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正確勾勒出韓信占領臨淄后,面臨齊軍四處逃亡的行軍布局。韓信東向高密和田廣隔河對峙;灌嬰先是追擊田橫,破其精銳騎兵,然后北上破田吸,解決臨淄南北齊軍的威脅,然后東向匯合韓信于高密西;曹參卻是西向返回,沿路收拾齊的殘余力量,保證漢軍腹背的安全,最后從西南東向匯合韓信于高密(可參考附錄地圖2)。 由此可見,韓信在濰水之戰(zhàn)前一面監(jiān)視牽制田廣,一面迅速掃蕩齊的殘余勢力,為濰水之戰(zhàn)做好了必要的準備。 四:濰水之戰(zhàn)雙方參戰(zhàn)序列以及兵力考 歷來對濰水之戰(zhàn)的參戰(zhàn)序列以及兵力都少有研究者,而兵力更是以為漢軍僅有數萬弱兵,武國卿,慕中岳在《中國戰(zhàn)爭史》介紹此戰(zhàn)認為漢軍“兵力:五萬至十萬”;齊楚聯軍“楚軍,兵力約二十萬;齊軍約五萬”。此說不知道從何得出。而漢軍參戰(zhàn)序列基本都認為只有韓信,曹參,灌嬰。 我們來從史料分析,漢三年六月,劉邦奪趙精兵,并派韓信帶趙未發(fā)者擊齊,故研究者以為韓信僅有數萬弱兵。其實不然,首先曹參“以右丞相屬韓信,攻破齊歷下軍,遂取臨菑。”,灌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郎中騎兵東屬相國韓信”,陽陵侯傅寬“屬淮陰”,圉侯季必“別屬韓信破齊軍”,剛侯陳武“擊齊歷下軍田既”(注解),蓼侯孔將軍孔熙“屬韓信”,費侯費將軍陳賀“用都尉屬韓信”。從上面可以看到,曹參本是劉邦頭號親信大將新歸韓信,灌嬰帶領漢軍精銳騎兵軍團新歸屬韓信,傅寬,陳武一個本來獨立作戰(zhàn),一個一直是獨立武裝,也參與破齊,季必,孔熙,陳賀皆是漢軍中重要將領也歸屬韓信。可見漢軍不僅僅是韓信的趙未發(fā)者,應該有相當的數量。 這里,我們可以從酈生說劉邦得到依據:“今田廣據千里之齊,田間將二十萬之眾,軍於歷城,諸田宗彊,負海阻河濟,南近楚,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十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而歷代研究者僅采用前者“田氏有二十萬兵力”,而對漢軍數十萬師卻視而不見。 從酈生的話我們知道齊軍號稱20萬,漢軍號稱數十萬,至少有一個事實,漢軍兵力明顯高于齊軍。按照當時的慣例,一般號稱20萬,基本只有10萬。在一年兩年前,齊國曾和項羽大戰(zhàn),損失慘重,當時“榮弟橫,收齊散兵,得數萬人,反擊項羽於城陽”,經過一年多的整修,有兵力10多萬,派10萬大軍歷下防備漢軍也合情合理。而漢軍的兵力就不好說了,數十萬就很模糊,估計十幾萬兵力當為確數。 關于西楚的援軍,史記說“(項羽)則使龍且、周蘭往擊之?!薄俺嗍过埱覍?,號稱二十萬,救齊”;而漢書則云“羽使從兄子項它為大將,龍且為裨將,救齊?!?,在筆者《九原若解酬恩怨,不恨高皇恨蒯通--蒯通,韓信關系論》文中分析“到底是龍且為主將,還是項它呢?從前后資料看項它為西楚拄國,在彭城處理政務,并不曾帶兵。而從濰水之戰(zhàn)看也是大司馬龍且親自指揮作戰(zhàn)。從這里我們或則可以推斷救齊是西楚國一個全局性的政策,由于項羽在滎陽一帶和劉邦對峙,所以項它作為拄國全權處理事務,而龍且為大將帶兵救齊?!?。這里龍且和周蘭帶領的西楚援軍號稱20萬,這就是歷代研究者把楚軍當作20萬的緣故,上面已經分析號稱20萬,也就最多10萬兵力。當然楚軍尚有其他軍參與作戰(zhàn),其中有留公旋軍“東從韓信攻龍且、留公旋於高密”,史記正義注釋:“留縣在沛郡。公,其令”,應該是西楚的地方軍隊。另有項冠軍“從擊項冠、周蘭、龍且”,項冠早前被灌嬰,靳歙破之魯下,應當是保衛(wèi)薛郡的軍隊。留公旋軍,項冠軍兵力都應該不會很多,估計兩者頂多有數萬兵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