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璇璣:中國古代歷法漫談

 任萬廷 2015-01-01
      璇璣是活躍在國學論壇、先秦史論壇等學術(shù)壇,后主持杏壇的天文名家,這是其最新修訂版。

  璇璣原導言:
  喜歡古代史的,大概總要涉及到古代歷法。研究漢以后歷史的,好在有各種的工具書,只要查一下就可得到結(jié)果。而研究先秦史的,由于年代不清楚,大概對歷法需要有更多的理解。這就發(fā)展出了“年代學”這門學問。
  其實,歷法并不神秘。只是需要很多的“數(shù)學”,特別是要學會加減乘除。另外,還有很多的“學問”,也就是一大堆名詞。如果能突破這兩點,歷法就是囊中之物了。
  本客近來突發(fā)奇想,試借貴網(wǎng)一塊寶地,聊聊關(guān)于歷法的事情。歡迎各位多丟些板磚之類,雞蛋西紅柿更是歡迎,至少晚餐是有菜了。只是本客性本懶散,只好是以“漫談”來定義。


  內(nèi)容提要:
  
  歷法漫談01:日子
  歷法漫談02:月子
  歷法漫談03:年歲
  歷法漫談04:歷法的基本要素
  歷法漫談05:公歷
  歷法漫談06:干支歷
  歷法漫談07:公歷轉(zhuǎn)換為干支歷
  歷法漫談08:節(jié)氣
  歷法漫談09:農(nóng)歷
  歷法漫談10:干支紀月
  歷法漫談11:古代歷法
  歷法漫談12:四分歷
  歷法漫談13:十九年七閏
  歷法漫談14:“推步”與“觀象”
  歷法漫談15:“觀象授時”
  歷法漫談16:“參歷”與“火歷”
  歷法漫談17:二十八宿
  歷法漫談18:“斗綱建月”
  歷法漫談19:“歲星”與“太歲”
  歷法漫談20:天文年代學
  歷法漫談21:天狼星周期
  歷法漫談22:金星泥版
  歷法漫談23:夏商周斷代
樓主發(fā)言:1次 發(fā)圖:0張
二維碼 | 分享 | 分享 | 收藏 | 更多 | 樓主 更多 | 樓主 回復
樓主:成康之治 時間:2011-05-30 00:12:00
  歷法漫談1:日子
  
  一日的定義就是過一個白天、再過一個夜晚。這就涉及如何定義一天的開始。遠古時人們習慣于“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的生活,自然以即將日出時(即“平旦”)來作為新的一天的開始。在不知道時間的時代,“雞鳴三號”也可以告訴人們新的一天來了。然而,夏日天長,冬日天短,無論是“平旦”還是“雞鳴”來定義新的一天的開始,就會使得每天的日長都不一樣。
  據(jù)說黃帝發(fā)明了漏壺,定義了時刻,有了十二時辰,就可以用“夜半子時”來定義一日的開始。也可以用寅時(3-5時)來模仿“雞鳴”的定義。而幾千年以后夜半(0時)就成了全世界通用的標準。但在“儒略日”的定義里,是以中午(12時)來定義一日的開始,這大概是為了方便天文學家的工作。
  過日子就是一天天數(shù)著過。如何數(shù)日子就是歷法的內(nèi)容了,這叫“紀日法”。最短的是用七日一星期來數(shù),四個星期為28天(與28宿有關(guān)?)。其次是按月來數(shù),一個月有28天、29天、30天、31天等等。在古代中國,還有“干支紀日”,用六十甲子來數(shù)日子,六十天一個周期。最長的則是“儒略日”,它沒有循環(huán)周期,從儒略歷的公元前4713年1月1日格林尼治平午(即該地民用時12時)為“0”日的開始,至次日格林尼治平午為“1”日的開始,由此順數(shù)而下,延續(xù)不斷地記下來。例如:2005年1月1日格林尼治平午,儒略日為2453372。
  
  歷法漫談2:月子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惫湃藷o事時看看月亮,從黃昏掛在西邊天上的彎彎的新月,到半個月亮的上弦月,到圓圓的滿月,再到下弦月,到清晨東邊天上的一彎殘月,還有看不見月亮的時候。這個過程是周而復始的,一個周期是29天或30天。于是古人就有了“月”的概念。象“坐月子”、“月信”等都與這個“月”有關(guān)。
  在歷法中,關(guān)于月的定義,就涉及到每月的開始、每個月有幾天、如何數(shù)月份等問題。
  遠古時,人們是以第一次見到新月為一個月的開始,稱為“胐”。今天的伊斯蘭歷法仍是以新月為每月的開始。但是,隨著古人認識的提高,就提出了“朔”的概念,即日月相合時為“朔”,而日月相對則為“望”。在中國古代,是以朔日為每月的開始。這樣,每個月就有29天或30天。
  在朔日是看不到月亮的,每個月會有一兩天看不到月亮。那么古人如何確定那一天是朔日?一是比較朔日前后能看見的殘月和新月形狀來推算。另外則是在一個地方平均幾年發(fā)生一次的日食提供了檢驗朔日的方法,日食必須發(fā)生在朔日。而平均每年都有的月食則必須發(fā)生在望日。因此,古人應該是對日月食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才有朔的概念。
  至于數(shù)月份的問題,則與“年”的定義有關(guān)。
  
  歷法漫談3:年歲
  
  俗話說“年歲不饒人”,也就是說一年一年過得很快。古人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四季的變化。夏天酷熱、冬天寒冷、春日溫煦、秋日高爽,漁獵時代的人們是深有體會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贝荷⑾拈L、秋收、冬藏,是農(nóng)耕時代的體會。這種周期性的四季變化就使古人產(chǎn)生了“年歲”的概念。
  在歷法中,需要定義一年有多少天,一年有幾個月,每年開始于何時,如何數(shù)年頭(即“紀年法”)等等。
  先說如何數(shù)年頭的問題?,F(xiàn)在的公歷是用公元紀年的,以假定的耶穌誕生之年為公元1年,今年為公元2005年。我國在數(shù)千年里,是用帝王年號來紀年的,如元封七年,萬歷十五年等。
  還有一種干支紀年法,用六十甲子來數(shù)年頭,六十年一個周期,比如今年為乙酉年。
  每年的開始必然是某月1日,而哪個月就是歷法中的“年首”問題,也就是“建正”。中國古代有“建寅”、“建子”、“建丑”等不同的定義。
  在中國古代歷法里,一歲為365天或366天,一年有12或13個月。也就是“年”和“歲”是有不同含義的。一歲的準確天數(shù)(如365.2422)在古代被稱之為“歲實”。但后來人們就將“年”和“歲”混用了。
  
  歷法漫談4:歷法的基本要素
  
  歷法就是規(guī)定年、月、日這三個基本要素,只要將年月日作出定義以及判斷或推算的方法,就是一套完整的歷法。其中,年和月的配合最為重要。
  目前常見的歷法有三類,即陽歷、陰歷、陰陽歷。
  陽歷是以一年有365天或366天來定義的,“平年”為365天,“閏年”為366天,而哪年是閏年則是由“閏法”來規(guī)定的。然后再定義一年有幾個月,每月有多少天。比如“十月歷”,一年十個月,每月36天,這樣10個月有360天,剩下的五六天用來“過新年”。
  陰歷是按月亮的圓缺來定義的,這樣一個月有29天或30天。再定義一年為12個月,這樣一年有350多天,不到360天。象伊斯蘭的歷法就是如此。
  陰陽歷則是年按陽歷之年定義、月按陰歷之月定義。比如,我國古代大部分歷法就規(guī)定:一歲為365天或366天,一年有12或13個月,每月有29天(小月)或30天(大月)。平年里一年為12個月,閏年里一年有13個月,其中一個月為“閏月”。
收藏 | 1樓 | 打賞 | 評論
樓主:成康之治 時間:2011-05-30 00:14:00
  歷法漫談5:公歷
  
  公歷是國際上通用的歷法,在研究古代年代時,一般均使用公歷來作為參照系。
  公歷中定義的每月中的天數(shù)為:1、3、5、7、8、10、12月為31日,4、6、9、11月為30日,平年時2月為28天,閏年時2月為29天。這樣平年有365日,閏年有366日。這些規(guī)定是人為的,主要是西方古代帝王們干的好事。紀日法就稱X月X日。
  公歷中的紀年法稱公元XX年,如今年為公元2005年。上溯到起點,是公元1年。再往前,是公元前1年,公元前2年等等。其中沒有公元0年的說法,這也是上世紀末爭論“新千年從哪年開始”的原因。
  有時為了方便,將“公元”二字省掉。有時為了計算,就將公元前的年代用負號表示。但有個約定,將公元前1年記為0年,公元前2年記為-1年,公元前2070年記為-2069年??梢钥闯?,將負號的年代轉(zhuǎn)換為公元前年代,數(shù)字上有1年的差別。
  在1582年10月4日以前,公歷是按儒略歷的閏法,即“四年一閏”,只要年數(shù)能被4整除就是閏年(2月有29日),否則為平年(2月只有28日)。如公元1004年的“1004”能被4整除,為閏年,該年有2月29日。而公元1006年的“1006”不能被4整除,不是閏年,只有2月28日,沒有2月29日。但對公元前的年代則一定要轉(zhuǎn)為負號年代,才能按上述規(guī)則計算。比如,將公元前1年轉(zhuǎn)為0年,“0”能被4整除,是閏年。如公元前1045年轉(zhuǎn)為-1044年,是閏年。而公元前1044年就不是閏年。
  儒略歷是公元前46年羅馬統(tǒng)治者儒略凱撒大帝制定的,按儒略歷的閏法,一年有365又1/4日(365.25日)。但公歷將儒略歷的閏法一直往前延伸到公元前任何年代。
  在1582年10月15日以后,公歷是按格里歷的閏法,除了類似儒略歷的“四年一閏”(只要年數(shù)能被4整除就是閏年,否則為平年)以外,還規(guī)定每逢整百的年數(shù),則需要能被400整除方為閏年。例如,公元1900年的“1900”雖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因此不是閏年。而2000年能被400整除,才是閏年。這樣,格里歷的閏法是400年中有97個閏年,相當于一年有365又97/400日(365.2425日)。
  注意,按公歷定義,1582年10月4日之后就是1582年10月15日。也就是沒有1582年的10月5-14日這十天。這是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干的事情。
  
  歷法漫談6:干支歷
  
  在古代中國,也有十分簡單的歷法,這就是“干支歷”。傳說伏羲造《甲歷》,可能與干支歷有些淵源。當然,學者們更多提的是“干支紀日”和“干支紀年”。
  干支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組成的。十天干為:甲0、乙1、丙2、丁3、戊4、已5、庚6、辛7、壬8、癸9,其中的數(shù)字是用于后邊作計算用用的。十二地支為:子(鼠)0、丑(牛)1、寅(虎)2、卯(兔)3、辰(龍)4、巳(蛇)5、午(馬)6、未(羊)7、申(猴)8、酉(雞)9、戌(狗)10、亥(豬)11,其中括號內(nèi)是“十二屬相”或“十二獸”,傳說黃帝為讓人們記住十二地支,就用十二獸來幫助記憶,而數(shù)字也是為了計算而給的編號。
  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進行配對,就可排出60個不同的組合,稱為“六十甲子”,其順序為:, 0, 1, 2, 3, 4, 5, 6, 7, 8, 9
  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已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已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已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已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已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為了計算方便,常使用數(shù)字編號,取甲子為0,乙丑為1…癸酉為9,甲戍為10…壬戍58,癸亥59。
  在干支歷中,最主要的是干支紀年和干支紀日。是從某甲子年或某甲子日開始,按六十甲子往下數(shù),過六十年或六十日后就又從甲子開始。
  而每年十二個月和每日十二時辰,它們的地支均是固定的。但它們的天干則分別與年干和日干有關(guān),具體的對應方法以后再談。比如,今年春節(jié)的凌晨子時,公歷2005年2月9日0時,相應的干支歷記為:乙酉年戊寅月甲子日甲子時。干支歷其實就是民間的“八字”或“四柱”。
  
  歷法漫談7:公歷轉(zhuǎn)換為干支歷
  
  先看年干支的計算。在y年,如2005年則是y=2005;而公元前的年代要轉(zhuǎn)為負號年代,如公元前2070年則為y=-2069。計算a值:a=y-4;再計算gz值:gz=a-[a/60]*60,其中[ ]表明是取整運算,如[8.75]=8。如果gz值為負,則gz=gz+60,使其為正值。這個gz值就是前面六十甲子的編號。例如,對2005年,y=2005,a=2001,a/60=33.35,[a/60]=33,gz=21,而21就是乙酉,說明2005年是乙酉年。對公元前2070年,y= -2069,a= -2073,a/60= -34.55,[a/60]= -34,gz= -33,gz= -33+60=27,則前2070年為辛卯年。
  也可以從a值分別計算年天干或年地支。天干值為:g=a-[a/10]*10,若g是負數(shù)則g=g+10。地支值為:z=a-[a/12]*12,若z是負數(shù)則z=z+12。例如,公元前2070年,a= -2073,g = -3,g=7,z= -9,z=3。g值為7對應天干的“辛”,z值為3對應地支的“卯”,因此前2070年為辛卯年。
  再看日干支的計算,主要是先將公歷日期轉(zhuǎn)換為儒略日,再由儒略日來計算日干支。因為儒略日是以正午開始新的一天,我們不妨約定某日的儒略日是對應于該日正午的。而計算儒略日的方法有很多種,這里只選一種適于編程的方法(括號內(nèi)的是舉例):
  1)對于y年m月d日。(如2005年2月9日12時,則y = 2005,m = 2,d=9)
  2)如果是1月和2月(m=1和m=2)則:m=m+12,y=y-1。(因m=2,則m=14,y=2004)
  3)計算a值:a=[30.6001*(m+1)] 。(a=[30.6001*(14+1)]=[459.0015]=459)
  4)計算b值:在1582年10月4日以前(含),b=0;在1582年10月15日以后(含),b=2-[y/100]+[y/400]。(因在1582年之后,b=2-[2004/100]+[2004/400]=2-20+5= -13)
  5)計算c值:如果y=0,c=[365.25*y]-694025。(因y>0,c=[365.25*2004]-694025=731961-694025=37936)
  6)計算約化儒略日mjd值(以1900年1月0.5日起算的天數(shù)):mjd=a+b+c+d。(mjd=459-13+37936+9=38391)
  7)計算儒略日jd值: jd=mjd+2415020。(jd=38391+2415020=2453411)
  從舉例來看,2005年2月9日12時的儒略日為2453411,或略去12時而稱2005年2月9日的儒略日為2453411。在計算儒略日時,對于公元前的年代,同樣要注意先將其轉(zhuǎn)為負號年代。
  而將儒略日轉(zhuǎn)換為日干支就非常簡單了。對于儒略日jd值,計算ad值:ad=jd-11;再計算gz值:gz=ad-[ad/60]*60,這就是干支編號。例如儒略日為2453411,則ad=2453400,gz=0,對應干支為甲子,表明該日為甲子日。也可以從ad值分別計算日天干或日地支。天干值為:g=ad-[ad/10]*10,地支值為:z=ad-[ad/12]*12。
  順便提一句,用儒略日來計算星期幾也很容易。對于儒略日jd值,計算ax值,ax=jd+1;再計算xq值:xq=ax-[ax/7]*7,xq值為0時是星期日,其余的值是幾就是星期幾。如2005年2月9日的儒略日為2453411,ax=2453412,xq=3,則該日為星期三。
收藏 | 2樓 | 打賞 | 評論
樓主:成康之治 時間:2011-05-30 00:17:00
  歷法漫談8:節(jié)氣
  
  在遠古時期,人們體會著一年四季的變化,也發(fā)現(xiàn)不同的季節(jié)有不同的天象。最簡單的是,冬季太陽很低,而天短;夏季太陽很高,而天長;春秋兩季則居中,日夜長度相等。
  單從午間太陽影子的長度,就可判斷四季,這就有了成語“立竿見影”。古人在地上栽個竿子,每天在午時(即太陽影子落在南北線上)觀測一下影子的長度,做個記號。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在冬季的某日,影子最長,這天被稱為“冬至”或“日南至”;而在夏季的某日,影子最短,這天被稱為“夏至”或“日北至”。而在春秋兩季各有一日,日出或日落時太陽影子落在東西線上,這就是“春分”和“秋分”。
  順便說一下,古人如何確定南北線(子午線)和東西線(卯酉線)。只要將竿子立直了(松手掉個石頭就知道竿子直不直),在白天認真盯著竿子的影子,隨著太陽的運動,影子先逐漸變短,然后再逐漸變長。由此確定出影子最短的一點,這就是“北點”,其時對應于“正午”。而竿子插地點為“南點”,兩點的連線就是南北線。而日出時的影子為“西點”,日落時影子為“東點”,兩點的連線為東西線。
  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分別是四季的中點,這應該是人們最早知道的四個節(jié)氣。西方人大概到今天也只知道這四個。而我們的古人還要尋找四季的起點,即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這“四立”,這就需要天上的星空來幫助了。
  有了這八個節(jié)氣,四季應該是可以定下來了。然而,一年有十二個月,如何把八個節(jié)氣排到12個月就成了問題。于是古人又把節(jié)氣擴大到二十四節(jié)氣,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后來,又將其擴展為七十二候。這也是“氣候”這個詞的來歷。
  
  歷法漫談9:農(nóng)歷
  
  我國現(xiàn)行農(nóng)歷的定義是:定朔、定氣、建寅、無中氣置閏。
  “定朔”是指“朔”的時刻由太陽的黃經(jīng)和月亮的黃經(jīng)相等來定義。朔日就是當月的初一。
  “定氣”是根據(jù)太陽的黃經(jīng)來定義二十四節(jié)氣的時刻:春分為太陽黃經(jīng)0度,每隔15度為一個節(jié)氣。例如,夏至為太陽黃經(jīng)90度,秋分為180度,冬至為270度;立春為315度,立夏為45度,立秋為135度,立冬為225度,等等。
  二十四節(jié)氣實際上分為“節(jié)”和“氣”,“氣”又叫“中氣”。農(nóng)歷的月份與中氣有固定的關(guān)系。含有冬至的為子月,有大寒的為丑月,雨水為寅月,春分為卯月,谷雨為辰月,小滿為巳月,夏至為午月,大暑為未月,處暑為申月,秋分為酉月,霜降為戌月,小雪為亥月。
  農(nóng)歷“建寅”是指以寅月為正月,卯月為二月,依此類推,子月為十一月,丑月為十二月。而“無中氣置閏”是指若農(nóng)歷某月里不含任何中氣,則為閏月,名稱為前一個月加“閏”字。例如某年八月(含秋分的酉月)后的一個月里不含中氣“霜降”,則為閏月,稱“閏八月”;再后的一個月里有中氣“霜降”,方為“九月”。
  依據(jù)農(nóng)歷的規(guī)則,只要知道各年里朔和中氣的時刻,就可排出當年的公歷和農(nóng)歷的對照表來。然而,由于日月運動的不規(guī)則性,特別是月亮的運動更為復雜。因此,朔與節(jié)氣的時刻均需要由天文學計算來給出。在國際上,以前對日月運動是使用理論公式計算;從1984年起,各國使用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和海軍天文臺計算的DE200/LE200星歷表(1960-2025AD)來計算,我國歷法的權(quán)威單位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就以此編制年歷。以后,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又計算出了DE404/406星歷表(3000BC—3000AD),時間跨度為6000年。(這些表見http://ssd.jpl./eph_info.html)最近,瑞士人又將其擴展到5400BC-5400AD,稱為“瑞士星歷表”(見http://www./swisseph/),時間跨度為10800年,可以真正算出“萬年歷”了。
  當然,從這些星歷表來計算出朔和節(jié)氣的時刻是需要一些專業(yè)知識和編程能力的。而最簡單的是利用現(xiàn)成的朔和節(jié)氣的表格,比如張培瑜的《三千五百年歷日天象》等工具書。本客就用依據(jù)“瑞士星歷表”而計算出來的表。
收藏 | 3樓 | 打賞 | 評論
樓主:成康之治 時間:2011-05-30 00:18:00
  歷法漫談10:干支紀月
  
  前面講過如何將公歷的年和日轉(zhuǎn)換為年干支和日干支,現(xiàn)在說說如何確定月干支和時干支。
  先說時干支。古人將一日分為十二時辰,23-1時為子時,1-3時為丑時,3-5時為寅時…,11-13時為午時…,21-23時為亥時。因此時辰的地支是固定的,其天干則與日的天干有關(guān)。因為干支有60個,一日有12時辰,這樣六十甲子就可排出5日的時辰來。時干支的起點就是“甲日子時”,其時為甲子時;甲日丑時為乙丑時,依此類推。到第二天“乙日子時”為丙子時,等等。五天將六十甲子排完,就又開始了新的一輪。到第六天子時,是“己日子時”,又是甲子時。為了方便,可以使用如下的對照表,第一行為日干,第一列為時支。
  日,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子, 甲子,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丑, 乙丑,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寅,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卯,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辰,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巳,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午,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未,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申,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酉,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戌,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亥,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而確定月干支與時干支是相似的方法,因為月的地支也是固定的,故其天干就與年干相關(guān)。五年排一輪月干支,見如下的對照表,第一行為年干,第一列為月支。
  年干,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正月,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二月,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三月,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四月,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五月,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六月,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七月,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八月,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九月,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十月,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冬月,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甲子
  臘月,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乙丑
  其實,古代人提出“干支歷”時,應該用的是“建子”,即以子月為一年的開始。因為從上表可以看出,在甲子年時,寅月的干支為丙寅,往前推兩個月為子月,其月干支為甲子。若按“建寅”,即以寅月為一年的開始,則兩個月前的子月是屬于前一年的,即癸亥年。但若是“建子”,則寅月前的子月仍屬甲子年,這就是甲子年甲子月。如果還是甲子日,則子時所對應的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這應該是“干支歷”的起點。
  需要注意的是,在干支紀月時,是不考慮閏月的。遇上閏月怎么辦,沒人說過。也許可以用前月的干支再加上“閏”字。例如,某年八月是辛酉月,之后有閏八月,可稱為“閏辛酉月”,再后的九月繼續(xù)為壬戍月。
  還有個辦法,就是使用純陽歷的方法,定義寅月開始于立春,卯月開始于驚蟄,等等。這就是北宋沈括提議的,清末太平天國實行過的,而最近章潛五教授鼓吹“春節(jié)定于立春”的歷法。然而,這種歷法雖然避開了閏月的問題,卻也把月亮的“陰晴圓缺”給丟掉了。
  
  歷法漫談11:古代歷法
  
  現(xiàn)代農(nóng)歷是與我國古代歷法一脈相承的。作為歷法的定義,主要有朔和節(jié)氣的計算、建正和置閏法等。
  在朔和節(jié)氣方面,中古以來直到現(xiàn)代使用“定朔”和“定氣”,其方法已在前面說過。而在上古時期,則用的是“平朔”和“平氣”。所謂“平朔”,是指知道朔望月的天數(shù),即一個陰歷月的天數(shù),如29.5306日,從某一個朔時開始,每隔29.5306日為一個朔,從而排出一系列的朔日來。所謂“平氣”,是指知道回歸年的天數(shù),即一個陽歷年有多少天,也即“歲實”,如365.2422日,將其等分為24份,每份為365.2422÷24=15.218425日,從某個冬至開始,每15.218425日為一個節(jié)氣,從而排出24節(jié)氣的日期來。當然,利用“平朔”或“平氣”的方法,就需要知道第一個朔是在什么時刻,或第一個冬至是在什么時刻,這就必須通過實際的天文觀測來確定了。這也與所謂的歷法“上元”有關(guān)系。
  “建正”是指每年開始于那個月。古代有“建子”、“建丑”和“建寅”等不同的方法,分別是以子月、丑月和寅月為一年之始。
  “置閏法”是指如何設(shè)置閏月,比如“無中氣置閏”。在上古時期,還有“年末置閏”,即在閏年時,將閏月放置在年末,稱為“十三月”。而閏年的確定,有“三年一閏”、“五年二閏”、“十九年七閏”等方法。
  因此,要了解某個古代歷法的情況,只要能夠知道上述的有關(guān)信息,就可以排出相關(guān)的歷譜來,并可以給出古代歷譜與公歷的對應關(guān)系。
收藏 | 4樓 | 打賞 | 評論
樓主:成康之治 時間:2011-05-30 00:19:00
  歷法漫談12:四分歷
  
  在上古時期,一直流傳著“古六歷”的說法,即《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和《魯歷》。這些歷法都屬于“四分歷”的系統(tǒng)。
  “四分歷”的基本數(shù)據(jù)為:回歸年為365又1/4日(365.25日,這與西方儒略歷的參數(shù)是一樣的),設(shè)置閏年的方法為“19年7閏”。根據(jù)這兩個數(shù)據(jù),就可推出朔望月的長度為29又499/940日(29.53085日,=365.25×19÷(19×12+7))。再依據(jù)前述的“平朔”和“平氣”的方法,就可推算出歷譜來。
  在“四分歷”系統(tǒng)中,19年為一“章”,共235個月(=19×12+7),各章中所對應的年月所含日數(shù)都是相同的,但不是整數(shù),這是因為有1/4(即“四分”)的問題。如此,“四章”76年(=4×19)為一“蔀”,則不同“蔀”中相應的年月日就全同了。但對應的日干支并不相同,為此則需要“二十蔀”1520年,叫做“一紀”,則不同紀中相應的日干支就一樣了。但相應的年干支還不相同,就需要“三紀”4560年,叫“一元”,如此則相應的年月日干支和日數(shù)就全同了。這就是“一元復始”的來歷?!耙辉庇?0“蔀”,因此常稱某“蔀”的第一年的干支為“蔀首”,如“甲子蔀首”等。而一元有3紀,分別稱為“天紀”、“地紀”、“人紀”。
  然而,“四分歷”的參數(shù)是有誤差的。如回歸年長度(365.25日)與現(xiàn)代值365.24220相差11分14秒,則每過128年節(jié)氣將差一日。而朔望月長度(29.53085日)與現(xiàn)代值29.53059相差22.5秒,則每過310年朔或望將差一日。如果真是過了“一元”4560年,則陽歷的日子(如節(jié)氣)將相差35.6日,陰歷的日子(如朔望)相差14.7日,人們就看到節(jié)氣差一個多月,而朔成了望、望成了朔。其實古人早就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春秋保乾圖》曰:“三百年斗歷改憲。”說明古人差不多三百年就需要改一次歷法。
  因此,各個古代的四分歷,都是在發(fā)現(xiàn)歷法“失天”后,重新設(shè)定歷法的起點以“合天”。古六歷之間的差別實際是根據(jù)觀測來調(diào)整歷法的起點,這樣就出現(xiàn)了不同的“上元”。據(jù)《開元占經(jīng)》卷一百四載,古六歷上元年距唐玄宗開元二年甲寅(714AD)的紀年數(shù)分別為:《黃帝歷》上元辛卯以來2760863年——其第606元天紀甲子蔀首距開元二年為2063年,即公元前1350年;《顓頊歷》上元乙卯以來2761019年——其第606元天紀己巳蔀首距開元二年為2219年,即公元前1506年;《夏歷》上元乙丑以來2760589年——其第606元天紀甲子蔀首距開元二年為1789年,即公元前1076年;《殷歷》上元甲寅以來2761080年——其第606元天紀甲子蔀首距開元二年為2280年,即公元前1567年;《周歷》上元丁巳以來2761137年——其第606元天紀甲子蔀首距開元二年為2337年,即公元前1624年;《魯歷》上元庚子以來2761334年——其第606元天紀甲子蔀首距開元二年為2534年,即公元前1821年,亦即公元前301年為地紀甲子蔀首。
  只要知道歷法的起點,以及“建正”和“置閏”等問題,就可以排歷譜了。更詳細的請看七秩齡童等在“先秦網(wǎng)”和“國學網(wǎng)”上的系列帖子,或參看劉洪濤的《古代歷法計算法》(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歷法漫談13:十九年七閏
  
  如果是使用“無中氣置閏法”,只要排一排節(jié)氣和朔日就能夠確定閏月。在使用“定朔”和“定氣”的情況下(如農(nóng)歷),根本就不用關(guān)心“多少年一閏”的問題。但在上古時期,人們將“十九年七閏”作為非常重要的歷法規(guī)則,例如“古六歷”就是如此。但到中古以后,就逐漸放棄了這個規(guī)則。
  上古時期,還有的歷法是采用“年末置閏”,將閏月作為“十三月”。而這就需要確定哪一年為閏年。在“十九年七閏”的規(guī)則下,一般將閏月安排在第3、5、8、11、14、16、19年,其中相隔的年數(shù)分別為3、2、3、3、3、2、3年。當然還可以使用其他的安排方法。
  一般認為“十九年七閏”的規(guī)則是到春秋時才確立的。然而,《史記》等史書記載:“黃帝得寶鼎宛朐,問于鬼臾區(qū)。區(qū)對曰:‘帝得寶鼎神策,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谑屈S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黃帝仙登于天?!边@段話是說,黃帝得寶鼎之年,冬至是在朔日,他們經(jīng)過推算知道:過19年后又出現(xiàn)冬至在朔日的情況,推算20次,共380年(=19×20)。而這就說明黃帝時已經(jīng)知道“十九年七閏”的規(guī)律了,否則就不會有相隔19年的兩次“朔旦冬至”。
  
  歷法漫談14:“推步”與“觀象”
  
  “歷法”就是推算“歷”的方法,當然也包括歷法參數(shù)和起點等。在古代,歷法又被稱為“推步授時”,即利用一定的方法來推算年月日。官方依據(jù)歷法推算出年歷,并向百姓進行頒布,讓人們知道“今夕是何年”。
  應該說,每一部歷法的推算方法是簡單的,但歷法的好壞就與其參數(shù)和起點很有關(guān)系了。而歷法參數(shù)和起點則需要天文觀測來確定。而且在古代中國,非常講究歷法與天象的合拍,特別是日月星“三光”要和歷法的年月日是一致的,這就是所謂的“合天”。如果歷法與天象不一致,就是“失天”,比如初一看到了月亮等等,就需要改歷。又,每逢改朝換代之時,新的帝王認為自己是“奉天承運”,更是要改歷。這就是古代中國有近百部歷法的原因。
  所以,創(chuàng)立新歷法需要進行天文觀測,檢驗歷法的好壞也需要靠天文觀測。古代稱天文觀測為“觀象”。這樣,“推步”與“觀象”就有了緊密的聯(lián)系。
  由于中國古代歷法具有“合天”的特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確定年代的辦法。因為現(xiàn)代天文學可以給出從公元前5400年到公元5400年這10800年中任何時刻的精確天象來,如此,即使沒有足夠的歷法資料,利用少量的歷日信息并與當時的天象進行比較就有可能確定其年代。
  比如,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占重要地位的“金文歷譜”,就是利用“王年、月份、月相和日干支”四要素來推定年代。又例如,假如干支歷開始于“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并且是朔日,則有公元423年12月19日、公元前4977年1月18日、以及公元前7137年1月18日和公元前8217年2月17日等日期。
收藏 | 5樓 | 打賞 | 評論
樓主:成康之治 時間:2011-05-30 00:20:00
  歷法漫談15:“觀象授時”
  
  關(guān)于歷法的問題,大致也就是這些了,剩下的只是一些細節(jié)。然而,歷法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也有其起源問題,或是“源頭”。這就是歷法出現(xiàn)之前的“觀象授時”階段。古代人極為重視日月星“三光”,就是因為用日月星可以“授時”,也就是用以確定年月日。
  正如開頭講的那樣,根據(jù)月亮的“陰晴圓缺”可以確定“月”和月中的“日”。即使有了歷法之后,月相也仍然用于紀日法的輔助參考?,F(xiàn)在已知西周有60多個“王年、月份、月相和日干支”四要素俱全的金文記載,如《九年衛(wèi)鼎》“惟九年正月既死霸庚辰”。
  金文中常見記錄月相的名詞有:初吉、胐、既生霸、既旁生霸、既望、既死霸、旁死霸。這些名詞究竟對應哪幾天還是正在研究的問題。大概有三類觀點,1)定點說:董作賓先生創(chuàng)為定點月相說,以為一個月只有月初(朔,或死霸、初吉)及月中(望或既生霸)兩個定點,這個定點只有兩天的游移,各稱旁死霸及旁生霸;2)四分說:王國維先生創(chuàng)為四分月相說,以為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各指一個月由月初到月尾的四分之一;3)二系說:由“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創(chuàng)。由于對月相名詞的解釋不同,便出現(xiàn)了很多版本的西周金文歷譜。
  古人最關(guān)心的是如何確定年和季節(jié)的問題,這對進入農(nóng)業(yè)社會的古人更為重要,因為“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確定季節(jié)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種,大致有四類:用物候、用太陽、用星辰、用月亮加星辰。
  大概古人最早是用物候來判斷季節(jié)的,例如觀察草木的榮枯。這方面發(fā)展的頂點就是后來的每隔5天多的“七十二候”,表示一年中物候和氣候的一般變化情況。七十二候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生物物候,其中有動物的,如鴻雁來、寒蟬鳴、蚯蚓出等;也有植物的,如桃始華、萍始生、禾乃登等。另一類是非生物候,如水始冰、雷乃發(fā)聲、土潤溽暑等。內(nèi)容非常廣泛。但是其中也有觀察錯誤、不合乎科學事實的情況,如鷹為鳩、雀入大水為蛤等。七十二候的起源甚早,在《逸周書》中已告完全確立。對農(nóng)事活動曾起過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候的時間單位較小而氣候的年際及地區(qū)差別很大,故難以廣泛應用。
  用太陽判斷季節(jié)的方法,就是前面提到的“立竿測影”,可以確定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等節(jié)氣,可以測定回歸年(“歲實”)的長度,等等。
  
  歷法漫談16:“參歷”與“火歷”
  
  用“立竿測影”的辦法可以測定四季,但需要觀測者的經(jīng)驗和時間,因而在遠古時往往是“官方”的任務。還有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太陽出沒的方位,春分秋分時太陽出沒于正東和正西方,夏至時太陽出沒于東北和西北方,冬至時則是東南和西南方。考古發(fā)現(xiàn)的“八角星紋”可能就來源于太陽在四季中出沒的方位,并可能是八卦的起源。
  黃昏時仰望天空,不同的季節(jié)會看到不一樣的星空,因此利用所看到的星空就可以確定季節(jié)。比如在黃昏時看到的星空,有的星星正在西落(“昏沒”或“偕日沒”)、有的星星恰在正南方(“昏中”)、還有的星星剛剛東升(“昏升”);同樣,在黎明時看到的星空,有“晨沒”的星、有“晨中”的星、也有“晨升”或“偕日升”的星。
  這種使用星空來確定季節(jié)的方法是世界性的。在大洋州、美洲和非洲的土著中,常常使用昴宿、畢宿、參宿或天狼星來確定新的一年的開始。例如,古埃及就以天狼星的偕日升作為新年。在我國遠古時期,應該是萬年以前的漁獵時代,就是用參宿(“三星”)來確定季節(jié)的,也可強名之為“參歷”。昴、畢、參宿均屬四象中的“西方白虎”,而天狼星也與之相距很近。在世界范圍使用“白虎”星宿來確定新年或季節(jié),表明這種文化的源頭是同一的,應該是在末次冰期時傳播到全世界的。
  在參歷之后,我國遠古的人們又有了“火歷”(火歷的概念是龐樸在80年代提出的),即以心宿的“大火”星來確定季節(jié),遠古時設(shè)專門的官員“火正”來做此事?!对娊?jīng)》講:“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也就是在七月的黃昏時看到大心星在西南方落下,就應該準備冬衣了,因為兩個月后就需要穿厚衣服了。心宿屬于四象中的“東方蒼龍”,常見的“二龍戲珠”的“珠”就是大火星,少數(shù)民族的“火把節(jié)”也與大火星的“南中”有關(guān)。
  據(jù)《左傳?昭公》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反映了商人用“大火”、唐人用“三星”的歷史。
  因為有歲差的影響,在不同年代(如差上百年到上千年)的同一季節(jié)所看到的“昏中”星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所謂的“歲自為歲、天自為天”。比如,今天的“大火南中”是在公歷7月(農(nóng)歷6月),而在約1萬年前 “大火南中”是在2月(農(nóng)歷正月)。因此,利用歲差效應也可粗略地確定年代。象前面《左傳》的記載被稱為“參商不相見”(見杜甫、高適、侯方域等詩),即三星與大火星,此出彼落,從不相見。根據(jù)計算,“參商不相見”的年代是在公元前7200年以前。
收藏 | 6樓 | 打賞 | 評論
樓主:成康之治 時間:2011-05-30 00:21:00
  歷法漫談17:二十八宿
  
  太陽在星空中的運行軌跡叫黃道,每年太陽沿黃道轉(zhuǎn)一圈。二十四節(jié)氣就是將黃道均分為二十四份。因此,只要知道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即“日躔點”,就能確定當時是處在什么季節(jié)。然而由于陽光太強,太陽附近的星空是無法直接看到的,因而只能靠間接的方法來判定太陽位置。前面提到的觀測“偕日生”、“偕日沒”、“昏中”、“晨中”等星就是一種方法。
  再者就是使用月亮。在滿月時(“望日”),月亮與太陽正好是相對的(“相沖”),只要看到滿月在什么星宿附近,太陽就位于再過180度的星宿那邊,就可以確定季節(jié)了。然而,一年只有十二三個望日,顯然不夠用,就希望可以用每天的月亮來測定。比如,上弦月和下弦月時太陽和月亮相差90度,亦可根據(jù)月亮所在星宿來判定太陽所在的星宿。
  月亮在星空中的運行軌跡叫“白道”,運行一周為27.32日。于是古人就在星空中設(shè)定了二十八宿,使得每天“月躔一宿”。宿數(shù)取28而不是27,應該是考慮宿數(shù)是4的倍數(shù),使得月亮與太陽成180度或90度時,太陽和月亮都處在宿中。
  二十八宿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由于“西方白虎”的昴畢參3宿和“東方蒼龍”的角亢氐房心尾6宿均是很早就用于“觀象授時”了,因而進入二十八宿是很自然的。而其他的各宿是在創(chuàng)立二十八宿體系時加入的,以保證28宿均勻地分布在黃道和赤道附近,并且是兩兩相對。根據(jù)這些特點,可以確定二十八宿體系的建立年代為約公元前5800年左右。
  但是,由于歲差效應的影響,二十八宿就逐漸變得不那么均勻了,有的宿間距離拉的很開,而另外有的宿卻靠得很近。這樣,僅靠目測來“授時”就有問題了,就需要依靠象“渾天儀”這樣的儀器了,據(jù)說是顓頊發(fā)明了渾天儀。
  
  歷法漫談18:“斗綱建月”
  
  《公羊傳昭公十七年》曰:“大辰者何?大火也。大火為大辰,伐為大辰,北辰亦為大辰”。這就是說,古人不但觀測參宿(伐)和心宿(大火)來確定季節(jié),還使用北斗(北辰)來定季節(jié)。
  北斗七星繞北極旋轉(zhuǎn)就象一個鐘表的表針一樣,每天轉(zhuǎn)一圈,不過是逆時針轉(zhuǎn)動,而且轉(zhuǎn)一圈的時間要比24小時短上近4分鐘。這樣一年365天,北斗要轉(zhuǎn)上366圈。古人就把北極這塊“鐘表”標上了十二時辰,即斗柄北指(下指)為子、南指(上指)為午、東指為卯、西指為酉等等。
  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時間,北斗七星在北方天空的位置也不同,所以根據(jù)北斗七星的所在位置可以判定季節(jié)?!尔i冠子》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古人發(fā)現(xiàn),在冬天黃昏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北方,故稱該月為“子月”,如果歷法是以子月為一年的開始就叫“建子”。而春天黃昏時,斗柄正指向東方,稱該月為“卯月”。
  而且,古人也發(fā)現(xiàn)北斗是和二十八宿一起旋轉(zhuǎn)的,只要看到北斗轉(zhuǎn)的位置就可推知二十八宿的位置。如此,古人就將整個星空分成十二塊(以和十二月相應),就像從北極下刀切成的12塊西瓜瓣一樣,分別取名為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這種劃分方法相傳是由黃帝確立的,叫做“十二次”。比如在東周時期,子月時太陽在星紀(斗牛),寅月時太陽在娵訾(室壁),巳月時在實沈(觜參),戍月時在大火(房心)等。當然,由于歲差的影響,不同時代十二次與節(jié)氣月份是有著不同的對應關(guān)系。
  “天上的群星參北斗”。由于北斗牽連著十二次、二十八宿以及節(jié)氣月份等,因此,《史記天官書》說:“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方。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jié)度,定諸紀,皆系于斗?!惫糯弁蹙蛯⒂^測北斗作為極為重要的政治任務,故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睍唬骸霸阼^玉衡,以齊七政”。這里的“璇璣玉衡”就是專門用于觀測北斗旋轉(zhuǎn)方位的儀器(當然,大名鼎鼎的夏鼐是反對這種說法的),儀器中心就是瞄準北天極,古稱“天心”。
收藏 | 7樓 | 打賞 | 評論
樓主:成康之治 時間:2011-05-30 00:22:00
  歷法漫談19:“歲星”與“太歲”
  
  古人把木星叫做“歲星”,因為木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11.86年,差不多每年在星空中走一“次”。比如某年木星在“鶉火”,稱為“歲在鶉火”,則下一年則是“歲在鶉尾”。這和十二次與節(jié)氣月份的順序是一樣的。因為太陽是順著二十八宿運動,這樣節(jié)氣和月份也相當于順著二十八宿的順序,木星的運動也是順著二十八宿運動。而如果十二次是按月份來劃分,則也是順著二十八宿的。但是,有人認為還有“十二辰”,和十二次的順序是逆著的,這恐怕是戰(zhàn)國時甘德對十二次理解錯誤而提出的“十二辰”。
  但由于木星的周期并不正好是12年,而且有逆行的運動。于是人們就就假設(shè)一個均勻運動的天體,叫“太歲”,也叫“太陰”,每年走一“次”,12年在星空中走一圈。這樣木星和太歲均是順著十二次運動,只是木星運動不均勻,而太歲的運動是均勻的。其實,太歲就是按年的地支順序,只不過取了一些特殊的名字。
  《爾雅》稱:“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歲陽。
  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zhí)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xié)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
  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歲名。
  月在甲曰畢,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厲,在己曰則,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終,在癸曰極。──月陽。
  正月為陬,二月為如,三月為寎,四月為余,五月為皋,六月為且,七月為相,八月為壯,九月為玄,十月為陽,十一月為辜,十二月為涂。──月名?!?br>  由此可知,太歲不但有年地支的特殊名稱,而且有年天干的特殊名稱。同時,月的干支也有自己的特殊稱呼。如《離騷》說:“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攝提”是寅年,“孟陬”是孟春正月,“庚寅”是日干支,說明屈原生于寅年寅月庚寅日。如此看來,古人使用這些特殊稱呼,大概是為了與日干支進行區(qū)分。但在東漢以后就不再使用年月干支的特殊說法,而與日的干支一樣使用“六十甲子”了。
  
  歷法漫談20:天文年代學
  
  前面講了歷法及其相聯(lián)系的有關(guān)天象,這種密切聯(lián)系就使得人們有可能利用歷史上的有關(guān)天象來確定年代?;谔煳默F(xiàn)象和天體運動的規(guī)律,通過數(shù)學計算可以相當準確地確定出天象發(fā)生的日期。如果一個歷史事件與某些天象相聯(lián)系,就有可能通過這樣的回推天象方法來確認該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日期,這種方法就被稱為天文年代學。
  例如,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預言了一次日食的發(fā)生,從而制止了米底王國和呂底亞王國的交戰(zhàn)。通過回推天象的方法可以確認,這次日食發(fā)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
  而據(jù)蘇格蘭歷史記載,當時,挪威國王哈康四世率領(lǐng)大批船隊渡海準備去懲罰蘇格蘭國王。他們在中途的奧克尼群島(Orkney Islands)停留時,天上的太陽變成了細亮環(huán)。19世紀初的英國物理學家布儒斯特(D. Brewster)據(jù)此確認,這是發(fā)生在公元1263年8月5日的日環(huán)食。
  天文年代學的學科名稱始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但實際上很早就有人做類似的工作了。例如,我國西漢末的劉歆和唐朝的一行。在天文年代學中經(jīng)常使用的天象有日月食、朔望、行星、彗星和恒星等。但由于天象的周期性,要用天象來確定年代,往往需要結(jié)合其他文獻和考古學的年代資料。也就是說,用其他方法來確定大致的年代范圍,再用天象來定具體的年份。
  歷法漫談21:天狼星周期
  古埃及把尼羅河開始泛濫和天狼星偕日同升的那一天作為新年開始,這樣的事情是每年都發(fā)生一次,是一個回歸年(太陽年)的長度。但古埃及的歷法是一年365天,差不多是每4年相差一日,720年差半年,1460年差一年,這樣1460年就叫“天狼星周期”。文獻上講,在公元139到142年間發(fā)生過天狼星偕日升的現(xiàn)象,人們認為這時其歷法起點與偕日升為同一天。如此上推兩個天狼星周期,則歷法起點分別為公元前1313年和公元前2769年。
  如果有天狼星與日偕升的記錄,而且注明了是幾月幾日。因為天狼星偕日升的日期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并與其記錄的月日比較,確定出相差幾天。例如提早了335天,按4年差1天計算,表明與天狼星周期的起點(如公元前2769年)相差了1340年(=335×4),即為公元前1429年。目前已知古埃及有兩條天狼星與日偕升的記錄,史料記載的一條被確定為公元前1872或1830等三個年份,埃伯斯紙草記錄的另一條被確定為公元前1525年等三個年份。不同年份是因為假定不同的觀測地點,故看到天狼星偕日升的日期是不相同的,日期差1天就相當于4年。
  孫小淳曾如此評價說:“用天狼星偕日出定年代的方法是基于一個非常根本的假設(shè)之上,就是古埃及的民用太陽歷從未有過調(diào)整。……古埃及民用歷明明分一年為三季,為尼羅河泛濫期、冬季和夏季,如果不作置閏的調(diào)整,那歷法上的三季很少是和實際季節(jié)符合的,……嚴格說來,只有天狼星周期1460年起始的那一年季節(jié)才真正地名副其實,這對注重農(nóng)業(yè)的古埃及人來說同樣也是很奇怪的。然而,埃及的年代學正是建立在這種不變的民用太陽歷的假設(shè)之上。自從1904年德國學者梅耶爾提出這種假設(shè)之后,埃及年代學的大廈就逐步建立起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強有力的證據(jù)推翻這種假設(shè),于是假設(shè)竟成為公理一般;而如果沒有這個假設(shè),就無從談埃及的天文年代學?!?br>
收藏 | 8樓 | 打賞 | 評論
樓主:成康之治 時間:2011-05-30 00:27:00
  歷法漫談22:金星泥版
  
  對于兩河流域的年代學,公元2世紀的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在其著作中給出從公元前747年到公元前323年之間的30個王的年表。對前747年以前的年代,人們根據(jù)古巴比倫記載的一次日食,確定其為公元前763年6月15日,如此建立了公元前1000年以后的各王年。
  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批帶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寫作年代為公元前7世紀(相對于春秋時期),其中一塊記載著8年的金星運行情況,文字中提到了一個古王。在數(shù)十年里,許多天文學家計算了這8年金星記錄所對應的年代,有公元前1920、1702、1646和1582年等。著名的漢穆拉比是在此前146年,由此形成了巴比倫年代學的三個系統(tǒng):高年代系統(tǒng)取漢穆拉比元年為前1848年、中年代系統(tǒng)為前1792年、低年代系統(tǒng)為前1728年。三個年代系統(tǒng)各有自己的證據(jù),但多數(shù)人取中年代系統(tǒng)。
  從漢穆拉比上溯,根據(jù)古王年表可以推到公元前2700年。再往前,則是每王在位140年到1200年不等,甚至有8王共治24200年的說法。
  
  歷法漫談23:夏商周斷代
  
  在司馬遷給出的年表中,有年代的最早到公元前841年。對于這之前的歷史年代,二十世紀末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應該說是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雖然該工程給出的年代還不能算是定論,但與古巴比倫年代學等比起來,所得到的成果還是很不錯的。
  在這個工程里,有一些天文年代學的例子。例如,劉次沅等觀測“天再旦”的現(xiàn)象,還有陳久金的“金文歷譜”、江曉原的“武王伐紂”、張培瑜的“甲骨文月食”以及李勇的“帝辛周祭”等。這些基本上是利用天象回推和干支回推的方法來確定年代,絕大多數(shù)均有多個年代的選擇,這就需要結(jié)合其他的材料來限定年代范圍。而象“仲康日食”、夏禹的“五星連珠”就只能給出幾個候選年代了。
  然而,在用天文歷法研究中國古代年代時,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會用到一個假設(shè),即紀日干支的連續(xù)性。這是假定在數(shù)千年的時間里,用六十甲子來標記日子的方法從未中斷,也沒有調(diào)整過。對于春秋以來,紀日干支確實是連續(xù)不斷的,但在春秋以前則只能是假定了。
  縱觀有關(guān)天文歷法的工作,大致可以分為幾類:一是復原古歷法,按古人的推算來確定當時的年月日或有關(guān)天象;二是用現(xiàn)代的天象回推來確定古歷法的準確度或是確定年代;三是用干支紀日來推定古代歷法的設(shè)定或確定年代。這些方法很早就已經(jīng)存在了,但今天人們還在使用,只是面對的問題有所不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