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雁正南 于 2014-6-30 21:36 編輯
整個哺乳期,小白都喜歡呆在媽媽的懷抱里.他特別享受這樣親密無間的肌膚相親,這是他此時最重要的共情。如果離開媽媽的懷抱略久一些,他就忍不住要啼哭,因為那樣共情會消退,這是令人難過的事。嬰兒的啼哭常常不是因為饑餓,而是在召喚,在要求刷新和穩(wěn)固他跟媽媽之間的共情。良好的共情得以維持才會讓人安心。 所以斷奶對小白來說真的是重大考驗,一項關鍵共情立刻滅失。他不停地哭,但無濟于事,那撕心裂肺的樣子直到哀哀入眠,使他的母親心碎。但母親必須堅持,一個拉長了的哺乳期,和對于此類啼哭的軟弱表現(xiàn),容易導致孩子產(chǎn)生過強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總是植根于父母的某些突出弱點。小白的辦法,是吮吸自己的手指頭,我們現(xiàn)在,則會給孩子塞個奶嘴,這些做法,可以彌補一部分共情,起到緩沖的效果。 從小白長大后的自主能力來看,他的父母處理此類事情,還是比較妥當?shù)摹P“灼鹣炔坏貌幻鎸δ吧氖澄?。不久之后,他就從這些不斷增加的食物中感受到了新的樂趣。這些食物滋味各異,顯然激發(fā)了他的味覺元情。原來,世界比他所知道的更多姿多彩,他對外界漸漸產(chǎn)生了好奇。他開始睜大眼睛看,豎起耳朵聽,大人們則要注意他抓在手里把玩的各樣奇奇怪怪的東西,以免這些東西下一秒鐘就會被他塞到嘴里,呵呵,他想嘗嘗任何東西的味道。他的視覺元情、聽覺元情、味覺元情、觸覺元情都在突飛猛進地發(fā)展,嗅覺元情可能要晚一些,意覺元情則更晚。他正在學習通情。 白居易的《與元九書》中,有一段述及兒時經(jīng)歷。他說:“仆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于書屏下,有指“之”字、“無”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后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則知仆宿習之緣,已在文字中矣?!边@話表明他開始建立不同元情之間的對應關系,像之的字形和之的發(fā)音之間的對應關系、無的字形和無的發(fā)音之間的對應關系,此外應該還有媽媽這個詞的發(fā)音和媽媽身上所包呈的各種元情之間的對應關系、饑餓和飲食之間的對應關系等等等等。這些對應關系其實都在理的范疇,也就是說,他在已有的通情基礎上又開始學習明理。至于文字之緣,來自宿習,這個認識是準確的,也說明了宿習的重要性。如果父母想要培養(yǎng)孩子在某方面的興趣,最好在適當?shù)臅r期讓他養(yǎng)成宿習。 一周歲前后,最初的一些概念開始成形,比如“媽媽”、“爸爸”、“笑”、“哭”、“看”、“聽”、“來”、“燙”等等,此后是一段快樂的成長歲月。世界似乎越來越向他開放,準確地說,是他越來越關心身邊的世界。 小白出生在新鄭一個“世敦儒業(yè)”的官宦家庭,家境應當還不錯。新鄭這個地方是黃帝故里,后來又做過鄭國和韓國的都城,文化淵源深厚。我們不是地域決定論者,但人的一切情的基礎都是元情,而元情則全部來自外部環(huán)境,所以白居易感情深沉而全面,跟他所處的環(huán)境包呈著廣泛的元情能供他的心靈攝取,是分不開的。在這里我們還要提及一點,新鄭曾經(jīng)誕生了子產(chǎn)、鄧析、申不害、韓非子這些法家人物,因此還具有法理思維的傳統(tǒng)。白居易30多歲撰《策林》75篇,包括他不畏權貴寫諷喻詩,我以為就跟這個法理的傳承有關系。 小白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詩人。在我們的文化中,詩人基本上意味著多情善感。這個善字很清楚地表明了這類人擅長于從外界攝取元情,并在大量占有元情的基礎上擴展和深化共情。由深沉的共情升華轉(zhuǎn)化而來的情的觀念就是詩歌的一個核心,而異常的豐富,則使得白居易成為了一位全能型詩人。在他的詩歌中,各個情符都得到相當高度的體現(xiàn),這是其他一些情感范圍比較狹窄的詩人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是我們選擇白居易作為這一章的主角的關鍵原因。 在那些無憂無慮的日子里,元情、共情大量生發(fā)、累積,于是概念逐步增加,觀念接踵而來。概念是共情的抽象表述,觀念則是概念和概念之間的特定關系。三歲左右大約是一個人生活觀念的形成時期,而且基本上都來自直接經(jīng)驗,所以這些早期觀念簡單明了,十分真切,直接發(fā)展為后來人生觀的核心??傊蟾乓坏饺龤q,是人類心靈的第一個擴展期,在這個擴展期里,我們熟悉了家庭環(huán)境,建立了與家庭成員之間的共情。如果家庭環(huán)境良好,那么這些共情良好;如果家庭環(huán)境不良,那么這些共情也不良;如果家庭環(huán)境惡劣,那么,嗯,一定會產(chǎn)生惡劣的共情。這些共情將發(fā)展成為我們長大后的性格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