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故名老中醫(yī)蒲輔周先生是一位名符其實的高明醫(yī)生。他善于治療疑難雜病和時令性疾病。本文僅從心動過速和心律不齊方面反映蒲老的學術(shù)經(jīng)驗,并期之與江西伍炳彩老師治療心律不齊的經(jīng)驗相輔相成。 虛者:面恍白少神,氣短,聲音低,呼吸無力,汗出。舌淡苔白 、脈細無力,治宜獨參湯、人參養(yǎng)榮湯。 實者:面赤,心煩,聲音急促,或汗出飲涼。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有力,治宜獨參湯、小陷胸湯、竹葉石膏湯。 痰者:脈微發(fā)黃,目下色暗,呼吸不和,胸悶,憋氣。舌苔白滑,脈沉滑,治宜六君子湯加干姜、細辛、五味子,或蘇子降氣湯。 火者:面赤,心煩,憋氣,小便黃。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治宜朱砂安神丸、溫膽湯加黃連、梔子。 附:筆者前一段時間曾治療一例心律不齊的女性患者,情況如下:該患近三個月以來經(jīng)常感覺汗出,自熱,心悸。曾于2年前被現(xiàn)代醫(yī)學診為“萎縮性胃炎”和“更年期綜合證”。 雖服多種中西藥品,但一直未愈。有時仍感胃中灼熱、腹脹、乏力,飲食不適則大便稀溏,每日3-5次不等。口干口苦,夜眠不馨,脈沉細弦,舌苔薄白,辯為肝郁脾寒。當解郁安神,健脾和中。與柴胡桂 柴胡12克 黃芩10克 生龍骨20克 桂枝10克 甘草10克 茯苓30克 干姜5克 天 三劑后,汗出、自熱、眠差皆有減,但最為痛苦的心悸未見療效。詳細診察后認為口干口苦以及心悸、怔忡、乏力等證,加之多年不愈,當屬血燥津傷所致,用柴胡桂枝干姜湯雖然有效,但柴胡、桂枝之香燥及黃芩之苦寒,未免有礙津血的恢復(fù),所以應(yīng)當改用生脈散合百合地黃湯益氣生津、滋血潤燥為妥。百合地黃湯臨床很不好用。其辨證要點、詳見《金匱要略》一書。我想此時與“萎縮性胃炎”和“更年期綜合證”頗為相符。故處方如下: 黨參30克 麥冬50克 五味子15克 百合20克 生地黃40克 三劑后,心悸等證大減。效不更方,又斷續(xù)服藥20余劑而收全功。本例能收捷效,關(guān)鍵在于二診時改變了治療準則,從血燥津傷入手。看來血燥和津傷有時也可以導(dǎo)致心律不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