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人教授運用芍藥甘草湯的經(jīng)驗 江蘇省腫瘤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科 (江蘇 南京 210009) 何永明 摘要: 芍藥甘草湯具有養(yǎng)陰血、柔筋脈、舒攣緩急的功效,主治筋脈攣急之證。介紹 陳亦人教授運用芍藥甘草湯的經(jīng)驗,并附驗案分析。 關鍵詞: 陳亦人;芍藥甘草湯;經(jīng)方;名醫(yī)經(jīng)驗 中圖分類號: R 222 ;R 24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 - 1334 (2004) 01 - 0014 - 02 [作者簡介] 何永明(1975 - ) ,男,醫(yī)學碩士,主要從事中西 醫(yī)結合防治腫瘤及經(jīng)方的臨床應用研究工作。 東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一書中記載的方劑組方 精純、結構嚴謹、配伍合理,經(jīng)反復臨床驗證而行之有效, 被后世譽為“經(jīng)方”。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陳亦人教授致力于 仲景之學數(shù)十載,對經(jīng)方有深刻的研究。陳老在五十余年 的臨床實踐中,應用經(jīng)方得心應手、效如桴鼓,積累了豐富 的經(jīng)驗,尤其對芍藥甘草湯,在臨證處方中頗多應用,筆者 曾就臨床應用芍藥甘草湯的問題求教于陳老,并將侍診抄 錄的驗案作一整理,以供同道參考。 一、方源湯證 芍藥甘草湯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第29 、 30 兩條文,方藥組成及用法為:芍藥、甘草(炙) 各四兩,以 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條文論述了傷寒 挾虛誤汗所致的諸多變證及其治療原則和選方用藥,對 “腳攣急”、“兩脛拘急”采用芍藥甘草湯補陰血、通血脈、除 血痹,可達“其腳即伸”的功效。 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中,共有38 張?zhí)幏接?BR>到了芍藥和甘草配伍。芍藥、甘草,再加入桂枝、生姜、大 棗,就組成被譽為“群方之魁”的桂枝湯,“桂枝湯,外證得 之,解肌和營衛(wèi);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桂枝湯方加入 葛根、麻黃組成葛根湯,治項背強痛;桂枝湯方倍芍藥加飴 糖組成小建中湯,治腹中急痛、虛勞里急;芍藥、甘草加黃 芩、大棗組成黃芩湯,治熱瀉、熱痢;芍藥、甘草加柴胡、枳 實組成四逆散,治氣機郁遏、肢逆腹痛。此外,芍藥甘草附 子湯、膠艾湯、溫經(jīng)湯、小柴胡湯、防己黃芪湯、通脈四逆湯 等,均以芍藥配伍甘草為主進行組方。由此可見,經(jīng)方治 療外感、內傷、雜病、婦人各科疾病,都廣泛地使用了芍藥 與甘草的配伍。 二、經(jīng)方發(fā)揮 芍藥甘草湯養(yǎng)陰血、柔筋脈、舒攣緩急。陳老對該方 體會深刻,在臨床實踐中,“見證施治,方藥相合”,常用于 筋脈攣急之證,既現(xiàn)代醫(yī)學所說的骨骼肌痙攣、平滑肌痙 攣、神經(jīng)疼痛以及韌帶、肌腱、關節(jié)囊、關節(jié)軟骨、骨膜損傷 等疾病。 陳老有關芍藥甘草湯的常用配伍方法有:三叉神經(jīng)痛 者,可用芍藥甘草湯大劑頓服;面肌痙攣者,以湯送服全蝎 散;頸椎病者,加粉葛根、桃仁泥; 心臟瓣膜病者,加蓬莪 術、京菖蒲;腰椎病者,加熟附片、北細辛;瀉痢者,加全當 歸,且當歸、芍藥均重用;便秘者,加炒枳殼、火麻仁;痛經(jīng)、 閉經(jīng)者,加卷柏;前列腺增生者,加貓爪草;高血壓者,加肥 玉竹、牡蠣;全身抽搐者,加全當歸、宣木瓜、鉤藤;重癥肌 無力者,加潞黨參、綿黃芪、烏梅肉等。 陳老常用的芍藥是白芍藥,用量在3g 至90g 之間,常 用的劑量有10g、15g、30g 三種;甘草多用蜜炙,用量在3g 至20g 之間,常用劑量有3g、6g、9g 三種。對于芍藥甘草 湯方的臨證用藥問題,陳老認為涼營通脈可用生甘草,緩 急止痛多用炙甘草。生甘草不可大劑量(15g 以上) 久服, 否則易引起眼瞼浮腫。白芍藥偏于補,益陰養(yǎng)血能收耗散 之氣;赤芍藥偏于瀉,活血行滯能宣化瘍毒,臨床中白芍 藥、赤芍藥皆可隨證遣用,亦可同用,芍藥小劑量(20g 以 下) 養(yǎng)陰活血,中等劑量(20g~40g) 治腹痛腹瀉,大劑量 (40g 以上) 則有鎮(zhèn)痛作用。 三、驗案選析 1. 治腳、脛攣急案 病例1 徐某,男,18 歲,工人,1980 年11 月就診。 雙下肢從委中至足跟疼痛3 個月,負重之后更甚,休息則 痛緩,苔脈如常,余無不適。辨證為血行失常,筋脈失養(yǎng), 治以芍藥甘草湯加味,處方:白芍藥15g ,炙甘草6g ,粉萆 10g ,全當歸10g ,5 劑,水煎服。藥后疼痛基本控制,守 方再進5 劑,痊愈。 病例2 李某,女,20 歲,運動員,1998 年9 月17 日就 診。右膝半月板撕裂性損傷,因不愿做手術而來求治???BR>診:右膝關節(jié)劇痛、腫脹,腰疼,苔脈如常,治當養(yǎng)血和絡。 處方:白芍藥15g ,炙甘草6g ,大熟地20g ,鹿角片10g ,虎 杖15g ,忍冬藤15g ,紫丹參15g ,制沒藥10g ,全當歸10g , 八月札10g ,7 劑,水煎服。復診,熟地黃、鹿角片、忍冬藤、 當歸、白芍藥、炙甘草不變,先后加減用養(yǎng)血和絡(粉萆 、 懷牛膝) 、壯筋骨(骨碎補、炒杜仲、川續(xù)斷) 、溫陽(熟附片、 仙靈脾) 等藥,前后共5 診,服藥35 劑而痛除痠減。2001 年4 月17 日隨訪,運動靈活,一如常人。 按:《傷寒論》中芍藥甘草湯用來治療“腳攣急”、“脛 微拘急”之癥。病例1 乃勞動損傷筋骨、血不榮筋致下肢 疼痛;病例2 是運動損傷關節(jié)、撕裂筋脈致右膝腫痛,兩例 方中白芍藥、甘草相伍補陰血、養(yǎng)肝柔筋、榮潤筋骨,再隨 證加減治之而獲全效,此足證經(jīng)書所傳不虛。 2. 治腹痛瀉泄案 病例3 谷某,女,55 歲,1984 年5 月22 日就診。訴 曾患膽結石于1981 年行膽囊切除術,術后不久,每于食后 即覺腸鳴作痛,繼而腹瀉,完谷不化,屢服西藥不效,遂來 院求治??淘\:近來腹常作脹,口淡無味,面色萎黃無華, 舌淡苔白,脈弦細。此為肝失疏泄,土虛木乘,治以疏肝健 脾法。處方:炒白芍藥10g ,炙甘草6g ,春柴胡6g ,炒枳實 10g ,炙黃芪12g ,潞黨參10g ,粉葛根10g ,5 劑,水煎服。 二診: 藥后腹痛減輕,便次減少,食量略增,然夜間口 燥。效不更方,原方加麥門冬12g ,5 劑。后以本方調治月 余,諸恙盡除。 按: 清·程鐘齡在《醫(yī)學心悟》中說:芍藥甘草湯“止腹 痛如神”。此證土虛木乘,故用芍藥、甘草緩急止痛;柴胡、 枳實行氣疏肝;黨參、黃芪益氣補脾;葛根升清止瀉。藥證 相合,故經(jīng)年舊疾應手而愈。 3. 治膀胱拘攣案 病例4 傅某,女,41 歲,1966 年5 月4 日就診。訴小 便灼熱,點滴難解,伴小腹拘急脹痛四天,曾用西藥抗生 素、中藥清熱利濕劑,治療無效。刻診:惡寒,無汗,體溫 38 ℃,舌邊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證屬肝熱氣急,膀胱拘攣, 治宜柔肝緩急,疏達清泄。處方:白芍藥15g ,炙甘草9g , 當歸9g ,龍膽草9g ,炒山梔6g ,柴胡9g ,蔥白5 寸,3 劑,水 煎服。藥后汗出熱退,小便暢通如常。因其腹尚微痛,且 月事適來,故改進調理氣血之劑而告愈。 病例5 李某,女,13 歲,1974 年12 月4 日就診。小 便頻數(shù)失禁數(shù)年,西醫(yī)診斷為“神經(jīng)性多尿證”,屢治乏效。 診時寢食俱佳,舌脈皆平。此屬肝急橫逆,膀胱拘攣之證, 治當柔肝緩急,固澀化氣。處方:白芍藥15g ,炙甘草9g , 桂枝6g ,覆盆子9g ,5 劑,水煎服。服藥5 劑后,尿失禁消 失,頻數(shù)減。原方加山藥9g ,益智仁6g ,又5 劑,諸恙悉退 而安。 按:《素問·痿論》曰:“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 膜干則筋急而攣,發(fā)為筋痿?!瘪]、失約皆為膀胱病變,膀 胱在中醫(yī)學可屬筋膜范疇,故均可用芍藥甘草湯以養(yǎng)陰 血、柔筋脈、舒攣緩急。上2 例證屬筋脈攣急之候,但臨床 表現(xiàn)不同,寒熱性質相反,故例4 加用龍膽草、山梔清瀉肝 熱,當歸、蔥白疏通經(jīng)脈;例5 加用桂枝溫陽化氣,覆盆子 酸溫收斂。 陳老臨床對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傷科疾病以及 疑難雜病的辨治,都靈活地運用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隨 證譴用,效果甚佳。正如程鐘齡所言:“脈遲為寒,加干姜; 脈洪為熱,加黃連;脈緩為濕,加蒼術、生姜;脈澀傷血,加 當歸;脈弦傷氣,加芍藥?!弊鸪绱朔N辨證論治思想,臨證時 辨清疾病的寒熱虛實,對芍藥甘草湯隨證加減施用,可取 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編輯: 李艷紅 |
|
來自: 太平時光 > 《老中醫(yī)名方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