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黃庭堅在《次韻子瞻子由題憩寂圖》詩中寫道:“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寫作無聲詩?!倍彼萎嫾覐埶疵褚苍凇栋习僦姰嫛分羞@樣寫道:“詩是無形畫,畫是無形詩。”因此后人將畫作稱為“無聲詩”,詩歌又稱為“有形畫”。 確實,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一種意境。當我們欣賞一首詩的時候,大腦便會產生一種畫面,這就是意境,畫的意境。而在欣賞畫作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概括畫面的語言表達的意念,這就是詩意。 從唐代開始,在畫作上題詩開創(chuàng)了詩畫合一的新途徑。畫作題詩有畫家自題的,也有他人題寫的。古來許多畫家就是詩人,因此古代文人多是集詩書畫三位為一體的。是自己的畫作因此把握畫作的精髓就很簡單,因而詩詞也就十分準確。有的準確的把握畫家畫作的意境,如此詩詞的意境也就形成了。有的詩人根據畫作題詩,也有的畫家根據詩詞的意境作畫。題畫詩五言、七言絕句和律詩都有,但是相對而言七絕較多,因為律詩格律過于繁瑣。唐寅的題詩較多,如七古《題拈花微笑圖》一首:“昨夜海棠初著雨,數朵輕盈嬌欲語。佳人曉起出蘭房,折來對鏡比紅妝?!睆脑娭形覀兯坪蹩梢钥吹缴倥|房外的海棠樹掛滿春雨,窗內的美人手執(zhí)折下來的花枝對著菱花鏡相視比美的畫面。無論我們時候看到一幅畫作還是一張山水圖片,都可以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揣摩,從而激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作靈感?,F在很多網友都在進行賦詩配圖,其實反過來我們也可以根據圖片進行創(chuàng)作的嘗試。這個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就是概括性的描寫畫作,同時在詩作的字里行間體現出一種內心的情感,這就是情景交融。再看上面那首詩作,前三句都是在描寫,最后一句將畫作的意境完全的展現出來,體現了一種少女愛美的情感。 我在欣賞了軍旅畫家陳紹學的一幅水墨畫《靜》之后,從那靜謐的池塘荷花中,看到了一只海鳥,它的目光停留在荷苞上,它在看什么,也許是一只畫面上沒有展示的蜻蜓已經飛去…我試著寫了一首觀《靜》圖: 湖畔靜謐鳥入塘, 青盤搖曳遮晨光。 紅衣出水蜻蜓去, 慢步輕聲誰在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