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大學畢業(yè)25年,也是我放棄教職20年。照理說,我這個年紀應該不會再去翻讀張鳴老師為大學生寫的書《跟著張鳴上大學》,但我還是花了兩個晚上,把這本書認真讀完了。 一來我的許多同學的孩子都上了大學,總會有各種問題相詢于我,二來我這些年與高校的交道也很多,有許多朋友在高校任教,自己組織講座、應邀到高校講座講課都有,而且我對于教育問題也多有關切,我身邊也有許許多多剛出學校甚至在校的青年朋友。所以,張鳴老師這本書還是勾起了我的興趣,我想看看,張鳴老師筆下的學校,與我斷續(xù)瑣碎信息勾勒的高校圖景是否相合,我對青年朋友的建議,是否合適。 翻完《跟著張鳴老師上大學》這本書,我要說的是,一直在高校任教的張老師對于高校的描述,與我這個高校的逃兵通過瑣碎信息勾勒的認知幾乎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書中所描述的高校的現(xiàn)狀,就是真實的存在。二來提供的解決方法,也是相似的。讓我揪著的心稍安。 我的大學時代,1980年代后期,那時的教學條件、教育水平、與外面世界的聯(lián)系,遠比現(xiàn)在粗淺感性,但那時的學校,雖然偶有政治運動的激蕩,但總是放得下一張平靜的書桌的,主導校園的,是啟蒙主義和理想主義,而非今天的即期功利主義,每一個老師水平今天看來雖然也不過如此,但他們卻真誠地把他們所理解的學識交給你,學為我?guī)熜袨槲曳丁K?,在我成長的關鍵時候,給了我自己打開新世界的思維鑰匙。至今猶享余蔭。 但與我們受教育那個年代不一樣,今天,大學教育與時勢的高度合拍,忽視了教育獨立性和超越性的一面,漸漸讓大學失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和方向。如張鳴老師筆下描述的,高校早已不是象牙之塔,而是名利之場。今天社會上骯臟黑暗的現(xiàn)象,在高校里以自己的形式呈現(xiàn)著。 除了政治意識形態(tài),功利主義物質(zhì)主義的價值觀也滲透了高校的每一個角落,許多大學自身被詬病如同一個逐利的公司,而大學教育也有窄化為職業(yè)培訓教育之勢,對適應工作技能的培養(yǎng)壓倒了在更高層次上對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無論是在專業(yè)設置與招生中,還是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課堂教育與課外學習,抑或考試的明規(guī)則潛規(guī)則、教學與后勤的矛盾,等等,都不能自外于社會,獨善其身。 過去柏拉圖在阿卡德米學院設立的沒有學問者不得入內(nèi)(不懂幾何者不得入內(nèi))的碑文,早已被恥笑當作歷史的垃圾扔在了爪哇國。 無論是剛跨進高校的新同學,還是已經(jīng)在熟悉了高校這些環(huán)境和規(guī)則的老學生,都必須面對這樣的環(huán)境,這樣一種社會存在,無法逃脫。他們將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度過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四年、六年,甚至更長。而這一段時光留下的印記,將內(nèi)化滲入他的骨血,轉(zhuǎn)化成為他的一種文化基因,左右著他一輩子。 大學新同學和老同學,如何面對挑戰(zhàn),不放棄自己,不隨波逐流,過好這四年乃至更長的事件,如果沒有人指導,靠自己摸索,難免會走很多彎路。這也是我的許多朋友與我討論如何指導他們的孩子的問題所在。 雖然,每個高校每個年級班級都設有輔導員,但真正能夠給年輕的學生指導的輔導員并不常見,倒是常遇著充滿官僚習氣的人。所以,張鳴老師這本書,很好地承擔了輔導員應該承擔而事實上未能盡到的責任——第一,告訴年輕的大學生真相,認識大學,大學的真實存在是什么樣的;第二,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如何給自己打氣鼓勁,適應環(huán)境的同時,養(yǎng)育自己健康的人格和應對挑戰(zhàn)的能力。 相對而言,告訴學生認識大學真相相對容易,不容易的是,如何應對挑戰(zhàn),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里,不隨波逐流,不自我放棄,而是自我涵養(yǎng),成為一個獨立的有思想有尊嚴的人,在最壞的時代,也要做最好的自己,這更要緊。 怎么做?張鳴老師在書中也給讀者描摹了諸多途徑,比如在學校應該學會怎樣讀書,學會與人相處,學會怎樣做事做人,學會適應社會適應就業(yè),都是非常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也很具有實操性。 對于張老師提出的大學時代學生如何自我塑造的方法,我完全贊同。 在我這些年到高校與同學分享自己對于社會的認識,與朋友的孩子分享自己的所得時,也常常做這樣提醒。 比如讀書,無論理工還是文科,大學時代,不僅要學好專業(yè)知識,更要多讀與專業(yè)無關的無用之書(當然包括影視作品),那些歷史上的經(jīng)典名著,那些充滿著悲憫情懷的作品,以養(yǎng)育自己對社會的關懷和責任,養(yǎng)育自己對生命的敬畏。正是那些看起來毫不功利的無用之書,養(yǎng)育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和人格。8月11日去世的著名演員羅賓?威廉姆斯在主演的經(jīng)典電影《死亡詩社》里,對學生說的話可以作為觀照: “我們讀詩、寫詩并不是因為它們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yī)學、法律、商業(yè)、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 比如關于與人相處,大學同學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社會階層,接受教育的背景各不相同,大學生需要養(yǎng)育自己平等的價值觀,尊重他人,學會與他人平等相處。我們上大學時代,同學之間的感情最是真誠,沒有功利,在后來的歲月里,很難再建立起這樣的關系來。 大學時代,正是青春年少,精力旺盛,許多東西需要釋放,這是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沖動。該談戀愛談戀愛,該讀書就讀書,做一切這個年齡應該做可以做的事,這才是大學生活應該有的。不必端著裝著,該吵該鬧,甚至拔拳相向,都很正常。誰年輕時不犯錯誤?等老了,后悔沒有經(jīng)歷,便再也來不及了。 當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那就是了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在讀萬卷書的同時,也要有行萬里路的打算。當然,帶著眼睛帶著心去行走,對于社會的理解會更深。這同樣也能養(yǎng)育自己對社會的認知。 當然,就像張老師書里描述的,現(xiàn)在的高校并非凈土,高校也是大學生了解中國的一個地方。大學生們可以把高校里遭遇的各種誘惑坎坷挑戰(zhàn),權當作靡菲斯特對浮士德的誘惑,權當做一種社會歷練。 當然,心里要有定見。而這定見,就是不放棄自我,要有尊嚴。 別人墮落,不能成為自己墮落的理由。即使在螺獅殼里,也要養(yǎng)育一顆做道場的心。這樣,我們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事實上,《跟著張鳴上大學》這本書,不僅可以成為新大學生了解大學應該怎么過的必讀手冊,縮短新生認識高校適應環(huán)境的時間,也可以成為大學老生的指導,少走彎路。 這本書,是一個了解今日中國高等教育弊端哀其不幸的人,發(fā)自肺腑的言論。犀利,卻實用,呈現(xiàn)的是一個教師的良知。 今天的大學生們,他們對外部世界的了解,他們所仰賴的語言和技術工具,他們所受過的教育,都遠遠超過了前人,我相信他們最終也將夠超越前一代人,而成為自己希望的真實的自己。 |
|
來自: 昵稱10079158 > 《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