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有人問“重慶的飲食文化里最經(jīng)典的是什么?”
外地朋友一般能準確回答一個:“火鍋?!?br>
還有一個我說出來,聽者一副驚訝、不屑的表情。
“重慶的小面,還是最經(jīng)典的飲食文化?你們是產(chǎn)麥區(qū)?我們北方還沒有吭聲呢!”
重慶不是產(chǎn)麥區(qū),但小面絕對是最經(jīng)典的,我們自己清楚得很。
小面攤在重慶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很簡單,幾張桌子,幾個塑料凳,一個大油桶改作的大灶,一大一小二口鍋,幾個洗碗的桶,一張案板,再加一口熬湯的小灶,就是一個面攤,做小面的一定精于此道才敢做的,不好是沒有人來吃的,敢做的生意多半都興隆。
川菜是所有菜系中最濃烈的,小面也不例外。
“端著一個不大的碗,不就幾根面條,還有什么講究?”
這是北方人對面條的看法,記得九二年和同事在山東濟南出差,中午我們走進一家小店,看見店老板正端著一筲箕面進來,想到我們重慶的小面,二個人異口同聲的向老板要求:“請給我下碗小面!”
“好的,馬上就來!”
“馬上就來?”
我和同事面面相覷,不知道這面怎么那么快就煮好了,一眼瞧見旁邊正吃面的,碗里面顏色白白的,還拿根大蔥在佐面,趕忙站起來跑到廚房去看;只見店伙計正站在一大瓷盆面前,拿筷子在挑面,那瓷盆里盛著滿滿早煮熟用水漂著的面條,嚇得著急的不停說“不吃面條了……”
我們后來詢問店家,他說都是早就煮好存起的,來了客人就挑一碗賣,面里放鹽、味精、蒜、油就完事了。
那天面沒有吃成,到想了一天一晚上的家鄉(xiāng)小面,吞咽了無數(shù)次讒極了的清口水,巴不得趕快回家,想的夜不能寐。
……
山東不敢吃面,在離重慶不到三百公里的成都也是不敢隨便叫面吃的。
第一次在成都吃面是個早晨,那時候重慶還沒有自己的足球隊,我們一家坐長途大巴去成都看球,怕買不到球票,所以,天不亮就上了車,到成都九點多,看見汽車站旁有一面店,招牌上寫有牛肉面,兒子就叫開了:“吃牛肉面!”
“三碗牛肉面!”
“這就是牛肉面?”
“一點不好吃?!?br>
一碗面上就幾小點牛肉末,味道淡不麻也不辣,難于下咽。
重慶周邊的小面能在重慶立下足的,可能就是和重慶口味很接近的宜賓燃面了,蘭州拉面也是被重慶人給改造了,才好吃的,打著蘭州拉面牌子的其實是掛羊頭賣狗肉,只是個“蘭州拉面”的名。
記得小時候,三姨在離家?guī)渍镜膿P家坪參加了工作,經(jīng)?;貋碚f揚家坪有家豌豆豆花小面好吃的很,說多了,自然就跟她去了,那一吃就上了癮,隔三叉五的跑去吃,人多的時候還得排隊,吃了好多年,直到那家店拆遷,不知搬哪里去了才作罷。
看似簡單、價廉的一碗面,做起來可不簡單,正因為這,重慶人都愛上街吃面。
面一定得新鮮現(xiàn)加工的水面,一定不能少了綠葉佐面菜,一般根據(jù)季節(jié)不同多用空心菜(重慶叫藤藤菜)、小白菜、包包白(一種大白菜)、萵筍葉等,還得用豬骨每天熬一大鍋湯,最重要的是調(diào)料,我們重慶叫“佐料”,這“佐料”多半得用最原始的手工方法加工,機器打出來的就沒有手工的香;花生、黃豆要先炒的酥脆、噴香,佐料一般有:醬油、豬油、辣椒、味精、蒜水、姜水、花生、榨菜、蔥花、芝麻、花椒、雞精、醋、黃豆、胡椒等,往碗里放完這些佐料,再沖進適量的骨頭湯,一碗小面佐料就打好了;然后把面下鍋,再下菜,綠葉菜都嫩嫩的,面攤灶大火旺,菜在鍋里燙一下就撈起來了,你看那大鍋里面隨水沸騰不已、歡快奔騰,不一會就煮好了,端在手上,把佐料攪拌均勻,稀里呼拉的就下肚了,吃小面的人多半把面水也給喝了。
重慶小面品種是很多的,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了色、香、味,更突出的體現(xiàn)了重慶飲食特色:麻、辣;重慶的天氣潮濕,吃辣椒可以祛除潮氣,還有就是跟重慶人的性格也有關(guān)系,重慶人性格耿直、爽快,好打抱不平,為人上辣,所以,重慶小面通常是紅通通的,小面一般有牛肉面、肥腸面、肉末面(重慶叫紹子面)、豌豆豆花面、清湯、紅湯小面等等。
牛肉面、肥腸面等等,功夫就在這些“肉”里,如果這“肉”味道不好,面也就不好吃了,這時候面不需要專門放佐料,把小面直接放進這些肉湯里,用小面去吸收它們的味道,牛肉、肥腸其實就是川菜里的紅燒牛肉、肥腸,但味道更烈,不然面放進去,味道就淡了,敢賣這牛肉面、肥腸面的,川菜功夫也要了得才行。
肉末面(重慶叫紹子面)、豌豆豆花面單獨另外加工好肉末、豌豆豆花,就直接放進打好佐料的小面碗里,和面混在一起吃,這些面都不辣,但香極了。
重慶人出差在外,最想的就這火鍋、小面,下了火車、飛機急慌慌的跑去吃的東西,就是火鍋、小面,吃到了再熟悉不過的麻、辣味道,才覺得是真正回到了重慶,就像落葉歸了根,心里才塌實、舒暢,吃罷,才不慌不忙的往家走。
吃不厭的小面,天天伴著重慶人,在重慶人生活中占有重要一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