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文章
發(fā)文工具
撰寫
網(wǎng)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dǎo)圖
隨筆
相冊
原創(chuàng)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zhuǎn)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佛 法 與 人 生
凈 慧
佛法與人生不是分兩個題目來講,不是先講佛法怎么樣,后講人生怎么樣,而是講佛法與人生的關(guān)系。 這個題目我們分三個問題來講。第一,佛法怎樣分析人生。第二,佛法怎樣看破人生。分析人生不是佛法的目的,還要看破人生。第三,佛法怎樣解脫人生??雌迫松膊皇悄康?,最后是要解脫人生。所謂解脫人生,就是要在人生中求得一個超越、求得一個自在。 從前,有人請教倓虛大師:“老法師,您學(xué)佛幾十年,修持這么好,不知道您對佛教最要的體會是什么?”他說:“我只有六個字的體會,看破,放下,自在?!蔽覀?nèi)嘶钪鵀槭裁从袝r會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為我們看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總被種種外在的事相所迷惑,總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至我們肩上的擔(dān)子越來越重,連步子都邁不開了。所以要放下,能夠看破才能放下,放下才能自在。佛在世時,有一個外道兩手舉著鮮花來見佛,釋迦牟尼佛見了他以后,沒有說別的,第一句話就叫他放下,外道聽了馬上把左手的鮮花獻給佛。佛繼續(xù)說:“放下。”這個外道又把右手的鮮花獻給佛。佛還是說:“放下?!蓖獾滥涿盍耍骸拔乙褍墒挚湛?,還放下什么呢?”佛仍然說:“放下。”到底放下什么呢?放下我們的精神枷鎖,放下我們腦子里的人我是非,放下我們的貪、嗔、癡等煩惱。 一、 佛法怎樣分析人生 先講第一個問題:佛法是怎樣來分析人生的呢?佛法首先肯定人生是苦,這是佛法對人生的最基本的分析,最基本的看法和態(tài)度。這樣講是否消極?人生是苦的這個真理不是消極的、厭世的,或迷信的,而是佛陀所親證的最現(xiàn)實的人生實相。 (一)人生有八苦 一般來講,人生有生、老、病、死四苦,這是自然形成的,是人人都無法逃避的痛苦。擴充來講,還是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和五陰熾盛苦。人生共有八種苦。 1、生苦?!吧?,苦不苦?可能我們對出生的那一刻已經(jīng)無法回憶了。但是有很多人,比如當(dāng)醫(yī)生的、做母親的都能體會到生的痛苦。人之初,在胎如處監(jiān)牢,出胎如鉆六隙,而剛一出生,嬌嫩的皮肉不能適應(yīng)自然環(huán)境,好似鋼風(fēng)吹進來一樣,如針刺骨一般地疼痛,所以說生是苦。 2、老苦?!袄稀?,苦不苦呢?年輕的朋友可能還沒有這方面的體會。但是我們在座的,包括我在內(nèi)雖不算很老,也可以說是步入老人行列,我看我們這里還有七、八十歲的人,他們對此一定深有體會。想吃的不能吃,不是太硬了,就是太涼了;不是太甜了,就是太咸了。想跟年輕人一樣蹦蹦跳跳,卻身由已;想像年輕時那樣說說笑笑,揮灑自如,卻已是眼昏耳聾、氣虛體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這是我們從很淺顯也很現(xiàn)實的方面來看老苦。 3、病苦。幾乎每個人都有這方面的親身體驗,在此就不必仔細分析。 4、死苦。死是生命的結(jié)果。這種痛苦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在我們現(xiàn)階段的生命中,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沒有經(jīng)歷過,但我們每個人對這種生命的必然結(jié)果又是非常的恐怖。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和來自社會、自然的一切不幸作斗爭。我們掙扎,我們搏斗,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我們的生存。我們畏懼死亡的到來,總是怕死,而死亡又是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我們;一旦死亡來臨,我們孜孜追求的、亨有的名利都將失去意義。佛教還告訴我們,人的死亡如同生龜脫殼,痛苦難堪。 5、愛別離苦。 6、怨憎會苦。第五種是愛別離苦,親眷、摯友骨肉分離,朝思暮想、魂牽夢縈,當(dāng)然苦極了;而怨家仇人偏偏見面,此為第六種怨憎會苦。這兩種苦是我們生活中極常見的,電影、小說也是借此大作文章。 7、求不得苦。今天驕陽似火,大家坐在這里非常熱,要是有一點涼風(fēng)多好啊,但是沒有。大家都看過電影《上甘嶺》,水在陣地上多么寶貴,大家口干舌燥,卻求不到一滴水。這些事情都說明了求不得苦。這也是很現(xiàn)實的,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得到。 8、五陰熾盛苦。這最后一種苦,比較難以體會,它是來自自然、社會的以上七苦的結(jié)合體,佛教稱之為“五陰熾盛苦?!蔽尻幨巧⑹?、想、行、識,它們構(gòu)成了我們?nèi)松淼奈宸N要素。這些物質(zhì)的、精神的要素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像烈火般發(fā)生作用,迫使我們承受來自自然、社會的種種苦。 此八苦是每個人無論如何都避免不了的,那么是不是帝王將相的苦少一點,黎民百姓的苦就多一點呢?不是的,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過苦的方式不同而已。唐詩中說:“公道世間為白發(fā)”,世間最公道的事情是人人頭發(fā)要變白,“貴人頭上不曾饒”,連貴人都不能幸免,可見它是最公道的。這也正說明了人生本質(zhì)是苦,人人不能避免的道理。這就是佛法分析人生的第一個方面,即用四諦中苦諦來分析人生。 (二)苦的原因 那么,苦從哪里來的呢?苦的原因是什么?苦是從煩惱妄想中來,苦的原因是業(yè),因煩惱而造諸惡業(yè),受種種的痛苦。痛苦一般由六種根本煩惱而起,現(xiàn)略說明如下: 1、貪,貪就是見到好的人、好的東西,我們就想占為已有,過分追求,甚至不義竊?。换蛘邔τ谧约旱呢斘飸a吝不舍,不肯惠施于人。貪既是一種心理活動,也是一個行為活動,貪尚未表示出來就是煩惱,表現(xiàn)出來就是行為,即由貪造業(yè)。 2、嗔,嗔就是在違逆不順的境況下,生起憤怒嗔恨。主要指人際關(guān)系方面,別人和我意見不相投時,便憤恨不平;也包括自然環(huán)境惡劣變化時,心生嗔恨煩惱。嗔和貪一樣,未表現(xiàn)出來是煩惱,一旦表現(xiàn)出來就是業(yè)。 3、癡,癡即沒有智慧,愚癡。主要指我們對人生真理方面沒有正確的理解,不明事理、不明佛法、不明解脫。 4、慢,慢就是我慢貢高,瞧不起人?!八惺裁戳瞬黄?,不就是那么回事嗎?”;慢,見了佛經(jīng),“老一套,何必翻來復(fù)去?”;慢,我們有些缺點,朋友好心規(guī)勸,聽不進……。這些都是慢。如果慢心放不下來,就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就不能接受新鮮東西,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智慧。 5、疑,疑就是懷疑不信,對佛教真理以及世間一切事理都不能誠信無疑,這個疑能夠把我們所積累的善根斷掉,從而滋生邪見。 6、惡見,惡見有時也叫邪見、不正見,它主要是指對三世因果的否認。因為一切道德,一切宗教,一切正確的行為都應(yīng)以三世因果做為基礎(chǔ),這樣我們才會對自己的生命負責(zé)任。如果我們認為生命對于人只有一次,人死后一切斷滅,那么我們就會抱“及時行樂”的觀念,還會有僥幸心理,認為只要能逃脫法律的眼睛,逃脫社會、家人的眼睛,就可以為所欲為、胡作非為,但事實上,三世因果、業(yè)報輪回的眼睛是誰也不能逃避的。所以有了因果輪回的觀念就不是惡見而正見。 我們?nèi)松械耐纯啵际怯蛇@六條根本煩惱引起的,要消除痛苦,首先要從根本上、從原因上克服這六種煩惱,要滅苦果,先滅苦因。這就是用四諦中的集諦來分析人生痛苦的原因。 佛法分析人生首先要我們認識人生是苦的現(xiàn)實,然后進一步分析苦的根源。所以,佛法對人生的分析是對虛幻人生的否定。只有在否定人生的一切虛幻之后,才能真正地肯定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二、 佛法怎樣看破人生 第二個問題:佛法如何看破人生?看破人生實際上是對于人生價值的肯定,因為我們只有透過醉生夢死的虛幻人生,看破功名利祿是過眼煙云,把人生的惡習(xí)一點一點克服掉,才能夠顯示出人生的價值。不看破這虛幻、迷惑的人生,我們?nèi)松恼嬲齼r值是永遠不會顯現(xiàn)出來的??吹闷凭湍堋胺畔隆?,“放下”了也就看破了,也就不再執(zhí)著于小我,這樣就能步入離苦得樂的解脫之道。 三、 佛法怎樣解脫人生 最后一個問題:佛法如何解脫人生?這個問題在此不能展開來講。展開來講,涉及的佛學(xué)名相很多,對于剛剛接觸佛法的人來說,可能難以聽懂。這里先講講解脫的含義。解脫就是超越,超越我們這個小我,超越我們這個執(zhí)著,做到大公無私,把人生的惡習(xí)一點一點看破,一點一點克服,從而完成一個高尚的人格。而佛法講的人生的解脫還不僅僅在此,而是要人格升華,要破無明、斷煩惱、證涅般,獲得徹底的解脫。四圣諦的滅諦告訴我們涅般是人生真實永恒幸福的境界,是苦惱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我們?nèi)松慕饷摼褪且_到這樣的境界。 講到涅般,大家就可能聯(lián)系到死亡,涅般也叫滅度、圓寂,是寂滅一切惑業(yè),圓滿一切智德的意思,所以死亡也是一種滅亡,只是涅般中的一切意義。但重要的是,涅般并非人死后才能證得,佛教講現(xiàn)法涅般或現(xiàn)證涅般,要我們在活著的時候、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感受涅般,在涅般中生活,這才是佛教的精髓所在,如果死亡以后再證涅般,那就沒有把握了。因為活著時沒有感受到涅般,怎么能保證死后有把握得涅般呢?佛法教我們要當(dāng)下得受用,當(dāng)下自在,當(dāng)下解脫。六祖惠能講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指得到了現(xiàn)證涅般。 那么,我們在現(xiàn)實人生中如何能感受涅般?也就是如何解脫人生呢?前面講過,涅般是滅,但不是把我們這個身軀消滅了,不是把我們這個世界消滅了,不是把萬事萬物消滅了,而是把我們煩惱的心態(tài)、分裂的心態(tài)、對立的心態(tài)消滅了。消滅了這一切,也就心境平坦,內(nèi)心安祥,沒有痛苦,這就是當(dāng)下涅般,當(dāng)下解脫。如果把這個境界每時每刻、每分每秒地延續(xù)下去,豈不就是現(xiàn)證涅般嗎?還要等什么呢?所以涅般的意義是非常積極的,是一種永恒的存在,是要我們每個人時刻生活在涅般當(dāng)中。
來自: HM111 > 《佛教》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對教義的誤會(三)
佛法說有世間,出世間,可是很多人誤會了,錯誤地以為世間就是我們住的這個世界,出世間就是到另外什么地方去。佛以空性的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的空相,透徹了煩惱之所由來——把世間虛幻的現(xiàn)象誤為真實,...
一日禪:人生充滿無常
一日禪:人生充滿無常。人生充滿無常,無常即苦。佛法告訴我們,生命的無常是無法回避的,我們應(yīng)該面對它、認識它、超越它。一說到苦,...
參禪悟道
佛說:佛即是我,我即是佛。心善即天堂,心惡即地獄。觀音菩薩既有博大的“愛護心”,又有非凡的“憐憫心”,所以其美名尊號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音菩薩”。一念慈悲心的超越就可以解救眾生...
依八正道走向圓滿
緣起法中,沒有各別的我,無法于“法界”中取舍,故無我所,此中只是“起為法起,滅為法滅”,即入流見到“無我”,所以闡陀聽明白后,...
禪詩漫談之白居易
禪詩漫談之白居易。據(jù)《新唐書》卷一一九,白居易“既失志,能順勢所遇,托浮屠生死說,若忘形骸者”,能夠忘掉自己的形骸,即是做到了佛教的“我空”。苦、集、滅、道是佛教四圣諦,是佛教教義的重要...
養(yǎng)命不如養(yǎng)心、心健康了身體就健康!
養(yǎng)命不如養(yǎng)心、心健康了身體就健康!修道的人,有愿力的人,業(yè)障小的人就往善處去,造了惡業(yè)的人就往惡處去。外道,心向道外求的人,把它...
找回內(nèi)心的平靜
找回內(nèi)心的平靜心靈的超越 有句廣告詞說:「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有些佛教徒就是有這種熱誠,自己學(xué)佛便巴不得旁人也趕快學(xué)佛,逢人便說學(xué)佛的好處。學(xué)佛是追求心靈的超越??嗫煞譃樯砜?、...
弘一法師:當(dāng)你讀懂了這個詞,就明白了人生最好的活法
實際上,“人生苦短”不僅僅意味著人生的苦難,它還包含了人生的無常和空性,而且人生中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佛教所倡導(dǎo)的“四諦法”就...
《論覺悟》
《論覺悟》 《論覺悟》 覺悟并不是空洞的,是世間覺,是對世間種...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