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詩三百”這種說法從何而來? 提起“詩三百”,可能許多人馬上想到《論語》中的那句:“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边@句話表明孔子不僅是一個深邃的思想家,而且是一個一流的文學評論家?!八紵o邪”,短短三個字道出了詩歌的本質(zhì),無論古代詩歌還是現(xiàn)代詩歌,其實質(zhì)都不過是這三個字。
“詩三百”即《詩經(jīng)》,編撰于先秦時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名稱本是《詩》,后來因總共有305篇,時人取其整數(shù)稱其為“詩三百”。西漢時,儒生們出于對孔子的尊敬,將之稱為《詩經(jīng)》,因為“經(jīng)”在古代乃是對特別尊崇的書的稱呼。 《詩經(jīng)》里的詩其實本是用來配樂的歌詞。因此,“詩”本身衍生于“歌”,這也是“詩”被稱為“詩歌”的原因。按照音樂性質(zhì),《詩經(jīng)》被大體上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是不同地區(qū)的地方音樂,多為民歌,產(chǎn)生于民間;雅,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多由貴族文人創(chuàng)作;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內(nèi)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yè)的,全部由貴族文人創(chuàng)作。 《詩經(jīng)》中的詩歌寫作年代是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nèi)容十分豐富,對于2000多年前的政治經(jīng)濟、戰(zhàn)爭徭役、祭祀典禮、世俗人情、生產(chǎn)生活等均有所涉及,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摘錄自【《快樂國學一本通》】--關(guān)于中國文化的1000個趣味問題·第十一章·圖書文檔·傳承文明) |
|
來自: 昵稱11604145 > 《開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