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鑒賞與知識點(二)韋莊 這節(jié)我們來了解花間派的另一位代表詞人,韋莊。 韋莊,字端己,唐末五代人。 首先,他是個大器晚成型選手,是唐詩人韋應物的四世孫,也有說是唐玄宗朝宰相韋見素后人,還有說是武則天時宰相韋待價后人,不過這兩者皆沒有被定論。古人或是崇拜他的后人喜歡拉一些前朝的名人往自己臉上貼金,比如朱元璋也曾經打過朱熹的主意,但因為隔得太近了,不好如愿,這種情況不奇怪。若按這個說法,也算是個沒落貴族。 其次,在他的前半身,是個典型的?;逝桑氖鍤q去長安考試沒中舉,遇著黃巢造反,便跑去了洛陽,在那里,寫了一篇他的成名長篇詩作《秦婦吟》,(也是歷史上最長的詩,1600多字),此后被喚作“秦婦吟秀才”,還有我們后面要講到的《菩薩蠻》也是他在洛陽艷遇的情節(jié)。 而為什么說他是?;逝?,是因為他在節(jié)度使周寶那作幕僚的時候,曾為了擁戴唐皇室,想去接被晉王李克用逼迫離京的唐僖宗,但由于各種原因沒接到,而且從他《秦婦吟》這首詩中所體現(xiàn)貶斥黃巢軍的態(tài)度我們也可以看出來。 這里還是擴展一下,說個題外話以豐富歷史知識。李克用這人,大家不知道不奇怪,但他有一個拜把子兄弟和一個后輩很出名,他兄弟是契丹的耶律阿保機,也就是開國皇帝遼太祖。而他孫女的老公,就是歷史上被稱為“漢奸”和“兒皇帝”的石敬瑭。其實漢奸這個說法不準確,石敬瑭原就不是漢人,而是回鶻的別部沙陀族人,所以當不得“漢奸”這個稱號。另外,“兒皇帝”倒是準確的,因為他在位時是對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耶律德光是耶律阿保機的二兒子,而石敬瑭是孫子輩了,(因為李克用和阿保機是兄弟,他又娶了李克用的孫女),那么對耶律德光稱兒,也是沒錯的。當然,這也不算翻案,大家知道這個事就行,有興趣研究的,我的一篇文章《兒皇帝的無奈》有詳細闡述。 話歸正傳,韋莊到五十八歲,才中了舉人,當了小官,跑四川出了趟差,便和王建認識了。自此,他的立場便由?;逝勺兂闪思みM派。因為六十六歲時,被王建看中在他手下當官直到78歲終老(也有說75歲),王建原是唐王朝的西川節(jié)度使,經韋莊攛掇才稱的帝,建立了前蜀政權,蜀國的開國制度多出自韋莊之手。但當時蜀國和朱溫篡權形成的梁國已成了對立,(當然這里還有些其他國家我們就不說了),所以之后一生,韋莊都未能回到中原。 韋莊也是詩詞兩絕,詩方面,最著名的《秦婦吟》,被后人與《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辭》并稱為樂府三絕。他在入蜀仕王建之前,主要的作品是詩,比如他的《汴堤行》、《憫耕者》寫的是戰(zhàn)亂中的人民,《睹軍回戈》、《喻東軍》寫的是亂軍,《銅儀》、《洛北村居》則是對唐朝復興的期待。這個時候,他是?;逝?。 而入蜀之后,他基本就沒寫過詩,而專注寫詞,其中五首《菩薩蠻》比較出名,另還有《浣溪沙》、《清平樂》、《天仙子》、《訴衷情》等若干,《浣花詞》存其詞五十五首,《花間集》存48首。 到晚年,由于某些政治原因,他嚴禁子孫提到自己早年所作的《秦婦吟》,《浣花集》等書中都沒收錄這一首,而且曾一度失傳,直到上世紀在敦煌古跡發(fā)掘時這首詩才被挖出來。由于重點不是講詩,我們就不說了,有興趣的自己去看。 韋莊與溫庭筠同樣在花間詞人中有極大的影響力,所寫的題材也大致相同。但與溫詞的濃麗華美不同,韋詞比較疏淡,并善于“直中言曲”。人間詞話中有評述曰“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并認為韋莊在溫庭筠之上。(這問題后世各有各看法)。另外,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說:“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重光,粗服亂頭矣”。李重光即南唐后主李煜,我們后面的鑒賞也會講到他。 我們先來看他最著名的《菩薩蠻》系列中的第一首: 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 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 這首描繪的是他在洛陽時的一段戀情,在韋詞系列里,這首是比較知名且美感相對比較強的一首。 開篇點出“別夜”,地點在“紅樓”,紅樓,無疑是女子的閨閣。后面補了一句,為別情造氛圍,燈還亮著,掛著流蘇的帳子半卷著。夜間,本應熄燈,放下簾帷睡覺,而由于是“別夜”,才會亮著燈卷著帳幕。透過這種表象性,我們更可以聯(lián)想到其實這是暢敘別情的一夜,是依依不舍的一夜,其中兩人的叮嚀和囑咐,作者雖未描寫出來,但通過表象性的元素描寫,我們可以聯(lián)想得到。 殘月,可以有兩解,一是半月,彎月。二是天快亮時,快落下的月亮可以稱之為殘月?!皸盍稌燥L殘月”也可如此解。那么,這個“殘月”同時也便交代了時間,古人通常是凌晨出門,那時候天還沒亮,作者和“美人”相對含淚,依依惜別。 金翠羽,是琵琶上的一種裝飾。而黃鶯“語”于弦上,是指琵琶彈出的聲音,如黃鶯鳴叫般婉轉。女子以琵琶聲為作者送行,這是古人的一種習俗,同時也暗示了該女子的多才多藝。我們在技法漫談那節(jié)講過姜夔的《解連環(huán)》,其中“為大喬、能撥春風,小喬妙移箏,雁啼秋水?!币彩峭瑯拥膱鼍?,琵琶是彈撥樂器,所謂“撥春風”,便是以琵琶來撥,而后文的“雁啼秋水”,是用的一個手法,將箏彈出的音樂,以雁啼來喻之。 到結句,女子勸作者早日歸來,一個“綠窗人似花”,表達了兩重意思,一是臨走時,女子在窗前目送作者遠去,二是在作者離去的那些日子,女子每天守著窗兒期盼作者的歸來。同時,結合前文的勸,以花喻女子,更暗示為若歸來晚了,花兒便枯萎了,老去了。李商隱有詩曰“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與此詞有相通之處。 這首詞,據(jù)說是作者羈留洛陽時(也有說江南,但江南時其實還有一出和歌姬的),所經歷的一段情事的寫照。由于其終生無法回到中原,因此之后的菩薩蠻系列,多為懷念故土及思念年輕時候所歷戀情的作品。比如“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又比如 “洛陽城里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xiāng)老”,都是懷故土及故人之作。而幾首《菩薩蠻》情節(jié)相連貫成了一個系列,多采用白描的手法,從寫作風格上,除了承襲了飛卿詞的柔情,同時也借鑒了白居易和劉禹錫寫作中的手法,將漂泊難歸的愁苦之情表現(xiàn)得非常到位。 我們再簡單說一下第二首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 首先,游人,是作者的自謂,合,是應該的意思,上闋通過他人的話語及自身的感受,將江南的典型的特性描寫出來,并讓人聯(lián)想到望著江南的春水,躺在畫船上,耳畔細雨綿綿的悠閑之感,雖是白描手法,卻顯得準確精致。 下闋,借用了文君“當壚賣酒”之態(tài),并對江南美女的“皓腕”作了細致的描寫,以如畫般的景色及美人進一步詮釋江南的美好。 值得重點說的是結句,從淺層次上來看,是說不到“葉落歸根”的時候不要還鄉(xiāng),即使還鄉(xiāng)了也會因為對江南美景的懷念而“斷腸”。而結合作者的生平,我們可以知道這里筆鋒陡轉,是言由于中原動蕩,江南雖好,可終究無法回去,這里的“鄉(xiāng)”,其實便是中原,作者雖言“未老莫還鄉(xiāng)”,但仍存還鄉(xiāng)之心,而“還鄉(xiāng)須斷腸”,是對還鄉(xiāng)之后目擊離亂,故鄉(xiāng)還有第一首中的“綠窗人似花”在等待著他十分清楚,但由于滅唐篡位的朱溫政權這時候已和前蜀政權形成對立,故在王建手下?lián)胃吖俚捻f莊是不可能回到中原去的。這種苦痛和無奈,總結出了最后的兩句話,情緒沉痛低落,與前文的美好描摹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和對比。這是一種“直中求曲”的寫法,無怪乎王國維會說:“韋端己之詞,骨秀也”, 此詞雖手法上與白居易的“江南好”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所表達的情緒,卻是完全不同的。陳廷焯也說,“端已之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郁,最為詞中勝境”。 韋詞在章法上也很有特點,人們常說他的作品“疏處可跑馬,密處難下針”,《菩薩蠻》系列就是比較好的寫照。 而從這里,我們也能更進一步看出溫詞和韋詞的區(qū)別。比如那有一朵花,溫詞著力于描繪那朵花的顏色、形狀、情態(tài),寫了放那便是,但他不會明確地告訴你那花的情緒,而花究竟是在哭還是在笑,得你自己通過他的描繪去感受,去猜測和領悟。而韋詞的特點是他會對花作簡單地描寫,比如有幾片葉子幾朵花瓣,同時也會告訴你那花在笑,但你認真再想一下,其實他字面上說的是笑,但隱含著的意思卻是悲傷,或者無奈的苦笑,這便是“直中求曲”。這也便是兩家詞人最大也是最深層次上的區(qū)別。 但他們倆,還停留在一個老老實實寫花的層面上,而后世的詞人,從李后主開始,又將其發(fā)展到一個新的境界,就是哭笑都不說,甚至連花都不說了,而讓你仍舊能體驗到他的哭或笑,比如咱們曾經說到過的“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是詞在寫作技法上的又一次飛躍和創(chuàng)新。 關于韋詞的《菩薩蠻》系列的部分作品,目前學術界還有爭議,今人普遍認為是韋莊所作,但《尊前集》有說部分為李白所作,(《尊前集》載《菩薩蠻?中呂宮》為李白之作:“游人盡道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繡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保┻€有人認為也有韋莊改李白詞作的可能性。而且對于寫作時間也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韋莊流落在江南期間所作,亦有認為是侍蜀之后的作品。 由于篇幅原因,我們不可能具體分析這些說不清楚的文史爭論,因此有興趣的同學們可以在課后進行研究了解。 同為花間代表人物的溫韋,在詩詞創(chuàng)作上,亦有相通之處,對閨情、離愁,是花間詞人的重要主題。所不同的是韋詞的濃艷和細節(jié)描寫不如溫詞,但感情描寫要比溫詞更為突出。 咱們來看他的《浣溪沙》: 欲上秋千四體慵,擬教人送又心忪。畫堂簾幕月明風。 此夜有情誰不極,隔墻梨雪又玲瓏,玉容憔悴惹微紅。 開篇說秋千,秋千這東西,基本已經成了古今閨閣女子的代表性元素了,歷代詩詞人小說家都愛用,最近的一次,是《甄嬛傳》里,甄嬛還沒正式成為小主之前就愛去弄那東西,受了椒房之后,便不去了。 而古今詩詞人,用秋千的不在少數(shù)。李商隱的閨情詩中,就有” 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而李清照的“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那首就弄得更活潑了,蘇東坡也給我們描繪過一個秋千的故事“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短短數(shù)語,把高墻外的冶游公子和墻內佳人的場景寫得活靈活現(xiàn),而到唐伯虎那,則更為香艷,“二女嬌娥美少年,綠楊影里戲秋千。兩雙玉腕挽復挽,四只金蓮顛倒顛。紅粉面對紅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游春公子遙鞭指,一對飛下九重天?!背死钌屉[,后三者大約都是蕩秋千的佳人和公子之間的情節(jié)。 而韋莊的這個秋千,則有點像林黛玉上秋千那感覺,從“四體慵”和“又心忪”我們可以看出女子的心態(tài)。慵,慵懶,無力。忪,心跳,惶然。 后補了一句場景,在這種清風明月畫堂美景之下,女子有這樣一種慵懶惶恐的心態(tài),顯然是不正常的。 到下闋,以情字托出女子懷春,“極”,言心之迫切。 也許有人會問,之后一句“隔墻梨雪又玲瓏”,看起來是不是意脈斷了。我的解釋是這樣的。 其實梨花是有寓意的,這花雖然很好看,但在古代代大戶人家的府里都不會把梨花種在最重要或顯眼的地方,因為古時人們講究吉利,而梨花是白色的,這就是為什么這首詞里有“隔墻”之說了,因為小姐蕩秋千的地方是不可能種梨花的。而且“梨”諧音“離”,因此被古人認為視不吉利的象征。而此句正是加強了“此夜有情”句的份量,并為后文的“玉容憔悴”造因。 古人用梨花造因的手法,還是有先例的,比如白居易的“梨花有思緣和葉,一樹江頭惱殺君。最似孀閨少年婦,白妝素袖碧紗裙”,這里是用來說喪偶之后的寡婦的。 同時,梨花開的時候,又是暮春時節(jié),更有春殘之意,陸游梨花詩中也有“開向春殘不恨遲,綠楊窣地最相宜”。 那么,這句要告訴我們什么,便不言而喻了,由此,才會有結句的“玉容憔悴惹微紅”,這也是韋詞“似直反曲”之處。 這首詞從寫作風格上,有溫詞之態(tài),但手法上,卻又有韋詞的獨到之處,歷來評論家都不太重視此詞,能找得到的點評也非常少,但我個人認為,這首在韋詞系列中,算是一首上乘之作。 然后,再給大家介紹《浣溪沙》系列中我個人頗有看法的一首: 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欄干,想君思我錦衾寒。 咫尺畫堂深似海,憶來唯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這首詞逐字逐句的解析,我不作了,估計這樣淺白的語言,大家也都看得懂。而值得說的是,后世的詞評。 對這首詞,清朝沈雄的《古今詞話》有如下評述:韋莊為蜀王所羈。莊有愛姬,姿色艷美,兼工詞翰。蜀王聞之, 托言教授宮人,強奪之去。莊追念悒怏,作《荷葉杯》、《浣溪沙》諸詞,情意凄怨。 清朝的葉申薌《本事詞》中也有:韋莊字端己,以才名寓蜀。王建割據(jù),遂羈留之。莊有寵人,姿質艷麗,兼擅詞翰。建聞之,以教內人為辭,強奪去。莊追念悒怏,每寄之吟詠,《荷葉杯》、《小重山》、《謁金門》諸篇,皆為是姬作也。其詞情意凄惋,人相傳誦,姬后聞之,不食而卒。 上兩文的意思,是說韋莊有個小妾,姿色很好,也很有才,被蜀王看中了,借口教習宮人,給弄進宮伺候蜀王去了,所以韋莊很心痛,才寫了幾個系列的詞作。最后那姬妾看了韋莊的詞,絕食而死。 但對于這種觀點,我持不同看法。前文我們介紹過,根據(jù)相關典籍記載,韋莊在蜀為官期間,是蜀王的重臣,且10來年間,仕途順暢,不斷升官。同時負責擬定開國政策并安排落實。對這樣的股肱大臣,王建“君奪臣妾”的可能性不會太大。同時,我專門查了《舊五代史》的王建傳,王建此人多疑且足智多謀,但沒有好色的記載,在位12年,死于72歲,也就是說韋莊在他手下為官時,已經都是六七十的老人了,因此清朝文學評論家的說法不足為信,我個人認為多為訛傳。 如果一定要給這些作品編一個“狗血”點的故事背景,我覺得韋莊看上了蜀王姬妾的可能性還大一些,因為一個是文人,一個是政治家,文人通常四處留情,政治家反而不會因小失大。 最后,我們再來看韋莊晚年的一首《菩薩蠻》: 勸君今夜須沈醉,尊前莫話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這首的寫作時間,已經是他在蜀地為官的后期了,在這個時期,中原各地是一片戰(zhàn)火紛亂,唐的封國早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各地政權紛紛自立,拉開了五代十國的序幕。而契丹等外部族亦隨時對中原虎視眈眈,大唐昔日的光輝也已徹底泯滅。這對于韋莊這個昔日的保皇派來說,打擊無疑是沉重的。 同時,蜀國由于地處偏遠,可以偏安于紛亂的戰(zhàn)火之外,因此很多文人墨客都紛紛投效(記得我們在說花間派形成的時候說過這個問題),作為文人們的可悲和無奈,大家已對未來的政治走向失去了關心和興趣,紛紛將詞筆投向了花前月下和及時享樂,來淺酌低吟,末世狂歡。話說后世文史學家對這一情況普遍采取了批判的態(tài)度,我個人倒認為無可厚非,筆桿子畢竟是不能當槍桿子用的,你不能指望人人都去當迅哥是不。 而這一篇,更結合了韋莊對這一生的感悟,反映了當時他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 勸君句,以沉醉來埋沒心中的苦痛,而在酒樽前,他已經不再想明天應該如何,人已經到七十多歲的年齡,也是別無所求了。 珍重主人心,有說主人是指王建,當然,這只是一種觀點,也有可能他是在酒席宴前的即興作也未可知。 而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須愁春漏短”句,咱們還記得,在講第一篇菩薩蠻的時候,開篇是“紅樓別夜堪惆悵”,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他心中唯一還有一個放不下的,便是洛陽女子,在戰(zhàn)火紛亂中,他年輕時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放棄了與佳人西窗剪燭,共度白首的機會,而余生中,他無法回到故鄉(xiāng),無法再與那人一起,在紅樓中暢敘別情,而這篇中的“春漏短”,卻是對那離別場景最深刻的回憶。 在短短的一首小令中,居然有兩個“須”字,兩個“莫”字,一再地強調要怎么而不要怎么,(當然,對于這種寫作方式我們不鼓勵),表現(xiàn)了作者心中深刻的感悟和懊悔。而這時候只有用酒,來沖淡和麻醉自己的情緒。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韋莊在另一首《天仙子》中也有一聲“呵呵”, “深夜歸來長酩酊,扶入流蘇猶未醒,醺醺酒氣麝蘭和。驚睡覺,笑呵呵,長道人生能幾何?”這里的呵呵,表象上反映的是淡然,而更多的則是無奈。而結句,則猶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一個老人,在暮年之時,已經不關心政治,不關心皇權和社會走向,已經將所有的都放下了,而唯獨放不下的,卻是那“綠窗人似花”的等待,而那人究竟現(xiàn)在如何了,作者已無法知道,也許,這便是他一生無法彌補的痛吧。 韋莊,唐五代著名文學家,卒約910年,終年約75歲。摘《唐才子傳》對其一生評述如下: 莊,字瑞己,京兆杜陵人也。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莊應舉時,正黃巢犯闕,兵火交作,遂著《秦婦吟》,有云:“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蹈盡卻重回?!眮y定,公卿多訝之,號為“奏婦吟秀才?!鼻瑢幵晏K檢榜進士。釋褐校書郎。李詢宣諭西川,舉莊為判官。后王建辟為掌書記。尋征起居郎,建表留之。及建開偽蜀,莊托在腹心,首預謀畫,其郊廟之禮,冊書赦令,皆出莊手。以功臣授吏部侍郎同平章事。莊早嘗寇亂,間關頓躓,攜家來越中,弟妹散居諸郡。西江、湖南,所在曾游,舉目有山河之異,故于流離漂泛,寓目緣情,子期懷舊之辭,王粲傷時之制,或離群軫虎,或反袂興悲,四愁九怨之文,一詠一觴之作,俱能感動人也。莊自來成都,尋得杜少陵所居浣花溪故址,雖蕪沒已久,而柱砥猶存,遂誅茅重作草堂而居焉。性儉,秤薪而爨,數(shù)米而飲,達人鄙之。弟藹,撰莊詩為《浣花集》六卷,及莊嘗選杜甫、王維等五十二人詩為《又玄集》,以續(xù)姚合之《極玄》,今并傳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