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光革命”的技術邏輯 原標題:人工樹葉,捕捉陽光的革命(附照片) 電池托不起飛機,“樹葉”或許可以 無論技術如何發(fā)展,人工光合作用背后的技術邏輯是必然存在的。無機化學家、JCAP的學術帶頭人內(nèi)森·劉易斯說:“太陽是我們目前所知的最大能源。而除了儲存在原子核內(nèi)部的核能之外,最好的儲能方法就是將之以化學能的形式貯存在化學燃料中。因此,有效利用和儲存太陽能的研究必然將是大勢所趨?!?/p> 研究人員正帶著緊迫感從事這項研究——全球排放的溫室氣體中,大約13%來自交通運輸業(yè)。因此,逐步淘汰有污染的燃料是環(huán)保的關鍵。一個辦法是在小汽車和輕型卡車中使用電池,靠太陽能或風能驅(qū)動,但這仍無法解決全部問題。 劉易斯說,目前全球40%的運力暫時不太可能電氣化。例如,除非有重大突破,否則插電式混合動力飛機還不可能出現(xiàn)。按照現(xiàn)有工藝,根本造不出擁有足夠電量的電池驅(qū)動飛機。而與之相比,液體燃料使用方便、容易儲存攜帶,具有無可替代的優(yōu)勢。 美國加州帕薩迪納,加州理工學院,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季早晨,人行道旁的植物正在曬太陽,并迅速利用這些能量來儲存糖分,舒展葉子,深深扎根,調(diào)控細胞的生物過程??諝庵酗h著植物的芬芳,看起來,光合作用進行得毫不費力。 然而,在加州理工學院的約根森實驗室,80多名研究人員正在艱難工作。他們利用硅、鎳、鐵等元素來完成本該是樹葉最擅長的工作。事實上,這些元素更應出現(xiàn)在手機而非植物細胞中。 他們這間閃閃發(fā)光的新實驗室,正是“人工光合作用聯(lián)合研究中心”(JCAP)總部。擁有190余人的JCAP是由美國能源部耗資1.16億美元打造的一個為期5年的研究項目,目標是利用太陽能來制造氫氣和其他燃料,同時努力使之產(chǎn)生生物質(zhì)能源的效率超過真正的樹葉。 志在必得 目前,世界各地的科研機構(gòu)和私營公司都投入了前所未有的人力物力,研究如何從太陽能中獲取能源,并轉(zhuǎn)化為燃料。JCAP能在這些機構(gòu)中脫穎而出,不僅是因為它規(guī)模龐大,更在于它自信滿滿和志在必得的氣勢。 自2010年起,美國能源部開始籌建五所能源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JCAP是其中之一。五家中心都致力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工程化研究。 JCAP的啟動經(jīng)費將于2015年用盡,按原計劃,在此之前,它將拿出一個人工樹葉的雛形。在JCAP設計研發(fā)的人工樹葉中,核心元件是兩塊浸泡在溶液中的電極。典型的電極由可以吸收特定波長光能的半導體材料制成,外層包裹著一種催化劑,用來加快將水分解為氫氣、氧氣和速度。 與其他很多人工光合作用裝置一樣,JCAP的系統(tǒng)中也使用一種膜,將生成的氫氣和氧氣隔開,以免發(fā)生爆炸。一旦水被分解,氫氣將被收集起來。氫氣本身就是一種燃料。在加州的一些展廳中,氫能源汽車已可以正常行駛。另外,氫氣還可以與一氧化碳反應,以進一步得到液態(tài)的烴類燃料。 盡管該中心沿著這個方向已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不久前,它還剛發(fā)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但想要按時完成這一計劃仍然前路漫漫。 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電化學家約翰·特納說:“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的課題。雖然回報可能很豐厚,但實際情況卻絕不像40年前我們剛開始涉足這個領域時暢想的那么簡單?!?/p> 激增的經(jīng)費和關注度,讓科研人員仍對打贏這場持久戰(zhàn)懷有信心。美國西北大學的化學家邁克爾·瓦西勒維斯基說:“未來10年,如果大家仍能保持現(xiàn)在這樣的工作激情和努力程度,那么一定會得到一個預想中的實用解決方案。” 困難重重 最初關于“人工光合作用”的概念描述,可以追溯到1912年,然而科學家真正開始著手這一研究,卻直到1972年才剛剛開始。當時,日本科學家最早著手設計一種裝置,希望借助它來吸收太陽能,并將水分解為氧氣和氫氣。但該計劃進展緩慢。 1998年,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特納報道了他研發(fā)的一個完整系統(tǒng)。在它所吸收的太陽能中,有12%轉(zhuǎn)化為燃料,并可以被儲存。與真實樹葉1%的能量轉(zhuǎn)換和儲存效率相比,這是一個偉大的突破。 然而,這套系統(tǒng)的造價和運行費用超過天然樹葉的25倍。更遺憾的是,在接受光照20小時之后,它的轉(zhuǎn)化效率便開始直線下降。 JCAP的劉易斯說:“人工樹葉需要具備三個特點:高效、便宜和強勁。我現(xiàn)在可以同時讓它滿足任意兩點,但卻做不到同時具備這三個屬性?!?/p> JCAP的任務就是去解決這一問題。在此過程中,人們希望它可以比單純通過太陽能發(fā)電來光解水還要便宜。 讓人工樹葉的任何一個部件正常運轉(zhuǎn)就構(gòu)成一項挑戰(zhàn),而把它組成一個能正常工作的完整系統(tǒng),就更困難了。 “這真像是在造一架飛機。”劉易斯說:“你光有引擎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設計、組裝機翼和機身,并將引擎和電子系統(tǒng)與之完美融合。最后,飛機還得能夠飛起來,否則,一切努力都將前功盡棄。” 很多困難源于如何選取合適的材料。例如,硅就是一種優(yōu)良的光電陰極,可以用來光解水、產(chǎn)生氫氣。但硅只在酸性溶液中才會保持穩(wěn)定,而不幸的是,產(chǎn)生氧氣的光電陽極所需環(huán)境恰恰相反,它只在堿性條件下才會穩(wěn)定。 不僅如此,最好的氧氣生成催化劑是銥,這種金屬稀有而且昂貴,這也限制了該裝置的商業(yè)化前景。 大海撈針 JCAP的“高通量篩選實驗室”正在使用一種特殊的工具——改造過的噴墨打印機。每天,這種打印機可以在玻璃板上打出100萬種成分不同的合金斑點,并測試其催化活性和吸光性質(zhì)。 可以說,每片玻璃板都相當于一座微型化學實驗室。通過這種方法,研究者可以尋找鎳、鐵、鈷和鈰氧化物等催化水光解的最佳配比。迄今為止,他們篩選了將近5500種組合,并考察了其穩(wěn)定性和功能性。 最好的組合往往不是最有效的反應催化劑,它必須透明以便讓光能通過,同時還得與其他元件的材料相互兼容。 電化學家、JCAP的領導者之一卡爾·考瓦爾指出,獲取光電陽極材料是人工光合作用最大的挑戰(zhàn)之一:“這些材料總是極不穩(wěn)定,甚至連幾分鐘都很難維持?!?/p> 許多研究人員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篩選便宜并且穩(wěn)定的材料上,其中包括一些特殊的金屬氧化物,并試圖把它們制成優(yōu)良的光吸收裝置。另一些人則認為,應當在具有高效光能轉(zhuǎn)化率的材料中篩選,然后再努力使之變得穩(wěn)定、便宜。 今年5月,JCAP的一支團隊報道了他們采用第二條策略的成功經(jīng)驗——他們在硅等具備高效光能轉(zhuǎn)化率的材料之外,又包裹了一層具有保護作用的二氧化鈦,這大大提高了電極的穩(wěn)定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