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長卿
相傳在唐代貞觀年間,李世民外出打獵,不慎被毒蛇咬傷,病情十分嚴重。御醫(yī)們用了許多貴重藥材,均不見效,急得團團轉(zhuǎn)轉(zhuǎn),只得張榜招賢:“誰能治好皇上的病,重重有賞。”民間醫(yī)生徐長卿看見榜文,便揭榜進宮為皇帝治病。 徐長卿把自己采來的“蛇痢草”取三兩煎好,一日兩次讓李世民服下,余下的藥液用于外洗。第二天病情就有了好轉(zhuǎn)。再連服三天,癥狀就完全消失。李世民高興地說:“先生名不虛傳,果然藥到病除,但不知所用為何藥?”徐長卿聽了急忙跪下,吞吞吐吐地答不上話。原來李世民被蛇咬傷后,下了一道圣旨,凡是帶“蛇”字的都要忌諱,誰說了帶“蛇”字的話就要治罪。情急之下,站在一旁的丞相魏征靈機一動,連忙為他解圍:“徐先生,這草藥是不是還沒有名字?”徐長卿會意,忙說:“秉萬歲,這草藥生于山野,尚無名字,請皇上賜名?!崩钍烂癫患偎妓鞯卣f:“是徐先生用這草藥治好了朕的病,既不知名,那就叫‘徐長卿’吧,以免后人忘記。” 皇帝金口玉言,說一不二,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中草藥“徐長卿”的名字也就傳開了,而“蛇痢草”的原名反倒鮮為人知。
2.梧桐葉
據(jù)明代許浩《復齋日記》載,元代醫(yī)家滑伯仁治病不拘泥于古方,用藥奇怪而無不顯效,曾用梧桐葉救治過難產(chǎn)之癥,被傳為美談。
話說有一年秋天,蘇州仁人邀請滑伯仁在虎丘山游樂,正是游興最濃時,趕來一求醫(yī)仆人,說是他家主人有求。原來,一富裕人家孕婦難產(chǎn),想請滑伯仁診治?;什谎圆徽Z,登上石階,恰逢一片梧桐葉隨風落地,遂順手拾取,給求醫(yī)者說:“回去趕快用水煎桐葉湯,讓產(chǎn)婦飲下,即可保平安?!备魑蝗嗜艘詾榛S便胡謅,以推脫之,便繼續(xù)對景吟詩,游興不減。
一會兒,病家便來報喜:“小兒順利生下來了,請滑伯仁喝酒領(lǐng)賞?!北娙瞬庞X奇怪,皆問此方出自何書?滑伯仁笑曰:“醫(yī)者意也,哪有一定之方呢?這婦人懷孕超過十月才臨產(chǎn),乃因氣虛的致,梧桐葉得金秋蕭降之氣而落,煎湯借秋氣以輔助產(chǎn)婦之正氣,即可催生矣!”因此,后也仿效用梧桐葉催生,卻沒有效果,因為桐葉本身并沒有催生的功能。
3.五加皮的兩種傳說
1.說起“郅中和五加皮酒”,歷史上流傳一段佳話。
在很久以前,浙江西部嚴州府東關(guān)鎮(zhèn)(今建德境內(nèi))的新安江畔,住著一個叫郅中和的青年,他為人忠厚,并有一手祖?zhèn)髟炀剖炙?。有一天,東海龍王的五公主佳婢來到人間,愛上了淳樸勤勞的郅中和,后結(jié)為伉麗,仍以營酒為生。五公主見當?shù)乩习傩斩嗷加酗L濕病,她建議郅中和,釀造一種既能健身又能治病的酒來。經(jīng)五公主指點,在造酒時加入了五加皮、甘松、木瓜、玉竹等名貴中藥,并把釀出的酒取名為“郅中和五加皮酒”。此酒問世后,黎民百姓,達官貴人紛至沓來,捧碗品嘗,酒香撲鼻,人人贊不絕口,于是生意越做越興隆。由于該地屬嚴州府東關(guān)鎮(zhèn),后又有人稱之為“嚴東關(guān)五加皮酒”。
此酒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并經(jīng)久不衰。五加皮酒有舒筋骨解疲勞的功能和祛風濕強腰膝的作用,善治筋骨拘攣,手足麻木,關(guān)節(jié)酸痛,腰疼腿軟等證,酒味甘香可口,且無藥味,無病之人常服可健骨強身,益壽延年。近幾年來,據(jù)有關(guān)科研工作者鑒定,五加皮酒天天喝一杯,能預防膽結(jié)石,能抗癌,并能降低血清膽固醇,因而享有“健康食品”的美稱。
2.五加皮酒的傳說(圖)
五加皮酒,又稱五加皮藥酒、致中和五加皮酒,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浙江名酒。五加皮酒是由多種中藥材配制而成,關(guān)于它的配制有一段段優(yōu)美的傳說。
傳說,東海龍王的五公主佳婢下凡到人間,與凡人致中和相愛。因生活維難五公文提出要釀造一種既健身又治病的酒,致中和感到為難。五公文讓致中和按她的方法釀造,并按一定的比例投放中藥。在投放中藥時,五公主唱出一首歌:“一味當歸補心血,去瘀化濕用妾黃。甘松醒脾能除惡,散滯和胃廣木香。薄荷性涼清頭目,木瓜舒絡(luò)精神爽。獨活山楂鎮(zhèn)濕邪,風寒頑痹屈能張。五加樹皮有奇香,滋補肝腎筋骨壯,調(diào)和諸藥添甘草,桂枝玉竹不能忘。湊足地支十二數(shù),增增減減皆妙方。”原來這歌中含有十二種中藥,便是五加皮酒的配方。五公主為了避嫌,將酒取名“致中和五加皮酒”。此酒問世后,黎民百姓、達官貴人紛至沓來,捧碗品嘗,酒香飄逸撲鼻,生意越做越好。
據(jù)說今天的五加皮酒,配制的中藥材已多達二十種。
~~~~~~~~~~~~~~~~~~~~~~~~~~~~~~~~~~~~~~~~~~~~~~~~~~~~
五加皮 (《本經(jīng)》) 【異名】南五加皮(《科學的民間藥草》)。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五加或無梗五加、刺五加、糙葉五加、輪傘五加等的根皮。 【植物形態(tài)】①五加(《本經(jīng)》),又名:豺漆(《本經(jīng)》),文章草(《巴蜀異物志》),五花(《雷公炮炙論》),豺節(jié)(《別錄》),木骨、追風使、刺通(《本草圖經(jīng)》),白刺(《綱目》),茨五甲(《草木便方》),白竻樹、五葉路刺、細柱五加、老虎獠、五花眉、水面油、白蘆刺、五加花、雞腳風。 落葉灌木,高2~3米。莖直立或攀援,分枝無刺或有外曲刺,刺通常單生于葉柄的基部。葉互生或數(shù)葉簇生于短枝上;葉柄長4~9厘米,光滑或疏生有小刺;掌狀復葉,小葉5枚,少有3或4枚,頂端1枚較大,兩側(cè)小葉漸次較小,倒卵形至卵狀披針形或近菱形,長3~8厘米,寬1.5~4厘米,先端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兩面光滑或僅沿脈上有銹色絨毛;小葉無柄。傘形花序,單生于葉腋或短枝末梢,花序柄長1~3厘米,果時伸長;花多數(shù),黃綠色,直徑約2厘米,花柄柔細,光滑,長6~10毫米;萼5齒裂,裂片三角形,直立或平展;花瓣5片,著生于肉質(zhì)花盤的周圍,卵狀三角形,頂端尖,開放后反卷;雄蕊5;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枚,分離,柱頭圓頭狀。漿果狀核果近球形,側(cè)向壓扁,直徑約5毫米,熟時紫黑色,近中央有縱脈3條。種子2粒,細小,半圓形而扁,淡褐色?;ㄆ?~7月。果期7~10月。 生長于山坡上或叢林間。分布陜西、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 本植物的葉(五加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②無梗五加 灌木,高至4米。枝上有錐形的硬刺或無刺。掌狀復葉,小葉3~5枚,矩圓狀倒卵形或倒卵形至矩圓狀倒披針形,長3~8厘米,有不規(guī)則鋸齒,幾無毛;葉柄長3~6厘米?;ò底仙?,幾無柄,成密生球形頭狀花序生于有細毛的短梗上,通常數(shù)個生于小枝頂端。果黑色,闊橢圓形,長10~14毫米。花期8月。果期9月。 生于山地林下,林緣。分布東北、華北等地。 ③刺五加 灌木,高1米許。小枝密生細刺毛或刺。掌狀復葉,小葉3~5枚,橢圓狀倒卵形至矩圓形,長6~12厘米,有雙重銳鋸齒,上面散生毛,下面幼時沿葉脈有帶褐色細毛。傘形花序球形;花紫黃色;花梗長1~2厘米。果近球形,徑約8毫米?;ㄆ?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地林下、林邊。分布遼寧、吉林、黑龍扛、河北、山西等地。 ④糙葉五加 灌木,高至3米.小枝細時有粗糙細毛,后變?yōu)辄S灰色,漸脫落,有粗壯微反曲刺。掌狀復葉,小葉5枚,幾無柄,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3~6厘米,有細鋸齒,上面粗糙,下面有細毛;葉柄長4~7厘米,粗糙。傘形花序數(shù)個生枝頂,總梗長1~3厘米,有毛;花梗長8~15毫米,微有毛或無毛?;ㄆ?月。果期10月。 分布河北、河南、陜西、甘肅、四川、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 ⑤輪傘五加 灌木,高2~3米。枝棕褐色,枝和葉柄基部有小倒刺。葉互生或簇生于短枝上;掌狀復葉,小葉3~5片,倒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齒端有小刺毛,基部楔形或斜形,葉脈上有刺毛,主脈于下面稍突起。傘形花序腋生或頂生,多成輪狀排列;花小,多數(shù);花瓣5,黃綠色。果近球形,熟時紫黑色;內(nèi)有種子2粒。 多生于山坡叢林間。分布西藏等地。 【采集】夏、秋采挖,剝?nèi)「?,曬干?br>【藥材】干燥根皮呈卷筒狀,單卷或雙卷,長7~10厘米,筒徑約6毫米,厚約1~2毫米。夕表面灰褐色,有橫向皮孔及縱皺,內(nèi)表面淡黃色或淡黃棕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淡灰黃色。氣微香,味微苦澀。以粗長、皮厚、氣香、無木心者為佳。 主產(chǎn)湖北、河南、安徽、陜西、四川、江蘇、廣西、浙江等地亦產(chǎn)。 此外,五加科下列同屬植物的莖皮或根皮,在少數(shù)地區(qū)亦作五加皮使用:①紅毛五加的莖皮,使用于四川,參見"紅毛五加皮"條。②白竻的根皮,使用于西南地區(qū)民間,參見"刺三甲"條。③喬木五加的根皮,使用于西藏地區(qū)。④蜀五加和藤五加的根皮,使用于陜西等地。 考諸《本草》記載,五加皮當以上述五加科植物五加的根皮為正。但市場上使用較廣者,為蘿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商品習稱"香加皮"或"北五加皮"。其性狀不同,應(yīng)予區(qū)。參見"香加皮"條。 【炮制】揀凈雜質(zhì),用水洗凈,稍潤后切片,干燥。 《本草述鉤元》:"五加皮,剝?nèi)ス?,陰干酒洗,或用姜汁制? 【性味】辛,溫。 ①《本經(jīng)》:"味辛,溫。" ②《別錄》:"苦,微寒,無毒。" ③《藥性論》:"有小毒。" ④《醫(yī)林纂要》:"苦微辛,寒。" ⑤《四川中藥志》:"性溫,味甘,無毒。" 【歸經(jīng)】入肝、腎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腎二經(jīng)。" ②《本草經(jīng)疏》:"入足少陰、厥陰經(jīng)。" 【功用主治】祛風濕,壯筋骨,活血去瘀。治風寒濕痹,筋骨攣急,腰痛,陽痿,腳弱,小兒行遲,水腫,腳氣,瘡疽腫毒,跌打勞傷。 ①《本經(jīng)》:"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躄,小兒不能行,疽瘡陰蝕。" ②《別錄》:"療男子陰痿,囊下濕,小便余瀝,女人陰癢及腰脊痛,兩腳疼痹風弱,五緩虛羸,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 ③《藥性論》:"能破逐惡風血,四肢不遂,賊風傷人,軟腳,臀腰,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濕內(nèi)不足,主虛羸,小兒三歲不能行。" ④《日華子本草》:"明目,下氣,治中風骨節(jié)攣急,補五勞七傷。" ⑤《綱目)):"治風濕痿痹,壯筋骨。" ⑥《本草再新》:"化痰除濕,養(yǎng)腎益精,去風消水,理腳氣腰痛,治瘡疥諸毒。" ⑦《陜西中草藥》:"活血消腫。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痛,陰囊濕疹,跌打損傷,水腫,小便不利。"' ⑧《云南中草藥》:"治跌打損傷,骨折,瘡毒,瘧疾。"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宜忌】陰虛火旺者慎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遠志為使。畏蛇皮、玄參。" ②《本草經(jīng)疏》:"下部無風寒濕邪而有火者不宜用,肝腎虛而有火者亦忌之。" ③《得配本草》:"肺氣虛、水不足二者禁用。" 【選方】①治男子婦人腳氣,骨節(jié)皮膚腫濕疼痛,進飲食,行有力,不忘事:五加皮四兩(酒浸),遠志(去心)四兩(酒浸令透,易為剝皮)。上曝干,為末,春秋冬用浸藥酒為糊,夏則用酒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瑞竹堂經(jīng)驗方》五加皮丸) ②治一切風濕痿痹,壯筋骨,填精髓:五加皮,洗刮去骨,煎汁和曲米釀成飲之;或切碎袋盛,浸酒煮飲,或加當歸、牛膝、地榆諸藥。(《綱目》五加皮酒) ③治腰痛:五加皮、杜仲(炒)。上等分,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衛(wèi)生家寶方》五加皮散) ④治鶴膝風:五加皮八兩,當歸五兩,牛膝四兩,無灰酒一斗。煮三炷香,日二服,以醺為度。(《外科大成》五加皮酒) ⑤治四、五歲不能行:真五加皮、川牛膝(酒浸二日)、木瓜(干)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湯調(diào)下,一日二服,服后再用好酒半盞與兒飲之,仍量兒大小。(《保嬰撮要》五加皮散) ⑥治虛勞不足:五加皮、枸杞根皮各一斗。上二味細切,以水一石五斗,煮取汁七斗,分取四斗,浸麴一斗,余三斗用拌飯,下米多少,如常釀法,熟壓取服之,多少任性。(《千金方》五加酒) ⑦治婦人血風勞,形容憔悴,肢節(jié)困倦,喘滿虛煩,吸吸少氣,發(fā)熱汗多,口干舌澀,不思飲食:五加皮、牡丹皮、赤芍藥、當歸(去蘆)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將青銅錢一文,蘸油入藥,煎七分,溫服,日三服。(《局方》油煎散) ⑧治損骨:小雞一只,約重五、六兩(連毛),同五加皮一兩,搗為糊,搦在傷處,一炷香時,解下后,用山梔三錢,五加皮四錢,酒一碗,煎成膏貼之,再以大瓦松煎酒服之。(梅氏《驗方新編》)
可以用下方: 五加皮50g,當歸20g,牛膝20g,黃芪20g,蒼術(shù)15g,泡酒一升。一周開始后飲用日服,兩--三次,早上空腹飲用,晚上飯后睡覺前飲用,每次飲用一兩左右。
藥名入詩、聯(lián)、詞、信、曲等,都是直接將藥名嵌入,而藥名謎則不同,它是以會意去猜。藥謎巧隱巧藏、別具一格,令人有出神入化之感。
徐長卿
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生于草坡、多石礫山坡或灌叢中。根狀莖短小,密生棕色長細根。葉對生;葉片線狀披針形,長5~14厘米。夏季開花;復聚傘花序腋生;花黃綠色。普莢果長角狀。種子頂端有一簇白色長毛。[附注]徐長卿形狀與柳葉白前相似,但寥刁竹根狀莖短小,葉表面疏生短毛,花序和葉等長或比葉長,分枝,花黃綠色;而柳葉白前的根狀莖細長,葉無毛,花序比葉短,不分枝,花暗紫色。兩者效用不同,應(yīng)予區(qū)別。
【中文名】徐長卿(《本經(jīng)》) 【類別】根類 【異名】鬼督郵、石下長卿(《本經(jīng)》),別仙蹤(《本草圖經(jīng)》),料刁竹(《生草藥性備要》),釣魚竿、逍遙竹、一枝箭(《簡易草藥》),英雄草、料吊(《本草求原》),土細辛、九頭獅子草(《植物名實圖考》),竹葉細辛(《植物名匯》),鈴柴胡(《植物學大辭典》),生竹(《嶺南采藥錄》),一枝香、牙蛀消、線香草(《中國藥植志》),小對葉草、對月草(《貴州民間方藥集》),天竹、溪柳、蛇草(《福建民間草藥》),瑤山竹(《廣西中獸醫(yī)藥植》),黑薇、蜈蚣草、銅鑼草(《東北藥植志》),山刁竹、蛇利草、藥王(《南寧市藥物志》),對葉蓮(《貴陽民間藥草》),上天梯、老君須、香搖邊、搖竹消、搖邊竹、三百根(《湖南藥物志》),寮刁竹、千云竹(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痢止草(《全展選編?傳染病》)。 【來源】為蘿?科植物徐長卿的根及根莖或帶根全草。 【植物形態(tài)】徐長卿 多年生草本,高約65厘米。根莖短,須狀根多數(shù)。莖細,剛直,節(jié)間長。葉對生,披針形至線形,長約5~14厘米,寬約2~8毫米,先端尖,全緣,邊緣稍外反,有緣毛,基部漸狹,下面中脈隆起。圓錐花序頂生于葉腋,總花柄多分枝,花梗細柔,花多數(shù);花萼5深裂,卵狀披針形,花冠5深裂,廣卵形,平展或下反,黃綠色;副花冠5枚,黃色,肉質(zhì),腎形,基部與雄蕊合生;雄蕊5,連成筒狀,藥2室;雌蕊1,子房上位,由2個離生心皮組成,花柱2,柱頭合生。甚?果角狀。種子頂端著生多數(shù)銀白色絨毛?;ㄆ?~7月。果期9~10月。 野生于山坡或路旁。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采集】夏季連根掘起,洗凈,曬干。 【藥材】①干燥的全草,莖呈細圓柱狀,表面灰綠色,基部略帶淡紫色,具細縱條紋。質(zhì)稍脆,折斷面纖維性。葉紙質(zhì),灰綠色,往往縱向卷折,主脈下面突出,呈淡黃色,莖下部的葉多脫落。 ②干燥根莖短而彎曲,長0.5~3.5厘米,深黃褐色,表面具疣狀突起的根痕,有時有線狀環(huán)節(jié)。根細長,多數(shù)而叢生,直徑約1毫米,表面深灰褐色。質(zhì)脆易斷,斷面較平,粉質(zhì)。氣香,味微辛。 產(chǎn)于江蘇、河北、湖南、安徽、貴州、廣西及東北等地。 【化學成分】全草含牡丹酚約1%。又找出有與肉珊瑚甙元、去酰牛皮泊甙元、茸毛牛奶藤甙元和去酰蘿?甙元極為相似的物質(zhì)以及醋酸、桂皮酸等。根含黃酮甙、糖類、氨基酸、牡丹酚。
【藥理作用】小鼠腹腔注射徐長卿提取液(水煎濃縮,加酒精除去沉淀者,其中不含牡丹酚),能顯著減少自發(fā)活動,但并不延長巴比妥類的睡眠時間,也有鎮(zhèn)痛作用(熱板法)。家兔靜脈注射則可出現(xiàn)短時間驚厥。上述制劑并能降低狗、家兔和大鼠的血壓,因此,除牡丹酚外,徐長卿尚含其他降壓成分。徐長卿可減慢正常動物的心率。連續(xù)給藥7天不能防止家兔靜脈滴注腦垂體后葉素引起的心肌急性缺氧性心電圖變化。在試管內(nèi)對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炮制】揀凈雜草,洗凈,潤透,切成長1.5厘米段,曬干。 【性味】辛,溫。 ①《本經(jīng)》:"味辛,溫。" ②《別錄》:"無毒。" 【功用主治】鎮(zhèn)痛,止咳,利水消腫,活血解毒。治胃痛,牙痛,風濕疼痛,經(jīng)期腹痛,慢性氣管炎,腹水,水腫,痢疾,腸炎,跌打損傷,濕疹,蕁麻疹,毒蛇咬傷。 1、用于風濕痹痛、腰痛、跌打損傷疼痛、脘腹痛、牙痛等各種痛癥。徐長卿有較好的祛風止痛作用,廣泛地用于風濕、寒凝、氣滯、血瘀所致的各種痛癥。近年來也用于手術(shù)后疼痛及癌腫疼痛,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可單味應(yīng)用,或隨證配伍有關(guān)的藥物。 2、用濕疹、風疹塊、頑癬等皮膚病。本品有祛風止癢作用??蓡斡脙?nèi)服或煎湯外洗,亦可配伍苦參、地膚子、白鮮皮等清利濕熱的藥物。此外,本品還能解蛇毒,治毒蛇咬傷??膳c半邊蓮同用內(nèi)服或外用。 ①《本經(jīng)》:"主蠱毒,疫疾,邪惡氣,溫瘧,""主注易亡走,啼哭,悲傷,恍惚。" ②《別錄》:"益氣。" ③《生草藥性備要》:"浸酒,除風濕。" ④《簡易草藥》:"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 ⑤《嶺南采藥錄》:"治小兒腹脹,青筋出現(xiàn)。又治癲狗咬傷。" ⑥《中國藥植志》:"治一切痧癥和肚痛,胃氣痛,食積,霍亂。" ⑦《南京民間藥草》:"苗,浸酒漱口,可治牙痛。" ⑧《貴州民間方藥集》:"通經(jīng)活血。治紅崩,白帶。" ⑨《福建民間草藥》:"益氣,逐鳳,強腰藤,解蛇毒。" ⑩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止痛,解毒消腫,溫經(jīng)通絡(luò)。治毒蛇咬傷,風濕骨痛,心胃氣痛,跌打腫痛,帶狀皰疹,肝硬化腹水,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 ⑾《吉林中草藥》:"利尿,強壯,鎮(zhèn)靜止痛,驅(qū)寒散瘀,解蛇毒,通絡(luò)和血。治腳氣,水腫,腹水,脹滿,寒性腹痛。"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入丸劑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宜忌】體弱者慎服。 【選方】①治惡莊心痛,悶絕欲死:鬼督郵一兩(末),安息香一兩(酒浸,細研,去滓,慢火煎成膏)。上藥,以安息香煎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醋湯下十丸。(《圣惠方》) ②治腰痛,胃寒氣痛,肝硬化腹水:徐長卿二至四錢。水煎服。(《中草藥土方土法戰(zhàn)備專輯》) ③治腹脹:徐長卿三錢。酌加水煎成半碗,溫服。(《吉林中草藥》) ④治牙痛:徐長卿根(干)五錢。洗凈,加水1500毫升,煎至500毫升;也可將其根制成粉劑。痛時服水劑90毫升,服時先用藥液漱口1~2分鐘再咽下;如服粉劑,每次五分至一錢,均每天二次。(《全晨選編?口腔疾病》) ⑤治風濕痛:徐長卿根八錢至一兩,豬精肉四兩,老酒二兩。酌加水煎成半碗,飯前服,日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經(jīng)期腹痛:對葉蓮根三錢,月月紅二錢,川芎一錢。切細,泡酒四兩,內(nèi)服。(《貴陽民間藥草》) ⑦治痢疾,腸炎:痢止草一至二錢。水煎服,每天一劑。(《全展選編?傳染病》) ⑧治精神分裂癥(啼哭、悲傷、恍惚):徐長卿五錢。泡水當茶飲。(《吉林中草藥》) ⑨治皮膚瘙癢:徐長卿適量。煎水洗。(《吉林中草藥》) ⑩治帶狀皰疹,接觸性皮炎,頑固性蕁麻疹,牛皮癬:徐長卿二至四錢。水煎內(nèi)服,并外洗患處。(《中草藥土方土法戰(zhàn)備專楫》) ⑾治跌打腫痛,接骨:鮮徐長卿適量,搗爛敷患處。(《中草藥土方土法戰(zhàn)備專楫》) ⑿小便不通。用徐長卿(灸過)半兩,茅根三分,木通、冬葵子各一兩,滑石二兩,檳榔一分,瞿麥穗半兩。每服五錢,水煎,再加樸硝一錢,溫服。此方名"徐長卿湯"。
⒀暈車暈船。用徐長卿、石長生、車前子、車下李根此,等分搗碎,取半合裝在袋子里懸衣帶上。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徐長卿1兩,制成煎劑或片劑,分2次服,10天為一療程。治療54例,有效41例,無效13例。有一定的消炎、化痰、止咳、平喘作用。對單純性的效果較好,喘息型較差。加用魚腥草后,療效有所提高。個別病例服藥后有口干、咽干反應(yīng)。 ②用于鎮(zhèn)痛 將徐長卿制成100%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一般注射5~10分鐘后,即有鎮(zhèn)痛作用,能持續(xù)2小時左右。治療腸炎、膽道蛔蟲癥、潰瘍病、腸蛔蟲癥、膽囊炎、膽石癥、膽道手術(shù)綜合征等所致的急性腹痛47例,有效36例,無效12例。此外,行穴位注射可治療風濕性疼痛。 ③治療皮膚病 對濕疹、蕁麻疹、接觸性皮炎以及頑癬等均有效果。據(jù)36例治療結(jié)果,痊愈者24例,顯效8例,無效4例。用法:每次用徐長卿2~4錢,水煎服,亦可外洗?;蛑瞥勺⑸鋭?、酊劑等應(yīng)用。
此外,以徐長卿內(nèi)服或外用,可治療毒蛇咬傷、帶狀皰疹。配合金雀根制成100%注射液行肌肉注射,試治1例口、眼、生殖器三聯(lián)征,獲得一定效果。
梧桐葉 (《綱目》)
【來源】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葉,植物形態(tài)詳"梧桐子"條。
【化學成分】含甜菜堿、膽堿、β-香樹脂醇、β-香樹脂醇乙酸酯、β-谷甾醇、卅一烷及蕓香甙0.15%。
【藥理作用】葉浸膏(先用水煎,再以醇處理而得)對麻醉狗及貓靜脈注射0.25~0.5克/公斤,能引起血壓下降,持續(xù)15分鐘至1小時。其降壓原理據(jù)初步分析,與擴張末梢血管(兔耳灌流呈輕度擴張)有關(guān);降壓同時心率亦減慢(22.3%)。對小鼠有顯著的鎮(zhèn)靜作用(0.5克/公斤腹腔注射,可降低其自由活動)。毒性很小,灌胃6克/只不致引起死亡;靜脈注射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8.3克/公斤。
【性味】《福建民間草藥》:"苦,寒,無毒。"
【功用主治】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治風濕疼痛、麻木,癰瘡腫毒,痔瘡,臁瘡,創(chuàng)傷出血,高血壓病。
①《中國樹木分類學》:"煮汁可熏治白帶。"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鎮(zhèn)咳祛痰,除風濕,治麻木。外用止刀傷出血。"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治癰瘡腫毒。"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鮮葉敷貼,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
【選方】①治風濕骨痛,跌打骨折,哮喘:梧桐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發(fā)背欲死:梧桐子葉,鏊上?成灰,絹羅,蜜調(diào)敷之,干即易之。(《補缺肘后方》)
③治背癰:取梧桐鮮葉,洗凈,用銀針密刺細孔,并用醋浸,整葉敷貼患部。(《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痔瘡:梧桐葉七張,硫黃五分。以水、醋各半煎湯,先熏后洗。(福州臺江區(qū)《驗方匯集》)
⑤治臁瘡:取梧桐鮮葉,洗凈,用銀針密刺細孔,再用米湯或開水沖泡,全葉敷患處,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刀傷出血:梧桐葉研成細末,外敷傷口。(福州臺江區(qū)《驗方匯集》)
⑦治泄瀉不止:梧桐葉不拘多少,用水煎十數(shù)沸,只浴兩足后跟,其瀉即止。若浴之近上,大便反閉。(《內(nèi)經(jīng)拾遺方論》梧桐濯足湯)
【臨床應(yīng)用】治療高血壓病 觀察Ⅰ、Ⅱ期高血壓患者80例,52例口服梧桐葉糖漿,每次10毫升(含干生藥2克),每日3次;28例除口服外,并加用梧桐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天2毫升(含黃酮甙20毫克)。經(jīng)治2個月,顯效(舒張壓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者)23例,好轉(zhuǎn)(舒張壓下降10~20毫米汞柱之間)37例,無效(舒張壓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下者)20例。治療前后曾對60例病人進行血清膽甾醇檢查對照,治前血清膽甾醇平均值為249.5毫克%,治后為175.9毫克%,平均每例下降73.6毫克%。在60例中有57例治后顯著下降(50毫克%以上)者41例,占72%。治程初期可見惡心、胃不適、腹痛、腹脹等消化道反應(yīng)。另曾以梧桐葉片劑(干浸膏粉壓片,每片相當干生藥2克。日服3次,每次3~4片)治療觀察高血壓及降低血清膽甾醇100例,服藥2月后,降壓的總有效率為86%,其中顯效率10%;血清膽甾醇的下降率為80%(其中下降21毫克%以上的占69%,下降50毫克%以上的占31%)。臨床觀察到,部分女性肥胖型高血壓患者,服藥后有較明顯之利尿作用,且月經(jīng)增多,體重減輕,但血清膽甾醇下降不明顯,部分反而升高。其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