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 答:(1)是體現(xiàn)著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的一切審美現(xiàn)象或審美活動。也就是說,不是美,而是 審美活動,才是美學研究的真正對象;(2)審美現(xiàn)象是審美關系的現(xiàn)實展開。包括四方面:① 藝術美(如唐詩宋詞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細胞結構的美);④ 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飾的美)。 美學的性質是什么? 答:美學是一門關于審美現(xiàn)象的綜合性的人文學科。包括三個層面:①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現(xiàn) 象也是審美活動;②美學是一門人文學科;③美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人文學科。 怎樣理解美學屬于人文學科? 答:①美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不一樣;②美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方式 和方法不一樣。 怎樣理解美學以馬克思的實踐存在論為基礎?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與世界的存在、人的審美感覺與現(xiàn)實的審美對象都是在實踐中雙向 建構、同步發(fā)展的。這一點為美學提供了實踐存在論的根基;②美學以實踐存在論為哲學基礎, 還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疇作為中介, 因為自由乃是通向審美的根本途徑, 也是哲學通向美學的 橋梁。 為何說美學是一種人生實踐? 答:①首先,美學之所以產生和發(fā)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發(fā)展的實踐需要審美; ②其次,美學實踐一方面是人的生存與發(fā)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實踐為源泉。 審美對象的特點是什么? 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與世界一體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體能通過它“直觀自身”,并與之產生 精神情感交流的意義形象;③它是超個體及眼前功利的、氣韻生動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喚起主 體聯(lián)想、想象,使主體產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審美經驗的特點是什么? 答:①審美經驗主要不是認識,而是一種感性體驗;②審美經驗是一種快感體驗,但不同于感官 欲望帶來的快感。 在審美經驗中, 美感提升著欲望滿足的快感; ③在審美經驗中主體也追求對象, 但這種追求是與特定對象展開的精神性對話與交流,而不是實際的占有、利用對象。 請簡要回答審美活動的特殊性。 答:①人與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②最具個性化的精神活動;③有限無功利性與最高功利性 的統(tǒng)一;④審美活動是自律性與他律性的統(tǒng)一。 審美價值與一般價值活動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答:(1)共性:首先,都表現(xiàn)為以主體為根據(jù)、為目的、為趨向的一種特殊的主客體關系,客 體自身的屬性成為主體需要的價值對象,而主體的需要則是客體自身屬性的價值確證。因此,審 美活動的展開,即是客體對象被人性化
、內在化的過程,也是主體審美需要的對象化、現(xiàn)實化的 過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刻制約,并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2)特 殊性:首先,審美活動所追求的是能滿足人的心靈需要的精神價值,主體主要運用自己的審美感 官去直接把握對象的審美特性,并進行情感體驗;其次,在審美活動中,主體從日常操勞著的世 界進入到一個深蘊著生命意義的特殊世界, 所追求的是能啟迪人領悟人生真諦, 并激勵人不斷去 創(chuàng)造自己生活意義的一種特殊的精神價值。 為什么說審美活動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基礎,為審美主體、審美對象的存在提供了現(xiàn)實依 據(jù)? 答:因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種東西,美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在審美活動中 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種特殊價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體關系中才能把握審美主體的性質;③再 次,就審美而言,正是人的對象化活動,建構起現(xiàn)實的審美對象及與之相適應的審美主體,確定 了主客體間審美關系的規(guī)定性??傊瑢徝乐黧w與審美對象是構成審美活動的兩個基本要素,審 美活動就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規(guī)定、相互激蕩的矛盾運動過程。 請簡要說明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1 答: 審美活動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驚異、 體驗和澄明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及其起伏運動的狀態(tài) 中。①驚異:從日常生活中的躍出。審美驚異就是人在一定的現(xiàn)實境遇中由于與客體對象的直接 契合所產生出來的一種迥異于日常生活經驗的特殊心境, 既表現(xiàn)為客體對主體的召喚, 也表現(xiàn)為 主體對客體的向往。②體驗:沉浸在與對象直接的相處中。審美體驗就是主體在具體審美活動中 被具有某種獨特性質的客體對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對之進行領悟、體味、咀嚼,以至于陶 醉其中,心靈受到搖蕩和震撼的一種獨特的精神狀態(tài)。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審美中 人才以完整的“我”與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與世界之間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開,從而 使主體進入一種光明無蔽的澄明之境,一種最高的生存狀態(tài)。 什么是審美對象的非實體性與開放性? 答:①非實體性——審美對象不僅不是一種物質實體,而且也不是精神性的實體,它只是物質與 精神、 客觀與主觀相互滲透從而熔鑄成的一種獨特意象, 審美對象就存在于審美主體對具備一定 審美價值屬性的客觀事物獨特的觀照和體驗中; ②開放性——即審美對象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窮 盡性。審美對象既是有限的、確定的,但又具有無限性和不確定性。審美對象的無限性 寄居在它 的有限個體的存在中, 審美對象的不確定性和不可窮盡性就根源于它那既與過去溝通又向未來開 放的生產性的結構之中。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動對審美活動的發(fā)生有什么意義? 答:①工具的出現(xiàn),徹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體、器官和能力的狹隘性與固定性;②工具不 僅包括物質性的勞動手段, 而且也包括人所獨有的運用語言符號的能力; ③人類只是通過運用工 具的勞動,才越來越廣泛、深入地學會認識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識;④工具作為人的智力的 一種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物質產品,又是人借以實際地改造自然的一種物質手段; ⑤人類使用工具的勞動活動, 不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 而且也同時造成人本身內在自然的人化。 由上可知,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動是人的生產不同于動物生產的一種最本質的規(guī)定性, 也是審美 活動得以發(fā)生的真正前提。 確定審美形態(tài)的基本標準是什么? 答: ①廣泛性或普適性——即不僅在某一種類或某一體裁中使用, 而且還在其他一般藝術形式中 使用,還在現(xiàn)實生活的審美中使用;②統(tǒng)攝性——即集雜多于統(tǒng)一。如中國古代審美形態(tài)術語頗 多,且有零散性特點,就需要概括和統(tǒng)攝。按照這種統(tǒng)攝性原則,我們就會比較容易地發(fā)現(xiàn)中國 古代審美形態(tài)的基本脈絡; ③歷史性——有些審美形態(tài)積淀在民族的審美文化中, 產生了長久而 持續(xù)的影響,已經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了本民族審美文化的識別標志。 審美形態(tài)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生成性——一是指審美形態(tài)的歷史生成,二是指審美形態(tài)的個體相對性生成。審美形態(tài)的 生成性也就是廣義的美的生成性, 是關于美在審美實踐活動中生成的總規(guī)律的一個縮影; ②貫通 性——是指民族文化, 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學思想對審美形態(tài)的統(tǒng)攝性。 在特定文化 背景下產生的審美形態(tài),從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藝術形式或藝術風格。但在這種體裁和風 格的背后, 實際上潛藏著文化, 尤其是哲學思想的制約性, 這種制約性導致了審美形態(tài)的貫通性; ③兼容性——是指審美形態(tài)是多種審美因素構成的有機體的感性凝聚。 審美形態(tài)就是以一定的存 在形式和審美風格為特征,以人生樣態(tài)和人生境界為底蘊,以審美情趣貫徹其中的有機整體;④ 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tǒng)一。 掌握審美形態(tài)的二重性特點, 可以避免以西統(tǒng)中, 或以中排西的簡單化做法,從而在審美形態(tài)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兩極對立中保持必要的張力。 審美形態(tài)的歷史性表現(xiàn)在哪里? 答: ①表現(xiàn)為審美形態(tài)是特定歷史社會文化發(fā) 展階段的產物; ②審美形態(tài)的具體內涵在歷史發(fā)展 中不斷演變。 比較中西審美形態(tài)與語言的關系。 答:審美形態(tài)與語言密切相關。首先,中國文字表意,高度重視詞匯;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視 語法;其次,由此引發(fā)的審美形態(tài)的區(qū)別是:中國文字長于抒情,具有詩性;西方文字長于敘事 和論證,具有邏輯性。 優(yōu)美的特征是什么? 答: ①是超然優(yōu)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實表現(xiàn); ②是秀雅協(xié)調的外在形式特征; ③是和諧化一的內容; ④是心曠神怡、愉悅輕快的審美體驗。 崇高的內涵和特征是什么? 2 答:內涵:①人與自然的對立與超越;②人與社會的對立與超越;③藝術作品的崇高風格。特征: ①雄偉壯闊的力量之美;②社會價值實現(xiàn)的昂揚之美;③剛毅堅強的品格之美;④恢宏豪邁的尊 嚴之美。 悲劇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悲劇通過對人生存在的否定性體驗,從而展現(xiàn)對人生存在價值的肯定;②悲劇的審美沖突 體現(xiàn)的是人與自然、 社會及自身存在的沖突和超越; ③悲劇的情感體驗是一種人生實踐存在的深 層體驗。 簡述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 答:在西方美學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劇理論基礎的乃是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他在《詩學》中對 古希臘的悲劇藝術進行了系統(tǒng)的理論總結, 對于悲劇的情節(jié)、 人物以及悲劇藝術的審美特征等問 題進行了全面的深刻的探討。他認為,“悲劇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 這可以說是悲劇理論史上第一個較為完整的定義。 他對于悲劇理論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在于他對悲 劇藝術帶給人們的審美體驗的深刻分析。 他認為, 悲劇能夠借助于引起人們的憐憫和恐懼之情來 使人們的靈魂得到凈化和陶冶。 喜劇的特征是什么? 答: ①喜劇中包含著深刻的社會現(xiàn)實內容, 這種對現(xiàn)實生活內容的反映是以與現(xiàn)實錯亂的形式表 達出來的;②喜劇具有不和諧、悖謬的形式特征;③喜劇的情感形式是表現(xiàn)以笑為主的特征。 如何理解作為人生存在的悲劇和喜??? 答: ①悲劇和喜劇作為審美形態(tài)的存在并不限于藝術領域, 而是現(xiàn)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歷史現(xiàn)象; ②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論和存在論的角度來看, 悲劇和喜劇可以說是人生的兩種存在狀態(tài); ③悲劇 和喜劇作為審美形態(tài), 其本質只有從人生實踐角度才能獲得更深刻的說明; ④悲劇和喜劇具有社 會性。 丑的特點是什么? 答:①由丑陋引起的情緒感受仍是一種審美情感;②作為丑的審美形態(tài),表現(xiàn)為反常、混亂、給 人以惡性的刺激等形式。 簡述羅森克蘭茲對丑這有一審美形態(tài)的研究的貢獻。 答:1853 年他的《丑的美學》出版, 不僅是第一部專門研究丑的美學著作,而且也標志著丑從 此真正成為一種特殊的審美形態(tài)。主要貢獻:①把丑明確與美對立且并列起來,指出“丑不在美 的范圍以內”,但其與美一樣同屬美學理論的范圍;②丑不僅是作為提高美的襯托物而被接納到 藝術中來;③提出藝術創(chuàng)作中雖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現(xiàn)丑時,必須使之服從于美的一般法則; ④顧及了藝術表現(xiàn)丑的效果,即有可能削弱、消除丑的令人不快之感。 荒誕的特征是什么? 答:荒誕作為一種審美形態(tài),是西方現(xiàn)代社會與現(xiàn)代文化的產物,它是對于人生的無意義的虛無 性的審美感悟。 特點: ①它是一種對人生存在無意義狀態(tài)的體悟; ②荒誕的審美意象具有象征性; ③具有怪誕的表現(xiàn)形式。 簡述人變成“非人”的含義。 答:①是人不再是全面體現(xiàn)人的本質的人,即人失去了自身的類的特征;②是人失去了在西方世 界中所繼承下來的本質,失去了終極關懷的基礎;③荒誕之所以與自由結合為一體,是因為西方 在工業(yè)社會中建構起來的所謂自由只是哲學意義的消解權威與核心的結果, 是一種觀念形態(tài)的自 由,而非現(xiàn)實的人生的自由。 簡述審美經驗是人生實踐的一種重要形式。 答: ①藝術活動本身就是藝術家審美的人生實踐; ②這種藝術活動的實踐性導致了審美經驗具有 創(chuàng)造性和生成性; ③藝術作品在被接受過程中, 必然要和廣大接受者的人生實踐發(fā)生密切的聯(lián)系。 審美經驗的兩種直觀性是什么? 答: ①感性直觀性——主體憑借自己的感覺器官直接與對象打交道, 對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觀呈 現(xiàn)給主體, 從而在主客體之間建立起一種感性直觀的關系; ②本質直觀性——因為排除了概念對 于理性認識的干擾,所以審美經驗能夠有效地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tǒng)一起來把握事物的現(xiàn)象, 揭示事物的本質。 為什么審美經驗具有非功利性? 3 答:①首先,從審美對象的角度來看,審美經驗只涉及事物的外觀和形式,與實際事物的存在毫 無關系,是直接將事物的形式與自身的感受相聯(lián)系;②其次,從主體的角度來看,審美經驗的基 本功能在于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這要排除功利因素的干擾。 談談對于審美經驗的超越性的基本看法。 答:審美經驗的超越性中的“超越”概念包含了“橫向超越”與“縱向超越”兩個方面,主要體現(xiàn)在: ①審美經驗能夠實現(xiàn)從物質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②還能實現(xiàn)從現(xiàn)實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 ③還能實現(xiàn)從經驗世界向超驗世界的超越。 簡述審美感知相對于一般感知的特點。 答: ①它總是與情感活動緊緊交織; ②它具有積極的選擇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