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貢》是托名大禹平治水土的記錄。較系統(tǒng)地敘述了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山川土壤物產(chǎn)貢賦等情 況,是一部極其寶貴的古地理志。被儒家選人《尚書》,尊為經(jīng)典。 自漢代以來,諸儒對《禹貢》考釋紛紜。但實地踏勘,求得真正禹跡者卻很少。 《禹貢》中的“碣石”、“九河”詮釋最多,觀點矛盾。 見解相異者也隨處可見?!队碡暋芳仁侨寮医?jīng)典,名師大儒的觀點往往被認為是正統(tǒng),以致延續(xù)至今。 漢唐以來,河北“昌黎碣石”被認為是《禹貢》碣石。據(jù)傳說秦皇、漢武、曹孟德等也都曾到此一游,文人墨客也揮毫題詠,勒石銘碑,弄得名聲大噪。后人往往不加分析,也就誤認為“昌黎碣石”即《禹貢》碣石,其實,真正的《禹貢》碣石不是昌黎碣石,而是山東省無棣縣北部的馬谷山。 認為馬谷山即《禹貢》碣石的人士,自古就有,并非今日標新立異。  晉.伏琛《齊地記》云:“渤??|有碣石,謂之渤碣也?!?/font> 唐代劉文偉,永徽年間曾在無棣縣任職,他經(jīng)實地考察以為“馬谷山在九河入海處,斷為碣石無疑”(《無棣縣志·疆域志》)。 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到過無棣,所以在其《肇域志》中寫道:“濟南府海豐縣(今無棣縣)有馬谷山,即古碣石。”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1931年版·香港)第1110頁載:“(顧炎武)《肇域志》:‘山東海豐縣馬谷山,即大碣石。’劉文偉亦以馬谷山在九河之下,合于《禹貢》入海之文,斷為碣石。海豐,今山東無棣縣。” 《無棣縣志·星野》(1925年版)載:“《唐書·天文志》須女虛危玄枵也。……自濟北東渝濟水循岱岳之陰得漢北海、千乘、濟南、平原、渤海九河故道之南濱于碣石,其地得陬次之下流。”此處之“碣石”即指渤海郡無棣縣之馬谷山。 清乾隆四十五年,張克嶷撰寫的《重修馬谷山寺記》開首即云:“馬谷山,古之所謂碣石也,思自歷下以北婉蜒三百六十里,乃于覆釜、鬲津之間突出一峰,則靈秀所鐘,謂非海邑之巨鎮(zhèn)乎?” 清乾隆進土,官至禮部尚書的濱州人士杜堮在其《九河》詩中開頭有“禹跡茫茫問九河,海濱碣石未銷磨”之句,并自注云:“九河故道在德州、河間、棣州之地,與《禹貢》大陸北播為九河之文合;自天津南盡棣州數(shù)百里內(nèi)惟海豐(今無棣縣)舊河岸有馬谷山,趾頂皆石,周圍三里許,形如碣石,蓋即同為逆河處,與《禹貢》夾右碣石之文合。”杜堮認為馬谷山即《禹貢》碣石。 《山東省惠民地區(qū)標準地名手冊》(1986年版)第698頁載:“馬谷山,相傳有龍馬自谷中出,故名。……古謂黃河自碣石入海,即指此山。為魯北平原僅有之山。” 《濱州總覽》(1996年版)第249頁載:“馬谷山,古名碣石山,為唐代馬君德聚義處。” 河北省《鹽山縣地名資料匯編·大山考》云:“唐堯時,此山距??谑嗬?,為導航標識之山,人稱碣石山,因山上不生林木,春秋時改稱無棣山。”(注:魏晉時,此山名“鹽山”,隋置縣,以此山名。唐開元元年(713年),將鹽山縣東南包括馬谷山即鹽山在內(nèi)劃歸無棣縣境。) 《山東通志》也認為馬谷山即《禹貢》碣石。 馬谷山,在無棣縣北部,距海20余公里,古稱碣石山,春秋時改稱無棣山(“無棣”一詞始見于《春秋·僖公四年》“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魏晉時稱為鹽山,唐初稱馬谷山,俗名大山。 馬谷山,1998年IZ月28日通過建立省級地質(zhì)遺跡自然保護區(qū)的評審,1999年3月2日被省人民政府審定為省級地質(zhì)遺跡自然保護區(qū)。有關報道說:“馬谷山是第四紀更新世火山噴發(fā)而形成的錐形復合火山堆,海拔63.4米,距今已有 73萬年的歷史,是我省最年輕的火山,也是華北平原地區(qū)惟一露頭的火山。”“它對揭示魯北平原、黃河三角洲的環(huán)境演變過程,追溯近代人類活動蹤跡及火山巖科研教學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獨特的人文地理意義。” 考證《禹貢》碣石,離不開“禹疏九河”。 《禹貢》云:“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 又云:“大陸即作,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河。” 這兩段記錄的大概意思是:“大禹向東通過洛水與大河的交匯處,來到河南??h的黎陽山。向北穿過發(fā)源于河南北共山的共水,來到了大陸澤(河北巨鹿、廣平、大名一帶的大澤),從大陸澤向北疏導九條分洪河道,這些河道都是在受到海潮逆流影響下注入渤海。”“大陸澤已得到治理,居住在海島上的夷族人帶著皮服(作貢品)把碣石當作導航標識,把碣石放在右腋的方位,乘船逆流而上人于河。” “大陸”是“九河”分洪的源頭。 “海”指渤海,古稱渤澥。 “九河”是島夷的貢道路線。 “碣石”是島夷由海入于河的導航標識。 由此,不禁使人想起了唐代詩人、開元進士、官至隋州刺史的河間人士劉長卿的《晚泊無棣溝》。詩曰: 無棣何年邑,長城作楚關。 河通星宿海,云近馬谷山。 僧寺白云外,人家綠渚間。 晚來潮正滿,處處落帆還。 無棣溝,即鬲津河,又稱“老黃河”,隋未廢;唐永徽元年滄州刺史薛大鼎開鬲津河入海。 詩人把鬲津河、星宿海(黃河源頭)、馬谷山連起來并非為了詩歌對仗,而是他認為鬲津河是禹疏九河之一,馬谷山在九河入海處。 “綠渚”上的“人家”此時已是大唐臣民,抑或禹時則被稱為“島夷”。“潮正滿”、“落帆還”者,河為“逆河”,“落帆”不用風力而借用海潮逆流也。本地漁民至今從海上入河仍以馬谷山為標識。唐代開元年間,恐怕仍需考慮“夾右碣石,人于河”。由唐代九河入海處的升平景象,不難想像大禹平治水土后的升平景象。“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河”與此多么相似。 “九河”之“九”,也不一定是個確定的數(shù)據(jù),漢語中“九”表示“多”的意思?!犊滴踝值洹分?,“九”有一義曰:“九言之為多也。” 《禹貢》中只提到“九河”,而無河名。“九河”之名,始見于《爾雅·釋水》:“徒駭、太史、馬頰、覆鬴、胡蘇、簡。潔、鉤盤、鬲津,九河。”據(jù)考證,《爾雅》成書的年代約在秦漢,此時距禹治水已有兩千余年,禹跡亦茫茫難覓?!稜栄拧分会屍涿恢v九河流域。 《書疏》中,不講入???,只將九河的某些地段作了說明,大體在河北東光、交河、山東德州之間。 但是,只要打開一張現(xiàn)代的“中國地形圖”我們會在華北地區(qū)看到一個百川匯流的地方,這就是從河南浚縣以北到河北廣平、大名、河間及山東聊城、濱州以北的廣大地區(qū)。河的源頭部分比較密集,然后逐漸變疏,但幾乎是不約而同的流向東北注入渤海西岸。 禹治平洪水,是采用“導”的方法,水向低處流也是其自然屬性。禹因勢利導,應將洪水從“大陸”分導到渤海西岸入海。 昌黎一帶屬燕山分脈,古屬遼西,地勢較華北平原高。現(xiàn)在昌黎附近的灤河還是從北向南流入渤海北岸入海,自成水系。灤河口附近的平原系由灤河沖積而成,與黃河無關。人們也記得當今的‘引灤入津工程”。利用現(xiàn)代技術設備尚且如此艱巨。大禹時代的先民使用石杵、木耒之類的原始工具怎么會讓九河飛越燕山而到昌黎碣石入海呢?且昌黎海濱之碣石在其地并非著石,相距20余公里的仙臺頂(俗稱娘娘項)海拔695米,在海上遠遠可以望見。“島夷”怎么會不選高山而選一塊不起眼的碣石作導航標識呢?(現(xiàn)在娘娘頂也改稱“碣石山”了。) 古之學者,有的也發(fā)現(xiàn)昌黎碣石與“九河”隔渤海灣相望,“九河”不可能從昌黎入于海。但他們不是到“九河”入海處去尋找真正的《禹員》碣石,而是為維護“傳統(tǒng)說法”,編出一個“九河淪于海”的故事。這個故事意思是說,禹治水的年代,滄州(無棣曾屬滄州)這塊地方與平州(昌黎屬平州)那塊土地是連成一片的,那時的九河從“大陸”流到昌黎的碣石入于海。后來(具體時間不詳),地殼發(fā)生了變化,渤海西岸下沉,沉出了一個“小海”(即渤海灣)。“九河”也沉到海底去了,只剩下昌黎碣石孤懸北岸。中間出現(xiàn)了“五百里”的斷檔。連酈道元都相信這種說法,朱熹的弟子蔡沈也支持這種觀點。他們想以“九河淪于海”之說以銷九河之案,其實是缺乏事實根據(jù)的?!队碡暋分忻髅饔?span lang="EN-US">“濟河惟兗州,九河既導…··浮于濟漯達于海”的記述,“九河”明明在兗州之域,怎么會跑到冀州東北角去呢? 無棣是“九河”入海之處。 《無棣縣水利志》(1991年版)第34頁云:“根據(jù)《中國歷史地圖集》、《山東通志》、《無棣縣志》等資料,結(jié)合沾化、陽信的歷史考證,無棣是遠古時代大河的入海處。”無棣縣的自然河流中,一直保留著徒駭、馬頰、胡蘇、 鉤盤、覆釜、鬲津等古老的名稱,盡管所名之河不一定都 是“禹河故道”,但證明這些古老的名稱與無棣有著古老 深遠的淵源。人們懷念大禹的功績,一直沿用著這些古老的名稱。只是解放之后,人們大搞農(nóng)田水利基本建設, “根治海河”,把無棣的水系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調(diào)整改造,有些古老的河名,才被什么“青坡干溝”、“德惠新河”、“漳 衛(wèi)新河”、“麥河干溝”等名稱所代替,但馬頰、徒駭?shù)让Q仍保留了下來。 “禹河故道”就是在馬谷山之東入海。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1931年版·香港)第981 頁載:“以今地考之,(黃河)一北流經(jīng)大伾山西為大河, 經(jīng)廣平、大名之間,播為九河,合于天津之東而入海;一東流經(jīng)大伾山南為漯川,由今山東利津縣入海者,禹河故道也。”第1106頁載:“按清會典圖,今有漯河,出山東茬平縣西南,東北流經(jīng)禹城縣入徒駭河,或即古漯水之殘余也。”《清一統(tǒng)志》載:“今之徒駭河、…東北至沾化之大洋口入于海。”按《清一統(tǒng)志》今之徒駭河,即古之漯水下流。經(jīng)廣平、大名之間的九河由天津之東入海,其實是由天津之東南人海,源于大名附近的鬲津、徒駭、馬頰等河都從無棣人海,無棣、鹽山(鹽山春秋時亦屬齊之無棣邑)在天津之東南。無棣古稱“九河之下消”。《寰宇記》云,無棣為“九河之會,五壘之居”。 利津、沾化兩縣,隋時均屬蒲臺縣?!端?jīng)注》云:“海側(cè)有蒲臺……秦始是東游海上,于臺上蟠蒲系馬,至今歲蒲生,縈委若有系,故名。”隋置蒲臺縣,以此名。 黃河逐年淤積,造出新陸地。宋慶歷二年(1142年)析蒲臺縣北部置招安縣,金明昌六年(1196年)更名沾化縣。金代又在其東建永利鎮(zhèn),后來才升為利津縣。沾化、利津“境為退海之地”(《惠民地區(qū)標準化地名手冊》第95頁。秦始皇時“蒲臺”(今稱“秦臺”)尚在海側(cè),利津的土地恐尚未淤出。 沾化、利津均在馬谷山之東。徒駭河之入海口“大洋口”,今名“套爾河”。無棣、沾化兩縣以此為界,距馬谷山20多公里。假設扣除數(shù)千年的淤積因素,禹時,大河入??诋敃r就在馬谷山之東的附近。 馬谷山之東,到魏晉時仍是一片大海,叫做月明沽,是海鹽產(chǎn)地。馬谷山上建有鹽神廟,所以馬谷山也被稱為“鹽神山”或“鹽山”。 《山東通志》載:“月明沽在海豐縣(今無棣縣)東北。”《寰宇記》載:“月明沽西接馬谷山,東濱海,煮鹽之所也,今名月河口。”今之月河口是馬頰河和德惠新河入???,與徒駭河入海口套爾河相鄰連通。 再談一下,九河入海處近年發(fā)現(xiàn)的古遺址,也許能提供一些佐證。 l.濱縣之東距徒駭河15公里的大營蘭村發(fā)現(xiàn)了一處以商周文化為主,間有龍山文化的古遺跡,已被列入山東省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惠民地區(qū)地名手冊》) 2、無棣縣在靠近徒駭河與秦口河交匯處的王家墳村出土一件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無棣人文》第128頁) 3、1988年秋在無棣縣古鉤盤河與徒駭河交匯處的韓家村,發(fā)現(xiàn)了一口古井和一座古窯遺址,出土文物經(jīng)鑒定屬于龍山文化。(《無棣人文》第128-129頁〕。 4、在徒駭河入海口處的沾化縣楊家村和陳家、鄭家村,發(fā)現(xiàn)了兩處古窯群遺址,出土文物經(jīng)鑒定屬東周遺跡。(《惠民地區(qū)標準地名手冊》) 5、1998年8月在鬲津河入??诖罂诤优c月河口之間的古遺址城蛇臺,出土了一件灰陶片,底部內(nèi)里有類似金文的銘文,三字完整,兩字殘缺,屬于西周之前文物。 在河口附近,出土了屬于西周、東周時代的文物,再往南幾十公里處,又有龍山文化遺址。這說明先民自禹治水的時代起就生活繁衍在這一帶。春秋時代無棣屬齊之北鄙,煮海為鹽也已具有相當?shù)囊?guī)模。 漢建安十八年(21年),開無棣溝由鬲津河故道入渤海,溝以山為名。隋置無棣縣,縣以溝為名。魏晉時,馬谷山名鹽山。隋開皇十八年將高城縣改名為鹽山縣。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滄州刺史開鬲津河,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開馬頰河。兩河都在馬谷山附近入海。 舊時馬谷山上有碧霞宮、文昌閣、呂祖祠,山麓有鹽神廟、清涼庵、觀音殿、關帝廟等寺廟,香火興盛,清涼庵住持心怡和尚1950年圓寂,馬谷山是魯北的一大名勝。 總之,無棣縣地處九河之末梢,馬谷山,古稱碣石,為華北平原惟一的一座山峰,其形如碣,煢煢孑立于黃河故道人??诒卑?,與《禹貢》“夾右碣石”之文相合。因此,可以斷定,無棣馬谷山即《禹貢》碣石。 (本文作者:山東無棣 劉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