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瀉中醫(yī)辨證治療最佳秘方; (1)寒濕泄瀉:癥見泄瀉清稀,甚至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或伴有惡寒發(fā)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 治宜芳香化濕,解表散寒。輕證用平胃散,重證用胃苓湯,兼風(fēng)寒表證用藿香正氣散加減。 平胃散:炒蒼術(shù)15g,厚樸9g,陳皮9g,甘草10g,生姜2片,大棗2枚。本方具有健脾、燥濕、散寒的作用。 五苓散:桂枝6g,炒白術(shù)9g,茯苓9g,豬苓9g,澤瀉15g。本方功能行氣利水。 胃苓湯是平胃散和五苓散的合方。 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10g,炒白術(shù)10g,茯苓10g,陳皮10g,厚樸10g,大腹皮10g,紫蘇10g,白芷10g,半夏10g。 本方既能疏風(fēng)散寒,又能化濕除滿,健脾寬中,調(diào)理脾胃,使?jié)駶醿?nèi)化,風(fēng)寒外解,脾胃功能得到恢復(fù),而泄瀉自止。若表寒較重,可加荊芥10g,防風(fēng)10g,增加疏散風(fēng)寒之力。 若感受暑濕,或飲食不慎,引起泄瀉,可用純陽正氣丸。該藥服用簡便,療效較好。 (2)濕熱(暑濕)泄瀉:癥見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yàn)a而不爽,糞色黃褐而臭,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治宜清熱利濕,方用葛根芩連湯: 葛根15g,黃芩9g,黃連9g,炙草6g。 葛根芩連湯是治療濕熱泄瀉的常用方劑。本方常加銀花10g助其清熱之力;加茯苓10g,木通5g,車前子 10g(布包入煎),增強(qiáng)利濕之效。合方使?jié)駸岱窒?,則泄瀉可止。 如濕邪偏重,癥見胸腹?jié)M悶,口不渴,或渴不欲飲,舌苔微黃厚膩,脈濡緩,加薏苡仁10g,厚樸10g,或合平胃散以燥濕寬中。 如有發(fā)熱、頭痛、脈浮等風(fēng)熱表證,加連翹10g,薄荷6g(后下),以辛涼解表;挾食滯者,加神曲10g,山楂10g,麥芽10g,以消食化滯。 夏季盛暑之時(shí),發(fā)生泄瀉,癥見泄瀉如水,自汗面垢,煩渴尿赤,可加藿香10g,香薷10g,扁豆衣10g,荷葉10g,以清暑化濕。 一般來說,辨證必須掌握是濕重還是熱重,是挾暑還是挾滯。濕重者宜偏于祛濕,熱重者宜偏于清熱;挾暑者,宜清暑祛濕;挾滯者,宜消食導(dǎo)滯。 (3)傷食泄瀉:癥見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伴有不消化之物,胸脘痞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治宜消食導(dǎo)滯,方用保和丸: 陳皮10g,半夏10g,茯苓10g,山楂10g ,神曲10g,炒萊菔子10g,連翹5g。 若食滯較重化熱,癥見脘腹脹滿,瀉而不爽者,可因勢(shì)利導(dǎo),采用“通因通用”之法,用枳實(shí)導(dǎo)滯丸,以消導(dǎo)積滯,清利濕熱。本方以大黃、枳實(shí)為主,推蕩積滯,使邪有出路,而達(dá)到祛邪以安正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