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近年新出土兩漢簡牘墨書大全(之東漢篇)收藏貼!

 火眼金睛孫大圣 2014-12-17


【月雅擷藏】


 

A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概況[13]



2010年夏,長沙市五一廣場地鐵施工中,1號窖出土了一批東漢簡牘。簡牘發(fā)現(xiàn)于該窖1至3層,據(jù)整理者初步推測約有萬枚左右。簡牘分木質(zhì)和竹質(zhì)兩大類,形制可分為木牘、兩行簡、小木簡、封檢、封泥匣、簽牌(木楬)、竹簡、竹牘、削衣、異形簡等類,木簡多為單面書寫,少量為雙面書寫,竹簡均為單面書寫。簡牘主要形制及尺寸有:


木牘類。根據(jù)形制分三種:普通木牘、長木牘、“┗”型牘。普通木牘:長25厘米以內(nèi)、寬3.5厘米以上;長木牘:長25厘米以上,體形較大,如簡J1③:198—16,長47、寬7厘米;“┗”型牘一端厚一端薄,文字寫于薄端內(nèi)側(cè)。


兩行簡。數(shù)量最多,一般書寫兩行字,長22—23.5、寬2.5—3.5厘米。


封檢。分為3種:A型:兩端相同、均設(shè)封泥槽,均橫向設(shè)三道槽,文字書寫于封檢中部區(qū)域;B型:中間設(shè)封泥槽,縱截面呈“┻”形,兩邊書寫文字;C型:一端設(shè)封泥槽,截面為“F”形。

木楬。根據(jù)木楬上部形狀分為4種:上部為“凸”字形及整體六邊形;上部為半圓形;上部為三角形;上頂部平齊或三角形、上部兩側(cè)有三角刻槽。

竹簡。長22—23.5、寬0.5—1.6厘米。


長沙五一廣場簡牘的內(nèi)容與年代: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內(nèi)容豐富,涉及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法律、軍事諸多領(lǐng)域,大都屬公文類。1號窖位于東漢時期長沙郡府衙所在地,這批簡牘絕大多數(shù)為下行文書及上行文書,主要是長沙郡及門下諸曹、臨湘縣及門下諸曹的下行文書,臨湘縣、臨湘縣下屬諸鄉(xiāng)、亭的上行文書,亦有與外郡縣的往來文書。文書的責任人或撰寫者多為各級官吏。


該批簡牘書于東漢中期偏早,簡牘上的紀年有“章和”、“永元”、“元興”、“延平”、“永初”等年號,其中最早者為漢和帝永元二年(90年),最晚者為漢安帝永初五年(112年)。


五一廣場簡牘墨書簡析


發(fā)掘簡報稱,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的書寫者大多為各級官吏,書體相對端正,草體較少,隸書居多,結(jié)構(gòu)平正,波挑分明,也有一些字跡趨于楷化寫法;草書見于名籍及批示文字,略帶隸勢,可稱作隸草。

就發(fā)表的簡牘看,其墨跡可分為較工整的隸書和略顯草率隨意的隸書兩類。

工整隸書。如簡J1③:325-1-140、J1③:201-30、J1③:264-294等。簡J1③:325-1-140書于永元十五年(103年),其書技雖然不算高超,卻細致周到地表現(xiàn)了隸書的特點,尾筆波磔和粗垂筆在字形中醒目而重要;J1③:201-30號木牘則重點修飾表現(xiàn)了捺磔,如“吏”、“不”等的磔筆和漢末碑隸如出一轍。漢隸在西漢中期即已成熟,代表性的墨跡如北大西漢簡、定縣漢簡等,其規(guī)范程度與后漢后期碑版隸書幾無二致。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出土以前,極少東漢中期簡牘墨跡面世,這批新出簡牘讓我們看到東漢中期官文書隸體的面貌。


由于并非北大西漢簡那樣的典籍內(nèi)容,官文的實用性及效率要求讓這些文字不必過于工謹,其點畫行筆、字形結(jié)體多有簡省,這樣的書寫狀態(tài)與東漢末的東牌樓簡牘頗近似。就字體演進層面看,第一,漢隸本身早在西漢中后期已定型,東漢以來并沒有多少隸書體系內(nèi)的發(fā)展,而與此同時,標準漢隸八分剛開始上石入碑;第二,社會書寫中隸書日益俗體化,隸書的變形體——新隸體以其約省、簡捷的優(yōu)勢被廣泛應(yīng)用,其中含有越來越多的早期楷、行寫法。

草率些的隸書。這種寫法占了五一廣場簡牘的大部分,其中又分謹守隸法者、隸書變異者。所謂隸書變異即俗體隸書、新隸體類寫法,如J1③:129號牘。該牘文字用鋒圓潤厚實,一定程度脫離隸書格式且凸顯新法,比如:橫筆常側(cè)鋒起筆、頓鋒收筆(而不作出鋒磔角),撇筆重起輕收——大體屬于今楷的橫、撇法;許多短筆、點筆多有鉤連之態(tài),亦顯露行、楷行跡;今楷擁有的豎鉤筆也初顯其形,等等。J1③:325-1-140牘左側(cè)的批復(fù)大字也屬流行的新隸體。以前多使用工穩(wěn)的傳統(tǒng)正體的木楬,在五一廣場簡牘里也常作俗寫隸法,如J1③:112、J1③:151等。

以上圖皆為五一廣場東漢簡


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東牌樓東漢簡牘對比:兩種簡差不多出土于同地,一為東漢中期,一為東漢末期,相差近百年;簡牘文本內(nèi)容、性質(zhì)相近,多為官府文書,也有一些私人文書等;簡牘形制都較全,均含木牘、兩行簡、封檢、封泥匣、簽牌(木楬)等。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字體上,東牌樓簡中傳統(tǒng)隸書已極不起眼、被邊緣化,新體(早期楷、行、今草)占最大比例,此外是俗寫隸書;五一廣場簡則仍為隸書氣氛籠罩,新體寫法甚至新隸體并非主角(至少已發(fā)表的簡牘如此)。這兩例簡牘可看到近百年間同地域?qū)嵱脮w的變化和越進。



B 序?qū)幒啠?001年發(fā)表)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89年至1994年入藏簡牘200多枚,分別為戰(zhàn)國楚簡、西漢簡、東漢簡和東晉牘,這些簡牘于2001年出版的《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中首次發(fā)表。其中的東漢簡稱“序?qū)幒啞?,?4枚,有兩種尺寸:長而窄的木簡8枚,短而稍寬的木牘6枚;兩種簡所用材質(zhì)不同,其上字跡不同;簡上紀年為東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簡中多次出現(xiàn)“序?qū)帯倍?,“序”即是“敘”,“寧”?xùn)為“安”,“序?qū)帯奔淳友訚h簡中常見的“予寧”?!坝鑼帯币娪谖墨I及漢簡,《漢書·哀帝紀》:“綏和二年,即位……詔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寧三年?!薄坝鑼帯保ㄐ?qū)帲┠藵h代為父母居家服喪的專門用語。[14]


這組簡牘是簡主為亡母服喪、即“序?qū)帯边^程中祈禱諸神祇祐護的一組文句,其中多數(shù)句式重復(fù),僅更換了祈奉的不同神君。文中重復(fù)出現(xiàn)的“皇母”、“皇男皇婦”、“皇子”、“皇弟”等說法也極罕見,陳松長先生認為,此“皇”字與“皇天”相同,“皇男”即皇天所轄之男,就是活在世上的男子。[15]


也有研究者對“序?qū)帯庇胁煌饬x,認為“序?qū)帯睘槿嗣?,如李均明《讀〈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偶識》[16]以及胡平生、李天虹等意見[17]如下:皇母序?qū)?,七月初一發(fā)病,十二日去世,皇男皇婦皇子皇弟等兩次為之禱告,禱告對象有炊、造(竈)君、外家、社、郭貴人、殤君、田社、巫夏等等;第一次禱告是為序?qū)幤砀#诙味\告是為生者免除責任、為死者解脫兇災(zāi)……

以上二簡為序?qū)幒?/strong>


《序?qū)幒啞纺珪厣?/strong>


《序?qū)幒啞酚袃煞N墨書風格,為兩人所書,第一種簡長而窄,單行書寫,第二種簡型短而寬,兩行或三行墨書。


第一種簡彌漫著草寫意味,這體現(xiàn)于,一是漢簡草書中的弧形筆道于此簡頗多,“日、目、月、口、冖、勹”等的右部皆曲轉(zhuǎn),作“)”狀;二是,出鋒筆較多,包括大量弧形筆畫的收筆處,還有一些短橫、短撇的釘形筆末端,乃快速書寫所致;三是,因為速寫且收筆露鋒,筆畫間有些牽連的意味,比如“宀”的點筆。由于常切鋒起筆、不做藏護鋒毫,點線露圭角、出鋒芒,顯得筆勢凌利,這種尖利筆觸和大量弧曲線段構(gòu)成對比;點線粗細變化較大,一筆內(nèi)有時也顯粗細之變,可算是速寫隸書中富于鋒毫變化的墨跡。


第二種墨跡與第一種墨跡的相似處,是棱角分明和筆勢凌利,但第二種在字結(jié)構(gòu)上與第一種有區(qū)別,即不太遵守隸體結(jié)構(gòu)和橫扁字形,筆畫長短、形態(tài)比較隨意,釘形、棱形筆畫自如變幻,收筆不回鋒,體味不出隸書的波挑感,捺筆更似今楷的捺筆,也少有第一種字跡那種弧形筆畫,點線硬挺,字形內(nèi)收,絕少長筆逸出。


這兩種字跡一曲一直,一橫一縱,一放一收,各具特色,然而它們所示書體大趨向意義上的差別更引人矚目:第一種長簡屬于規(guī)范隸書之簡率草寫,“新體”因素不多;第二種短簡則顯露東漢新隸體面目,寫法富含活力及可變異因素,實際上近于拆散隸體結(jié)構(gòu)并重組。其實東漢初葉簡牘書寫已有了多種變異,寫得不是太草的墨跡,如武威磨嘴子王杖簡等,橫折處有明顯的提頓筆折法,提頓筆還引發(fā)了粗細筆變化;破城子“甲渠候粟君所質(zhì)寇恩事簡”有比較潦草的筆畫,草書寫法不僅提升效率,其中的點化筆、鉤連筆等更引發(fā)隸體筆畫的變異,以致生成早期楷書雛形。當然,這種變異的濫觴須溯至西漢后期。《序?qū)幒啞返诙N簡的寫法僅是東漢前葉日常書寫中的一例,而且其中所含“新變”因子也不比同期或早些時候的簡牘多,但《序?qū)幒啞分辽俦砻?,富于活力的俗寫隸書正在改變著傳統(tǒng)隸體。


C 長沙東牌樓簡牘


湖南長沙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發(fā)現(xiàn)馬王堆西漢墓、出土大量簡帛后,1993年長沙漁陽王后墓發(fā)現(xiàn)西漢初的木楬、簽牌、封泥匣等,1996年長沙走馬樓出土十多萬枚三國孫吳簡牘,2003年走馬樓又出土數(shù)千枚西漢簡牘,2004年長沙東牌樓又發(fā)現(xiàn)了二百多枚東漢末簡牘。長沙成為我國重要的漢簡發(fā)現(xiàn)地之一,所出簡牘年代集中在西漢初、武帝前期、東漢末、三國吳等時期。

2004年,長沙東牌樓7號古井(J7)出土一批東漢簡牘,共426枚,其中有字簡牘206枚,均為木質(zhì)(杉木)。這批簡牘形制有簡、牘、名刺、封檢、簽牌等。主要尺寸:簡以長23—23.5、寬1—2、厚0.1—0.6厘米居多,牘長20—27.9、寬2.2—6.3、厚0.1—1厘米,其中牘寬3或3.5厘米者為多。簡牘墨字有草、行、楷、隸、篆多體;簡牘上紀年有“建寧、熹平、光和、中平”等,均為東漢末靈帝年號,其中最早為建寧四年(171年),最晚為中平三年(186年)。


東牌樓簡牘書史補缺意義及書法研究價值


長沙東牌樓簡牘墨跡多體并存,寫法多樣,其中的早期楷、行、今草諸“新體”尤為引人關(guān)注。[2]這些漢末“新體”,雖仍遺留舊體(隸書等)痕跡,但它們比舊體簡約便捷,在實用書寫中占據(jù)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東牌樓簡牘里大量早期楷、行、今草墨跡,說明新體在東漢末已逐漸成為主流實用體。此前人們認識中的東漢書刻主要是銘石八分,東漢后期墨跡實物很少見,以致東漢中期至東漢末三國間有一段墨跡缺環(huán)。靈帝時期的東牌樓簡牘,一定程度填補了這一段手書墨跡的空白,早些時候出土的長沙走馬樓吳簡及其他幾種吳簡,也可補三國墨跡闕如。多體并存的東牌樓簡牘等墨書,反映了當時社會實用書寫實況,對研究東漢墨跡書法,對于考察楷、行、今草新體在漢末的發(fā)展、應(yīng)用情況,對整個書法史研究,都是頗有幫助的新資料。

劉濤先生曾申述這種意義:東牌樓簡牘如同一個樞紐,使出土的漢代簡牘資料在大時段上構(gòu)成了一個連續(xù)的系列,以簡書為一個系統(tǒng),可清理有漢四百年日常書寫狀態(tài)及書法流變,向后延伸,可與魏晉簡書相銜接;結(jié)合碑刻摩崖書跡,可以探討碑版隸書與簡牘隸書的關(guān)系,進而全面研究漢隸的演進過程;東牌樓簡牘還可與三國吳簡、古樓蘭遺址發(fā)現(xiàn)的魏晉簡牘殘紙文書等銜接比照,來探討東漢后期書跡與魏晉書跡的關(guān)聯(lián)。[3]

漢末新體應(yīng)用


東牌樓簡牘雖有多體,但各體使用數(shù)量比例相差懸殊,這里將各種書體使用情況進行簡要統(tǒng)計(見表格),可以看出,早期行書、今草、新隸體所占比例較大,其次是早期今楷、規(guī)范隸體,章草和篆體最少。


東牌樓簡牘各書體及文書內(nèi)容統(tǒng)計[10]

書體

件數(shù)

文書類型

早期行書

56

私信、公文

早期楷書

14

私信、公文

早期今草

17

私信、公文、習字

章草

3

私信

章、今雜糅

5

私信、公文

正體隸書

13

公文、習字

新隸體

23

私信等

篆書

1

不詳

從上表可知,早期行書使用比例最大,占總數(shù)的42%;新隸體次于早期行書,約占總數(shù)的17%。事實上,早期行、楷書和新隸體看作同一系統(tǒng)也不為過。早期行書中書寫工整些的即為早期楷書,因?qū)嵱脮鴮懸话悴槐貙懙媚敲磭乐敚?,因?qū)嵱眯枰?、場合等因素不同,早期行、楷是可以隨時“換位”的;而早期楷、行書皆來自東漢俗寫隸書(新隸體),他們之間有著親近的血緣關(guān)系,甚至還要拉入草書這一“遠親”。東牌樓簡牘之新隸體、早期行書、早期楷書加起來就占了絕對優(yōu)勢——三者約占總數(shù)的70%,如果再加上早期今草,則所占比例更大。這種比例也說明,這三種寫法以其便捷、約省、實用等優(yōu)勢,成為當時日常書寫的主流字體,而且普及運用在日常公、私文書當中。


以上簡為東牌樓簡


從草體系統(tǒng)看,章草在實用中被舍棄殆盡,早期今草取而代之;草體實用度較差,但也占了近13%的比例。史書載:“(劉)睦能屬文,作《春秋旨義終始論》及賦頌數(shù)十篇。又善史書,當世以為楷則。及寢病,帝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保?1]時在東漢明帝間。之后不久的章帝時期,大書家杜度擅長草書,“見稱于章帝,上貴其跡,詔使草書上事?!薄拔何牡垡嗔顒V通草書上事?!保?2]按當時文字使用規(guī)制,臣下上書天子,下級向上級呈報文書,是不能使用草書的,上述明、章帝特許以草書陳事,一方面出于兩帝對草書的特別喜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東漢初中期以后,草書由上而下廣受歡迎,由上層文人的尺牘競技,到草體普及于日常書寫,從起初運用于私信,到后來施用于官文書中,到三國魏文帝時“草書上事”就很自然了。應(yīng)該指出,簡牘墨跡中的早期今草體,也有相當多的是介乎早期今草和早期行書間的寫法,有些不見得是有意識專用“草書”,而是不自覺地寫出介于行、草間的字跡,其主導(dǎo)性的書寫意識就是實用、快捷、便利的書寫心理;從藝術(shù)角度看,這些草書俗寫法往往也缺乏技術(shù)含量和藝術(shù)高度。所以,簡牘墨跡類草書也不能完全與名家草書等量齊觀。


(采自《新出漢晉簡牘及書刻研究》,榮寶齋出版社)





月雅書畫中國網(wǎng)編輯整理推薦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