質(zhì)之虛實不同……若果暴涼外束,身熱痰嗽,只宜蔥豉湯,或蘇梗、前胡、杏仁、枳、桔之屬,僅一、二劑 亦可(《葉香巖三時伏氣病篇》)。 清·吳鞠通:經(jīng)有嗌塞而咳之明文,故上焦之病自此始。燥傷皮毛,故頭微痛惡寒……鼻塞者,鼻為肺竅;嗌塞者,嗌為肺系……無 汗者,涼搏皮毛也。今世用杏蘇散通治四時咳嗽,不知杏蘇散辛溫,只宜風(fēng)寒,不宜風(fēng)溫。若傷燥涼之咳,治以苦溫,佐以甘辛,正為合 拍(《溫病條辨》)。 清·張秉成:夫燥淫所勝,平以苦溫,即可見金燥之治法。經(jīng)又云:陽明之勝,清發(fā)于中,大涼肅殺,華英改容。當此之時,人身為 驟涼所束,肺氣不舒,則周身氣機為之不利,故見以上等證。方中用杏仁、前胡,苦以入肺,外則達皮毛而解散,內(nèi)可降金令以下行;蘇 葉辛苦芳香,內(nèi)能快膈,外可疏肌。凡邪束于表,肺氣不降,則內(nèi)之津液蘊聚為痰,故以二陳化之。枳、桔升降上下之氣,姜、棗協(xié)和營 衛(wèi),生津液,達腠理,且寓攘外安內(nèi)之功,為治金燥微邪之一則耳(《成方便讀》)。 清·李疇人:此方治傷風(fēng)咳嗽。以紫蘇芳香辛散,宣散肺家風(fēng)寒而利氣。杏仁泄肺,降氣消痰,桔梗、枳殼開泄肺氣,而利咽喉。前 胡、甘草降肺散風(fēng)開結(jié),陳皮、半夏化痰利氣,茯苓滲濕,佐陳皮以消痰。形寒畏寒,口不燥,加生姜、紅棗;畏熱口燥,加蘆根(《醫(yī) 方概要》)。 【近代驗證】 例一 嚴二陵治涼燥案(選自《中國現(xiàn)代名中醫(yī)醫(yī)案精華》) 王××,48歲。 主訴:頭巔脹痛,惡寒咳嗽,咯痰稀薄。診查:鼻塞咽干,脈象浮弦,舌苔薄白。 辨證:秋燥寒涼之氣外束于表,肺先受邪。 治法:經(jīng)云:燥涼所勝,平必苦溫。仿杏蘇散主之,佐入宣泄化濁之品。 處方:苦杏仁12克 紫蘇葉5克 粉前胡12克 玉桔梗5克 生甘草5克 薄荷2克 白茯苓12克 炒枳殼8克 仙半夏5克 化橘紅3克 白蒺藜12克 款冬花9克 二診:藥后頭痛已減,咳嗽痰薄,咽干唇燥。舌苔薄白膩,脈象弦滑。守原法出入。 處方:粉前胡12克 紫蘇葉8克 苦杏仁12克 玉桔梗5克 白茯苓12克 炒枳殼6克 仙半夏5克 化橘紅3克 款冬花9克 大玉竹12 克 清炙枇杷葉12克(包) 【按語】 費伯雄謂:“立秋以后,濕氣去而燥氣來,初秋尚熱,則燥而熱;深秋既涼,則燥而涼?!眳鞘闲犹K散,乃治涼燥之方也。蘇葉味辛 氣香性溫,入手太陰氣分,溫而不燥,疏風(fēng)散寒;杏仁味甘苦性溫,入手太陰氣分,潤燥化痰,肅降肺氣,以之為君。半夏、橘皮、茯苓 ,燥濕化痰,前胡下氣化痰,以之為臣;桔梗、枳殼,一升一降,開暢氣機,以之為佐;生姜、大棗諧和營衛(wèi),以之為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