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派太極拳技擊訓練紀要 “拳勢是基礎(chǔ),推手是練習技擊的重要手段,散手是‘學以致用’的目的”,這是前賢幾代人身體力行悟出來的道理。我們現(xiàn)在把這個道理拋在腦后,卻喋喋不休地去爭論什么“太極拳能否技擊”,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武派太極拳自清季咸豐初由武禹襄創(chuàng)始以來,是最早形成的文人化太極拳,通過研究太極拳藝,追求高尚的文化品位、良好的道德情操,強調(diào)“實習實用”既講“文事”(深入地探索太極拳深層理論),也求“武備”(積極地研究太極拳拳勢運作規(guī)律和技擊手法)。李亦畬曾說:練拳是體,打手是用;練拳就是打手,打手也是練拳。學用結(jié)合,學用一致,學以致用是武派太極拳的特點之一。 當前有些人懷疑太極拳能否用于技擊,太極拳的技擊術(shù)應(yīng)是什么模式?說明大家對太極拳前途的殷殷關(guān)懷。我不揣淺陋,將所知武派太極拳傳統(tǒng)訓練技擊教程擇要寫出,供研習者參考;藉做引玉之磚,以期更多熟知太極拳技擊術(shù)的行家里手寫出自己的心得,讓國之瑰寶太極拳能全面健康地得到弘揚發(fā)展。 武派太極拳傳統(tǒng)技擊訓練的第一步是選材。選材主要著眼于以下三點: 首先,太極拳的技擊術(shù),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學到手甚至成為上駟之才的。學習者的身體素質(zhì)十分重要。以清代武科為例,考生名簿上印有“用、月、日、氣”四字。點名時,對身高體寬的考生,主考官在“用”字上點一點;考生身材細高的,在“月”字上點一點;考生身形粗壯的,在“日”字上點一點;考生身形不大端正的則點“氣”字。這一規(guī)定說明當時政府對考武者的身形相貌極為重視,也成為民間武師選材的依據(jù)。武派太極拳的選材多以“同、天、貫、日”四種體型為佳。 其次,學習者要敏而好學。教拳比教書要累,一招一式老師要反復地身演口授,如果學生領(lǐng)會能力太差,或者不大用功,或者朝秦暮楚不能專心研習師門心法,都會挫傷老師教學的積極性。舊時武派太極拳名家大都家資殷實,不以教拳為生,遇上這類學生就不再繼續(xù)教授,如礙于情面也只能因陋就簡,不會過于上心在意了。 再其次,學生的家境和時間都得有保障。整日奔波為衣食操勞者,哪有更多的時間練拳?沒有時間練拳和與師友切磋。哪能出功夫? 以上三項缺一都不可能練好太極拳技擊術(shù)。 此外,武派太極拳在選材上更為重視學生的品德教養(yǎng)。如一代大家郝為真師事李亦畬就是一個范例,開始“僅得粗跡歷六載,努力不怠,奉事敬謹。亦畬曰:可謂誠篤也己’,乃授之真訣,殫極精微,自此發(fā)悟,日月有獲”(徐震《太極拳大師永年郝公之碑》)。為真先生宅心仁厚,事師若父。李亦畬前輩的曾孫李光藩先生曾和我說,他小時聽他祖母講,亦畬公去世時,長子寶廉(字石泉,李光藩的祖父)、次子寶讓(字遜之)都還年幼,難以支撐門戶。為真先生常去李府問候師母起居,協(xié)助料理家務(wù),這一美德懿行迄今仍被傳為佳話。 武高襄、李亦畬、李啟軒都是望族儒生,不輕以拳技授人,卒賴郝為真光大其學,“無土農(nóng),無遠近,咸師事焉,以故桃李滿門,演成一派,流傳弗替”。由此可見選材時重視學生品德之重要。 我過去接觸過的武派前輩師尊大都學行兼優(yōu),教學方法雖不完全相同,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 一、先學拳勢——一 當前拳界有的認為應(yīng)當練習拳勢套路,有的認為勿須練習拳勢套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不想對此評論。但就太極拳來說,限于其技法特點,如果不從練習傳統(tǒng)拳勢人手,是不易掌握的。 舊時老師在教拳勢之前,多要學生練習鍛煉腰腿的若干基本功。腿是根基,腰可控制全身,筑基扎實,練拳架時易于準確到位。 武派教學前重身法合度。為此,武禹襄訂出《身法八要》。提頂、吊襠、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襠、護肫。郝月如又總結(jié)前輩心法增加了騰挪、閃戰(zhàn)、尾閻正中、氣沉丹田、虛實分清。以上身法必須—一求對,二處不合,全身都乖,所以拳勢盡可不同,身法卻不許錯謬。徐震在《太極拳發(fā)微》中指出:“故演架至于合度,于弁指(指技擊)與養(yǎng)生成可得效矣。”然而這些身法要求不是初學者很快就可掌握的,可先掌握提頂、吊襠、尾閻正中,以便學生軀體“立身中正安舒”,然后再掌握松肩、沉肘、涵胸、拔背。提頂、吊襠是對人體豎的要求,松肩、沉肘是對人體橫的要求,一豎一橫安排得當,再掌握其它要領(lǐng)就比較容易,從而融會貫通,成為一體。 身法要求應(yīng)從學生練基本功時開始,貫徹到走架打手散手各個階段。 腰腿功有了一定基礎(chǔ)就可練習拳勢。武派舊傳太極拳勢只有一套,即武禹襄首創(chuàng),李亦畬、李啟軒承襲修潤,由郝為真廣為傳播的拳勢,但練法卻有大、中、小之區(qū)分,如同書法有大、中、小楷的不同。練習拳架要求: 1、中正——《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天下萬物皆相反而又相濟,不可偏執(zhí)一端,故武派大極拳以陰陽為體,中庸為綱,虛實為用。拳勢亦如率更書法,結(jié)體精嚴,法度完備。要求中正工整、嚴謹規(guī)矩、六合對襯、陰陽互托,平衡對稱、誦泉根深、尾閻下垂、神貫于頂、雙臂如翅。拳勢運作動度適中,不可過,過則僵硬,失之粗野;也不可不及,不及則柔弱,失之漂??;要不溫不火,恰到好處,靜時聚斂則內(nèi)氣凝重,動時虛靈則外形飄逸,內(nèi)外合 2、舒展——武禹襄在《十三勢行功解要》中要求習者走架打手要“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安”則氣度從容,動無虛妄;“舒”則動作舒展,呼吸平和,穩(wěn)靜沉著。要求舉止大方,動作儒雅,氣魄雄渾,招勢到位。勢勢貫以起、承、開、合,既可避免拳勢浮滑潦草,又可放開筋骨關(guān)節(jié),氣血通暢,勁力順達于應(yīng)用部位。待拳勢熟練后,再求緊湊縝密。如同有經(jīng)驗的書法家教人寫字從大字人手,再依次練習中楷、小楷一樣。武派教拳也是由大架而中架,而小架。如此則緊湊不忘舒展,舒展蘊寓緊湊。手不離中,肘不離肋,手不妄動,足不虛行,有的放矢,干凈利落。而非一味追求舒展.也非一味追求緊湊.二者相輔相承,才合“一陰一陽之謂道” 的哲理。 3、柔順——王宗岳在《大極拳論》中要求打手“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欲達此境必須肢體柔順,欲求肢體柔順,得從松緩人手。軀體能松,才可與意識一致,內(nèi)外相合,聽命于意識(“意氣君來骨內(nèi)臣”);走架徐緩,才易做到姿勢正確,運作到位,眼與心合,心與氣合,氣與身合,身與手合,手與足合,足與腰胯合,“六合歸一”。驅(qū)體松凈,動作徐緩,柔順即在其中了。 4、圓和一二在“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的前提下,拳勢運作力求回和,以兩足為軸構(gòu)成立體的螺旋運動,宛如天體運行,有“公轉(zhuǎn)”也有“自轉(zhuǎn)”,招勢清楚而不含糊,更忌直人直出,僵如木偶。拳勢無缺陷,身法不凸凹,運作少斷續(xù),勁力則可“八面轉(zhuǎn)換”,無論從何方來力,都可運用圓(螺旋勁)的流動滑移使來力改變方向和著力點拳的走架打手腫說“練拳要明白拳理。”拳理是練拳指南,只有明白拳理,練拳才有準繩,才有章可循。通過走架弄清每一拳勢的“法”和 “術(shù)”,才能越練越精。武派前輩名家教拳多要求學生對每一拳勢知其名稱,熟其法度,明其用法,曉其變化。明規(guī)矩,守規(guī)矩,進而脫規(guī)矩,合規(guī)矩,神、意、氣、體合一。 關(guān)于走架的速度,舊時有“三年慢練,三年快練,然后再不快不慢”的練法。近人習拳多不快練;養(yǎng)生則可,如習太極拳技擊術(shù),在拳勢慢練熟悉后,仍須快練。如整套拳架不能快練則某些拳勢必須快練,還要從“八面支撐”做到“八面轉(zhuǎn)換”。快練仍然和慢練一樣講求身法、拳勢結(jié)構(gòu)、運作要領(lǐng),不能因快亂了章法。 總之,走架要做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生而不緊(緊張、僵滯、呆板),熟而不油(油滑、草率),遵循法度、穩(wěn)準貫徹始終才好。 二、繼練推手二—— 推手舊名打手,含義較推手廠泛。為了便于讀者閱讀,本文亦稱推手。 推手是太極拳術(shù)的重要組成部份,拳架是基礎(chǔ),推手是練習用法。李亦畬在《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明確指出:“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功夫”。知己知彼始可“百戰(zhàn)不殆,“欲學習太極拳技擊術(shù)者必須練好.推手。太極拳是一家“柔”性拳術(shù),以自衛(wèi)為主,技法強調(diào)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借力使力,寓反擊于防守之中。如果不練習推手,就無法掌握這些技法,與人相搏就不易做到因敵變化,順勢走化,以俟我順人背乘隙反擊。 武派太極拳著重練習活步推手(即進退各三步半的推手)。練習推手必須認真遵守王宗岳《打手歌》和李亦畬《八法打手歌》的規(guī)定,從嚴從難從實戰(zhàn)出發(fā),不可虛與委蛇。 有關(guān)推手理論和具體要求,武禹襄、李亦畬以及郝月如等前輩均有著作,讀者可閱讀。本文只著重介紹武派訓練推手的傳統(tǒng)教程。 l、練習手法、步法、身法一一因為推手是由掤、履、擠、按四法組成,兩人的手臂要不停地在一起纏繞。根據(jù)這一練習形式,武派前輩在教推手之前,教學生先練習有關(guān)手法、步法、身法在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的前提下,雙臂練習若干圈法;如平圈、豎圈、橫圈、斜圈、前后圈等。結(jié)合圈法、身法著重練習揉胸轉(zhuǎn)脊、磨腰虛胯。諸圈和腰脊身法熟練后,接來手就可如牛舌卷草,靈蛇吸物。 步法主要練進退和虛實變化。前進之步管、逼、插,后退之步為跟、橫、側(cè)。步式不可過大,也不可過小。過大不靈活,身體易起伏不穩(wěn),過小不易到位,氣勢弱小。手法、步法、身法嫻熟后,再練推手就容易做到手上干凈,腳下清楚、手上干凈上肢虛實變化、勁頭方位、運用方向可以準確到位,不致于含糊不清。腳下清楚則步法正確,前進后退才有準地方,而無廢步。腰脊圓轉(zhuǎn),易于走化發(fā)放。李亦畬曾說:“手與足是首與尾的關(guān)系,首尾相應(yīng),互相默契配合,中以胯虛與磨腰,才能進者得機得勢,退者靈動圓活,無僵硬之病。膝與肘、肩與胯也同此理。百骸如出一心,才能發(fā)之有效”。說明先練好手法、步法、身法的重要。 2、保持懶扎衣的正確姿勢,身備五弓。推手是據(jù)懶扎衣衍化而成,練習推手無論是定步還是活步都要始終保持懶扎衣拳勢的間架結(jié)構(gòu),身備五弓,才能蓄發(fā)相變、中規(guī)中矩。對此,李亦畬前輩在《身備五弓圖》(見附圖)中有明確的闡述,寫出供讀者參考研習: “五弓者,上有兩膊,下有兩腿,中有腰脊,總稱五引五弓者總歸一弓。一弓張,四弓張,一弓合,四弓合,五弓為一弓,才好實用。大弓張,四弓張,大弓合,四弓合。總須節(jié)節(jié)貫串,一氣呵成,方能人為箭,我為弓?!保ㄒ浴段渑商珮O拳譜》第七節(jié)《太極五弓圖解》) 3、熟悉八法,先求順隨——推手是由掤、履、擠、按(暗寓采、挒、肘、靠)組成,首先要學生熟悉這一程式,然后由有經(jīng)驗者帶領(lǐng)學生練習,先求順隨。對方快我也快,對方慢我也慢,對方有力我也有力,對方無力我也無力。總之,我意在先,時時留意對方的虛實變化,逐漸就練出了。聽勁”的功夫。然后再練習順勢走化,改變來力方向,做到處處回轉(zhuǎn)自如,不給對方以可乘之機,逐漸達到處處可以引進落空,破壞對方平衡。順隨勁練好,有了上下相隨的功夫,再進而掌握沾連粘隨四法,克服頂、匾、丟、抗四病就較容易了。韓欽賢在《走架打手白話歌》中說:“彼此進退跟隨勁,無窮變化在腰中……四正四斜全是意,不丟不頂隨意行”,說明推手先要練習順隨功夫。這是經(jīng)驗之談。 4、研習“五技”、“八法”等技法——推手有一定功夫后,就應(yīng)結(jié)合拳勢研習在推手中如何運用掤、履、擠、按、采、挒、肘、靠八法和跌、打、踢、拿、擲五技以及接(沾住來勁)、化(引進落空)、拿(制彼不能走化)、發(fā)(乘隙反擊)等技法,并為散手奠定基礎(chǔ)。 5、要在巧妙上下功夫——太極拳術(shù)之妙在于巧,不在于力,“巧”才能“四兩撥千斤”,故武派傳統(tǒng)推手強調(diào)技巧,而不斗力。當各種技法掌握后,更應(yīng)在巧妙上苦下功夫,做到身要靈,靈則空;手要隨,隨則疾;步要穩(wěn),穩(wěn)則敏;眼要銳,顧三前,盼七星;腰要活,虛實變化從心所欲;手、眼、身、腰、步在心意統(tǒng)帥下“六合歸一”,則可達到吞吐浮沉,綿軟巧脆之境地。 6、遵循順、逆、變、空、玄的練習順序——武派太極拳推手教程大體上可分為順、逆、變、空、玄五個階段,各個階段都有練習重點,但又不是截然分開。對其具體內(nèi)容,我在《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武派太極推手技術(shù)要領(lǐng)》(見《武林》雜志2002年第8期)都有過介紹,本文不再重復。 三、精研散手—— 拳勢是基礎(chǔ),推手是練習技擊的重要手段,散手是“學以致用” 的目的,因而武派太極拳前輩對此都很重視,并培育出不少好手.如郝門弟子同志高,李圣端、李香遠以及霍夢魁、陳明潔、陳固安等均以散手著稱。 散手訓練程序是: l、先練手法、步法一一經(jīng)過拳勢、推手以及刀劍等器械鍛煉,進人散手訓練可謂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然而推手有一定程式規(guī)矩,是兩人雙臂纏繞膠著狀態(tài)下進行較技,而散手是自由搏擊,沒有固定程式,二者大不相同。因此,武派前輩訓練散手多以36式短打作為由推手向散手的過渡練習。 此外,還要練習一些適應(yīng)散手的手法、步法。手法是先練定步接手。由兩人對練,一人出拳擊打,一人練習接化。如甲雙拳向乙面部胸部連續(xù)進擊,乙用紜手(武派拳勢,下同)或摟膝拗步等手法沾截走化,引進落空。俟乙接手熟練后,再改用單手接化甲的雙拳。定勢接手熟練后,再練活步接手。能熟練地接化一人雙拳,可繼練兩人進擊,一人接化。這種練法說來簡單,練時卻要付出不少精力,且能熟練地掌握各種化解來拳的手法,不可等閑視之。比如郝為真接手擅用“旋腕提(截)肘”,很巧妙,也很實用,只有通過練習接化來拳才能較好地掌握這些技巧。 在實際搏擊中,“手快不如腿快”,除著意練習“野馬分鬃”、“玉女穿梭”等拳勢步法外,還要多練“五行步”,以便搏擊時“閃開正中定橫中”,斜進正擊。 傳統(tǒng)拳法分長拳短打,武派太極屬短打拳,更要刻意練好裹襠、護肫、騰挪、閃戰(zhàn)等身法。 2、融會貫通各種技法——掤、履、擠、按、采、挒、肘、靠八法多用于推手,跌、打、踢、拿、擲五技卻是散手的核心,但是二者不可分割,應(yīng)相輔相承。此外,太極十三槍中的圈槍纏拿,出槍滾轉(zhuǎn),進槍順步隨,回槍要抽拿;太極劍中的順人勢,借人力,蹈人虛,乘人隙;太極刀中的轉(zhuǎn)折迅疾,勇于接敵,閃進逼取等等技法都應(yīng)融會貫通于散手之中。 3、多予實踐——“實習實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武派太極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武禹襄、李亦畬常與青壯年精通武技者比手,藉以印證所學,故其術(shù)始能精妙。實事證明,只有不斷實踐,通過實踐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才能提高拳藝技巧。在實踐時一要著重研習本門心傳技法。二要留意其它拳術(shù)的技擊特點,再據(jù)本門手法練習破解之術(shù)。如我的家鄉(xiāng)練習梅花拳的人很多,梅花拳手多擅擒拿術(shù),我小時就練過一些化解擒拿的技巧。一年暑假回家,我一族兄練梅花拳,我倆在一塊切磋,他用擒拿術(shù),我—一化解,并能乘隙回擊,這說明有針對性地練習之必要。 4、重視學生的品質(zhì)修養(yǎng)——舊時師長在教學之同時更著重育人,對學生的品質(zhì)修養(yǎng)極為重視。武禹襄在《太極拳解》中提出“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此話源于《孟子》。這句話中的“氣”并非養(yǎng)生家所說的氣,它包含個人情操修養(yǎng)在內(nèi)。徐震《太極拳發(fā)微·德藝》中曾說:“少私寡欲,則氣定矣,是為善養(yǎng)”又云:“德成而上,藝成而下?!本褪菍Α畾庖灾别B(yǎng)”的說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