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癥為腰部常見病,多發(fā)于20—50歲的青壯年,尤以重體力勞動者為多見。
椎間盤為椎體之間的連接部分,縣有穩(wěn)定脊柱、緩沖震蕩等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不斷遭受擠壓、牽引和扭轉等外力作用,使椎間盤發(fā)生退變而失去其彈性,從而使椎間隙變窄,周圍韌帶松弛.導致椎體不穩(wěn),此為造成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內因,而外傷及風寒濕邪則是導致本病的外因。
有哪些癥狀
1.主要癥狀是腰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坐骨神經痛),腰痛輕重不一,一般為鈍痛、刺痛或放射痛,咳嗽、噴嚏、大便等增加腹壓時加劇。疼痛多為間歇性,少數(shù)為持續(xù)性。間歇性疼痛經休息特別是臥床后可明顯減輕,但容易在輕微損傷后復發(fā),每年可發(fā)作2—3次,也可于數(shù)年后復發(fā),不發(fā)作時可無任何反應。
2.由于壓迫脊髓神經根,故多有坐骨神經痛,由臀部開始向下肢放射,沿大腿后側、小腿外側至足跟部或足背外側,疼痛往往逐漸加劇,壓痛點多在患病椎間隙的棘突旁1-2厘米處,指壓后可向下肢放射。
3. 患者常有腰部脊柱側彎,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保護性反應,可以減少神經根壓迫而緩解疼痛,腰部活動受限。
4.病程長的患者還可出現(xiàn)小腿后外側、足背、足跟及足掌麻木感,患肢可見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患肢溫度下降,部分患者感到患肢發(fā)涼,檢查發(fā)現(xiàn)患肢溫度較健肢溫度低。
體征:
1.脊柱側彎,腰椎生理前凸減少或消失。
2. 多在腰骶部找到明顯壓痛點,并向下肢放射。
3.仰臥直腿抬高患肢,會山現(xiàn)下肢疼痛加重,嚴重者下肢僅能抬高15°-30°
4.拇趾背伸或跖屈力減弱。
如何診斷
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體征,結合x線平片、造影檢查、cT掃描、磁共振影像等項檢介,多可做出診斷。
如何治療
獨活15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茯苓15克,桑寄生24克,秦艽10克,全蝎10克,防風9克,桂心9克,當歸9克,川芎9克,細辛6克,生地黃18克,白芍30克,蜈蚣3條。
*氣滯血瘀型,加姜黃10克,澤蘭10克,枳殼10克,元胡15克,檳榔12克;
*風寒濕痹型,加制附子(先煎)30克;
*腎虛型,加肉蓯蓉10克,菟絲子15克,狗脊15克,制附子(先煎)30克;
*術后瘀阻型,加澤蘭10克,玄參10克,丹參15克。
上藥加水煎煮2次,藥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1劑。
有哪些單驗方
1.絲瓜絡20克,紅花、當歸、制香附、秦艽、牛膝、炙地龍各15克,桃仁、五靈脂(包煎)羌活、乳香、炙甘草各10克,酒大黃8克,水煎服,每日1劑。用于腰部刺痛.痛有定處,疼痛拒按者。
2.桑寄生30克,熟地黃、炒山藥、枸杞子各20克,菟絲子、杜仲、山茱萸、狗脊各15克,鹿角膠(烊化)各10克,熟附子8克,肉桂4克,水煎服,每日1劑。用于腰膝下肢痛,纏綿不斷,畏寒,勞累后加重,休息時減輕者。
3.藁本30克,續(xù)斷30克,蘇木30克,防風20克,白芷20克,制附子(先煎)20克,川烏20克,草烏20克,狗脊45克,獨活45克。上藥共研成細末,用稀棉布制成布兜,將藥粉鋪在其中,日夜穿戴在腰部。
4.地龍2l克.地鱉蟲9克.全蝎9克,烏梢蛇9克,穿山甲9克,水煎服,每日1劑。
特別提示
1. 急性期絕對臥床休息,仰臥、俯臥、彎腰左右側臥等各種臥位均可,但禁止坐起和站起,包括進食及大小便。
2. 避免體力勞動,不可使用軟床,應臥硬板床,還應注意局部保暖。
3. 3-4周癥狀基本消失后,可圍腰保護,離床活動;擔應避免彎腰、負重和過度勞累。平時加強腰背肌鍛煉,具體作法是采用俯臥位,有節(jié)奏的將頭頸和雙下肢背伸,使腰背肌得到加強。
4. 足部感覺減退者,可用熱水袋保暖,但要避免燙傷。
5. 在搬抬重物時不要用力過猛,也不可抬過重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