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樓賞月訴情思 《滿江紅·中秋寄遠》作于末孝宗乾道中期(1169年前后),辛棄疾時任建康(今江蘇南京)通判。 此詞是一首望月懷人之作,詞人懷念的可能是與詞人有著感情糾葛的歌舞女子。這個女子令詞人愛慕不已。美月當空,已能勾起詞人無限秋思。面對中秋夜月,那懷人之情便愈發(fā)濃烈了。于是詞人借月寫意,傳遞了詞人對歌舞女子的幽怨與不忍相舍的復雜感情。 詞的上片就中秋月這一面來寫,主要展現(xiàn)詞人的飛揚意興。開頭兩句即激情噴涌,以一“快”字為催促,表達要上西樓賞月的酣暢興致。而一“怕”字,又透露出詞人擔心中秋月不夠明朗的心思。在情感節(jié)奏上,一揚一抑,起伏有致。接著借用前人故事,寫詞人由西樓待月而請美人吹笛喚月,這就為中秋月的出場蓄足了勢。接下來正面賦寫中秋月的無垠光華,寫得氣勢酣暢。在這里,詞人采用了一個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籠罩下的世界比喻為冰壺中的世界,則月色的皎潔無垠、透明清涼之狀可感。又采用了一個玉斧修月的神話,把月亮的圓美無瑕之狀也形容了出來。這里的“誰做”、“最憐”二詞,不僅顯出了詞人對此中秋月的無比賞愛之情,而且形成了相當空靈的意境?!皢栨隙稹眱删?/span>意為:想來月中嫦娥,孤冷凄寂白發(fā)。此暗用豐商隱《嫦娥》中“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詩意。由無邊的月色回轉到月亮本體,追問月宮里獨處的嫦娥有沒有愁恨,這也是古代賞月者在神話時代容易產(chǎn)生的綺情。但是通過“應華發(fā)”的自答就可以發(fā)現(xiàn)。詞人在這里問訊嫦娥的目的,并不止于發(fā)一發(fā)古典男子的綺情幽思,而有借之訴愁的用意。這就使上片的詞情至此氣脈暗轉,為下文抒發(fā)別恨調好了基調。 下片開始,詞人先用狀寫滿天月色的“云液滿”一句承上啟下,然后展現(xiàn)自己在月下酣飲歡樂的情狀。長袖善舞、清歌悲咽的佳人為之助興添歡。這是最令詞人愉快的場面。但是詞人的心意并不在此,詞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興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牽情的遠人,于是不由自主地發(fā)出了深沉的嘆息。詞人嘆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總是圓時少、缺時多一樣。這一嘆息,是承接著蘇軾《水調派頭·明月幾時有》而來,其中不能不含有蘇拭詞中對于“月圓人不圓”的恨意,但詞人此句意思顯然又有所變化,詞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長圓,嘆息人事不得圓滿,特別是情人之間不得遂愿長聚的遺憾。“但愿”兩句:愿明月如今夜常圓,人情未必總是別離。此化用蘇軾《水調歌頭》詞意: 此詞借中秋夜登樓賞月引起對遠人的懷念,表達詞人內心隱藏著的無限癡情。稼軒詞多慷慨悲壯之作,此詞婉轉清麗,情感動人。真豪杰,其志過人,其情也必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