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腸炎中醫(yī)藥治療方 1、腸胃濕熱型急性腸炎 腸胃濕熱:病起急驟惡心頻發(fā)嘔吐吞酸腹痛陣作瀉下急迫便行不爽糞色黃褐而臭口渴欲飲心煩尿短赤少舌苔黃膩脈淆數(shù)或滑數(shù) 證候分析:腸胃濕熱,多見夏季,暑熱夾濕,損傷脾胃,內(nèi)擾胃腑,濁氣上逆則惡心嘔吐;腸中有熱,濕熱蘊蒸胃腸,則瀉下急迫;濕阻中焦,氣機不利則腹痛陣作;苔黃膩,脈滑數(shù)均為濕熱之證。 治法:清化濕熱,調(diào)理腸胃。清熱化濕理氣止瀉 方藥:葛根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木香10克、茯苓12克、車前子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5克、荷葉10克、生甘草6克。 。藥中葛根、金銀花解肌清熱,升清止瀉;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茯苓、車前子健脾利濕;扁豆、荷葉清暑化濕;甘草甘緩和中止痛調(diào)和諸藥。如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理氣緩中;嘔吐劇者,可先服玉樞丹以辟濁止嘔;夾食滯者,宜加神曲、麥芽、山楂等消食之品。 2、寒濕阻滯型急性腸炎 寒濕阻滯:嘔吐清水惡心腹瀉如水腹痛腸鳴并伴有畏寒發(fā)熱頸項或全身關(guān)節(jié)酸痛苔薄白或白膩脈灞。 證候分析:夏秋之交,貪涼露宿,寒濕侵體,寒邪穢氣,郁遏中焦,脾胃乃傷,則見嘔吐、瀉下清稀或清水樣便;若寒濕內(nèi)盛,脾胃氣機不暢,則腹痛腸鳴,若邪束肌表,營衛(wèi)不和,則發(fā)熱惡寒,頭痛身痛;苔白膩,脈濡或浮,為寒濕蘊阻之象。 治法:散寒除濕和中止瀉 方藥:藿香10克、大腹皮10克、白芷10克、紫蘇10克、茯苓12克、清半夏10克、白術(shù)10克、陳皮10克、厚樸10克、生姜5克、甘草6克。 方中藿香、紫蘇、川厚樸祛邪化濁,半夏、陳皮、茯苓、大腹皮和胃降逆;白芷、紫蘇辛溫解表。
加減:惡寒發(fā)熱者,可加荊芥、防風(fēng);頭痛,加羌活、獨活;如有宿滯伴腹脹者,去白術(shù),加炒六神曲、雞內(nèi)金消食導(dǎo)滯。 中成藥:霍香正氣水
3、食滯胃腸型急性腸炎 食滯胃腸:惡心厭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瀉下穢臭氣迫不爽瀉后痛減苔厚膩脈滑實。 證候分析:飲食不節(jié),尤誤食腐蝕,或貪食生冷,暴飲暴食,致宿食內(nèi)停,壅阻胃腸,氣機失調(diào),濁氣上逆,而噯腐酸臭;宿食下注,則瀉下臭如敗卵;若瀉后腐蝕外出,則腹痛減輕;舌苔厚膩,脈滑是宿食內(nèi)停之象。 治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方藥: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制半夏10克、茯苓12克、陳皮10克、萊菔于10克、大腹皮10克。 方中山楂、神曲、萊菔子、茯苓消食和胃;陳皮、半夏理氣降逆;連翹消食滯之郁熱。 加減:食滯化熱,大便瀉下不爽者,可投枳實導(dǎo)滯丸;若胃中熾熱嘔吐者,可加姜竹茹、代赭石之品。 中成藥:保和丸香連化滯丸 4、脾胃虛弱型急性腸炎 脾胃虛弱:稟賦不足素體脾虛飲食稍有不慎即吐瀉大便溏薄嘔吐清水且時作時休面色不華乏力倦怠舌淡脈10弱。 證候分析:素體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易吐瀉交作,久瀉不止;氣血來源不足,故面色無華,四肢無力;舌淡,脈濡均為脾胃虛弱之象。 治法:健脾理氣和胃止瀉 方藥:人參3克、白術(shù)12克、山藥10克、茯苓12克、白扁豆12克、陳皮10克、砂仁3克、薏苡仁12克、甘草6克。 方中人參、白術(shù)、茯苓、炙草補氣健脾;扁豆、薏米仁、山藥淡滲利水;砂仁理氣,使氣機上下貫通,則吐瀉可止。 加減:夾有食滯者,宜加雞內(nèi)金、山楂、神曲;腹痛甚而喜溫喜按者,可用干姜、白芍;久瀉脫肛者,可服用補中益氣丸。 中成藥:人參健脾丸 方名:芩連清腸湯 病例:劉某,男,23歲,飲食不節(jié),突然腹瀉,胸脘煩熱,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脈數(shù)。服用氟派酸和黃連素3天,效果不明顯。考慮為急性腸炎,給予芩連清腸湯。 方藥:黃芩、葛根、木香、藿香各10克,黃連、炙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2次,將煎液合并混勻,分2次服用。 功效:清腸止瀉,表里雙解。 主治: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腸傷寒、胃腸型感冒等屬表證未解里熱甚者。表現(xiàn)有:發(fā)熱腹瀉,腹部脹痛,不思飲食,胸脘煩熱,口干作渴,舌紅苔黃,脈數(shù)或促。 效靈清腸方。由馬齒莧、藿香、黃芪、檳榔、黃連、車前子組成,苗藥飲片及藥粉,一日一付,每日三次,每次一碗。(1)保液口服液每次2支,每日2次,用于寒濕阻滯,腹痛吐瀉。 (2)山楂炭10g、白芨12g、大腹皮10g、麥芽10g、連翹12g、忍冬12g、枳殼6g、茵陳12g,煎湯飲用,每日一劑,主治食滯胃腸,腹痛腹瀉。 (3)香連化滯丸:丸,每日2次。用于濕熱壅滯,腹痛腹瀉,或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用加味香連丸,可清熱化濕,化滯止瀉。寒濕阻滯型腹瀉用香砂養(yǎng)胃丸,每次6g,每日2次。食滯胃腸者用越鞠保和丸,每次6g,每日2次。脾胃虛弱者則用香砂六君子丸,每次6g,每日2次。甘溫益氣,健脾養(yǎng)胃。 (4)豬苓10g、滑石24g、白芍12g、澤瀉10g、木通3g、積殼6g、茯苓12g、黃連3g。 如果發(fā)熱加葛根10g。用于濕熱腹瀉。 療效:本方對于急性腸炎效果較佳。一般服用2天起效,3~4日臨床痊愈。 注意:腹瀉輕癥可在服用本方的同時,多補充糖鹽水。如果出現(xiàn)高熱不退、腹瀉嚴重,請速到醫(yī)院就診。有部分急性腹瀉(如旅行者腹瀉,俗稱“水土不服”)沒有明顯熱象,則宜用中成藥純陽正氣丸。若虛寒體質(zhì)引起的慢性腹瀉,本方忌用。 溫馨提示:對于急性腸炎重癥患者應(yīng)臥床休息,禁食6-12小時,以后漸進流質(zhì)、半流質(zhì)。腹瀉量多者應(yīng)多飲淡鹽水。嘔吐物及糞便應(yīng)妥善處理,防止交叉感染。注意觀察腹瀉次數(shù)、量、時間及伴發(fā)癥狀等,腹瀉嚴重者應(yīng)記錄出入量。平時應(yīng)加強飲食衛(wèi)生,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xí)慣。加強食品、肉類管理,撲滅鼠、蠅、蟑螂等,防止食品污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