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幾百條公交線路,只有 11 路是真正的環(huán)線,從老西門出發(fā),環(huán)繞豫園老城廂一周,再回到老西門。乘著走走停停的 11 路,沿著人民路、中華路繞老城廂一周,沿途所見,皆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即便是新建的上海老街、上海廟街也統(tǒng)統(tǒng)是仿古建筑林立的步行街、集市。
第一站:老西門
11 路是環(huán)線,起點終點都是老西門,旁邊就是文廟。文廟是上海中心城區(qū)唯一的儒學圣地,已經(jīng)有 700 多年的歷史。曾經(jīng)在元明清時期,這里是培養(yǎng)人才的最高學府,對儒家文化的傳播起到重要的作用??上Ш髞碓邙f片戰(zhàn)爭和文革中慘遭毀壞,現(xiàn)在看到的建筑大部分都是改革開放后重新修復的。站在遠處一眼望去,四周都是雕梁畫棟、秦磚漢瓦的廟宇殿堂。正方的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筑。屋檐直匾上的 " 大成殿 " 三字,是清雍正皇帝的御筆。殿前矗立著一尊 " 圣人 " 孔子佩劍的全身銅像。與文廟連成一片的建筑還有崇圣祠、明倫堂、魁星閣、尊經(jīng)閣等,大體保持了原貌。
【貼士】地址:黃浦區(qū)文廟路 215 號 ( 近學前街 )
票價:10 元,憑學生證 5 元 / 人
售票時間:9:00~16:30
開放時間:9:00~17:00
文廟里有個舊書交易市場,每逢周日,幾十個攤販聚集在大成殿廣場和回廊下,在孔夫子的廟宇里賣書。每個攤位上都橫七豎八堆放著各種年代不同品相的二手或三四五六手舊書。之前每周日的客流量可以達到 8000 至 9000 人,熙熙攘攘,很是熱鬧。去年的時候,文廟書刊交易市場整體搬遷到大寧,不少人都覺得很可惜,畢竟大家對文廟有著一種不可言狀的特殊情結(jié),有太多太多的回憶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幸好,那一次搬的只是書刊交易市場,一周一次的舊書市還是得以保留,也算是留下了許多人的一份難以忘懷的記憶。
第二站:小東門
從小東門下車走幾步路就到上海老街了。即使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也可能對上海老街在哪里并不十分清楚,你去問上海人 " 上海老街是哪一條街 "?恐怕十有八九會用疑惑的眼光看你,因為他心里既清楚又不清楚,上海的老街真的太多了,誰知道你問的是哪條!這條方浜中路被稱為上海老街可謂是當之無愧。地處上海老城廂的核心區(qū)域,雖經(jīng)改造卻還保持著老街的幾絲風味。歷史上曾以廟前大街為名,匯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錢莊、金店、銀樓、酒肆、茶館、戲樓、商行。雖然老街現(xiàn)在看起來就像某個落后縣城的集鎮(zhèn),可誰又會想到 100 年前它的風光無限。
老街的東段經(jīng)過裝飾和改造,保留了清末民國初年的民居特色,兩側(cè)恢復了花格窗、排門板、范氏欄桿、落地搖桿門等,再配以屋頂上的飛檐翹角,花邊滴水和馬頭墻。西段的房屋外立面仿明清建筑,突出上海老城廂的民俗風情,黛瓦粉墻,紅柱飛檐。由西到東的建筑風格和業(yè)態(tài)布局展示了老上海從明清向民國直至西洋文化涌入時期的一段歷史文化的演變。全街的商業(yè)經(jīng)營以傳統(tǒng)特色行業(yè)為主流 , 突出傳統(tǒng)民俗文化 , 處處營造著一種海派文化氛圍。值得一提的是,老街西段靠近豫園商圈,人流量很大,而東段則適合慢慢走,慢慢感受老上海人的生活節(jié)奏。
繼續(xù)西行,就來到老城廂戲園。戲臺是仿古戲臺,名為 " 玄扈臺 "。" 玄扈 " 是徐光啟的號,算是紀念徐光啟,就在方浜中路與光啟路交叉的丁字路口。戲臺好像一塊 " 排門板 ",方浜中路也只能順勢扭一扭,倒有了往日窄街鬧市的味道。此外,方浜中路中段榛嶺街口曾經(jīng)是名噪滬上的上海梨園公所,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等都在此傳過藝。如今,人們關于梨園公所的具體位置說法不一,我們也只能看著戲臺浮想那過去的風云時光。
第三站:小南門
小南門最著名的就是喬家路老街,這條老街在明、清時為一條河浜,河兩岸是名門望族的深宅大院,其中有明代著名科學家、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的宅院太卿坊(現(xiàn)還保留其最后一進“九間樓”),明末著名將領喬一琦的宅院(今喬家路143號),清代“商船大王”郁泰豐的宅院(今喬家路75弄),及清朝末年大畫家、慈善家王一亭的“梓園”等。所以,該處為大官、名將、大船主、大畫家的聚居地,在老上海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斗轉(zhuǎn)星移,如今的喬家路繁華不及當年,而老街風貌猶存。當年的那些機構(gòu)雖大多已不存在,但仍有遺物、遺跡可尋,喬家路也成為上海唯一一條保存著明、清、民國、現(xiàn)代四種建筑風格的老街,名人故居之多、影響之大,恐怕在上海也是首屈一指的。因此,喬家路可以說是整個上海老城廂本土文化的縮影。
第四站:尚文路站
在尚文路站附近,一條弄堂的名字饒有味道,叫做 " 面筋弄 ",據(jù)說之前巷弄口有賣油面筋的,因此就叫面筋弄了。這個在地圖上幾乎找不到的巷弄,卻隨處可見上海最市井生活的信息。據(jù)住在這里的老人們說,這一帶是之前的南市。除了面筋弄,這一帶還有花衣街、豆市街、沙場街、蘆席街、篾竹路、咸瓜街、筷竹弄、豬作弄、糖坊弄、硝皮弄、火腿弄、湯罐弄等等地名。
對很多在弄堂長大后又離開的人來說,這些弄堂有著太多的記憶。清晨倒馬桶的鈴鐺聲和隨之而來刷馬桶的咣咣聲,還有隔壁鄰居阿姨在灶披間高聲在講小菜的價錢 ... 每到飯口就會在弄堂里彌漫著各家飄出的陣陣菜香,小人在弄堂里 " 白相相 ",可彌漫著溫馨,就像在屋里一樣的。每到洗衣、刷碗、洗菜時每個水池旁都是笑語聯(lián)翩。弄堂里的老阿姨一如既往推著小車,販售著各種生活可能會缺的東西?,F(xiàn)在弄堂里的小推車依然停在巷子里,攤點雖小,卻給居民帶來不少便利。
現(xiàn)在的弄堂里人已經(jīng)很少。據(jù)住在那里的人說,很多人動遷、買房、出租后都離開了這里。所以才會顯得冷清,弄堂里也少了些生氣。而留下來的人們在這個小弄堂里靜靜地享受著生活的愜意。不經(jīng)意間,看見一個天井里,老人們圍坐著下棋、時而沉思,時而嘴角露出爽朗的笑容,旁邊的人安靜的圍觀著,都不忍打擾這弄堂里的寧靜。
現(xiàn)在說起上海的石庫門,人們首先想到的是 " 新天地 "。實際上龍門村的建筑風貌遠遠超過新天地的石庫門,只是地處老城廂," 養(yǎng)在深閨人不識 "。走在狹窄的尚文路上,從入口往里看,只覺得幽雅安靜,房屋鱗次櫛比,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其實是上海最深最長的弄堂。而且龍門村房屋建筑形式極為豐富,有西班牙式、蘇格蘭式、古典巴洛克式以及中國民居,堪稱 " 微縮萬國民居群 "。 由于歷史原因,迄今為止龍門村還存在一幢房屋住著十幾戶居民的情況。加上年久失修,路過的人甚至普通租客都意識不到它的價值。
出了龍門邨,很容易迷失在老城廂的千萬巷弄里。老城廂的道路變幻莫測,不同方向的岔路都叫同一個名字,大概只有住在這里的人才能辨別清楚吧。隨著城市改造的進行,老城廂也在漸漸改變著模樣。也許再過不久,我們只能在記憶中回想起它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