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火也。有虛有實。實火宜清。不宜太涼。虛火則滋陰補水。更不宜涼。 肝。木也。一身經(jīng)絡。或軟或痛。面色?;虬谆蚯?。皆是肝家主事。而其源不同。脾。土也。脾是臁鐵。胃是肚子。脾是陰土。喜燥。胃是陽土。喜濕。不喜吃飯。是胃虛?;蛲J?。軟后憂悶飽脹。是脾虛。胃為要領。非是肺應接敷布。人亦不能熟知。天有咽喉。人亦然。真是喉乎。還有胃相關系。全身皆賴。而二處只一處。喉之閉。要求胃氣。從下面脾之運極處來。而布去。全賴一點真土去運。己土即此。而戊即在下面極處。人以為己土在心。始有陰私。豈知陰不可無陽。陽中陰。又有陽為主。方可生。否則何能長年無病。此只離中妙。而實中間氣化之要領。肺在上。亦如前人說心本頑質。其靈明。即是此理。肝主生發(fā)。不順何以生。其源在木。仍是賴中以生。太過則傷中。亦由中先壞。不能御。而脾之生化。要肝氣。又要肺氣。即胃亦是要肝肺。而肺獨可治。尚可及肝。肝傷脾太過。則肺將損。漸至肝亦不生。又將及腎。腎傷則不治。由于腎滋五臟。由上下?lián)p。急須大劑治腎。而四臟過傷。則治腎以及之。亦不應。此乃十分大癥。而有養(yǎng)者亦患此。乃先后天氣化罪孽。均為神明所制。專要大善。氣化亦可漸轉。就醫(yī)論。肺之原在下。肺亦要腎。腎以為臟腑根本。仍賴一點陽。陽在運化主宰。雖陰不患其害。臟屬陰。豈但有陰。腑屬陽。又何無陰。今將主者分者詳言之。分分合合。主如何得力。先后天可以略識。腎為先天。何敢言坎之真。離為后天。乃育有心之妙。只詳上面。心腎專主則非。前人有以水火論醫(yī)。但只一層。今故添論之。 肺金也。凡咳病。皆肺主之。其源不同。是當辨別而治。 腎水也。少年色欲過者。是腎大虧。有已成弱癥。尚不能離色欲者。醫(yī)士誤以為腎氣旺。不知乃命門相火妄動。腎水不足以制之。其本人不知保養(yǎng)。而醫(yī)又不知添氣滋陰。其死必矣。人身以氣為主。血流行于周身。全憑氣運行之。故治血者當治氣。然神又氣之主也。神勞則氣散。氣弱則血衰。而百病作矣。凡有勞傷過度而起。必須清心寡欲。戒房事。省憂勞。勿服涼藥。以傷胃氣。然后徐徐可以復原。凡咳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治咳而不顧脾胃。必傾其生。此再發(fā)明弱癥之義。心腎水火也。水火調。則百脈和。其要在于呼吸。一吸而火下就水。一呼而水上就火。始能相濟。勞心太過。則火偏勝。好色過度。則水偏枯。心腎所以不調。百病所以業(yè)生也。腎者水火之精。火中有水。水中有火。心之神妙。固宰乎一身。而心之精華。非水濟之。則不光明。故學道者。必使神藏土府。呼吸皆歸于中黃。虛無之真神。乃為元神。元神靜。則精氣從之矣。醫(yī)道所以通仙道也。陰陽不止血氣之謂。靜為陰。動為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ゲ仄湔?。互為其根。故息心養(yǎng)氣。乃使陰陽和平。相火者。少陽之火。本非火也。以其濟君火以為用。故稱曰相火。凡相火動者。非君火妄動。彼必不能動也。然則仍以君火為主耳。 |
|
來自: johnney908 > 《解深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