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隨手翻手機里的新聞時看到一則說夫妻苦尋被拐兒子十年,終在離自己家不到4公里外的鄰村找到。照片中的一家人抱頭痛哭的場面讓人的心揪成一團,但看完新聞后又重重的松了一口氣,由衷替這一家人感到高興。雖然經(jīng)過了十年漫長的尋找與等待,這其中的艱辛自不必言說,但總歸是在有生之年一家團聚,結(jié)局圓滿。 我們總是看到很多這樣的新聞,夫妻尋遍全國為尋找被拐的孩子、多年以后已經(jīng)長大成人甚至生兒孕女的被拐孩子終于回家等等,這種骨肉分離的悲劇多是由其他的個人或者犯罪團體導(dǎo)致,有很多孩子被逐漸尋回家,也有更多的人還走在尋子的道路上。 《菲洛梅娜》這本書也是講訴的一個關(guān)于尋親的故事,真實且血淋淋地展現(xiàn)了一個骨肉分離的悲劇在讀者的面前。而導(dǎo)致這個悲劇的最直接原因卻并非是個人而是宗教和被神權(quán)凌駕在上的軟弱的政府。
一別五十年,再聚首時天人永隔。 因為未婚先孕,18歲的少女菲洛梅娜被父親扔進了修道院,經(jīng)歷了臀位分娩這痛苦的過程之后生下了一個可愛的男孩子,然后因為父親沒有錢贖她于是只好在修道院做了三年的苦工,這三年里唯一的安慰就是兒子。但是分別最終到來,菲洛梅娜跟其他的女孩子一樣簽署了以后再不聯(lián)系孩子的文書,兒子跟朋友的女兒一起被遠送美國。而因為一直被灌輸自己有罪這一理念的菲洛梅娜雖然多年來一直忘不掉孩子,暗地里也曾不斷的尋找,卻從來沒有向自己的家人透露過自己的歷史。直到一次酒醉以后她終于吐露出埋藏了50年之久的秘密,女兒于是幫她尋找到一個記者,他帶著菲洛梅娜再一次踏上尋子之路。這是電影《菲洛梅娜》里的情節(jié),母親一步一步接近兒子,從別人的口中熟知兒子的一生,卻再也見不到他本人。因為兒子已經(jīng)長眠于地下。 而小說,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敘述。從兒子麥克的一生來講訴這個悲劇的故事。因為其中探討的內(nèi)容繁雜龐大,比電影更多了一份震撼與感動。麥克一步一步走到美國政府權(quán)利的中心地帶,但是心中卻一直惶恐不安,一是因為自己是同性戀,而那時社會對同性戀的接納程度還太低,甚至連政府部門的領(lǐng)導(dǎo)人都仇視同性戀。這導(dǎo)致了麥克在工作中始終沒有辦法全身心投入。二是因為麥克始終不能忘懷自己的愛爾蘭身份,總覺得美國這片土地始終沒有接納自己,自己像是一個小偷,總有一天會被打回原形。正是由于這種對自己身份的不認同,讓麥克不止一次的傷害自己和深愛自己的人。他的惶恐和慌亂,遇到心結(jié)時墮落自毀,讓愛他的人也深受折磨。因為麥克始終覺得身邊的愛和溫暖自己都不配得到,患得患失,所以最終因為在外面放縱才患上了艾滋,最終沒能等到母親找到自己。 30多萬字讀下來,我對麥克充滿了同情,他其實可以過得更快樂,但是卻由于自己的陰郁和對兒時記憶的耿耿于懷而始終沒有得到幸福。若他能夠不那么敏感,像同自己一起被領(lǐng)養(yǎng)的妹妹一樣對過去釋懷,那也許就能夠不那么辛苦了吧。但人生誰能說的清楚呢,生而痛苦,也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但是同時閱讀的過程中,我卻像記者一樣始終沒法原諒教會和覺得自己沒有錯的修女。他們導(dǎo)致了千萬悲劇,卻從不懺悔和道歉,讓無數(shù)的母子無法相認。如果當初菲洛梅娜一開始去尋找兒子的時候他們不是殘忍的拒絕,為她提供哪怕一丁點線索,她也許就不會錯過自己的孩子了,也不會遺憾悔恨幾十年。如果麥克第一次甚至快要過世以后去修道院詢問的時候,修女們能夠提供給他一丁點線索,也許他就能夠知道自己并不是被母親拋棄,而且母親一直沒有放棄尋找他,他就可以走得更了無遺憾了。但是命運弄人,終究是無可奈何。 這本書,不光是在敘述一個關(guān)于尋找的故事,它涵蓋了太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宗教、信仰、道德、人倫、政治、同性戀、愛與包容... ...正是因為它的不簡單,才能夠在打動人心的同時帶給我們震撼與憤怒。它讓我一再的放大了自己的情緒,所以我才讀得緩慢,拿起又放下。 閱讀從來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合上書頁的時候,我腦海中是電影里朱迪·丹奇爵士為記者講述看的書中的故事時爽朗的聲音。那是一種釋懷,是得償所愿。而我也該從書中走出,去過自己的生活。(《菲洛梅娜》書評/藍曉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