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烤肉之所以與眾不同,與獨特的制作工藝是分不開的。
(一)選豬。烤肉要好吃,關(guān)鍵是要先嚴(yán)格挑選質(zhì)高肉優(yōu)的好豬。一般選4個月出欄的,皮滑毛亮的瘦肉型豬。
(二)配料。用的佐料叫五香料。大茴香、小茴香、丁香、花椒、鹽。購料多從三合堂購買。料是一年炒兩回,每次三、四百斤。配料有嚴(yán)格的比例,一般按大茴香10斤計,小茴香25斤,丁香7斤,花椒6斤,大鹽(即粗鹽)4斤。
(三)炒料。炒料有嚴(yán)格時間和溫度限制。大茴香約炒20分鐘,溫度以微燙手為宜,焙干焙透。小茴香也要炒20分鐘,待看到噼叭噼叭亂爆,用手輕輕一碾能成粉末狀即可,丁香、花椒各炒5、6分鐘,再就是炒鹽,鹽要炒到發(fā)黑。
(四)剔骨。將新宰殺的整豬刮凈皮毛,再剔骨。先去五臟;豬耳朵削去,下頜骨、牙骨剔去,口條、腮都要留著??跅l、腱子(豬后腿上的瘦肉)、里肌、螃蟹蓋號稱烤肉“四大名吃”,螃蟹蓋,就是豬腮,因燜烤時,腮子育氣鼓出且顏色金黃,而得名。頭部炮制完,把兩條前腿斬下,胸部一邊去了根肋條。后腿則只去半截,斬下的半截要命出腱子;留下的半截是為了鉤住往鐵梁上掛豬。
(五)花肉。這道工序要求特別仔細(xì)。先用刀挨著三叉骨把肉劃開,使骨頭和肉分開,然后一邊用一根7-8公分的高梁秸桿撐住骨和肉,目的是燜烤時熟得快,鉆煙透氣。然后就是刀把肉一道道劃開,要劃勻,否則熟得慢。功成菱形,每道指數(shù)厚,六指寬。后面劃完,再劃前面。先把排骨去掉,剩下的是精肉,用刀斜著劃開肉。再用一邊3根各長7、8、9公分的高梁秸桿把肉支起。
(六)腌豬和貼紙。腌豬就是往豬肉上加料。把佐料一層一層住肉縫里搓,搓時用力要柔和、均勻。一般要搓3遍。搓完后把肉合起,來回揉搓,使料在肉里滲透均勻。
最后,用草紙蘸著水貼住豬肚皮等膘肥脂厚的地方,因為這些地方容易烤化、烤薄。
以上是烤前的準(zhǔn)備工作。
爐子一般采用城北山上的土,那里的土既堅硬又有粘性的紅土,越烤越結(jié)實。爐子的套形如瓦罐,底小,口小,肚子大,外面可圍成方形、圓形不定。一般不土坯盤灶,磚承受壓力小,且不保暖。爐底直徑約1.8米,肚子直徑3米,爐口約80公分,用土坯盤好,內(nèi)壁還要糊上一層摻了鹽的泥,這樣可保溫又防止干裂。
燃料過去都是用高梁秸,用桿草即谷秸桿也可以,開始點爐,20斤一捆的高梁秸要燒8個,以后溫度上去了,就燒得少了。如果是不停爐,每天按燒3個豬算,第一個需秸桿170斤,第二個、第三個只各需120斤、60斤就行。
燒爐是在剔骨、花肉、腌豬的同時進(jìn)行的。豬炮制完,爐也燒好了。打開風(fēng)門,用鐵鉤鉤去柴禾,讓余火燃盡,煙跑凈,然后擋住風(fēng)門。在爐底放一小鍋,以備接油,防止油滴入火中起煙使肉有煙熏味。
這時,把豬掛在爐口上的鐵梁上,用小滑輪把豬吊入爐中,封口,約5分鐘后吊起,用刀牽牽肉皮,有糊的地方用草紙貼貼,然后再把豬吊下去,用鐵蓋叩好,糊上黃泥,燜烤40分鐘即大功告成。
**************************************
中國四大名燒雞和其他名雞
符離集燒雞
符離集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西通中原,東近洪澤,南接蚌埠,北臨徐州。這里在遠(yuǎn)古時是沼澤草甸,生長茂盛的就是符草,非常適合野雞等飛禽棲息?,F(xiàn)在符離集燒雞的主要原料符離麻雞就是由當(dāng)?shù)匾半u演化而來,其肉香味美有其獨到之處,可見符離集成為燒雞之鄉(xiāng)并非偶然。符離集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以前,周朝時始稱為宿國。秦始皇統(tǒng)一后在此置縣,取符草,離山第一字命名,唐朝后期演變?yōu)樗拗?,以后千余年間均為州、縣治?,F(xiàn)今的符離集已降為縣屬單位下面的一個鎮(zhèn)。白居易的著名詩歌《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16歲在此所作.符離集的古跡早已被歷史所湮沒,如今能在鎮(zhèn)上尋見其有歷史蹤跡的,只有'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的千古絕唱別和代代傳承的燒雞技藝和有關(guān)燒雞的一些故事了。
符離集燒雞最早并不叫“燒雞,而叫紅雞”,制法簡單,只是煮熟之后抹上一層“紅曲”,并無特色,二十世紀(jì)三十年代初期,山東德州有一姓管的商人遷居符離鎮(zhèn),帶來了德州扒雞的制作技術(shù),改變了“紅雞”的生產(chǎn)工藝,年復(fù)一年不斷改進(jìn),制法愈精,逐漸形成現(xiàn)在的符離集燒雞。在符離集制作和經(jīng)營燒雞的有百余家,其中以管、魏、韓三家燒雞鋪最出名。
符離集燒雞制作方法十分講究,從選雞到撈雞需經(jīng)十二道工序:一、選雞,選用半年至兩年之間,重量為一公斤的毛雞;二、宰殺,活雞進(jìn)廠需停食飲水半天,殺后血要放凈;三、燙雞,水的溫度在六十五度左右,泡燙時間約三分鐘;四、褪毛,毛要褪得全凈,腿、腳、嘴等處的老皮洗掉,硬殼刮去,保持雞身白凈;五、剖腹,開口要小,內(nèi)臟要取凈;六、造型,兩只腿交叉插入雞腹,雙翅插入嘴中;七、晾干;八、涂色,雞晾干后,要先均勻地抹一層飴糖?。痪?、炸雞,炸時要掌握火候,油溫保持八十至九十度為宜,以炸到雞呈金黃色為佳;十、配料,有桂皮、良姜、砂仁、花椒、山奈、陳皮、丁香、白糖、食鹽等十三種,用料多少以氣溫高低來決定,一般是夏季較冬季為少;十一、煮雞,用陳年老湯煮雞,先高溫鹵煮,后小火回酥,以求肉爛而絲連;十二、撈雞,撈時要小心細(xì)致,防止破碎,影響造型。符離集燒雞與道口燒雞、德州扒雞和溝幫子熏雞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雞。在我國1959年國慶大典上,符離集燒雞被列為國宴名菜之一。
配料標(biāo)準(zhǔn):
按白條雞10公斤計,配料為:食鹽500克,花椒、大茴香、小茴香各10克,山萘、良姜、丁香、白芷、桂皮、陳皮各5克。
制作方法:
(1)宰殺退毛:選用健康的小公雞,重約1公斤左右。頸部放血,浸燙退毛,清洗干凈。右翅前面與頸部連接處開一小口,取出嗉囊。再在腹部靠近肛門處開口,伸進(jìn)兩指,掏出內(nèi)臟。掏凈膛的雞,放進(jìn)清水里漂洗。
(2)整形、油炸:洗凈的雞放在案板上,兩腿交叉插入腹中,一翅向后別,另一翅向前從口腔中穿出。然后,涂抹蜂蜜水(1:20)。晾干后,放入熱油鍋中炸5分鐘,炸至雞皮色呈金黃色時,撈出控油。
(3)醬煮:炸好的雞按層次擺放在鍋內(nèi),加入食鹽和香料包,放上竹蓖子,壓上石塊。加入老湯和水,加熱煮沸,控制火勢維持微沸即可。當(dāng)年的小雞,煮制1小時左右,大雞煮制3小時。撈出后,即為成品。
*************************
溝幫子熏雞
遼寧省溝幫子是連接?xùn)|北與關(guān)內(nèi)的咽喉要道。來往列車在這里一停車,旅客便紛紛購買熏雞,溝幫子熏雞已有近100年的歷史,風(fēng)味獨特,馳名國內(nèi)市場。
溝幫子熏雞來歷:溝幫子熏雞始于清光緒年間。據(jù)說,創(chuàng)始人叫劉世忠,光緒二十五年從原籍安徽遷來遼寧北鎮(zhèn)縣溝幫子街,即現(xiàn)在的溝幫子鎮(zhèn)落戶。劉在安徽老家就是售賣熏雞的,到了溝幫子后仍以熏雞為業(yè),為了使熏雞好吃,在當(dāng)?shù)乩现嗅t(yī)的提示下他增加了調(diào)味藥品,又對加工工藝、配方下料進(jìn)行了改進(jìn),質(zhì)量明顯提高?!把u劉”之名傳遍遼西。到1927年前后,加工溝幫子熏雞的店鋪已增到十幾家,其中以杜、齊、孫、張、馬等家的熏雞最為著名。
原料配方(按400只雞計算):胡椒粉50克,五香粉50克,香辣粉50克,豆蔻50克,砂仁50克,山奈50克,肉桂150克,白芷150克,桂皮150克,丁香150克,陳皮150克,草果100克,鮮姜250克,味精200克,香油1公斤,另備白糖2公斤,老湯適量。如無老湯,各種調(diào)料用量加倍。制作方法: 1.選料。選用一年生健康公雞,屠宰后盤雞整型,大致和燒雞相同。 2.煮雞。經(jīng)整型后的雞,先置于加好調(diào)料的老湯中略加浸泡,然后放在鍋中,順序擺好。用慢火煮沸2個小時,半熟時加鹽(用鹽量應(yīng)根據(jù)季節(jié)和當(dāng)?shù)叵M(fèi)者的口味定),煮至肉爛而連絲時搭勾出鍋。 3.熏制。出鍋后趁熱熏制。將煮好的雞體先刷一層香油,再放入帶有網(wǎng)簾的鍋內(nèi),待鍋燒至微紅時,投入白糖,將鍋蓋嚴(yán)2分鐘后,將雞翻動再蓋嚴(yán),再等2~3分鐘后,即可出鍋。產(chǎn)品特點:色澤棗紅明亮,味道芳香,肉質(zhì)細(xì)嫩,爛而連絲。
********************
德州扒雞
德州市位于黃河下游,山東省的西北部,是山東省的北大門。德州在歷史上就是京杭大運(yùn)河的重要碼頭,素有“九達(dá)通衢,神京門戶”之譽(yù)。此處人杰地靈,物產(chǎn)富饒,當(dāng)?shù)厮a(chǎn)的德州扒雞更是名噪天下。
德州扒雞來歷:德州扒雞是由燒雞演變而來,其創(chuàng)始人為韓世功老先生。據(jù)《德州市志》、《德州文史》記載:韓記為德州五香脫骨扒雞首創(chuàng)之家,產(chǎn)于公元1616年(明萬歷43年),世代相傳至今。清乾隆帝下江南,曾在德州逗留,點名要韓家做雞品嘗,后龍顏大悅,贊曰“食中一奇”,此后便為朝廷貢品。1911年(宣統(tǒng)3年),韓世功老先生總結(jié)韓家世代做雞之經(jīng)驗,制作出具有獨特風(fēng)味的“五香脫骨扒雞”,社會上習(xí)慣把韓世功先生稱為第一代扒雞制作大師。
二十世紀(jì)初,德州經(jīng)營燒雞者更如雨后春筍,名店眾多,相互競爭,皆在質(zhì)量上狠下功夫。始有“寶蘭齋”店主侯寶慶,悉心研究,在燒雞、鹵雞和醬雞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扒肘子、扒牛肉的烹調(diào)方法,開創(chuàng)了扒雞生產(chǎn)工藝。至1911年,德州老字號“德順齋”燒雞鋪掌柜韓世功等人,對傳統(tǒng)的工藝與配方進(jìn)行改進(jìn),添加了多味健脾開胃的中藥,又結(jié)合侯寶慶制作燒雞、扒雞的經(jīng)驗,揉進(jìn)了炸、熏、鹵、燒雞的方法,既考慮了當(dāng)?shù)亓?xí)俗,又兼顧了南北口味,經(jīng)多次試制,終于生產(chǎn)出了“五香脫骨扒雞”:因為是加入了多種藥材燒制,故稱“五香”;成熟后提起雞腿一抖,肉骨即行分離,謂之脫骨。他們制作的扒雞炸得勻,燜得爛,香氣足,且能久存不變質(zhì),故很快在市場上打開銷路。尤其是津浦鐵路通車后,德州扒雞的名聲也隨著旅客的嘗食,遠(yuǎn)播南北,成為北方整雞鹵制的特色名吃。
新中國成立后,德州扒雞的生產(chǎn)條件和生產(chǎn)工藝又有了很大的改進(jìn)。五十年代初,德州市成立了國營食品扒雞公司,集中經(jīng)營扒雞。該公司汲取百家之長,保持并發(fā)展了這一傳統(tǒng)名食的獨特風(fēng)味,曾被山東省商業(yè)廳和國家商業(yè)部評為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1956年在全國食品博覽會上被評為一等名牌產(chǎn)品,1983年被評為中國“十名雞”第一名,還被第一次由國家有關(guān)部門組織編寫的《中國名菜譜》第六輯列為145種名菜之首,更加蜚聲海內(nèi)外。
德州扒雞之所以能經(jīng)久不衰,其原因之一是在選料上要求十分嚴(yán)格。德州扒雞行業(yè)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原料是基礎(chǔ),生產(chǎn)加工是保證。”制作扒雞使用的毛雞必須是鮮活健壯的,而運(yùn)輸過程中擠壓死掉的必須棄之不用。其原因之二是制作工藝十分精細(xì)。一是宰殺:將750克以上的活雞割斷氣管,放凈血,用65攝氏度左右的熱水燙,褪掉雞毛,剝凈腿、嘴、爪的老皮,然后從臀部剖開,摘去內(nèi)臟,瀝凈血水;二是整形:將雞雙腿盤起,雙爪插入腹部,兩翅從嘴中交叉而出,形似“鴨浮水面”;三是烹炸:將雞全身涂勻糖色,然后入沸油鍋中炸制,至雞身呈金黃色時撈出;四是配料燜煮:煮前先在鍋底放一鐵箅,以防糊鍋,再將處理好的雞按老嫩排入鍋內(nèi),配以料湯,防止雞浮,煮時用旺火煮,微火燜,浮油壓氣,雛雞燜6至8小時,老雞燜8至10小時,扒雞燜煮以原鍋老湯為主,并按比例配制新湯,配料有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白芷、草果、陳皮、三萘、砂仁、生姜、小茴香、醬油、白糖、食鹽等十六種,這樣制出的扒雞,外形完整美觀,色澤金黃透紅,肉質(zhì)松軟適口,并具有開胃、補(bǔ)腎、助消化的作用。
*******************
靜寧燒雞
靜寧燒雞,又稱靜寧鹵雞,是平?jīng)鲮o寧縣的傳統(tǒng)名食。
靜寧燒雞的名家是燒雞大王陸四海父子和回族名師沙金貴。他們博采河南“道口燒雞”和安徽“苻離集燒雞”之長,獨創(chuàng)個人風(fēng)格。烹制的燒雞造型美觀、鮮嫩味美、肉香味厚、爽口不膩、脫骨而成型、軟爛有咬勁,是往來于西蘭公路上的旅客爭購之佳品。
靜寧燒雞的烹制秘訣是配料講究、鹵湯陳老、加工精細(xì)、火候適宜。其配料有胡椒、丁香、桂皮、陳皮、大姜、花椒、草果、白芷、茴香和少量酒、蔥、味精等。鹵湯最短的也有5年之久,而且每2~3天,就得按需要增添佐料。燒制時一般用文火慢燉,使鹵湯達(dá)到似開非開的程度。但也要根據(jù)雞的大小、肥瘦、雌雄來決定火勢變化的幅度和成熟的時間。一般來說,當(dāng)年的小雞通常鹵1~2小時;2年的中等雞需鹵2小時左右;3年以上的老雞需鹵3小時以上。這樣烹制的燒雞,佐料能侵入雞肉內(nèi),每逢雞熟,鍋蓋乍啟,濃香撲鼻,沁人肺腑,所謂“聞名千里外,味從雞肉來”,使路人都有垂涎欲滴、食欲大開之感。
*************************
無為熏雞
相傳乾隆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無為縣的廚師將雞先熏后鹵的獨特制法,使雞色澤金黃油亮,皮脂豐潤,美味可口,獨具一格,稱為“無為熏雞”。后來漸傳至安徽其他地區(qū),到清末已傳遍全省。
馬家鋪的鹵煮雞
保定馬家老鋪的鹵煮雞是與金華火腿、南京板鴨、蘇州五香醬牛肉等美食齊名的風(fēng)味名吃。它以色鮮、形美、味香、肉嫩和不膩口、不塞牙、屢吃不厭而名揚(yáng)四海。
這種鹵煮雞是從清代嘉慶初年問世的,現(xiàn)在遺傳到第六代,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在清朝的河間縣果子洼村,有戶回族居民,姓馬,父母早已謝世,兄弟二人依靠微薄的田畝,食不飽腹,就在農(nóng)閑時尋求學(xué)點手藝掙錢糊口。在他們鄰村有位回鄉(xiāng)的老者,年輕時曾在外地當(dāng)過廚師,熟悉制作煮雞的手藝。馬家兄弟二人就拜老者為師,學(xué)會了做鹵煮雞的手藝。當(dāng)時兄弟倆是小本經(jīng)營,利用農(nóng)閑時間到四外的集鎮(zhèn)趕集賣鹵煮雞。經(jīng)過幾年的實踐和反復(fù)鉆研,在制作技術(shù)上不斷提高,特別是他們?yōu)榱耸沟弥箅u味道鮮美和有營養(yǎng),向一位開藥鋪的本家求教,在煮雞時除了加上常備的輔料調(diào)味外,還接受開藥鋪本家的建議,加進(jìn)一些具有滋補(bǔ)和提味的中草藥。這樣一來,他們的鹵煮雞就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歡。又是過了幾年,他們有了積蓄,就來到保定,在馬號(現(xiàn)在市百貨商場)旁的真武廟胡同租了間鋪面,以制賣鹵煮雞為業(yè)。傳至第三代馬耀輝時,資金較為充實了,就在府衙前大街(今裕華中路)南邊買了兩間鋪面,開了家名為“耀蘭齋馬家老雞鋪”。
當(dāng)年的保定是四通八達(dá)的繁華重鎮(zhèn),他們?yōu)榱嗽谶@繁華重鎮(zhèn)站住腳,制作鹵煮雞時,在操作技藝上多加改進(jìn),力求精益求精。對于精選的生雞要求雞形豐滿,肉多膘肥,一律按回族的俗規(guī)宰殺,做到“宰鮮、煮鮮、賣鮮”的要求。生白條雞,不拆不卸,加以造型,猶如琵琶的形狀。再根據(jù)雞齡的長短分別放進(jìn)老湯鍋里文火慢煮。一般是雛雞煮1小時,10個月的雞煮1個半小時,隔年雞煮兩個小時。老雞被排除在外。這樣煮出來的雞,肉爛而不脫骨,雞皮焦黃而不破損,外形十分美觀。在多年的老湯中,每次都要加進(jìn)些老醬、花椒、大料、小茴香等輔料和砂仁、豆蔻、丁香、肉桂、白芷等18種中草藥。這樣的鹵煮雞色艷形美,肉嫩骨酥,軟而不爛,味道醇香,揚(yáng)名遐邇,膾炙人口,很快就風(fēng)靡保定府,成為名聞遐爾的風(fēng)味名吃。1981年在全國優(yōu)質(zhì)肉禽蛋類食品的評比中,被評為國家級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
據(jù)說,清末直隸總督李鴻章在保定時,聽說馬家鹵煮雞好吃,就派人買來品嘗,給予了很好的評價。民國初年,直隸督軍曹錕在保定期間,最喜歡吃的也是馬家老雞鋪的鹵煮雞。解放后,劉少奇來保定視察時,品嘗到馬家老雞鋪的鹵煮雞,在回京時還派人定購了一些帶回北京。
**************************
金鳳扒雞
“金鳳扒雞”最早始于1908年,當(dāng)時一對叫做馬洪昌的回民夫婦在石家莊大橋街開了一家馬家雞鋪,他們采用獨特的制作工藝,用蜂蜜對雞進(jìn)行上色炸制,并用中藥秘方老湯煮制,做出來的扒雞風(fēng)味獨特。雖然當(dāng)時的店鋪很小,但生意格外興隆,每當(dāng)熱氣騰騰的扒雞出鍋之后,店內(nèi)店外總是擠滿了顧客。因為每天供不應(yīng)求,去晚了的顧客還常常買不到。
“當(dāng)時還只是叫大橋街馬家雞,店面也被稱做大橋街扒雞店?!睋?jù)金鳳扒雞傳人,如今是石家莊洛杉奇食品有限公司肉食分廠廠長季瑞學(xué)介紹,制作扒雞的輔料由十八味香辛料組成,而這十八味輔料均具有雙重性,既是香辛料又是中草藥,在《本草綱目》中都有其名,因此具有一定的藥理功效和保健作用?!半m幾經(jīng)變化,但直到現(xiàn)在還是沿用百年老湯,每天清湯,將浮油和陳渣去除,加續(xù)新料。配方屬秘方,過去一直是單傳,清除來的渣子都要用火燒掉。即使是現(xiàn)在,配方也只有個別人知道,制作時由專人負(fù)責(zé)配料,其他人回避?!?br> 這里面還有一個“偷來之說”,傳說中創(chuàng)始人一開始也是給一家雞鋪當(dāng)學(xué)徒,后來不甘居于人下,將偷學(xué)來的制雞秘方加以創(chuàng)新,于是另立一派,自創(chuàng)了“馬家雞”?!坝捎谀甏眠h(yuǎn),這種說法已經(jīng)無據(jù)可考了。”
馬家雞一直堅持著前店后廠作坊式的生產(chǎn)方式,在1956年公私合營后,劃歸當(dāng)年的石家莊市食品公司?!爱?dāng)時的生意也非常興隆,市民們買雞都要早早起來排隊,很多出差到石的外地人也要捎回一兩只作為禮物帶給親戚朋友?!睋?jù)季瑞學(xué)介紹,后來,大橋街改造,1983年老店由原址遷移到南馬路,由于工藝獨特、歷史悠久,故更名為“扒雞老店”。“當(dāng)時是把大橋街馬家雞與永新回民雞兩家合并,綜合其優(yōu)點,成立了回民扒雞加工廠。”
上世紀(jì)80年代初,馬家雞的經(jīng)營者們設(shè)計了“金鳳”作為商標(biāo),并在1984年正式注冊了金鳳扒雞的商標(biāo)?!敖瘌P寓意'雞窩里飛出金鳳凰’,盼望能如鳳凰涅盤,讓老字號、老產(chǎn)品再獲新生?!?br>
*******************************
右玉熏雞
右玉縣位于山西省的西北部,北與西北以古長城為界,與內(nèi)蒙古的涼城、和林格爾毗鄰,東與大同市的左云縣,南與朔州市的山陰縣、右玉縣接壤。
右玉縣是山西著名的優(yōu)良雞種棗右玉邊雞的中心產(chǎn)區(qū)。右玉邊雞是國內(nèi)著名的優(yōu)良雞種之一,這種雞,生長快,肉質(zhì)極其鮮美,是烹制雞肴的上乘原料。
原料配方:雞20只,花椒30克,大料15克,小茴香25克,食鹽、醬油適量
制作方法:
1.選料:選擇健康無病的右玉邊雞為主料。
2.宰剖:將雞宰殺,放凈血,經(jīng)浸燙、煺毛后,從肩背部開口,取出雞嗉子,切斷食管。然后在肛門下方開口,取出內(nèi)臟、食管和氣管,用清水沖洗干凈。
3.整型:將雞爪窩入腹內(nèi),翅別于背上,頭頸別在背上。
4.鹵煮:將雞按大小排碼在鍋內(nèi),調(diào)料裝紗袋內(nèi)放鍋內(nèi),加上清水(或老湯)至淹沒雞體,調(diào)入醬油、食鹽,加大火將鍋燒沸,撇去浮沫,改小火燜煮至熟爛即出鍋。
5.熏制:熏雞應(yīng)用柏木末,無柏木末可用楊柳木末。熏烤方法可用大鍋,亦可用他法。將雞放熏鍋內(nèi),用半燃的鋸末煙熏烤20分鐘即可。熏烤后的雞,再涂上一層香油即可食用。
產(chǎn)品特點:色澤紅艷,肉質(zhì)細(xì)嫩,味道十分鮮美,易于保存,一般在夏季也可存放一周至十天不變質(zhì)。
******************************
卓資山熏雞
卓資山熏雞,是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盟卓資縣的傳統(tǒng)名食,素以個大色鮮,肉質(zhì)肥嫩而飲譽(yù)京包鐵路沿線。它始于20年代初,由河北宣化來的制燒雞技師李珍創(chuàng)制。由于他技術(shù)精巧,取用多種調(diào)味和香料烹制,使熏雞滋味異常鮮美,因而很快聞名內(nèi)蒙古工區(qū)。1956年在全國熟食制品展覽會上,卓資山熏雞山東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等,并列為馳名全國的名雞。特點:用當(dāng)?shù)仫曫B(yǎng)的草雞加多種調(diào)味料,經(jīng)煮、煙熏而成。成菜色澤橘紅,肉質(zhì)鮮嫩,風(fēng)味獨特。
原料配方:雞100只,食鹽1~1.5千克,花椒50克,干姜50克,大料50克,丁香10克,蓽拔10克,良姜10克,桂皮10克,白芷10克,山木10克,砂仁10克,肉蔻10克,熏料為白糖500克,柏木鋸末1千克,另需陳年煮雞老湯
1.選料:選用該縣和鄰近旗縣所產(chǎn)之雞為原料,要求健康無病,只重在1千克以上。
2.宰剖:選將雞宰殺、放血、浸燙、煺毛、再開膛、去內(nèi)臟、洗凈,然后入清水中浸漂2~3小時,撈出瀝水。
3.整型:將雞爪窩腹內(nèi),雞翅別好,雞頭盤上。
4.鹵煮:將雞爪擺于鍋內(nèi),把調(diào)料裝紗袋內(nèi)放鍋中,對上老湯,用大火將鍋燒沸,煮0.5小時后改小火燜煮2小時(老雞則沸煮1小時,燜煮3小時),即可出鍋。
5.熏制:將熏鍋燒熱,放入適量白糖和鋸末,放上鐵箅子,將煮熟之雞放在鐵箅上,加蓋熏烤約2~3分鐘(每次熏制10~20只雞)即可。
6.涂油:將熏好之雞涂上雞油或香油,即可。
**************************
藤橋熏雞
“藤橋熏雞”以內(nèi)銷為主,在溫州市場上知名度較高。
原料:主料:新鮮三黃雞
調(diào)料:食鹽、味精、食糖、料酒
原料處理:新鮮三黃雞要清洗衣、腌制、風(fēng)干、熏制
制法:烹制方法:隔水蒸10~15分鐘
口感:藤橋熏雞產(chǎn)品臘香味濃郁,色澤鮮艷,富有回味
觀感:藤橋熏雞經(jīng)烹調(diào)后成色一致,經(jīng)存放后不會發(fā)生色差變化
***********************************
哈爾濱正陽樓醬雞
正陽樓醬雞是哈爾濱市的名食之一。
原料配方
雞100只 精鹽(用老湯可酌減)5千克 醬油3千克 大蒜500克 鮮姜500克 大料 250克 桂皮200克 白糖1.5千克 大蔥1千克花椒(配料可根據(jù)老湯情況而酌減)100克
制作方法
1.選料:選擇健康無病的鮮活雞,以當(dāng)年雞為佳。宰殺之前停食(可飲水)。
2.宰剖:將雞宰殺,放凈血,入熱水內(nèi)浸燙,煺凈羽毛。再從臀部開口,取出內(nèi)臟,沖洗干凈后入涼水內(nèi)浸泡一段時間,以去凈血污。
3.浸燙:將各種調(diào)料放到煮雞老湯內(nèi),燒沸后,把白條雞放湯鍋內(nèi)浸燙約10分鐘后撈出,再撇凈湯鍋內(nèi)的浮沫、雜物。
4.鹵煮:最后將雞復(fù)入湯鍋內(nèi),燒沸后改小火燜煮約3小時即可出鍋。
產(chǎn)品特點
色艷味濃,具有濃厚的北方特色。
***********************************
濟(jì)南肴雞
濟(jì)南肴雞是濟(jì)南著名食品,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原料配方小公雞(每只1.25千克)10只鹽、紅曲、丁香、大茴香、草果、桂皮、白芷、良姜、大蔥段、整花椒、姜片適量
1.將雞宰殺煺毛,開膛去內(nèi)臟。將翅膀、雞腿盤起,放入鹽水中腌漬24小時,洗凈,用大蔥段、姜片、花椒各少許塞入雞腹內(nèi)。
2.將老鹵燒開,再將全部香料(紅曲、蔥段、姜片、鹽除外)用布袋扎好,一道放入鹵鍋內(nèi),加些鹽,用小火煮約1.5小時,取出,抹上紅曲,挖去腹中蔥、姜等即成。
產(chǎn)品特點 紅潤美觀,肥嫩芬香,越嚼越香,津津有味。
***************************************
玉記扒雞
濟(jì)南人有句口頭禪:吃雞還是玉記。
玉記扒雞店的扒雞,骨酥肉爛,雞皮完整,肉質(zhì)肥嫩,色澤紅中透亮。手提雞腿一抖,則肉骨分離;玉記扒雞具有特殊的誘人香味,嗅之香氣撲鼻,食之回味無窮。
制作玉記扒雞,一鍋一般以百斤雞為量下料。把雞宰好脫毛,盤好。雞身涂一層稀飴糖,下入七八成熟的熱油中炸成金黃色。撈出瀝干油,將老湯放鍋內(nèi)燒開,撇去浮沫,再加醬油、精鹽、口蘑、生姜,擺好雞,再少加清水,放入用潔布包好的五香藥料,雞上面用鐵篦子壓好(防止煮開時雞在鍋內(nèi)翻動)。用旺火燒開后,必為小火燜煮,約煮4小時左右。不過煮制的時間根據(jù)雞的老嫩有別,老則長,嫩則短。煮好取出時注意保持雞皮的完整。
***************************************
福山燒雞
福山燒雞是山東省煙臺市福山縣的傳統(tǒng)菜。福山名廚輩出。遍及國內(nèi)外,素有“廚師之鄉(xiāng)”的美譽(yù),其傳統(tǒng)佳肴美不勝收。燒小雞,相傳在明代福山民間已廣為流傳。其主料需選用當(dāng)?shù)禺a(chǎn)的一種食雞,經(jīng)精細(xì)初加工后,再炸、蒸而成。因其體較小.又為當(dāng)年雛雞,又名燒小雞。民國初期煙臺“順香齋” 餐館所制最佳?,F(xiàn)“松竹林”飯店承襲舊制有所發(fā)展,燒制的小雞形態(tài)美觀,紅潤油亮,肉嫩味香,濃郁醇厚,軟綿適口,成為久盛不衰的傳統(tǒng)名肴。
**********************************
王傻子燒雞
王傻子燒雞是貴州畢節(jié)特色食品,以色香味俱全而享譽(yù)云、貴、川三省相鄰地區(qū),凡到畢節(jié)的外地人都會慕名前來購買品嘗,以前“王傻子燒雞”在一個不經(jīng)名的小巷里,當(dāng)?shù)厝艘I還得去找,而現(xiàn)在畢節(jié)街頭都能找到。正宗的王傻子燒雞店就在畢節(jié)市聯(lián)通大道。
畢節(jié)是飲食公司王文讓廚師,九歲學(xué)藝,如今年逾古稀。因他為人憨厚,工作勤謹(jǐn),目不識丁,人們早年贈個綽號“王傻子”,50多年來王傻子對烹調(diào)技藝,精益求精,尤以燒雞最為拿手。
制作方法 “王傻子”殺雞的方法與眾不同,先給活雞腋下一刀,將雞拋在地上任其撲騰,以流盡血,仔雞以65℃,大雞以75℃左右的開水燙拔羽毛,取出內(nèi)臟,洗凈全身。他烹制燒雞的辦法是:雞身抹上酒糊子(或紅糖糊子)放滾開的菜油鍋中炸紅,取出滴干油分,用山奈、草果、花椒、桂皮、白蔻、砂仁、甘松、白芷、食鹽等10多種佐料,以紗布包裹,入鍋烈火調(diào)制鹵水;將雞放入滾翻的鹵水鍋中,再加適量好燒酒和冰糖,改用文火煨燉,煨熟取出,抹上麻油便可食用。吃時,不用醬油、醋等調(diào)味品,豐厚的原香更覺味美。特點色黃、皮酥、肉嫩、骨脆、味香,在云、貴、川三省久負(fù)盛名。
*************************************
百樂熏雞
百樂熏雞,又稱:“百樂燒雞”、“田家熏雞”,是遼寧省丹東市的傳統(tǒng)名食,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因做工精細(xì),味道極佳,此雞在東北一帶頗有名氣,曾榮獲遼寧省肉蛋禽制品質(zhì)量第一名。是該省1982年的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
制作方法: 1.選料:選擇健康無病的活雞為主料,要體重適中,個體豐滿。 2.配料:除煮雞老湯之外,還需丁香、大料、茴香、花椒、山柰、砂仁、肉蔻、桂皮、陳皮、肉桂及食鹽、蔥、姜等調(diào)料和草藥。這些佐料的用量要依老湯的多少和季節(jié)不同而靈活掌握。 3.宰剖:將活雞宰殺,放凈血,即入熱水中浸燙,煺盡羽毛。宰殺下刀部位應(yīng)在雞下喙1厘米處,刀口不要超過3厘米。開膛去內(nèi)臟則在雞右翅下和臀尖處下刀,刀口不超過3厘米,取凈內(nèi)臟后,用清水洗凈雞身內(nèi)外,瀝干水。然后將雞腿窩于腹內(nèi),翅別背上,頭挽腋下,使造型美觀。 4.鹵煮:將雞坯按大小依次擺在鍋內(nèi),大雞在下,小雞在上。將草藥裝紗布袋內(nèi)放鍋中,加上其它調(diào)料(食鹽的比例為:每20千克白條雞加精鹽約600克),對入老湯和清水(以淹沒雞身為度)。用大火將湯燒沸,撇去浮沫,加蓋后改小火燜煮。具體煮制時間要依雞的品種和大小而定,一般為1~2小時。 5.熏制:將煮熟的雞撈出,晾涼后即可熏制。熏烤時,熏鍋的溫度為120℃左右,白糖分兩次放入鍋底,每7.5千克熟雞,每次放白糖50克。將雞放鐵箅子上,加鍋蓋后每次熏烤約30秒鐘。熏好的雞,雞身外涂香油或熟豆油后即可食用。特點:油潤光亮,咸淡均勻,香透入骨、味美肉嫩,軟硬適中。
*****************************************
邢臺道口燒雞
邢臺道口燒雞是河北邢臺地區(qū)的肉食名品,早在1959年即獲河北省食品一等獎;1980年,又被評為河北肉類名牌食品。邢臺的燒雞源于河南道口鎮(zhèn),是道口“義興張”燒雞的分支。
原料配方:雞100只食鹽2~3千克砂仁15克豆蔻15克丁香3克草果30克陳皮30克肉桂90克良姜90克白芷90克
制作方法:
1.選料:須用生長半年以上、兩年之內(nèi)的嫩雛雞和肥母雞,重量在1~1.25千克的健康無病之雞,病、死、殘之雞一律不用。
2.宰剖:將活雞宰殺,放凈血,趁雞體未涼時即入58~60℃的熱水中浸燙,煺凈雞毛,技術(shù)熟練者每分鐘可煺凈1只雞。然后洗凈雞體斬去雞爪,在雞頸上方割口以切斷食管、氣管,在雞臀部開7~8厘米口子,取出內(nèi)臟,拉出氣管、食管沖洗干凈。
3.整型:先用利刃將雞肋骨、椎骨中間處切斷、按折,選一段高梁稈,放雞腹內(nèi),撐開雞身;再在雞下腹脯尖處割一小圓洞,將雞腿交叉插入洞內(nèi);兩翅交叉插入腔內(nèi),使整雞成兩頭尖的半圓形,洗凈后懸掛,晾干表皮水分。
4.油炸:把晾好的白條雞均勻地涂上蜂蜜水(水和蜂蜜的比例為6∶4),然后入150~160℃的熱油鍋內(nèi)翻炸約半分鐘,炸至柿紅色即可。
5.鹵煮:將雞按大小順序擺于鍋內(nèi),加上煮雞老湯,對入鹽水,放入藥料袋,上用竹箅壓住雞身,使湯浸到最上層雞身的一半,先用大火將湯煮沸,加入約12克硝,改小火燜煮約3~5小時(時間依季節(jié)、雞齡而定),即可出鍋。
6.撈雞:撈雞時先備好專用工具,手、眼配合好,一只手用叉子夾住雞頸,另一只手用雙筷端住雞腹內(nèi)秫秸,迅速離鍋放好,以保持雞型完整。
特點:邢臺道口燒雞,造型美觀完整,色澤淺紅而帶嫩黃,肉質(zhì)軟爛,味美鮮香,一般可存放2~5日而色味不變,冬季存放時間更長。
*****************************************
義盛永熏雞
義盛永熏雞是河北唐山市的傳統(tǒng)名食,已有悠久歷史。在唐山有“熏雞大王”之譽(yù)。
制作方法:
1.選料:選用只重在500克以上的健康無病活雞為主料,仔雞要500克以上,大雞要求肥壯。
2.宰剖:將活雞宰殺,放凈血,入熱水內(nèi)浸燙,煺凈羽毛,開膛取出內(nèi)臟,洗凈雞身內(nèi)外,瀝干水備用。
3.鹵煮:將白條雞經(jīng)過整型,按大小依次擺于鍋內(nèi),加上陳年煮雞老湯,對上適量清水,以使湯汁浸沒雞身。然后加上花椒、大料、桂皮、白芷、茴香(裝紗布袋內(nèi))及蔥、姜、蒜、食鹽等調(diào)料,用量多少視季節(jié)和老湯多少而靈活掌握。用大火將鍋燒沸,再改中火煮一段時間,然后用小火燜煮至熟爛即可出鍋。
4.熏制:將熏鍋燒熱,投入白糖,將煮好的雞放鐵箅子上入熏鍋熏制,至雞色紅潤即可。出鍋后涂上香油即可食用。
特點:色澤美觀,味道濃香,鮮美可口。
******************************************
太原六味齋熏雞
六味齋熏雞是山西太原市有名的熟制禽產(chǎn)品之一。
原料配方 白條雞100千克 食鹽3千克蔥2千克蒜頭400克生姜400克花椒100克小茴香80克將香料裝布袋使用。
制作方法
1.選料:選用當(dāng)年的公雞或1~2年的淘汰母雞。宰殺、煺毛、開膛去內(nèi)臟后,清水浸泡1~2小時,去掉血污。
2.整型:將白條雞用木棍打斷雞腿,用剪刀將膛骨兩側(cè)軟骨剪斷,并將爪彎曲插入雞腹內(nèi),雞頭壓在左翅下,此謂盤雞。
3.煮制:先將白條雞放入沸水鍋內(nèi)初煮10~15分鐘,恢復(fù)緊縮。取出沖洗。然后,把配料連同雞一起下鍋煮制,在90℃左右的水中,嫩雞煮1~2小時,老雞煮3~4小時即熟。
4.熏制:采用鋸末屑為熏料。將煮熟雞置入熏爐,在爐底鐵板上撒鋸末和白糖,再將鐵板燒灼熱,然后起煙,密閉熏爐。熏制15分鐘,當(dāng)煙變白色時,雞呈紅色時,即可起鍋。再刷一層香油,使其更加光亮。
產(chǎn)品特點造型美觀、色澤鮮艷、熏味芳香、肉質(zhì)柔軟、細(xì)嫩、攜帶方便。
******************************************
北京天德居熏雞
原料配方:雞(重12.5千克)10只醬油125克鹽125克花椒25克八角25克桂皮25克姜5克蔥2段黃酒0.6千克
制作方法:
1.宰殺:將活雞宰殺,放血、煺毛后,腹下開膛,取出內(nèi)臟,用水洗凈瀝干。用棍或刀打平雞脯,雙腳折入體腔內(nèi),頭頸壓于翅下,再用小竹撐開膛腔。
2.鹵煮:把整好型的雞放入鍋內(nèi)煮沸。撇去浮沫,倒入配料,翻動2~3次,繼續(xù)煮沸1小時后取出熏制。
3.熏制:用鋸末作燃料生煙,將雞全身翻動熏烤5分鐘,皮成紅黃色,外抹一層芝麻油后即為成品。
4.保藏:春、秋季在通風(fēng)陰涼處保藏,夏季宜隨制隨銷。切塊涼吃、蒸吃或炒吃均可。
****************************************
葫蘆雞
“葫蘆雞”歷史悠久,已流傳千年以上,號稱長安第一味。色澤金黃,形似葫蘆,皮酥肉嫩,香爛味醇,此品不但廣泛流傳于西北一帶,神州大地,南北皆有。
相傳“葫蘆雞”創(chuàng)始于唐代天寶年間,出日于唐玄宗禮部尚書韋陟的家廚之手。據(jù)《酉陽雜俎》和《云仙雜記。》記載:韋陟出身于官僚家庭,憑借父兄的蔭庇,貴為卿相,平步官場。此人錦衣玉食,窮奢極欲,對膳食極為講究,有“人欲不飯筋骨舒,夤緣須人郇公廚”(韋陟裘郇國公)之說。有一天,韋陟嚴(yán)命家廚烹制酥嫩的雞肉。第一位廚師采用先清蒸,再油炸的辦法制出,韋陟品嘗后認(rèn)為肉太老,沒有達(dá)到酥嫩的口味標(biāo)準(zhǔn),大為惱火,命家人將這位廚師鞭打五十而致死。第二位廚師采取先煮,后蒸,再油炸的方法;酥嫩的要求都達(dá)到了,但由于雞經(jīng)過三道工序的折騰,已骨肉分離,成了碎塊。韋陟懷疑家廚偷吃,不容家廚辯說,又命家丁將家廚活活打死。懾于韋陟的淫威,其他家廚不得不繼續(xù)為其烹飪。第三位家廚接受了上兩次家廚烹制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在烹制前用細(xì)繩把雞捆扎起來,然后先煮,后蒸,再油炸。這樣烹制出來的雞,不但香醇酥嫩,而且雞身完整似葫蘆。這時,韋陟才滿意。后來人們把用這種方法烹制出來的雞叫做“葫蘆雞”,一直流傳至今。
葫蘆雞的傳統(tǒng)選料,是用西安城南三爻村的“倭倭”雞。這種雞飼養(yǎng)一年,凈重一公斤左右,肉質(zhì)鮮嫩。制作時,經(jīng)過三道基本工序,即先清煮,后籠蒸,再油炸。蒸時將煮過的雞放人盆內(nèi),加醬油、精鹽、蔥姜、八角、桂皮、料酒,再添些肉湯,入籠蒸熟。油炸技術(shù)要求嚴(yán),菜油燒八成熟,將整雞投入油鍋,用手勺輕輕撥動,炸約半分鐘,至雞成金黃色,立即用鐵笊籬撈出淋凈,隨即放人菜盤上桌。另帶一碟花椒鹽佐食。
**********************************
胡記燒雞
永清“胡記”燒雞,始于清末,早于北京經(jīng)營,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親傳四代,奉承獨家中藥秘方薰煮,煮至骨,肉相離而形不散之細(xì)處。葆有口味香潤、松嫩、細(xì)膩之特點,暢銷北京、廊坊及周邊區(qū)、市、縣,“胡記”燒雞是永清知名老字號。
張老大燒雞
臨沭地處魯東丘陵區(qū)南部。張老大燒雞店是由其父創(chuàng)建于解放初期,距今已五十多年歷史,是臨沭知名的傳統(tǒng)名吃,制作工藝講究,一般批量生產(chǎn),流水操作,質(zhì)量穩(wěn)定。成品色澤紅潤,味道香咸濃厚,回味無窮。
草公雞宰殺洗凈,開膛去內(nèi)臟,別制成型,清水泡去血污,控凈腹水;陳年老湯入鍋,加新水、醬油、精鹽、蔥姜、藥料包(砂仁、豆蔻、甘草、草果、白芷、桂皮、丁香、花椒、大料等)、雞燒開,中火煮熟撈出,放熏鍋加白糖熏至紅潤取出。煮雞的湯汁經(jīng)過濾澄清后放瓦盆中,將熏過的雞浸入老湯即成。
********************************
老唐烤雞
據(jù)故宮博物院清史專家朱家晉考證,明末清初,北京民間有一種色澤晶瑩、醇香四溢、風(fēng)味獨特的烤雞被選為皇宮御膳,御膳官以烤雞作房主唐氏的姓定了菜名,稱之為“老唐烤雞”。
“老唐烤雞”第九代傳人唐國興,近年在丹東重振祖業(yè),不久就受聘于北京中華新技術(shù)公司再獻(xiàn)絕技,受到中外好評。1985年,四川省秀山縣城西油廠在北京出席新成果展覽會期間,與中華新技術(shù)公司達(dá)成技術(shù)轉(zhuǎn)讓協(xié)議。唐國興夫婦親帶老湯到秀山縣傳授絕技,1985年底首批產(chǎn)品應(yīng)市,經(jīng)有關(guān)部門品嘗,一致公認(rèn)“老唐烤雞”整體成型美觀,色、香、味均屬上乘,不愧為傳統(tǒng)名肴。
制作方法:“老唐烤雞”制作精細(xì)考究,選用嫩壯公雞,除去內(nèi)臟,放入配有砂仁、肉桂、白芷等20多味名貴中藥的陳年醪湯中,煮至八成熟撈出,在雞膛內(nèi)均勻涂抹適量的蜂蜜、香油,然后入爐烤熟。
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成品烤雞呈桔紅色,皮脆里嫩,食而不厭,具有健脾開胃,補(bǔ)中益氣,生津養(yǎng)血,健腦益智,舒筋活血,壯骨強(qiáng)身等功能,成為宮廷常備佳肴。
*********************************
桶子雞
桶子雞系開封特產(chǎn)名菜,它選用當(dāng)?shù)氐膬?yōu)質(zhì)筠母雞,采用百年老湯煨制而成。色澤金黃,肥而不膩,鮮嫩脆香。馬豫興桶子雞是開封久負(fù)盛名的傳統(tǒng)風(fēng)味食品,現(xiàn)由馬豫興雞鴨店烹制經(jīng)營。
桶子雞是開封幾大名吃之一,說到桶子雞就要先說一說開封的百年老店“馬豫興”,馬豫興現(xiàn)在在國內(nèi)很多地方都有打著他的旗號開的店,大家也許對這個名字并不陌生。但說到它的全稱“金陵教門——馬豫興”就很少人知道了。
從它的名字上看就知道馬豫興其實并不是開封土生土長的,馬豫興的創(chuàng)始人是馬永岑,馬家原是云南的回民,家勢顯赫,大致在清朝順治年間,吳三桂擁兵入滇,馬家受到極大影響,于是遷到了金陵(就是現(xiàn)在的南京),開設(shè)了商號“春輝堂”,到了咸豐年間,由于太平軍和清廷之間的征戰(zhàn),金陵處于兵火之中,馬家在馬永岑的帶領(lǐng)之下來到了開封。當(dāng)時在開封開的商號叫“豫盛永”,主要經(jīng)營南北食貨。馬永岑針對中原盛產(chǎn)雞的情況,結(jié)合南京鴨制品的加工方法,苦心鉆研,以母雞為原料,不開膛,不破肚,使雞成為桶狀,做出了新的品種--“桶子雞”。當(dāng)時就十分受人歡迎,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馬永岑又開了新店,起名叫“金陵教門——馬豫興”,教門表示他信奉的是伊斯蘭教。時過境遷,現(xiàn)在桶子雞的做法早已被開封的廣大商家所熟悉,有些店的桶子雞比起馬豫興絲毫不差。
桶子雞以其色澤鮮黃,咸香嫩脆,肥而不膩,越嚼越香幾大特點而出名。有些朋友吃過桶子雞感覺并不好,常抱怨咬不爛,啃不動,這除了和做的質(zhì)量有關(guān)外,很大的原因是吃法上不對。由于桶子雞本身的特點就有一個脆字,注定了桶子雞并非是刀剁成幾塊,啃來啃去,也不是撕成幾半,大口的去咬,桶子雞講究的是要先剃骨,再切片,吃的時候夾起無骨的肉片,細(xì)細(xì)嚼來,越嚼越香。從這一點來看,桶子雞并非是一個讓人吃飽的食品,而是讓人去享受的食品。
開封馬豫興桶子雞是河南省開封市的傳統(tǒng)歷史名產(chǎn),它創(chuàng)始于北宋年間。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桶子雞技藝的傳人馬氏后裔在開封古樓東南角設(shè)“馬豫興雞鴨店”沿襲至今,因其形似圓桶而得名。馬豫興桶子雞以制作精細(xì)、選料嚴(yán)格、味道獨特而久負(fù)盛譽(yù),歷經(jīng)一百多年而久銷不衰。在原有經(jīng)營基礎(chǔ)上,新增添棕黃光亮、爛中香脆、醇香味厚的燒雞、桂花板鴨、燜爐烤鴨、五香醬牛肉、熏魚和牛肉干等商品,為世人稱道,享譽(yù)古城。
馬豫興桶子雞有三大特點:
一、形體豐滿,造型獨特;
二、色澤金黃誘人食欲;
三、肥而不膩,嫩而香脆。
它制作工藝考究,選料嚴(yán)格,一律選用生長期一年以上,三年以內(nèi),毛重在1250克以上的活母雞,要求雞身肌肉豐滿,脂肪厚足,胸肉襠油較厚為最佳,用百年老湯浸煮,約二小時即可,食用時,把雞分為左右兩片,每片再分前后兩部分,剔骨斬塊裝盤,吃起來脆、嫩、香、鮮具備,別有風(fēng)味。桶子雞最好的部位是雞大腿,味道香,口感好,幾個雞大腿切成細(xì)片,是涼菜中的上等品。正宗馬豫興桶子雞生產(chǎn)廠家在中華大地上僅開封市馬豫興肉禽公司一家。
馬豫興桶子雞1981年、1987年、1991年三次獲得河南省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稱號,1982年、1984年、1987年三次獲得商業(yè)部頒發(fā)的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證書,1994年被中國食品工業(yè)協(xié)會推薦為優(yōu)秀產(chǎn)品,并以質(zhì)量好,產(chǎn)品適銷對路,獲得國內(nèi)外顧客好評。1995年12月,真空保鮮桶子雞、燒雞試驗成功形成軟包裝生產(chǎn)線,其產(chǎn)品已受到消費(fèi)者的歡迎和肯定。
*****************************************
二毛燒雞
“二毛燒雞”雅稱“珍積成燒雞”創(chuàng)始于清仁宗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8月8日)直隸大名府城內(nèi)(今河北省大名縣)?!岸珶u”創(chuàng)始人王德興當(dāng)年開燒雞鋪時并沒有字號,因德興小名叫“二毛”又因二毛在煮雞里鍋內(nèi)放有二個石貓,所以街坊鄉(xiāng)親習(xí)稱店鋪為“二毛燒雞鋪”他不僅精選生雞,加工精細(xì),講究燒煮時間,而且配料齊全,其特點:聞起來清香芬芳,拿起來嫩爛脫骨,一拌即散,吃起來肥而不膩,味道鮮美豐厚,使人們贊不絕口,據(jù)傳清道光年間,一位新任的知府大人,敲鑼打鼓上任夸官,路過店鋪面前聞香面落轎,品雞問其名,隨口吟詩道"夸官逍遙道,聞香品佳肴。適逢設(shè)盛宴,吾必備“二毛”。從此,“二毛”燒雞更是譽(yù)滿全城,給人們心中留下“一鍋燒雞滿城香”的美譽(yù),名揚(yáng)在外。
清同治年間,德興將雞鋪秘方技術(shù)傳給兒子王國珍掌管,國珍在繼承父業(yè)時,為將“二毛燒雞”攤向外地,嫌“二毛”名號不雅,便以自己名中的“珍”字為首,并取“珍品、積研、成名”之意,更名為“珍積成燒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王國珍之子王有祿為繼承祖業(yè),在趙國的古城邯鄲開創(chuàng)發(fā)展了“珍積成燒雞店”,科學(xué)地規(guī)范為:“選料精、配料全、造型美、火候準(zhǔn)”在色、香、味、型、補(bǔ)方面達(dá)到了俱全,使人們常以"嫩爛脫骨,肥而不膩,鮮香純正,回味悠長"而贊之,同時被選為邯鄲名吃“八大”風(fēng)味之首?!?/div>
*****************************************
賁禿娃“鹵燒雞”
潼關(guān)馳名小吃—鹵燒雞,是制作能手賁禿娃的產(chǎn)品。禿娃又名賁忠勝,年輕時無職業(yè),舊社會染上了吸食鴉片的嗜好,家有四口人,日子貧困,家貧如洗。后有友人蘇跛子(醫(yī)生)為他傳授鹵蒸燒雞制作方法。該人立志好學(xué),并熱心從事這一行業(yè),于1924年(民國十三年)開始與其妻精心制作經(jīng)營這一小吃,在潼關(guān)享有50年之聲譽(yù)。
該產(chǎn)品最大特點是:肉酥、味鮮、色美、虹好,調(diào)料得當(dāng),干凈衛(wèi)生,在同行中一直名列前茅,博得當(dāng)?shù)仡櫩秃透鹘缛耸恳约巴鈦砜蜕痰暮炔史Q贊,每日供不應(yīng)求,成為潼關(guān)小吃的熱門貨,曾遠(yuǎn)銷國內(nèi)各地,如河南、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地。每月都有十多次外來客商前來定貨。當(dāng)時由于條件有限,曾用土辦法包裝,例如利用亞細(xì)亞煤油桶用白堿水洗刷干凈,每桶盛裝六只燒雞,由客商親自監(jiān)制,焊封桶口,運(yùn)銷外地。
制作方法:調(diào)料有14種之多,如西大茴、桂籽、上元桂各5錢,畢卜、良姜、草蔻、丁香、草果、砂仁各3錢,胡椒2錢,料酒4兩,白醬油2兩等上列調(diào)料,每七天更換一次。唯料酒、白醬油每天照例。
****************************************
爆烤鴨的制法
“爆烤鴨”色澤紅亮,外酥內(nèi)嫩,香味濃郁,很受食客歡迎。這里介紹爆烤鴨的整個制作過程。
1 香料配方:花椒150克、八角100克、三奈75克、桂皮75克、小茴75克、草果75克、砂仁50克、白蔻50克、草蔻50克、蕓香30克、高良姜50克、陳皮50克、青皮50克、香葉100克、香草50克、當(dāng)歸50克、麥冬50克、白芷50克、檳榔50克、梔子50克、甘草50克。
2 制作過程:
1香料配方:花椒巧150克、八角100克、三奈75克、桂皮75克、小茵75克、草果75克、砂仁50克、白范50克、草范50克、蕓香30克、高良姜50克、陳皮50克、青皮50克、香葉100克、香草50克、當(dāng)歸50克、麥冬50克、白芷50克、檳榔50克、桅子50克、甘草50克。
2制作過程 ①選土鴨'一般的麻鴨)宰殺后洗凈,除去內(nèi)臟作它用,即成光鴨(也可買現(xiàn)成的水盆鴨)。 ②將香料(見配方)全部打成粉末,放人鍋中,再加入適量精鹽、料酒、糖色、味精、生姜、大蔥及豬肉香精(食品添加劑)
***********************************
石家莊扒雞
石家莊扒雞,即為石家莊回民扒雞,是河北名食之一,有50余年歷史。1947年以后,又吸取了德州扒雞的制作技藝,使產(chǎn)品的質(zhì)量又有提高,銷路大增,聲名遠(yuǎn)揚(yáng)。
原料配方 雞100只 食鹽5千克 鮮姜300克 陳皮250克 豆蔻25克 丁香25克 肉桂150克 花椒150克 小茴香150克 草果15克 蓽撥35克 砂仁30克 良姜20克 白芷20克 山柰20克 八角20克 桂皮20克
制作方法 1.選料:石家莊扒雞須選用健康的活雞,堅持“四不用”:不用病雞,不用趕刁雞(快死的雞),不用變質(zhì)雞,不用脫皮。
2.宰剖:宰殺亦按伊斯蘭教風(fēng)俗進(jìn)行,即雞齡在2年之內(nèi),體重在1~1.5千克內(nèi)的雛雞或母雞,由阿訇宰殺。將宰殺之雞放凈血,入熱水內(nèi)浸燙,煺凈毛,沖洗干凈后開膛取出內(nèi)臟,再將雞腿窩于腹內(nèi),雙翅交叉插于口腔內(nèi),并使造型對稱。
3.油炸:把經(jīng)過整形的白條雞,晾干表皮水分,涂抹一層飴糖,入燒熱的清油鍋內(nèi),翻炸約3~5分鐘,至雞皮呈金黃色即出鍋。
4.燜煮:將炸好的雞按老雞、大雞、小雞的順序下鍋(即由底向上、從中間至四周),兌入煮雞老湯,食鹽加水化開倒入,其它調(diào)料放紗袋內(nèi)下鍋(如無陳年老湯,應(yīng)將前述配料各增加1/3的量,再加清水,燒沸20分鐘后,連配料帶湯倒入亦可),上面用石塊壓實,用大火將湯燒沸,改中火緩煮1.5小時左右,再改小火燜煮約2~4小時即可。
5.出鍋,出鍋前要備齊專用工具,動作要求穩(wěn)、準(zhǔn)、快,以保持雞形完整。
產(chǎn)品特點 形狀扁平,美觀完整,色澤鮮艷而光亮,肉嫩酥軟,香味醇厚,適口不膩??捎谩罢ǖ脛颍蟮镁?,燜得爛,易脫骨,色形美,香味厚”十八個宇來概括。
*************************************
鹵肫肝加工技術(shù)
原料配方 鮮雞肫肝(或鴨、鵝肫肝)25千克 陳皮65克 甘草65克 大茴香50克 花椒50克 草果50克 桂皮50克 白糖225克 丁香50克 精鹽225克 醬油600克 制作方法 1.將肫、肝洗凈,晾干。 2.配制鹵水:以用清水50千克為標(biāo)準(zhǔn),加入陳皮、甘草、花椒、大茴香、桂皮、草果、丁香(香料先裝入布袋,扎緊袋口)和白糖、醬油、精鹽,加水用大火燒開,即改小火燜適當(dāng)時間,撈出香料袋。 3.然后將肫、肝取出,放入90℃的鹵鍋內(nèi)鹵35分鐘即可。鹵味的好壞,除了肫、肝必須新鮮潔凈以外,更重要的是鹵水,用料的配制必須正確,否則,可能造成浪費(fèi)。 產(chǎn)品特點 棗紅色,鮮香軟嫩,下酒佐飯都可適用。
川式鹵水的制法
原料:八角25克,桂皮15克,小茴香20克 甘草10克,山奈10克,甘松4克,花椒20克,砂仁10克,草豆蔻5克,草果15克,丁香10克,生姜100克,大蔥150克,紹酒100克,冰糖400克,雞精15克,精鹽400克,鮮湯5000克,色拉油50克,紅曲米10克,紗布袋2個。
制法:1、將八角、桂皮、小茴、甘草、山奈、甘松、花椒、砂仁、草豆蔻、草果、丁香等平均分成兩份,分別裝入紗布袋并用細(xì)繩扎緊袋口;姜洗凈拍破;蔥連根須洗凈。2、將大塊的冰糖在小火上炙烤1分鐘,然后輕輕敲碎,再與色拉油一同入鍋,用小火炒至深紅色時,摻入500克沸水?dāng)噭?,即成糖色?、鍋置大火上,摻入鮮湯,放入姜蔥,調(diào)入精鹽、味精、紹酒和糖色,再放入香料包,燒沸后改用小火慢慢地熬約40分鐘至香味四溢時,即成新鮮鹵水。
廣式精鹵
原料:A清水3500克,美極鮮醬油1500克,江門蘭花牌生抽王1500克,玫瑰露酒500克,紹興產(chǎn)花雕酒1000克,冰糖1500克,鹽50克,雙橋味精30克,家樂雞精粉20克。B豬骨2500克,老雞3000克,蝦干300克。C花椒、八角、茴香、草果各30克,羅漢果2個,甘草、香葉、桂皮、沙姜各20克,香茅、丁香各10克,陳皮8克,當(dāng)歸、干紅椒各5克。D雞油500克,蔥、姜、干蔥頭、蒜頭各50克,香菜頭80克。
制作:1、豬骨、老雞剁重300克的塊,入沸水中大火汆10分鐘撈出;C料入沸水中大火汆5分鐘,撈出包起成料包;蔥、姜、干蔥頭、蒜頭、香菜頭入燒至四成熱的雞油內(nèi)小火煸炒15分鐘,撈出原料,入不銹鋼桶中,加料包、所有A料、B料大火燒開,轉(zhuǎn)中火燒4小時,過濾即可。
特點:咸中帶鮮、微甜,香味濃郁。
應(yīng)用:適合鹵豉油雞、鵝掌、鵝翼、豬手等。
紅鹵水(味型:香辣、醬香味濃)
原料:A豬筒子骨5000克,雞架2500克,牛骨頭2500克,清水25千克。B八角、花椒、草果、桂皮、陳皮、各50克,小茴香、香葉、白豆蔻、白芷、霍香各20克,羅漢果2個,甘草5克,丁香10克,整只干尖椒150克,砂仁10克。C干香菇50克,胡蘿卜1000克,芹菜、老姜500克。D鹽150克,蠔油100克,生抽600克,糖色、美極鮮醬油、雞粉各50克,辣妹子300克,十三香45克,白酒100克。
制作:1、豬筒子骨、雞架、牛骨頭入沸水中大火汆10分鐘,撈出入不銹鋼桶中加清水、C料大火燒開,小火熬3小時取出。2、B料放在干鍋中炒香后加用A料熬好的湯中大火煮半小時撈出B料,用細(xì)紗布包起和控下的湯一起入大桶中。3、D料入桶中調(diào)味后即成紅鹵水。
特點:色澤醬紅,香味濃郁。
應(yīng)用:鹵制豬肚、牛肚、牛肉、雞、鴨、豆制品類等。
五香粉
五香粉說明 配料:大料、三奈、甘草、砂仁、肉桂、白胡椒、干姜
十三香
十三香說明 配料:花椒、干姜、肉桂、高良姜、小茴香、大料、山奈、陳皮、白胡椒、豆蔻、木香、丁香、白芷
七香粉制法
七香粉制法:茴香20克,胡椒粉20克,孜然16克,白芷19克,紫蘇22克,砂仁13克,八角22克,放在一起磨成粉狀即可
香菇因其營養(yǎng)豐富,藥用價值高,享有“菇中之王”和“保健食品”的美稱。用香菇等做填充料加工的烤鴨,具有味鮮、皮香、肉嫩等特點,其外形美觀,風(fēng)味獨特,口感極佳,深受消費(fèi)者青睞?,F(xiàn)將其加工技術(shù)介紹如下:
1.選料 鴨要選用豐滿肥壯、體重1.5~2公斤的活鴨;香菇選用無霉變的干香菇。
2.宰殺 將活鴨宰殺放血,用熱水浸燙、脫毛,開膛取盡內(nèi)臟使成全凈膛,然后去腳爪,再從放血處的頸部表皮橫刀切斷,向下推脫頸皮,切斷頸骨,去頭頸,將兩翅反轉(zhuǎn)成“8”字形備用。
3.配料
(1)腌制料。按50公斤腌制液配量:八角150克、花椒100克包入紗布,干香菇50克、蔥150克、姜100克放入水中煮沸,加入食鹽8.5公斤溶解即成。將此料液倒入腌制缸內(nèi)備用。
(2)腹腔涂料。香油100克、辣椒粉50克、味精15克,一起拌勻后待用(可涂25~30只鴨)。
(3)腹腔填料。每只鴨用生姜10克、蔥15克、香菇10克(水發(fā)后待用)。
(4)皮料。浸燙皮料為水2.5公斤,加飴糖250克溶解,加熱至100℃?zhèn)溆谩4肆靠山C100~150只鴨。
4.腌制 將整形后的鴨逐只放入腌制缸中,用壓蓋將鴨壓入腌制液內(nèi),腌制40~60分鐘后撈出晾干。
5.填料 將腌制后的鴨的腹腔打開,用5克左右的腹腔涂料均勻涂抹腹腔,隨即每只鴨填入生姜10克、蔥15克、香菇10克,然后用鋼針絞縫腹腔開口,不讓腹內(nèi)汁液外流。
6.浸燙 將填好料、縫好口的鴨逐只放入100℃的皮料液中浸燙約半分鐘后取出,掛起晾干待烤。
7.烤制 一般用遠(yuǎn)紅外電烤爐烤制。先將爐溫升至100℃后,將鴨一只只地掛入爐內(nèi)。再將爐溫升到200℃,恒溫15~20分鐘,當(dāng)鴨體;全身呈棗紅色,并從皮層里面向外滲透油滴時,說明鴨已烤熟。注意,烤爐內(nèi)的溫度應(yīng)始終保持在200℃左右,溫度過高,鴨體上半部分會烤焦變黑,溫度過低,不但會拖長烤制時間,而且會造成鴨皮收縮,胸脯塌陷,外形不美觀等缺點。鴨烤熟出爐后,趁熱在鴨表皮上擦一層香油,即成香菇烤鴨。
8.包裝 用食品塑料袋真空密封包裝后,即可上市或外銷。
枸杞香鴨是一種新的藥膳,具有清熱祛火、補(bǔ)中益氣、疏肝通肺等功效。具體制作步驟如下:
1、鹵制:活鴨宰殺脫毛,去內(nèi)臟,洗凈,在預(yù)制的鹵湯汁中鹵制。鹵液制作,用100公斤水加5-8克辛夷、5-8克砂仁、6-8克陳皮、15-25克白芷、25-35克桂皮、60-80克花椒、60-120克小茴香、180-220克元茴、1.8-2.2公斤食鹽及適量的蔥、姜、糖。洗凈后的鮮鴨按傳統(tǒng)方法造型,抹飴糖上色后油炸,油炸后放入鹵湯汁內(nèi)鹵制半小時,撈出瀝汁并冷卻。
2、裝填料:待鮮鴨加工成鹵鴨后于其腹腔內(nèi)裝填料,直至填滿為止。填料配方:香米400克,枸杞300克,蓮子、百合各70克,豌豆、板栗各80克,將填料洗凈后混合均勻備用。
3、高溫蒸煮:將裝有填料的鹵鴨真空包裝,一袋一只,然后在120℃左右高溫下蒸煮半小時,即得枸杞香鴨成品。
各種魚的做法大全(圖解):

魚的營養(yǎng)豐富,食之味美,故人們普遍愛吃魚。但魚的種類繁多,不同的魚具有不同的保健功能,并不是人人清楚。
鯽魚,有益氣健脾,利水消腫、清熱解毒、通絡(luò)下乳等功能。腹水患者用鮮鯽魚與赤小豆共煮湯服食有療效。用鮮活鯽魚與豬蹄同煨,連湯食用,可治產(chǎn)婦少乳。鯽魚油有利于心血管功能,還可降低血液粘度,促進(jìn)血液循環(huán)。
清蒸白鯽魚 --
原料:白鯽魚1條(約500克),姜絲、青紅椒絲、紅蔥頭片、香菜段、鮮醬油、花生油各適量。
1、白鯽宰殺、洗凈、擦干水分,隨手抹點鹽在魚身上,然后將魚放一長盤中。
2、把魚放入開水鍋里蒸熟,潷出湯汁(若湯汁少可保留),放上姜絲、青紅椒絲、紅蔥頭片、香菜段;將燒開的花生油趁熱澆在魚身上,隨即淋上鮮醬油即可。

鯉魚,有健脾開胃、利尿消腫、止咳平喘、安胎通乳、清熱解毒等功能。鯉魚與冬瓜、蔥白煮湯服食,治腎炎水腫。大鯉魚留鱗去腸雜煨熟分服之,治黃疸。用活鯉魚、豬蹄煲湯服食治孕婦少乳。鯉魚與川貝末少許煮湯服用,治咳嗽氣喘。
酸菜魚的做法--
【特點】 鮮嫩爽口,開胃健脾,醒酒提神,湯美適口。
【原料】
主料 鯉魚1條(1000克左右),陳年泡青酸菜250克。輔料 雞蛋清1個,混合油40克,湯1250克,精鹽4克,味精3克,胡椒面4克,料酒15克,泡辣椒末25克,花椒 10粒,姜片3克,蒜瓣7克。
【制作過程】
1、將鯉魚去鱗、魚鰓、剖腹、去內(nèi)臟洗凈,用刀取下兩扇魚肉,把魚頭劈開,錢骨制成塊。泡青酸菜洗后切段。
2、將炒鍋置火上,放少許油燒熱,下入花椒料、姜片、蒜瓣炸出香味后,倒入泡青酸菜煸炒出味,加湯燒沸,下魚頭、魚骨,用大火熬煮。撇去湯面浮沫,滴入料酒去腥。再加入精鹽、胡相通面?zhèn)溆谩?
3、將魚肉斜刀片成百姓0.3厘米的連刀魚片,加入精鹽、料酒、味精、雞蛋清拌勻,使魚片均勻地裹上一層蛋漿。
4、將鍋內(nèi)湯汁熬出味后,把魚片抖散入鍋。用另一鍋入油燒熱,把泡癩椒末炒出味后,倒入湯鍋內(nèi)煮1至2分鐘。待魚片斷生至熟,加入味精,倒入湯盆子中即成。

干燒魚--
主料活鯉魚(1000克)1尾。
輔料細(xì)面條250克,甜酒釀75克,香蔥末50克,細(xì)姜末15克,豆瓣醬15克,紹酒15克,米醋3克,泡辣椒未5克,醬油10克,精制鹽少許,白糖5克,味精2克,水淀粉20克,精制油300克(耗15克)。
制法
①將魚去鱗、鰓,剖腹挖去內(nèi)臟,取出魚子與魚一起洗干凈,抹干水,將魚子仍塞入魚肚內(nèi),兩面魚背肉鍥一字刀紋。
②將面條投入沸水鍋里煮熟撈出,用涼水;中冷,分放10只味碟里備用。
③炒鍋放中火上,放油150克燒熱,將碟內(nèi)面條扣入熱油里煎黃一面,取去料碟,將面條翻身再煎黃另一面倒出,瀝去油備用。
④炒鍋放旺火上燒熱,用油潤滑鍋壁后,放精制油燒熱,將魚身抹勻醬油待片刻,投入熱油里兩面煎微黃色,倒出瀝去油,鍋里再放油100克,下泡辣椒末、豆瓣醬炒出紅油,再下甜酒釀、蔥姜末炒散后盛出四分之三備用,將魚回鍋加紹酒、醬油、鹽、白糖、清熱水500克左右燒沸蓋上鍋蓋改用中小火燒6_8分鐘至熟,隨將備用調(diào)料回鍋加味精用旺火收汁,淋入水淀粉調(diào)粘鹵汁,端鍋將魚大翻身后,將調(diào)味汁用勺舀上魚身,滴入米醋脫入大魚盤里,將10塊煎面條放在魚身兩邊。
特點成菜鮮紅光亮,調(diào)味料細(xì)致色調(diào)和諧,肉質(zhì)細(xì)嫩鮮美,味道濃郁,裝形豐富雅致,甜、酸、咸、辣、鮮俱佳,互不相壓。

鰱魚,有溫中益氣、暖胃、潤肌膚等功能,是溫中補(bǔ)氣養(yǎng)生食品。
砂鍋魚頭--
去鰓花鰱魚頭1個(約600克);豆腐半斤(切半分厚,一寸見方的片);蕃茄半個(切片);熟豬肚片、熟豬心片、熟豬舌片、紅腸片、香菇片、金針菇、黑木耳、青筍片、玉蘭片少許,化豬油50克;生姜30克;蔥50克(二寸半長的段);蒜片10克;花椒粒5克;白胡椒粉、食鹽適量
姜切成兩半,用切面在熱鍋底搽一遍(可防止煎魚頭時魚皮粘鍋)后,用刀側(cè)面把姜拍爛待用
鍋內(nèi)下化豬油燒熱后,用花椒粒嗆鍋(花椒撈出不用),下魚頭中火煎至微黃,下姜、蔥、蒜煵出香味
沖入高湯(或滾開水)猛火燒開,倒入砂鍋,下肚、心、舌、香菇、木耳、玉蘭片燒開轉(zhuǎn)小火燉約3分鐘,加鹽,下豆腐、青筍、紅腸、金針菇,湯開后加入蕃茄片、胡椒粉略翻動起鍋(不要加味精,以免影響魚的鮮味)

粉皮魚頭--
主料:花鰱魚頭1只(約重750克),粉皮5張
調(diào)料:熟豬油50克、紹酒30克、醬油40克、白糖2克、香糟15克、蔥段5克、姜片5克
制作方法:
1、在魚頭的兩面各劃幾刀,使其容易入味。
2、香糟放入碗中,加入紹酒泡開,然后用紗布濾出香糟備用。
3、炒鍋上火,放入熟豬油燒至五成熱,把抹過醬油的魚頭,沿鍋邊放入鍋中煎至兩面成淡黃色,放入蔥段、姜片、紹酒、醬油、白糖、清水1000克,以水正好淹沒魚頭為度,蓋上蓋,用旺火燒沸,看到魚眼睛變白色后,倒入粉皮,再燒上2分鐘,將香糟鹵放進(jìn)去,燒一會兒,淋熟豬油起鍋,裝入湯碗內(nèi)即成。

青魚,有補(bǔ)氣養(yǎng)胃、化濕利水、祛風(fēng)除煩等功能。其所含鋅硒等微量元素有助于抗癌。
精鹽6克,白糖150克,番茄醬100克,香醋7.5克,蔥末10克,蒜末10克,干淀粉80克,豬肉湯75克,水淀粉40克,芝麻油10克,熟豬油1500克(約耗200克)。
制作方法
1)將魚皮朝下,用刀斜片至魚皮,每片4刀切斷魚皮,共切成10塊,再將魚塊直割到魚皮(刀距約0.7厘米,不能破皮),粘上干淀粉,抖去余粉,成菊花魚生坯。將醋、白糖、精鹽、番茄醬、豬肉湯、水淀粉一起放入碗中,攪和成調(diào)味料。
2)將鍋置旺火上燒熱,舀入熟豬油,燒至七成熱時,將菊花魚生坯抖散,皮朝下放入油鍋內(nèi),炸至黃色時,撈出裝盤。另取炒鍋置旺火上燒熱,舀入熟豬油25克,投入蔥、蒜末炒香后,倒入調(diào)味汁攪勻,在淋入熟豬油15克、芝麻油拌和,澆在菊花魚上即成。

黑魚,有補(bǔ)脾利水,去瘀生新、清熱祛風(fēng)、補(bǔ)肝腎等功能。黑魚與生姜紅棗煮食對治療肺結(jié)核有輔助作用。黑魚與紅糖燉服可治腎炎。產(chǎn)婦食清蒸黑魚可催乳補(bǔ)血。
黑魚配料:青紅尖椒絲
調(diào)料 鹽、味精、料酒、醬油、糖、雞粉、蔥姜絲、花生油
做法
1.黑魚處理干凈,從背部開刀,片至肚處,去掉大骨,加鹽、料酒稍腌。
2.將魚加尖椒絲,上籠蒸熟。
3.加蔥姜絲,澆熱油。
4.倒入用醬油、糖、雞粉、味精對好的魚汁即可。
特點 肉質(zhì)細(xì)嫩,鮮香味美。
提示 魚應(yīng)先腌后蒸,魚汁可提前對制。

草魚,有暖胃和中平肝祛風(fēng)等功能,是溫中補(bǔ)虛養(yǎng)生食品。
做法:
(1)精選草魚、鯰魚、辣椒、麻椒等原料,對顧客所點的水煮魚全部現(xiàn)場宰殺,對宰殺后的魚進(jìn)行清理內(nèi)臟后進(jìn)入片魚環(huán)節(jié)。
(2)將宰殺清理后的魚按規(guī)定的寬度和厚度片成魚片,用鹽、味精等多種調(diào)料和淀粉按既定比例配比后盛入盆中,然后將魚片放入盆中進(jìn)行碼味上漿。
(3)在炒鍋中裝入白水,待燒沸后放入上漿后的魚片,飛水后撈出盛入盆中。再將色拉油倒入鍋中,加入辣椒、麻椒,燒熱后澆在盛有魚片的盆中,這樣一盆沸騰飄香的水煮魚就做成了。
特點:
麻辣味,魚肉鮮嫩,麻辣適口,風(fēng)靡京城,經(jīng)久不衰。

帶魚,有暖胃、補(bǔ)虛、澤膚、祛風(fēng)、殺蟲、補(bǔ)五臟等功能,可用作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輔助治療。肝炎患者用鮮帶魚蒸熟后取上層油食之,久服可改善癥狀。
原料:帶魚1條、蔥、姜、蒜、辣椒末各1大匙。
調(diào)料:鹽1大匙、胡椒粉1小匙。
做法:
1、帶魚去頭尾,切0.5厘米寬的長段,加入調(diào)味料拌勻。
2、腌入味的帶魚,拌入淀粉,放入油鍋中用大火高溫炸至酥黃。
3、另起油鍋,加1大匙油炒香蔥末、姜末、蒜末、辣椒末,放入酥帶魚及胡椒粉拌勻。

鰻魚,有益氣養(yǎng)血、柔筋利骨等功能。
原料:
鮮鰻魚1條,清酒200毫升,柴魚湯汁300毫升,海帶(50厘米長、5厘米寬)1片,山椒粉少許,淡色醬油30毫升,鹽少許。
做法:
1.將剖殺后的鰻魚撒上少許鹽腌約5分鐘,再放入滾水煮約10秒取出,以木刷和清水將鰻魚表面的黏膜洗凈待用;
2.清酒煮滾,將酒精燒盡,加入柴魚湯汁、海帶,以小火煮約5分鐘,將海帶取出;[西安美食網(wǎng)]
3.洗凈的鰻魚放置烤架上,烤至兩面微焦后放入2,以小火煮約40分鐘,加入淡色醬油,再煮15分鐘即可,此時鰻魚肉質(zhì)呈細(xì)軟的狀態(tài);
4.鰻魚泡入煮汁內(nèi)放入冰箱半日,再置烤架上烤熱,并撒山椒粉即可食用。

泥鰍,有補(bǔ)中益氣、祛除濕邪、解渴醒酒、祛毒除痔、消腫護(hù)肝之功能。泥鰍與大蒜猛火煮熟可治營養(yǎng)不良之水腫。泥鰍用油煎至焦黃加水煮湯可治小兒盜汗。泥鰍燉豆腐可治濕熱黃疸。泥鰍與蝦黃同煮服,可治陽痿不舉。
泡椒泥鰍--
材料:泥鰍,泡椒,花椒,姜,蒜
做法:
1、泡椒姜蒜切末,
2、鍋內(nèi)放油下泡椒姜蒜切末炒香
3、下泥鰍煸炒片刻
4、放花椒的水、料酒、鹽、味素(可以放適量的肉醬或辣醬)
燒四五分鐘后調(diào)味,不宜久燒,泥鰍易爛會。泥鰍鮮嫩,泡椒味濃,典型的川味菜。
*****************************************
十里香鹵烤王鹵菜加工技術(shù)
一、鹵水制作
將鹵料裝入紗布袋中,扎緊袋口,如果沒有老鹵水,則需先用雞骨、豬骨熬出汁,其方法為:取5斤童子骨加10斤水(童子骨需先漂洗1小時,以去血腥,清洗干凈,敲斷)、用小火熬2~8小時后撈出骨頭放入鹵料包,加水至50斤,加辣椒、花椒、生姜適量,燒開后用小火熬1.5小時左右,以出香味。用糖色調(diào)好鹵汁色澤,再加入料酒250克、鹽、糖、味精適量即可。
糖色制法:將色拉油1.5兩放入鍋中用小火加熱,加入白糖2兩炒化,至呈深紅色剛起白泡時,立即加入清水即成糖色。以上配制鹵料加水30~50斤,可鹵生原料70~80斤,就應(yīng)重新?lián)Q鹵料。
二、腌制
需腌制的原料:雞、鴨、牛肉、鴨頸、口條、兔肉、鵪鶉、蹄膀。
首先將以上原料洗凈備用。取20斤水、加入花椒、千里香、料酒、鹽(如溫度過低,花椒、千里香需加水煮出香味后倒入腌制缸中),加入洗凈的原料進(jìn)行腌制。腌制時間:冬天0~20℃時,腌制24小時左右;春天20~30℃,腌制12小時左右;夏天30~40℃時,腌制5~6小時左右。蹄花、五花肉等新鮮料直接鹵制即可。精武鹵腌制辦法(鴨頭、鴨頸、牛肉):先將其清洗干凈,加適量水,加鹽(比菜偏咸)加入亞硝酸鈉(10斤水中加1克,疏松、發(fā)紅及縮短鹵制時間的使用,其加入量不可超量,否則出現(xiàn)中毒現(xiàn)象)進(jìn)行腌制。冬天腌制24小時左右;春天腌制12小時左右;夏天腌制5~6小時。
小件腌制辦法(翅尖、翅根、雞爪、鴨掌、雞君、鴨翅、鴨君等):先用水清洗,加雪花鹽進(jìn)行腌制即可。冬天腌制8小時左右,春天腌制4小時左右,夏天腌制2小時左右。腸、肚不需腌制,清洗干凈后出水,即可鹵制。腌制水需偏咸,必須每天換,不可重復(fù)使用。
三、出水
難入味的原料在放入鹵鍋之前需出水。在沸水中煮10~15分鐘,煮出血腥味后用清水沖洗干凈。雞、鴨、鵝、牛肉、鴨頭、鴨頸等需出水。所有的小件不需出水,腌制后直接用清水漂洗即可。原料出水控制在斷生剛熟程度為宜,不宜過熟,以防鮮香味丟失。
四、鹵制
1.調(diào)味:加適量味精、食鹽(偏咸,咸的發(fā)苦)、白糖(50斤鹵水中味精加2兩左右、白糖4~6兩)。
2.鹵制:加原料、料酒、糖色,先大火,后小火熬30~50分鐘,30分鐘后加入老三樣(雞粉、雞膏、超級鮮味王),煮5~10分鐘后全部撈起檢查,沒有完全鹵好的重新放入鹵鍋中鹵制,直到鹵好為止。然后,將鹵好的半成品放入已?;鸬柠u水中浸泡10~15分鐘后撈出。需香味加濃,可加八角和香籽磨成的粉(2∶1),還要加香,可加香油1~2斤,羅漢果適量。
3.上色:取適量麥芽糖加少量水置于火上用小火煮開,加入適量日落黃,把顏色調(diào)成金黃色,然后用刷子在雞、鴨等表面均勻的刷上一層即可。
肚、腸的鹵制:先清洗(鹽、堿、醋),不需腌制,出水后用清水與鹵水各一半兌成的鹵水進(jìn)行鹵制。
蔬菜的鹵制:鹵水與清水的比例為3∶1(取鹵水時用漏勺除去辣椒、花椒等雜質(zhì))。
小件的鹵制:鹵水與清水各一半(口味較清淡、如果需口味稍重一點,也可少加清水或不加清水),鹵汁要專鹵專用,不可混為一盆,如:鹵雞、鴨、鵝、兔、豬肉、豬心、豬舌、蹄花為一類鹵汁;鴨頸、鴨翅、鴨爪、鴨腸為一類(辛辣味較重);豆制品、藕則為一次性鹵水(含淀粉較多易變質(zhì))。腸、肚為一類鹵汁(腥味較重)。
五、操作要點
鹵水的保管:每次鹵后撈起佐料,除清鹵汁中沉淀的雜質(zhì)。如鹵制原料少,只需要鹵汁一部分,那么,鹵制原料時剩下鹵汁與未使用的一部分鹵汁必須全部燒開,冷卻后不要晃動,以防鹵汁變酸。
鹵菜的保管方法:用塑料袋將鹵菜裝好,放入冷藏柜中(注意不能與生料混放),第二天拿出,用刷子刷一層6~7成開的油,再刷上一層香油。
紅油的制法:將辣椒粉3兩,辣椒皮半斤,用開水打濕(不能見水),倒入5斤色拉油中,用文火煎熬,熬至紅色即可。涼拌菜調(diào)料:鹵水、香油、蒜泥、香醋、花椒粉、辣椒油、熟芝麻、麻辣鮮、老抽、白糖、雞精、蠔油、香菜、小蔥(此調(diào)料可在賣出產(chǎn)品時贈送一小包,也可隨賣隨拌)。
舉例
(一)、鴨頸
1.腌制:取10斤水,加入1克亞硝酸鈉,鹽適量(腌制水偏咸)。
2.出水:將腌制好的鴨頸放入沸水中煮10~15分鐘。
3.鹵制:在原鹵水基礎(chǔ)上,加畢卜、花椒、,辣椒王、雞精。小火煮1小時,端下鹵鍋浸泡10分鐘,待辣味進(jìn)入,撈出鍋。
(二)、童子雞
制作方法:
1.腌制:3小時左右(加鹽、花椒、千里香、料酒) 。
2.整形:將肚皮朝上,右邊的翅膀插入雞喉,從嘴巴里拉出來,雞爪放入肚子里面。
3.不需出水,直接放入調(diào)好味的鹵鍋中,12~15分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