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與跋】 ●鮑道宏 廈門外國語學校特級教師鄒春盛老師的專著《反諷四型:兼論新批評與中學語文文本細讀》即將付梓,他來信邀我為其作序。 我國中學閱讀教學,向有羈于思想內(nèi)容分析而抓不到語言筋骨的毛病。教學只是師生圍著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發(fā)一番空泛的議論,甚至認認真真做一場膚淺的游戲。在此過程中,學生言語技能難有扎實的提高。春盛正是基于對這一病癥的憂慮,開始尋找對癥的良藥。三年多來,功夫不負有心人,辛勤努力終于結(jié)出眼前沉甸甸的碩果。 春盛治學,顯然帶有中學一線教師求實的本色,主要不求理論體系建構(gòu),而著重解決閱讀教學實踐問題。通覽全篇,覺得春盛的研究成果中,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我表達自己的欽佩之情。 首先,不趕時髦,潛心治學。眼下風潮迭起、誘惑四布,能安心讀書、思考探究的人不多。且像春盛這樣年近知天命而又功成名就的中學名師,本可以過著優(yōu)哉游哉的瀟灑日子,犯不著這樣辛苦。他算自討苦吃,奮蹄揚鞭,一心要向事業(yè)的更高處登攀。 其次,以專業(yè)敏銳觸角,抓住英美新批評理論。在流派紛呈的現(xiàn)當代文論園地,春盛獨對英美新批評理論興趣濃郁,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知道,語文課程最基本的任務(wù),或者說核心目標是提高學生語文文字運用能力。一切的如“審美能力、探究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等等,都是以此為憑借去培養(yǎng)或是由此不斷向外擴張的過程與結(jié)果。然而,當前中學閱讀教學要害之一就在于教師抓不住言語形式的奧秘,不能引導(dǎo)學生分析、品味與鑒賞文本言語本身的技能、技巧或藝術(shù)魅力,徒費力氣只能在“言語的表面滑行”。在這一大背景下,春盛感覺到“立足文本的語義分析”、倡導(dǎo)“文本細讀”的英美新批評不失為診治中學閱讀教學中“虛浮語文”與“偽語文”之癥的一劑良藥。因此他決心以自己執(zhí)著、勤勉與智慧,重新學習、研究與運用英美新批評理論,嘗試用它解決中學閱讀教學中的問題,以自己的探索推動中學閱讀教學回到自己本應(yīng)所在的位置。 其三,專心學習,敢于超越的理論勇氣。英美新批評主要是一種詩歌批評理論,春盛在注重把握神韻的基礎(chǔ)上,將其運用到中學語文各類課文分析中。既運用在現(xiàn)代詩、古詩詞、小令的分析中,也運用到散文、寓言、小說與劇本分析中。 最后,通讀全書,讀者不難看到,作者對一些權(quán)威的觀點、流行的觀點,不抱盲從的態(tài)度,而采取真正的對話姿態(tài)。比如在談到李商隱的《錦瑟》時,他就提出自己的思考,批評教參的權(quán)威觀點。(作者為教育學博士,福建教育學院副教授。序文本報刊登時有刪節(jié)。) |
|
來自: 百城主人 > 《網(wǎng)絡(luò)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