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卷作于畫家69歲,是應友人范端伯之請而畫,一共四段,分別為:未開、欲開、盛開、將殘,描繪梅花從含苞到初綻、怒放、最后凋零的全過程。枝干皴擦用飛白法,花朵兼以雙勾和沒骨結合,用筆圓潤。全卷純用水墨,不施任何色彩,但注意了濃、淡、干、濕、焦的變化,畫面給人以斑斕之感。據(jù)說無咎年青時所居之處“有梅樹大如數(shù)間屋,蒼皮斑蘚,繁花如簇”,他常常臨寫摹畫,因得其趣,最能表現(xiàn)梅樹的形神,所以他的畫既工致逼真又富文人豪放的寫意情趣。卷后有自書《柳梢青》詠梅詞四首,書法筆勢勁利,得歐陽詢真髓,詞風婉約清麗,將梅花自開至謝的過程比作美人從少女到遲暮的一生,暗寓一種隱情,引發(fā)觀者無限的情思和感懷。
揚無咎的墨梅,祖述北宋華光和尚(釋仲仁)。據(jù)吳元素《松齋梅譜》記載:“墨梅自華光始”,他長期居住湖南衡州花光寺,“植梅數(shù)本,每發(fā)花時,輒床于其樹下終日,人莫能知其意。值月夜見疏影橫窗,疏淡可愛,遂以筆戲摹其狀,視之殊有月夜之思,由是得其三昧,名播于世?!睋P無咎得華光畫法而自有變法和發(fā)展,改墨暈花瓣為墨筆圈線,“變黑為白”,更能表現(xiàn)梅花淡色疏香、清氣逼人的特性。 梅花是中國畫中最受歡迎的題材之一,它傲然霜雪的鐵骨冰心,象征人的高尚氣節(jié),被畫家推為梅、蘭、竹、菊“四君子”之首和“歲寒三友”之一。兩宋時期,在文同、蘇軾、米芾等文人“墨戲”的“文人畫”的影響下,以水墨直接抒寫的竹木花卉越來越多。北宋元年間,“華光長老”仲仁和尚開創(chuàng)了墨梅畫法,被稱為“墨梅鼻祖”,他的弟子楊無咎發(fā)展了他的畫墨梅技法,以畫墨梅聞名于世。楊無咎因詩、書、畫無不精能,被世人譽為“逃禪三絕”。 此卷曾經(jīng)《鐵網(wǎng)珊瑚》、《清河書畫舫》、《珊瑚網(wǎng)書畫跋》、《過云樓書畫記》、《式古堂書畫匯考》、《大觀錄》等著錄。嘉慶初年為陸謹庭所得,專門筑“四梅花閣”以庋藏之。后流落于外邦,被程楨義用“番錢三百枚”購回,當時傳為藝林盛事。又有元吳鎮(zhèn),明沈周、文徵明、項元汴等人收藏印記,前后多達三百余方,是揚無咎一件流傳有緒的名跡。 |
|
來自: 雨林修養(yǎng)館 > 《唐宋繪畫》